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个思维方式,才能看懂世界
一)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这个世界?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看似“正确”的观点。比如,很多人相信,企业家赚取利润是一种“剥削”;私有产权是贪婪的产物;婚姻应该是纯粹的爱情,不应掺杂物质和契约。
这些观点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很多人将它们奉为不言自明的真理。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遵循这些“真理”的社会和个人,往往会陷入困境。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直觉和常识,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常常是靠不住的。
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对照实验”。
在医学上,我们要检验一种新药是否有效,可以找来两组病人,一组服用新药(实验组),另一组服用外观完全一样的安慰剂(对照组),其他所有条件都保持一致。通过比较两组病人的康复率,我们就能相当准确地判断出新药的真实效果。
但是,在社会问题上,我们能这样做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中国,一个实行私有产权,另一个实行公有制,然后运行五十年,看看哪个国家的人民更富裕?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历史无法重演,社会无法被放入烧杯中进行分离和测试。
正是因为无法进行真实的对照实验,我们对很多重要社会制度的理解,就容易停留在表面的、情绪化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
我们看到了企业家的巨额财富,就很容易直观地将其与工人的辛劳联系起来,得出“剥削”的结论,却看不到这背后更深层的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永远在错误的观念中反复试错,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呢?
答案是否定的。
伟大的思想家们,早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来弥补现实世界无法做实验的缺陷。
今天,我要向你介绍的,就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巨匠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提出的一个堪称“终极思维武器”的方法,他称之为“想象建构”。
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在我们的思想中,进行一次严格的“对照实验”。它能帮助我们穿透复杂现象的迷雾,看清那些支撑我们现代文明的制度安排,其真实的、不可或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二、什么是思想的“对照实验”?
米塞斯的“想象建构”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但威力巨大。
它的核心步骤是:
当我们想要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制度或现象A(比如私有产权、企业家利润、婚姻契约等)的真实功能时,我们就在思想中,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一样,但唯独缺少了A这个要素的“想象世界”。
然后,我们运用严格的逻辑,去推演这个缺少了A的世界,将会如何运转,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最后,我们将这个推演出来的“想象世界”的后果,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
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就清晰地揭示了要素A在现实世界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我们为了维系它,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这套方法的精髓,就在于“控制变量”。
通过在思想中干净利落地移除一个变量,我们就能像做科学实验一样,分离出这个变量的独立作用。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情感、偏见和道德评判,只进行纯粹的因果逻辑推演。
这是一种智力上的“反事实推理”。
它问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如果世界不是这样,它会怎样”。正是通过回答后面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为何是今天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具体的应用,向你展示这个思维工具的强大威力。我们会用它来依次解剖两个我们生活中既熟悉又充满误解的重要概念:
企业家的利润、私有产权。
三、第一个应用:解开“利润”与“企业家”之谜
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利润是企业家对工人和消费者“剥削”的结果。企业家似乎并没有亲自劳动,只是凭借他们拥有的资本,就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价值。这种看法符合直觉,但它经不起思想实验的检验。
现在,让我们启动我们的第一个思想“对照实验”。
实验问题:企业家的功能是什么?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想象建构:让我们构建一个没有“企业家”的世界。为了让这个思想实验更纯粹,我们借鉴米塞斯的模型,想象一个“均匀轮转的经济体”。
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确定的、可预测的、永不改变的。
消费者的需求是固定的。 人们每天都购买同样数量、同样种类的面包、衣服和马车。他们的偏好永不改变。
生产技术是固定的。 制造面包和衣服的方法永远是那几种,不会有新的技术发明出现。
资源禀赋是固定的。 矿产储量、土地肥沃程度、工人的数量和技能,都恒定不变。
在这个世界里,未来与现在完全一样,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现在,我们来推演这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会是怎样的。
逻辑推演:
没有利润,也没有亏损。
在一个完全确定的世界里,产品的最终售价,会精确地等于其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之和(包括工人的工资、原材料的费用、机器的损耗等)。为什么?因为如果某个产品的售价高于成本,意味着存在套利空间,所有人都会涌入这个行业,增加供给,直到价格回落至与成本相等。反之,如果售价低于成本,生产者就会退出,供给减少,价格会回升至成本线。在这个均匀轮转的世界里,一切早已达到最终的均衡。
没有“企业家”这个角色。
在这个世界里,只需要“管理者”或“工头”。他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生产流程。他们不需要做出任何关于“未来”的判断,因为未来和现在一模一样。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因为没有任何风险存在。
经济是静止的。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出现智能手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因为这些创新,都源于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的判断和赌注。在这个确定的世界里,没有人有动力和必要去进行创新。
思考结论: 现在,我们将这个沉闷、静止、没有利润的“均匀轮转”世界,与我们充满变化、创新和风险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
这个对比,立刻就凸显了企业家的真正功能。** **
企业家的核心工作,不是管理,不是监督,而是“判断”——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进行判断。
在现实世界中,消费者的口味明天会怎么变?新的技术会不会颠覆整个行业?竞争对手下一步会怎么做?这些都是未知数。企业家,就是那个站出来,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或者是借来的钱)对这些未知数下注的人。
如果他判断对了,比如他预见到人们未来需要智能手机,并组织资源生产了出来,满足了市场的潜在需求,消费者就会用金钱投票,让他获得“利润”。
如果他判断错了,比如他投入巨资生产了大量市场并不需要的马车,他就会遭受“亏损”,甚至破产。
因此,我们得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利润,不是对劳动的剥削,也不是对资本的利息,而是市场对企业家成功地预判了不确定性、并高效地组织资源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奖赏”。而亏损,则是市场对错误判断的“惩罚”。
这个奖惩机制,是整个市场经济动态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是对利润的追逐和对亏损的规避,激励着无数企业家去冒险、去创新,去猜测我们消费者下一步想要什么,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经过这个思想模式,我们再回头看“利润是剥削”这种观点,就会发现它的错误性。
它完全忽视了在生产过程中,那个最稀缺、也最重要的要素——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和承担。
四)第二个应用:私有产权,文明的基石为何不可动摇
私有产权制度,也常常受到批评。有人认为它导致了贫富分化,滋生了自私自利。他们设想,如果土地、工厂、房屋都归“大家”所有,世界会不会更美好?
让我们再次启动思想实验,来检验这个美好的愿望。
实验问题:私有产权制度的功能是什么?一个没有私有产权的世界会怎样?
想象建构:让我们构建一个彻底废除了“私有产权”的社会。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明确的、排他的所有者。
一块土地,今天你可以在上面耕种,明天我也一样可以;一头牛,今天你挤了奶,明天我也可以牵走;你盖的房子,我也可以随时搬进去住。
逻辑推演:
生产激励的崩溃。
在这个世界里,你还会辛苦地开垦荒地、施肥灌溉吗?当然不会。因为你无法确定,到了秋天,庄稼的果实是属于你的。你付出的劳动成本是确定的,但收益却是不确定的,任何人都可以来“搭便车”,无偿占有你的劳动成果。理性的选择,就是不生产,或者只做最少的、仅够自己糊口的生产。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活动,将会急剧萎缩。
资源保护的消失。
你会去爱护那片公共的草地吗?不会。你的最优策略,是在别人把草吃光之前,让你的羊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吃草,哪怕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沙化。这就是著名的“公地悲剧”。对于公共的房屋、工具,每个人都会进行掠夺式的使用,而没有任何人有动力去维护和保养它们,因为维护的成本由个人承担,而收益却由所有人共享。
社会合作的瓦解与暴力的盛行。
当产权没有清晰的界定时,人与人之间解决资源争端的唯一方式,就是暴力。谁的拳头更硬,谁就能占有资源。社会将退化为野蛮的丛林状态,不可能形成基于自愿交换的、复杂的市场秩序。
经济核算的失灵。
在一个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将不会有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土地)的市场交易,因此也就不存在它们真实的市场价格。
没有了价格这个关键信息,社会的管理者将无法进行理性的经济核算。他们不知道应该把钢材用在造汽车上,还是用在盖铁路上更有效率;他们无法判断一个项目是盈利还是亏损。整个经济体,将像一艘没有罗盘的巨轮,在黑暗中盲目航行,最终必然陷入普遍的贫困和混乱。
思考结论: 通过构建这个没有私有产权的可怕世界,我们再回头看现实世界,私有产权的真实功能就豁然开朗了。
私有产权,并非贪婪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它是和平、合作与繁荣的根本制度保障。
它通过明确的权利界定,将个人努力与个人回报挂钩,从而提供了最强大的生产激励。
它使得资源的所有者,必须承担自己决策的后果,从而提供了最有效的资源保护激励。
它为自愿的、和平的交换奠定了基础,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
它产生了真实的价格信号,使得复杂的经济核算成为可能。
可以说,私有产权是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石。任何试图动摇它的美好愿望,无论听起来多么高尚,经过我们思想实验的推演,都会发现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五)人人应该学一下这种思维方式
米塞斯的“想象建构”法,今天我们只是小试牛刀,用它分析了两个宏大而又切身的问题。
但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
这个强大的思维工具,可以成为你日常思考的“操作系统”。每当你遇到一个流行的、想当然的观点时,不要急于接受或反驳。你不妨把它放入你的思想实验室:
当有人说“应该限制最低工资,以保护穷人”时,你不妨想象一个没有最低工资限制的世界,推演一下企业和低技能工人会如何互动,就业机会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当有人说“房价太高,应该由政府来管制租金”时,你不妨想象一个租金被严格管制的世界,推演一下房东的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市场上的房源是会变多还是变少。
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就是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它能帮助你养成一种宝贵的思维习惯:** **
穿透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背后的因果链条;放弃情绪化的道德评判,去进行冷静的成本收益分析;不满足于看到政策的短期效果,而去预见其长远的、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后果。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无法通过反复试错来学习。但幸运的是,我们拥有思想。我们可以把世界搬进我们的头脑,进行无数次的、零成本的模拟和推演。
这,就是思想的价值。
也是米塞斯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