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刘强东和京东的“造神”套路
我认为,刘强东在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对美团外卖的发展,企业行为等进行强主观性猜测,诋毁甚至无理由谩骂,发动煽动性言论,意在挑起对立话题,诋毁企业形象,相关内容的扩散给大众造成严重误导。
但没有想到,这是京东公关部对我的评价。
京东公关部在我的公号后台投诉:
贵平台账号发布的京东外卖系列内容存在严重不实,自媒体对京东官方发布的公开信内容,进行恶意解读、调侃,在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对京东外卖的发展,企业领导人行为等进行强主观性猜测,诋毁甚至无理由谩骂,发动煽动性言论,意在挑起对立话题,诋毁企业及领导人形象**,相关内容的扩散给大众造成严重误导**
是的,京东不想放过我,反复在平台投诉我的文章侵权,试图封我的嘴。
已经被他们删除一篇了。
现在又在对其他几篇文章下手,一连收到六条侵权投诉。
但是,京东不知道我是谁,我号都没了几个,我会怕你吗?
有一篇文章已经被删除了,他受到了鼓励,又来要求封我别的文章,我要告诉你,你越这么搞,我越写,天底下封我嘴的人还没有出现呢。
据一位同样做自媒体的朋友说,他甚至收到了多封律师信。
要不要这么双标啊,刘强东可以用莫须有、甚至是造谣的方式写小作文,我们作为自媒体连评价的权利都没有吗?
批评刘强东,可不是第一次,我没事就拎出来骂一骂,这是我的日常行为了,因为刘强东对阿里发动的反垄断诉讼,导致中国平台经济受到重大影响,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中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我是不会放过他的,哪怕这一事件不是热点了,作为市场经济的坚定拥趸,批评这种反市场的观念,就是本人终生之职责。
早在三年前,我就在痛批刘强东了。
今天要来扒的是刘强东的历史,要让更多的人看清他那套“造神”运动以及操纵舆论的把戏。
因为刘强东,是一位超级演员,整套剧本不仅亲自设计,还亲自上演,效果那是相当的炸裂。
这段时间,你看,一会儿是“给兄弟们缴社保”,赚足眼泪和掌声;一会儿是“内部讲话流出”,痛陈行业弊病,誓言“外卖净利不超5%”,俨然一副行业良心、救世主下凡的模样;再往前翻,什么“共产主义在我们这代实现”的惊天豪言,什么春节回乡给父老乡亲发万元红包的“亲民秀”,桩桩件件,都透着一股精心策划的味道。
可你仔细琢磨琢磨,这些光鲜亮丽的口号和表演背后,其实就是一场大规模、系统化的“造神运动”的一部分。
*“正义人设”专业户*
京东和刘强东最擅长的一招,就是抢占道德高地,给自己立一个“正义使者”、“行业良心”的人设。这招屡试不爽,效果拔群。
就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给骑手缴社保”来说。京东一嗓子喊出来,“全额承担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也包了”,好家伙,当时那舆论,简直是山呼海啸,锣鼓喧天啊。
什么“良心企业”、“行业鲶鱼”、“逼宫美团饿了么”,好象瞬间把压力给到对手那边。
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其实就是一个“司马东”的套路——抢跑!
这件事,其实是由人社部牵头,美团、饿了么都在按部就班试点、研究方案,他“哐当”一下跳出来,把调子拔得老高,仿佛是他首倡、他推动,别人都是被动跟进的“黄世仁”。
可实际呢?扒开来看全是套路。
**刘强东说要给自家骑手全部上社保,**最初只说“全职骑手”,后来补充说“包含现有和新加入”,但又强调是“未来一段时期签约的”。
转了一圈,大家才反应过来,这福利大概率只给那一小撮(传闻首批一万?)新招的、签了苛刻全职合同(比如要求在线12小时、强制接单)的骑手。
那达达旗下号称130万的“兄弟”们呢?
对不起,大部分还是灵活就业,社保?“逐步”解决,这“逐步”俩字的弹性,比猴皮筋还大。
大众一看标题“京东给骑手上社保”,自然以为是普惠百万骑手的大好事。
京东也乐得让你这么以为,用模糊的字眼和宏大的叙事,精准收割了一波好感。至于那130万骑手大部分没份这事儿,谁在乎呢?
反正“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形象已经立住了。
**如果五险一金真由企业承担的话,**真给130万骑手按北京的标准缴齐的话,一年成本500多亿,比京东一年净利润还高两倍。
这账谁都算得明白,根本不现实。
所以,这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招聘广告”和“公关秀”,用极小的成本(给一小部分人交社保)撬动了巨大的舆论声量和品牌美誉度。
这操作,高不高明?高明!但正不正经?值得打个问号。
很明显,刘强东把这个当成营销噱头和攻击对手的武器。
还有那个“净利不超5%”的豪言。乍一听,哇,东哥大气,要让利于民!
结果懂行的一查,全球外卖平台平均净利才2.2%,美团也就2.8%,饿了么还在亏。你定个5%的目标,还说要克制赚钱欲望?
这不相当于说“我这次高考就随便考考,目标清华保底”吗?
这话说给谁听的?给不懂行的普罗大众听的,又是一次精准的“信息差”收割。看似良心,实则给自己定了了全球最高利润目标,还顺带踩了友商一脚。
这些操作看下来,是不是有内味儿了?——用高尚的口号、看似牺牲自身利益的承诺,来塑造光辉形象,但实际执行起来,要么范围缩水,要么标准打折,甚至与宣传背道而驰。
*个人**IP的“神化”之路*
刘强东本人的形象塑造,更是这场“造神运动”的核心。他的人设几经变化,但始终围绕着几个关键词:草根逆袭、重情重义、敢说敢做、有社会担当。
“兄弟”是刘强东挂在嘴边的词。早年说“永远不开除任何一个兄弟”,听得多少打工人热泪盈眶。但后来业绩承压,又改口“不拼搏又没业绩的不是我兄弟”。这“兄弟情”,似乎也得看KPI。
收购德邦后,承诺“逐步为十几万德邦兄弟缴齐五险一金”。
这个“逐步”和外卖骑手的“逐步”是不是同一个配方?达达130万骑手,大部分依然是“灵活就业”的“外包兄弟”。
这种时而情深义重、时而冷酷现实的“兄弟叙事”,更像是一种管理工具和公关话术,根据需要灵活切换。
更为出圈的话是:“共产主义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实现!”
这话从一个身家几百亿的企业家嘴里说出来,够不够震撼?够不够出圈?
还有“县长工资不应高于我们快递员”。这话爽不爽?能不能让草根爽?
这些言论,你说他是真信也好,说他是故意为之也罢,客观效果就是石破天惊,迅速引爆舆论,把他塑造成一个超越凡俗商业思维、心怀远大理想(甚至有点乌托邦)的“非一般”企业家。
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是不是也在为“造神”添砖加瓦?
温克坚先生批评他这些言论“配不上人大学位”,认为有“前现代底色”。
但是,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表达,才更能撩拨某种社会情绪。
不是刘强东不懂道理,而是他太懂舆论。
春节回宿迁老家,给乡亲们发万元红包,场面堪比庙会。这事本身是好事,衣锦还乡,回馈乡里,值得肯定。
但问题是,为啥每次都得带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怼着老乡流着鼻涕接过红包的脸一顿猛拍,然后在全网热播?这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把乡情也当成了公关道具?花出去的钱,赚回来的声量,这笔账,精明着呢。
还有那个“亲自送外卖”、“亲自给用户开车门”的宣传。用“亲自”这个词,本身就透着一股高高在上的“下凡”感。
再配上“恰好是粉丝”、“不是托儿”的拙劣表演,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从**“口水战”到“民粹动员”***
京东和刘强东的“造神”,离不开娴熟的舆论操纵技巧。
京东外卖业务还没怎么铺开,关于它的赞誉、关于行业弊病的批判、关于刘强东“良心”的报道就已经满天飞了。
紧接着就是和美团的“二选一”口水战。京东先发公开信指责对手,美团辟谣反击,一来一回,热度炒得飞起。
这种“公关先行”的打法,是不是很熟悉?当年打当当、打苏宁,是不是也是先用价格战、口水战把声势造起来?
内部讲话“不小心”流出,聊天记录“不小心”曝光,一边说着“不打口水仗”,一边又发文内涵对手。
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把舆论玩弄于股掌之间。
哪来这么多不小心?当普通人是傻子吗?不就是精心设计的么?
这种舆论操纵,有时已经超越了商业竞争的范畴,开始带有“挑动民粹”、“搞社会运动”的色彩。
把商业竞争包装成“正义对决邪恶”,把给一部分员工缴社保这种复杂的劳动关系问题,简化成“谁是英雄谁是狗熊”的道德审判。
利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大平台的不满、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把自己打扮成挑战者、规则破坏者。
正如网民所说,司马南下去了,司马东上来啦。
有人把“爱国”、“爱群众”做成生意,通过挑逗情绪来攻击目标。而现在,似乎有企业家也想学这套,把各种压力、社会焦虑,转化成自家的流量和声望。
“一个社保法+一个总工会,还不如一个司马东”,“司马东应该做省长”……当网上出现这种极度情绪化、甚至造谣的言论,并被算法推送到每个人面前时,是不是有点危险?
这种“正义营销”,这种把商业竞争变成“群众运动”的做法,是在给整个企业家群体“埋雷”。当社会情绪被点燃,当“打土豪分田地”的潜意识被唤醒,今天你可以用它来攻击对手,明天这把火会不会烧到自己身上?
从图书打当当,到家电打苏宁,再到服饰挑战天猫,生鲜(七鲜)叫板盒马,京东似乎特别擅长这种“以小博大”的“非对称竞争”。
核心就是:在自己不占优势的新领域,通过制造声量(价格战、补贴、社保承诺等)、抢占道德高地、发动舆论攻势,来快速获得关注,给对手施加压力。
这种打法,短期内确实能迅速打开局面,但长期来看,能成功吗?
京喜拼拼巨亏后偃旗息鼓,图书、服饰、生鲜等领域,似乎也并未真正撼动领先者的地位。
这次外卖,声势搞得这么大,最终能抢下多少份额,能不能持续,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靠民粹舆论战加上搞点补贴就能赢的话,饿了么的高管团队不得找块豆腐撞死?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套“舆论造势”的组合拳,已经成了京东系操作的鲜明印记。
*从拒绝**“造神”开始***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全盘否定京东和刘强东。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力量,京东在电商、物流等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及刘强东作为企业家的奋斗精神,都值得肯定。
但我们必须警惕,当商业竞争披上“道德外衣”,当企业家开始被塑造成无所不能、永远正确的“神”,当舆论场充斥着精心编排的“表演”和情绪化的口号时,我们离真相就越来越远了。
消费者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和服务,员工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收入和保障,社会需要的是公平健康的营商环境和理性平和的公共讨论。而不是一个又一个被供上神坛的“偶像”,和一场又一场由无良企业家操纵的“饭圈狂欢”。
擦亮眼睛,保持独立思考,对那些震天响的口号多一分审视,对那些“完美人设”多一分警惕。别让“造神运动”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也别让商业竞争沦为一场低级的“口水仗”和危险的“民粹动员”。
这样的商战,最大的影响是系统性地在改变、影响他人的观念,引导民众观念走向更为错误的方向。
毕竟,商业的归商业,凯撒的归凯撒。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老老实实搞好服务,这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至于那些“神”,还是让他们留在神话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