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复苏,只要放开少管就行了。


推动经济复苏,资本积累是关键

现在全球经济疲软,消费下降,许多专家为经济复苏开出了药方,例如要扩张信贷,要刺激消费,要扩大政府投资,鼓励企业家精神等等。我们可以相信他们的愿望是善良的——当然这仅仅是为了论述方便——但是他们所主张的手段,都是与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推动经济进步的办法是什么?要靠资本积累。并没有所谓的“三驾马车”,增加投资,是经济进步的唯一可行途径。

人类社会的生产,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生产,即将劳动作用于自然,生产出直接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消费品。这就是“赤手空拳的生产”,或者叫“不用资本的生产”。这时候人类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的掠食者而存在,他不增加任何东西,树林里的野果、河里的鱼、自然界的野兽,都是人类生存的“一般条件”。第二种是间接生产,即迂回生产,延长生产结构。就是说,人们不是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先生产用来制造消费品的资本品,然后通过各种资本品的组合,生产出消费品。所以“资本就是在迂回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出现的中间产品的集合体”。所有消费品,都是由资本品一级一级转化而来的。资本品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未来消费品的产出。

人类自从走出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之后,采用的生产方式就是迂回生产,即借助更多的资本品来生产。放在我们面前非常普通而廉价的一支铅笔,如果让你徒手去制作,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我们不是直接生产铅笔,而是先去生产木材、石墨、铜矿、橡胶;而生产这些东西,又需要先生产工具、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等。

可以看到,迂回生产延长了生产的过程,无法实现即时满足。但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迂回生产呢?

这是因为鲁滨逊徒手抓鱼,原始人类捡一块石头猎杀动物,这种不用资本的直接生产固然快捷,能立即满足口腹之欲,但是效率低下、产出有限、不可持续。而如果先制造渔网、制造标枪,虽然不能即时满足,必须延迟消费,但是却可以获得更多的鱼获和肉食,让未来的生活更好。

迂回生产比直接生产有更高的产出和效率,并且是可持续的。很明显地,制造渔网和标枪这样的资本品,需要时间。在生产资本品的这段时间里,鲁滨逊是没有消费品产出的。因此,他必须在先前延迟消费、节制即时满足的欲望,积累足够多的消费品(储蓄),才能够去生产资本品。否则,不等资本品生产出来,他自己就饿死了。因此,迂回生产受到先期储蓄的制约。如果储蓄不够,就没有办法增加投资,启动资本品的生产,更大的产出就难以追求。只有储蓄更多,才能转化为投资,由此启动生产效率更高、更长阶段的迂回生产,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

那现在我们看专家们的建议,错误就非常明显。

你搞信贷扩张,票子很多,但是那是真实的储蓄吗?并不是。那无非就是降低了购买力,稀释了人们的财富而已。本来人们要面向未来,多多积累储蓄的,但是你现在一直大放水,大家就知道储蓄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就不储蓄了。都不储蓄了,投资怎么能增加呢?

所以钞票并不是财富,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

更重要的是,本来没有那么多储蓄,但是一直扩张信贷,人为压低利率,让人们误以为有足够的储蓄,于是错误地延长迂回生产的时间,那么结果就是,生产到半途难以为继。就像鲁滨逊只有20天的鱼获可供使用,他却启动必须要30天才能完成的渔船生产一样,那渔船必定是个烂尾。这就是经济危机的来源。

刺激消费呢?更错。

消费并不能增加未来财富,东西消费了就没有了,不可能再投入到未来的生产过程中以增加产出了。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都消费了,那就跟原始人类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就没有经济进步的可能。

储蓄,恰恰就是来自于节制欲望,延迟消费。那你现在却一直在刺激消费,那就是减少储蓄,导致投资变少。其实就是将人类拉回到没有积累、吃干喝净的落后状态。

况且,消费的前提是什么?

一个消费者,必然是生产者,你不生产,换不来钱,拿什么消费呢?所以不消费的原因在于生产遭到了破坏。只有生产多了,消费才能多。许多经济学家纯粹就是倒因为果。

在刺激消费的观念下,他们就会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消费,是因为钱少,于是就要搞大水漫灌、最低工资、再分配等政策,这些措施的结果,就是进一步侵犯产权、减少储蓄、摧毁资本,只会使所有人变得更穷。他们居然就是搞不清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是经济进步提升了工资率,而不是相反。

再说,人们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生产遭到破坏后,一方面失业增加了、工资降低了、经济前景差了,人们预期未来收入减少了,所以就必然缩减消费;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消费者的迫切需求。因此生产好了,消费自然就好。

所以消费根本就不需要刺激。是个人就会消费,他不消费也活不下去。谁不知道买买买舒坦,谁不知道好东西用起来趁手?这还用谁刺激?人也不是物理实验,你施加什么样的刺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结果。对前景不看好,你就是刺激也刺激不起来。

如果你还不消费,这些专家又会建议国家替你消费,那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

但是投资是有明确的定义的,那就是期待未来的更大产出,并且可以计算投入产出。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它不计算投入产出,财产都是征用来的,没有价格也没法计算。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消费行为,就是一部分人为了实现某些宏大目标,将其他人的财产征用,满足他们的欲望。

这种行为将经济中的稀缺资源调用,减少了所有人的其他满足,造成生产结构的扭曲。而任何被扭曲的生产结构,都是在摧毁资本。而资本一旦减少,迂回生产的结构就会缩短,就意味着未来产出更少,即经济的衰退和人们的福利下降。

所以要延长生产结构,唯一的办法就是节制欲望、延迟消费,积累足够的储蓄。储蓄越多,生产结构就越长,未来产出就越大。未来产出越大,储蓄又越多,可以投入到更长时间的迂回生产之中。这就是经济螺旋上升的过程。

结论很清楚:资本越多,生产结构就越长,意味着未来的产出更大;资本越少,生产结构就越是扁平化,更靠近直接生产、徒手生产的自给自足状态,它意味着产出降低,未来变穷。任何管制和干预,都是在打击储蓄,毁灭资本,让人类退回到直接生产的原始状态。

现在经济发展的压力很大,许多人重提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为企业家精神写了洋洋洒洒好多本书。但是那些书大多属于管理学之类的东西,甚至属于人物传记、或者成功学鸡汤,它没有普遍规律性。成功是无法被复制的,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无法培养、无法通过学习培训产生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培训就能产生企业家,那何不开办一所企业家学校呢,遍地培养企业家,经济不就发展了吗?

经济学揭示的是不变的规律性。在经济学看来,企业家精神没有什么神秘的,它就是人的行动。

啥是人的行动?

就是人总是有很多欲望未被满足,他总想满足这些欲望,用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取代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状态,因此他决策并行动。

然而实现欲望的手段总是有限。即便你是个亿万富翁,“财务自由”了,但你总是受稀缺性的制约。你拿出1个亿,投资这个项目,那这1个亿就不能用于那个项目;你可以随便花钱,但是这些钱你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况且,你身体只有一个,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你这会在游艇上和嫩模玩,就不能同时坐私人飞机去夏威夷;时间的流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总是稀缺的。

所以稀缺性是所有人的行动面临的首要事实。

正因为稀缺性,因此人要对目的进行排序,优先实现价值排序高的目标,舍弃价值排序低的目标。

目标选定后,人就会选择合适的手段去实现它。

每个人的目的排序表都不同,因为价值是主观的。你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代替别人的价值判断,说人家实现的目的“不科学”,或者“不划算”,那就把价值客观化了。只要采取手段,实现相应的目的,人就有利润。利润也是主观的,它并不仅仅指金钱利润,而是指心理利润。

有利润,当然就有亏损。同理,亏损也不仅仅指金钱亏损,也指心理亏损。

虽然金钱利润并不能完全代替行动者本人的心理收益,但是绝大多数人是以金钱来衡量利润和亏损的,因为大多数人就是偏好物质丰裕甚于匮乏。而且,金钱利润与亏损,是市场和消费者评价一个人的办法,这是市场运行不可或缺的,它至关重要,是进行经济计算的基础,把资源配置到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领域。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行动,必然在追求利润。追求利润的行动,就是企业家行动。在经济学看来,每个人都是企业家;人的行动,就是企业家行动。

所以我们所说的企业家才能,并不单指市场上创业的企业家群体,而是功能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市场上配置资源,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增进自身福利,它就是企业家行动。正是无数人的企业家行动,不断地优化资源配置,相互满足他人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

农民是不是企业家?太是了。他不是把粮食吃光,而是留下种子,延迟消费,春天播种,开始耕作、施肥、除草、照料,经过一个较长的生产过程,直到秋天收获,期待一个好收成,使得收入超过投入的成本。他要把所有状况都考虑在内,气候状况、土壤肥力、农具化肥和农药价格、自己投入劳动的机会成本,等等,任何一项出现闪失,就可能亏损。

受人关注的企业家群体,更是如此。他要拿出自己的储蓄、或者借用别人的储蓄投入资本,购买土地、雇佣劳动力和各种资本品,将其组合在一起组织生产,要判断消费者未来到底喜欢什么,愿意付多高的价格。如果他判断对了,消费者对他生产的商品评值较高并且纷纷购买,供不应求,价格就能够覆盖他投入的成本,他就盈利了。否则它就亏损,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赔进去,甚至要去跳楼。

所以企业家行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投机。或者叫冒险。

因为未来必然是不确定的,你可以预测自己会怎么做,但是你无法预测其他所有人怎么做,市场状况瞬息万变,这就决定了企业家行动的投机性质。所以企业家是“九死一生”的,成功的背后是无数失败,聚光灯下是成功者,无数失败者湮没无闻。

企业家行动的基础是财产。他延迟满足,积累财富,而不是吃干喝净;他投入财产,组织生产,做出最终决策,并用财产对企业承担最终责任。劳动者是不用承担这个最终责任的,他不论盈亏,都能拿到相对固定的报酬,但是企业家不行。

所以你不能假装企业家。国企老总,爱说自己是企业家,但他不是;国企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用利润指标来考核,看起来跟市场上的企业一样,但那是东施效颦。

只要你不是拿自己的财产去冒险,你就不是企业家,最多只是职业经理人。

比如张小龙,他如果只是微信项目的负责人,哪怕他年薪再高,做出了多大贡献,对腾讯而言,他也不是企业家,而是马化腾和腾讯股东们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当他有了腾讯的股份,要和股东们一起承担盈亏风险时,他就变成了企业家。

而如果像国企那样,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要听从指令,那就连职业经理人都不是,而是个傀儡。

关键词:投机,财产。

只要是人,他就必然行动,行动必然在追求利润,即满足自身欲望,改善自身处境,并不需要谁鼓励。利润就是最好的激励。

农民自己种地,自担风险各负其责,好好的事情,不需要谁鼓励,你却不让,非要搞大食堂大公社;农村人进城谋生,自我负责,又不让,当个盲流给收容了;炒个傻子瓜子,说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养三只鸭子,又是资本主义,要被收拾;看到有利润前景,想去投资,结果要搞十八道审批搞得自己怀疑人生;好不容易审批成了,隔三差五查,要你按照他的要求去经营。

不让人自由选择和行动,意思就是不让你自由地行使你的产权,你看着那财产是你的,但实际上怎么用你说了不算。然后,还要拿走你一部分财产,西方有些国家甚至不让你的财产在代际间传承,直接摧毁亲情纽带和财富积累,那就是遗产税。当你利润太高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了,所以要拿走一部分分给别人;或者现在让你干,等你利润多了就发一张A4纸把你的利润没收了。当然,最极端的就是不让你拥有财产,全部收了统一规划。

如此种种,不让干这不让干那,就是不让投机了,企业家精神怎么发挥呢?产权不稳定了,那就不如吃干喝净;吃干喝净了,就没有财产了,没有财产就无法投资,企业家精神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所以古往今来,根本不是要不要鼓励的问题,而是一直在打压企业家精神。为什么要打压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不受干预地自我选择自我决策自我负责,它跟干预永远是对立的。干预希望的不是你整天去投机,而是安分守己一潭死水。你们都安安稳稳地锁死在土地上,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自主判断,一切听从安排就好。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因为在鼓励企业家才能吗?不,是不打压了,企业家精神就自然而然地立即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带来物质丰裕的生活。

说鼓励的意思,就好像国家不给你一点甜头,你就不行动,看着利润而不去赚。怎么可能嘛,这玩意是见着阳光就灿烂。它预设的前提是这一切都是国家提供的,似乎它只要鼓励一下你就行动,不鼓励你就不行动。由此把政府放在了经济进步的核心位置上。但是很显然,经济进步的核心因素和源动力,就是企业家。整个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家组织的。

而且,由于错误地理解了经济进步的核心因素,一旦说到鼓励,经就要念歪,又要“积极主动作为”了,搞产业政策了,发补贴了,这就成了照顾一部分人打压另一部分人,资源配置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而是服从于个别人的偏好;赚钱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手段,而是看与权力靠得近不近。那还要什么企业家精神呢,哈巴狗就行。

所以企业家精神从来不需要谁积极主动作为地鼓励,只需要的是放手和不被打压。产权有保障,人们自主地去投机冒险自己负责就好了。只要不打压,企业家精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经济进步,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