支持川普关税?这些“公知”到底蠢在哪里!
川普政府一系列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剧烈震荡。
令人感到困惑甚至愤怒的是,尽管主流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关税措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负面影响,但一些在中国乃至其他地方的、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士,却对此表示支持甚至叫好。
他们或出于民族主义的狂热,或出于对“贸易战”的误读,或仅仅是追随某种政治风向,展现出了在基本经济常识上的惊人盲区。
这不禁让人要问:在如此关乎民生和全球福祉的经济问题上,为什么这些“公知”显得如此脱离现实,甚至可以说是“蠢”?
关税的本质:对自愿交易的破坏
经济活动是无数个体基于自身的预期和偏好进行的自愿交换的总和。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其本质都是个体之间基于互利原则的自愿合作。
当我用我的钱购买你生产的商品时,我们都认为这次交易会改善自己的状况——我得到了我更需要或更喜欢的商品,你得到了你需要的货币或商品。
这种基于主观评价的自愿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
那么,关税是什么呢?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从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体主义来看,关税不是凭空产生的“国家行为”,而是政府通过强制力,阻止或提高个体之间原本可以自愿发生的交易的成本。
政府通过关税这道壁垒,告诉国内的消费者:“你本来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国外的商品,但现在不行了,或者你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它强行割裂了本可以连接起来的、带来双方福利增进的纽带。
比如,中国的一个消费者想购买美国的农产品,美国的一个农民想将农产品卖给中国消费者。这是一笔基于双方意愿的交易。
但政府加征关税后,中国消费者购买美国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了,这笔交易可能就无法达成,或者消费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原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满足双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被人为地堵塞了。
所以,关税的本质是一种对自由和自愿交易的侵犯,是对基于个体理性选择的市场过程的粗暴干预。支持关税,就是支持用政府的强制力代替个体的自愿合作,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价格信号的扭曲与资源的误配
价格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传递信息、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关键信号。它反映了商品的相对稀缺性、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主观评价。
企业家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消费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在自由市场中,价格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供需关系和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向。
然而,关税严重扭曲了价格信号。它人为地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使得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显得“相对便宜”(虽然其自身价格也可能因缺乏竞争而上涨)。
这给国内的生产者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即便我的生产效率不如国外同行,即便我的成本更高,我也能因为关税保护而存活甚至获利。
这种扭曲的价格信号会导致资源的误配(malinvestment)。
资本和劳动力本应流向那些最有效率、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业,但在关税的保护下,它们可能被锁定在那些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要“拐杖”才能生存的低效产业。
这就像给一个病人输血续命,而非让他自身健康起来参与奔跑。
长期来看,资源的误配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被保护的产业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可能缺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的动力。
而其他本来有潜力发展的、更有效率的产业,却可能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或出口受阻而发展缓慢甚至萎缩。
那些支持关税的“公知”,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关税如何“保护”了某个特定产业,却忽视了这种保护是建立在扭曲价格、误导资源配置、牺牲整体效率的基础上的。
他们看不到被关税破坏的价格信号,看不到流向低效领域的资本,看不到因此而失去的更广阔的发展机遇。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暴露了他们在理解复杂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上的欠缺。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被忽视的巨大成本
法国思想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曾提出“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著名论断。许多经济谬误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只关注那些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后果,而忽略了那些间接的、隐藏的、长期性的后果。
关税的支持者们往往津津乐道于那些“看得见”的好处:比如,某家钢厂因为关税而免遭国外廉价钢铁的冲击,保住了一些工作岗位;或者,某个国内产业的产值数据似乎因为限制进口而提高了。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媒体捕捉和宣传。
然而,关税带来的“看不见”的成本却巨大得多:
*** 消费者支付的更高价格:** 全国范围内无数消费者为进口商品和因此涨价的国内商品支付的额外支出,是一笔巨大的隐性税收,远超被保护产业获得的收益。这笔钱没有进入国库用于公共服务,而是变成了低效生产者的超额利润或成本的转嫁。这降低了所有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 使用进口原材料的产业的成本上升:** 比如,汽车制造商、建筑商等需要使用钢铁的产业,因为国内钢铁价格上涨而面临成本压力,这会削弱它们的竞争力,可能导致其产品价格上涨,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甚至可能导致这些下游产业的萎缩和失业。
*** 出口产业的损失:** 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性关税会直接打击本国的出口产业,导致相关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降、甚至破产倒闭,造成失业。这部分损失往往被支持关税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
*** 整体经济效率的损失:** 由于资源被引导到低效领域,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未能得到最优发挥,创新受到抑制,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受到损害。这部分损失是弥散性的、难以直接归因到某个企业或个人,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并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长远福祉。
*** 国际合作与信任的破坏:** 关税战破坏了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削弱了国家间的互信,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不利于跨国投资和长期合作。
那些支持关税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显得“蠢”,就在于他们似乎只能看到政府干预带来的局部、短期的、显而易见的“好处”,而对自由市场被破坏后产生的更广泛、更深远、更隐性的成本视而不见。他们缺乏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缺乏分析复杂经济系统相互关联的思维框架。
为什么他们会“蠢”?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在如此清晰的经济问题上表现出如此的“愚蠢”呢?
*** 缺乏系统性的经济学训练:** 很多“公知”并非经济学专业出身,他们可能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甚至过时的经济模型认知上,或者仅仅是凭直觉和常识来判断。
他们不理解奥地利经济学强调的个体行动、主观价值、动态过程、知识的分散性以及市场自发秩序的精妙之处。
*** 被民族主义情绪绑架:** 在“贸易战”的叙事下,很容易被简化为“国家之间的较量”、“不能吃亏”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忽视了经济的本质是为个体谋福利。
*** 追求政治正确或迎合大众:** 为了维护某种人设、迎合特定群体的喜好,或者仅仅是为了博取关注,他们可能放弃独立思考,选择站在看似“爱国”实则有害的立场上。
*** 未能理解市场经济的复杂性**: 奥地利学派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发秩序系统,政府的任何一项干预都可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一样,激起无数涟漪,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支持关税的“公知”未能认识到这种复杂性,他们可能天真地以为政府可以像工程师一样精确地“调控”经济,达到理想状态。
*** 只关注总量数据,忽视个体感受:** 他们可能只会看贸易逆差的数字、GDP的增长率,却忽略了这些宏观数字背后,无数个体消费者和生产者因为政策干预而遭受的损失和不便。经济学提醒我们,恰恰应是从个体感受和选择出发来理解经济现象。
结论
川普加征关税的行为是对自由市场原则的背离,是对个体自愿交易的破坏,是对价格信号的扭曲,是对资源有效配置的阻碍。
它带来的显性“好处”远小于其隐性造成的巨大成本和效率损失。
那些对此拍手叫好、甚至辩护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蠢”并非智力上的低下,而是一种分析框架的错误、一种思维方式的局限、一种对经济运行基本原理的无知或选择性忽略。
他们未能看到关税对消费者福利的损害,未能理解扭曲的价格信号如何导致资源浪费,未能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长期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侵蚀。
他们沉溺于“看得见”的局部利益和短期效果,而对“看不见”的全局性、长期性危害视而不见。
经济学,特别是奥地利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过程的有力工具。它提醒我们警惕政府的过度干预,相信个体自由选择和自愿合作的力量。
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才能穿透迷雾,看清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才能辨别出那些貌似高深实则谬误的“公知”言论。
他们的“蠢”,是对经济规律的无知,也是对公众福祉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