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帖:为什么天水通告难以取信于民?

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233名幼儿血铅超标事件,无疑是一场灾难。事发后,当地联合调查组迅速发布了一份调查处置通报。

这份通报,如果我们用最粗略的眼光去看,似乎该有的都有了:有检测数据、有肇事原因(幼儿园用工业颜料做食品)、有处理结果(8人被刑拘)。

整个流程看起来迅速、果断、清晰,堪称一份“标准”的处置报告。

但诡异之处恰恰在于此。

这样一份“标准”的报告,不仅没有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更大的不信任。

为什么?为什么一份看起来“说清楚了”的报告,反而让人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因为读懂了这份通告的失败之处,我们就能掌握一把钥匙,去理解今天这个时代,机构与公众之间“信任”是如何建立,又是如何崩塌的。

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叙事完整性”

在法庭上,需要“证据链完整”才能定罪;

在舆论场上,则需要“叙事完整性”才能取信于人。

天水的这份通告,恰恰是在这个最关键的地方,出现了多处致命的断裂。

细节不清

通告将罪魁祸首指向了“网络平台购买的彩绘颜料”。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物证,也是整个叙事的基石。

然而,通告对此的处理,却让这个基石变成了悬浮在空中的“幽灵”。

通告只说了“通过网络平台购买”,这是一个极其模糊的说法。

在2024年的中国,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网络平台”意味着淘宝、拼多多、京东或是其他无数个具体的APP。

具体是哪一个?是哪个商家?哪个品牌?

提供平台和商家信息,在公关操作中是一个“一石三鸟”的黄金机会。

第一,它为叙事提供了最坚实的“事实锚点”,让公众可以自行去搜索、验证,从而极大增强报告的可信度。

第二,它可以立刻向全社会发出预警,让其他可能已经购买或正在浏览的幼儿园、家长能够立即排雷,避免悲剧重演。

第三,它展示了调查的彻底性和透明度,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然而,通告选择了没有展开细节。

这种简略的说明,就容易产生两种猜测:要么是“查不出来”,怎么可能,网上销售都有链路证据;要么,也是更令人不安的猜测——是不是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动机的“黑箱*

**是蠢还是坏?**通

通告称,园长和投资人“同意该园后厨人员”购买。

这里的“同意”二字,用得极其被动和中性。

但公众想知道的是主动的“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用工业颜料来做食品?

仅仅是为了让三色发糕、玉米卷肠包的颜色更好看,去讨好孩子吗?

这是一个可能的动机,但指向的是极端的“愚蠢”和“无知”。

还是说,用这种颜料比用可食用色素的成本要低得多?

这就指向了更加恶劣的“坏”,是明知故犯的、系统性的、为了逐利而罔顾儿童生命健康的犯罪。

但有网友指出,食用色素的成本可比颜料还要低。

“蠢”和“坏”,虽然结果同样恶劣,但在公众认知和社会影响上,性质完全不同。

我当然可以理解,公安侦察办案需要时间,但是,可否查清楚一些再发布公告呢?

是宁愿要一个模糊不清的公告第一时间去稳定情绪,还是要一个更加坚定有足够事实依据的公告,让社会大众安心呢?

我认为,晚几天,谨慎一点,全面一点,效果会更好。

数据的缺失

还有一个严重的细节缺失。

这个用颜料做饭的行为,持续了多久?

是一时兴起的偶然行为,还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常规操作?

因为这涉及到这家幼儿园的所有孩子,包括已经毕业的。

7月3日凌晨查获了剩余颜料,那第一次购买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使用又是在什么时候?

这对于在这所幼儿园里生活过的的所有孩子的家长,是极为重要的信息。

当官方叙事留出空白,公众的想象就会用最坏的恶意去填补。

通告中给出了两组“精确”的数据:

对食品留样等223份样本进行检测,只有2份不合格。

幼儿园251名幼儿已全部检测,血铅异常的有233人。

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好么,就必然有一个问题要问,持续了多久,产生了这种恶果?

通告中提到了对其他的地方也进行了采样,包括土壤、水源等等。

但是,能不能公布这些采样的数据呢?

一个报告写长一点,并不会影响其公信力,反而会增强其公信力。

哪怕一万字,也是没有关系的。

这说明的是,调查这件事是认真的,所有的数据有出处,未来哪怕复查也能比对。

最好的方式,是在通告中附上调查的数据,谁负责的,哪个机构采取什么方式调查的。

有具体的人,有具体的方法,有具体的数据,才有可能取信于公众。

而蓝底白字,往往就是几句话,这能服众吗?

温度不够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与人心的沟通。

但这份通告,通篇充斥着管理者的傲慢和对受害者情感的漠视。

它冷静地使用“血铅异常233人”、“依法刑事拘留”这样的词汇,仿佛在宣读一份与己无关的事故记录。

但在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孩子,是一个陷入无尽痛苦与焦虑的家庭。

整篇通告,我们看不到一句对孩子们的关切,看不到一句对家长们的安抚。

这种情感上的真空,是致命的。它切断了机构与公众之间最基础的情感连接。

政府公文,就必须是标准格式吗?不能有一点温度吗?

如果真是公告中的事实,我会认为这是一种偶发事件,政府不一定要背这个锅,但是,既然当下由政府在负责调查,能否讲一些人话?

对于灾难中的受害者,能不能在通告中说几句感同身受的话,而不是用冷冰冰的公文,有一点同理心,或许才会让受害者心情稍有安慰。

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政府与市场太远,他们无法象一个公司对待消费者一样思考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很长时间以来,政府处理这类问题,全部存在以上毛病,简单几个蓝底白字,就打发了,甚至引发反复质疑,可见,站在一个事件大众传播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不合格的。

是不是事实的真相另说,但这种处理方式,是怪不得民众们反复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