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预期,高盛对中国的最新研判

今天跟大家拆解分享一个高盛的最新研判,倒不是正式的研究报告,而是一个最新的访谈,11月3号的访谈。

访谈标题就是“中国经济:乐观的理由”,我们来看下高盛在现阶段分析中国经济的思路和看法。

对话的双方,一个是主持人,高盛的高级策略师艾莉森·内森,另一位则是高盛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

她们的分析思路非常清晰,并且得出了一个“非常规”的结论。

我们一步步来看,也欢迎预约直播,咱们在直播间继续探讨。

1、中国出口的韧性

首先,主持人提出了所有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在承担了美国大量关税之后,中国的出口依然如此强劲?

闪辉首先承认,关税是有用的。在那些劳动力密集、利润薄的行业,比如玩具、鞋类、服装,中国的出口确实出现了两位数的“大幅下降” 。

但是,中国出口的整体韧性,来自两个关键的结构性因素:

第一,是高科技制造业的结构性增长。

自2020年以来,中国的芯片、半导体、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领域的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而且是“无视”关税在增长。正是这个趋势,带动了中国出口的整体表现。

第二,是贸易的“流动性”,也就是转口贸易。

闪辉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在今年4月,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一个月内暴跌20-30%时,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在同月猛增了20%。

而且,东盟国家“同类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也在当月或下个月随之增加。

这清晰地证明了贸易正在转口绕道进行。

所以,她们的第一个结论是,中国出口的强劲,是靠“高科技竞争力 + 供应链绕道”共同支撑的。

2、改变局势的会晤

图片

分析完现状,她们立刻谈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的会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彻底改变了原先的市场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她提出了两个核心观察。

首先,这是中国第一次被定位为“平等的”一方。

闪辉说,第一次贸易战,市场总感觉是美国在单方面对中国施压。

但这次完全不同,双方的声明是“对等的”。

比如,美国取消芬太尼关税,中国就暂停相应的报复。

比如,美国暂停半导体的50%附属规则,中国就推迟稀土的出口管制。

再比如,美国推迟港口费,中国也做同样的事。

其次,中国展示了自己的“筹码”。

闪辉强调,这次谈判表明,中国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关税的一方,我们拥有的“稀土”这个筹码,被证明是非常强大的。

美国目前在稀土上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同时,中国也无法承受最严厉的芯片限制。

所以,高盛的第二个结论是,这次会谈不是单方面的妥协,而是“双方都迫切需要”的一次“休战”。

这个“休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实际削减了10%,这是“极不寻常的” ,她用了一个词highly unusual。

这意味着,美国未来可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对中国施加比日韩更高的关税了,因为中国现在有了“有力的报复工具” 。

3、中国的“B计划”

图片

看完了外部,我们再看内部。

闪辉接着分析了中国上个月“四中全会”和“十五五”计划,她的分析重点有点特别。

她说,虽然规划中也提到了要促进消费、改善收入分配。

但高盛认为,中国的“最高优先事项”仍然是:“加倍下注”在工业体系、技术自力更生和制造业竞争力上

高盛分析,中国的增长模式是这样的: 先用技术创新和制造业来驱动增长,这会产生企业利润、税收和就业,然后这会触发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带动家庭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挑战”: 闪辉指出,这个模式的前半段,也就是发展制造业,中国做起来相对容易,但后半段的提振消费就非常困难了。

为什么?她提到了一个词: dark factories,就是不需要开灯的“无人工厂”。

高科技制造业,并不一定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没有就业,就不会有收入和消费的显著增长。

所以,这是高盛的第三个结论:中国这个新增长模式的直接结果,将是更强劲的中国出口,而不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国内消费市场。

她分析的有道理,但是这里说自动化的工厂增加,但不会带来更多消费和就业,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很显然,即便是机器人大量代替工人,被替代的工人并不会凭空消失,只要别瞎管,市场就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高盛把这几件事放在一起,就大幅上调了对中国GDP增长的预测

2026年的增长预测,从 4.3% 上调至 4.8%

2027年的增长预测,从 4.0% 上调至 4.7%

闪辉特别强调,这可能是她**“自2019年来,对中国GDP做出的最大幅度的上调”**。

最后,她提到,中国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利用 AI 这样的技术,帮助自己“逃离中等收入陷阱” 。

其实,哪有什么“中等收入陷阱”,所有陷入这个“陷阱”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未富先骄”,自己把自己搞垮了。

还没有真正富有,就着急推行各种不切实际的福利政策,就开始急于财富“再分配”。

蛋糕还没真正做大呢,就着急瓜分蛋糕,后面自然也就没有人放心大胆去做大蛋糕了。

所以,在高盛的分析里,有它有道理的一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也许是思维盲点,也许是不方便说。

总之,高盛的分析,还是有参考价值,辩证分析地去看。

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护体,大部分分析都能看出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