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
托马斯·曼: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
全文字数丨2343
阅读用时丨大约15分钟
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吕贝克,后因纳粹上台被迫流亡瑞士、美国,晚年定居瑞士。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巨匠”。
托马斯·曼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等。其中《布登勃洛克一家》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展现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变迁,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
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历史变迁,成为研究20世纪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文本。
托马斯·曼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通过文学深刻剖析了人类精神与社会问题。他的思想融合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展现了欧洲文化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对人性、道德、艺术与疾病的探讨,影响了无数作家与思想家。
懂得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吗?我不知道,有一种什么东西,我把它叫作知识的厌恶,就是当你看穿了某一桩事物,就会觉得厌倦得快要死了,却丝毫没妥协的情绪。
——托马斯·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总会在一段时间里刷到大量观点一致的视频。其实,我对刷视频是很有戒心的,因为它不仅会影响我的心情,还会塑造我的观念。正是这种戒心,让我对收到的信息变得十分敏感。
以前做抖音的时候,投过抖加,简单的来说就是买流量。当流量可以买的时候,抖音就已经变了,因为我刷到的视频,很有可能就是别人花钱推送给我的。那么,谁会买流量呢?首先得有钱,其次是要达到某种目的。
当然,有些真实的信息是真的有流量,但很快就会被压制,因为某些人很害怕这些信息。信息轰炸、认知塑造、意识引导,很显然,大多数人不关心这些词汇。我希望大家也都有点戒心,但我改变不了任何人。
看着人们被弄得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我并不会恨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如果要恨,我就恨那些制造谎言的源头。可见看穿了谎言,厌倦了谎言,但却永远原谅不了谎言,甚至是对谎言越来越深恶痛绝。
这样的年龄,生活还没有撞疼我们,责任感和悔恨也还都不敢损伤我们,那时我们还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
——托马斯·曼
有个女孩火了,黑眼圈、疲惫的表情、打着像水一样的汤。有人说,那是上了12小时的夜班才有的黑眼圈。为什么火了?因为,她正是大多数人的缩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片土地上,要找一份8个小时,双休的工作真的好难。即使是在大城市里工作的白领们,虽然是工作8个小时,但却往往要花2~3个小时通勤。
我们没有时间看,没有时间听,更没有时间笑,也没有时间惊讶。我们只有工作,所谓的休息,也只不过是睡一觉,然后,起来继续工作,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又说中国经济跻身世界前列了?又说中国经济仅用30年就走完了西方300年的现代化进程?又说GDP增长了几个百分点。生活也许真的就是一个笑话,只是笑得有些疼。
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
——托马斯·曼
知识有没有立场?质能方程E=mc²,它有没有立场?它的立场是美国还是日本?是正义还是邪恶?很显然,都不是,它就是一种规律。它能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它也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爆炸。
当然,核能并不仅仅只会爆炸,当化石能源耗尽的时候,它可能会成为人类唯一能使用的主要能源。毫无疑问,知识就是知识,它本身没有立场,有立场是人,不是知识。知识是客观的,怎么用才是主观的。
知识是一种工具,它可以被不同立场的人使用,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或倾向。当知识沦为某种“立场”的注脚,便可能成为压迫的帮凶。因此,我们既要以开放心态拥抱知识的流动性,又要警惕价值虚无主义的陷阱。
真正的知识应超越简单的信息积累,导向对复杂现实的认知,对他人处境的共情,以及对差异的包容,即通晓、理解、原谅。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通过理解实现进而超越立场的一种途径。
我们所说的寂寞无聊,其实只是一种由单调引起的,时间上一种反常的缩短感觉,生活老是千篇一律,漫长的时间似乎就会缩短做一团,令人不寒而栗。
——托马斯·曼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单调的日子看似漫长,却让我们突然惊觉人生苦短。”一年有多长?过完年,好像什么都还没干又快到了3月份。
事实上,在单调状态下,大脑会进入自动化处理模式,缺乏新鲜刺激的“标记点”来分割时间流。例如:每天重复通勤工作的人,一周时间可能在记忆中坍缩为“一瞬”。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创造性行动赋予时间意义时,时间不再是承载生命的容器,而沦为空洞的物理流逝,产生“明明过了很久,却仿佛什么都没经历”的虚无感。
人越是意识到时间在无意义中流逝,越会因无法挣脱重复性而自我谴责,然后,就会有种人生苦短的感觉。因此,让日子不那么单调,多去尝试、体验,人生才会有厚度。
当人们期待着的一件好东西,到来的时候,它往往来得既迟缓又艰难,而且它还附带着各种各样的令人急不得恼不得的细琐麻烦的事,一切人们在幻想里没有顾及到的现实的灰尘。
——托马斯·曼
等人,我想大家都等过,要么就是时不时的看向窗外,要么就是竖起耳朵仔细分辨每一种声音,直到看见我们要等的人、听见我们想要听到的声响,我们的心才会如释重负地放下来,反之则会越来越焦急。
事实上,越是期待,那些“繁琐”的事情越是令人焦躁难安,它们如同灰尘一般,把生活弄得模糊不堪。那么,能让灰尘消失吗?当然不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规避灰尘,而在于培养“与尘共舞”的生命力。
就像因纽特人雕刻海象牙时,会故意保留天然裂痕作为艺术语言。当我们学会把迟到的等待转化为观赏的闲暇,把航班延误视作意外的阅读时光,那些曾令人恼怒的“现实灰尘”,便会折射出存在本身的诗意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