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不涨光收储商品房怎么够呢,应该把所有商品都收储才好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一直拉不起来,房子卖不出去,急坏了许多专家。
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就建议,设立“中储房”,收购存量商品房。意思是,把房地产开发企业卖不出去的房子,由国家收购了,然后用作保障性住房。
具体办法是,央企发挥主导作用,地产平台把已经建成销售不出去的房都给收了,然后,一部分按照保障性住房的原则由国家进行分配,另一部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在楼市低迷时收购存量商品房,待市场回暖后,再出售,实现保值甚至盈利。
为什么要中央直接下场呢?因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很大,缺乏积极性,难以有效推进此项工作。中央每年投入5000亿元,地方带动再配套一部分资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他还算了一笔账:仅需2万亿,即可以在一二线城市收储60万到80万套住房,形成有效的市场托底效应。
钱从哪里来呢,放心,他早就想好了,由国家安排贷款,再发一些国债,事情就解决了。现在来钱的确挺容易的,连印钞机和印刷费都省了,电脑键盘上直接敲一串数字,钱就来了。
他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要靠各地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来解决。
中国啥都不缺,唯独缺孟晓苏这样的人才。
关于发放信贷和发国债,会引发什么效应,我们已经写了无数篇文章,老百姓也有朴素的认知,就是开动印钞机嘛,其结果必定是超级通胀,把民众的财富洗劫一空,然后经济崩溃。这是商业周期理论揭示出的永恒真理。
经验案例也不胜枚举,从古罗马的戴里克先,到林肯的绿背纸钞,到美国建国时期的大陆币,到1923年的德国大膨胀,到民国的金圆券,再到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阿根廷,血淋淋的教训读的人不寒而栗。
如果真的有上帝,印钞机可能是上帝给人类施加的一个诅咒。它让人类居然能忘记生存常识,相信弄出来一张张纸就可以变得富裕,这无论如何看,都是一场智力灾难。它的愚蠢程度,绝对要高于炼金术和永动机。
孟晓苏提到了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他学识挺渊博的,都知道美国“两房”了,他们就是这样操作的。“两房”是美国国企,其“大展宏图”始于“伟大社会”计划中的“所有权”计划,其实就是美国版的“居者有其屋”计划。什么人都可以给发放贷款,连资产和信用评估都省了,都去买房子,两房来提供担保。结果是,完全验证了商业周期理论——“次贷危机”爆发了。这个不再赘述,可以参阅 美国大跃进 。
房子为什么卖不出去呢?是因为在信贷扩张期,扩张货币供应量,人为压低利率,导致企业家以为有更多的储蓄可供调用到大规模的超长生产结构中,于是发生判断错误,进行了错误的投资。这种投资之所以错误,究其本质,是它忽视了经济学的第一课——资源稀缺性。没有那么多储蓄可供调用,那么你盲目上马大项目,延长生产结构,结果就是这种投资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米塞斯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地基打的太大,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原材料,那么就必然烂尾。
消费者也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楼房,他们还有其他重要的需求需要满足。资源稀缺,用在这里就用不到哪里,你用信贷资金把资源从消费品领域抽走到房地产了,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不满意,必然要通过不给你金钱投票的方式狠狠惩罚你,让你破产。
所以这不是“产能过剩”,这就是错误生产。这也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他们生产了一堆废物,消费者根本就不需要,他们要把钱花在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地方。
烂尾之后,就进入了商业周期中的萧条期。萧条期其实是经济往健康方向调整,恢复应有的生产结构,使其符合消费者偏好的过程。错误的投资必须被清算,才能把被它错误使用的生产要素释放出来,让企业家来重新配置,用到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领域之中。如果这个时候,再给他们放贷,那就像一个醉鬼,再加大剂量让他继续处于宿醉之中,以为自己的错误生产还能继续,那么资源就一直绑定在错误的生产结构中无法释放,经济的调整就无法发生。最终的结果就是醉死,迎来更加惨烈的清算。
所以,通过发放信贷救房地产,就是免除企业家应负的责任,让他自己所犯的错误由全民来承受。这消灭市场供求关系和盈亏机制,让应当破产的企业不再有破产之忧,那么它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一切市场法则对它的限制。由此,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他就不用担心,房子卖不出去,也不用担心,都大干快上吧,反正错了都有国家来买单和兜底。消费者在它面前不但狗屁都不是,还必须作为纳税人身份向它上交贡品。那这个时候,企业就变成了实质性的国企。
因此,这是推进国有化的一种手段。
这可能恰好是孟晓苏的核心目的,央企出面,把一切都收入囊中,全盘国有化最好了。
作为一个在央企拿着纳税人的高薪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对央企和计划经济的迷恋,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计划办不成的事。多因一果的经济学思维,对这个天才来讲可能有点难。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央企就是那头市场经济狂飙突进中飞起来的笨猪。央企引入一些市场化的因素,也能经营下去。但是你要是认为猪真的会飞,那可能自己是一头猪。
我们唯独希望“天才孟”予以解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都去国有化收购了,咱们搞40年改革开放,到底是为什么?40年前,就是国有化的,天才孟一直要回去,到底是为哪般?他该不是一个反改革开放的反贼吧?
按照孟晓苏天才般的设计,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按照他的思路行动了。比如广西:
按照孟晓苏,广西真的算是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了:收购房子,“房票”安置了。
谁要是忽视观念的作用,无视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威力,你就看这一幕就够了。知识分子的观念,直接影响决策。
但是,凡事就怕多想一步,把逻辑推演到极致。
仅仅收购商品房,用“房票”安置百姓,怎么够呢?不能厚此薄彼啊,房地产重要,难道汽车、手机、粮食就不重要吗,老百姓就不需要吗?
所以,一定要收储汽车、手机、电脑、冰箱、电视、洗衣机,以及更重要的,衣服、食品、粮食。
收购完以后,按照房票安置的思路,继续发汽车票、电脑票、手机票、冰箱票……以及,至关重要的,布票、肉票、油票、粮票。
担心房地产销售疲软和价格下降吗?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政府是最有能力的买家,有税收、有印钞机,需求量大得很,只要它下场,一定能推动房地产销售的增长和价格的止跌回升——广西就成功地做到了!
如法炮制,把所有商品全部收储,一切销售都增长了,价格都回升了,经济就一片繁荣景象了。
所有经营不善的、错误投资的企业,都找到慈父了,投入了他温暖而宽阔的怀抱,全都救活了。
然后,“广西”手里,有无数各式各样的收储物资了,制成票证,可供发放了,老百姓去领就行了,真是有福了。
一个理想的天国就这样建成,孟晓苏方案,堪称完美。
孟晓苏是一个比安徒生还要伟大的童话家。童话故事的最终结尾都是:从此他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唯一遗憾的是,这不是真实的人间。米塞斯又说了:凡是忽视资源稀缺性的人,都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童话家。
半个世纪以前的很多年里,有好多国家,都这样搞了,那时候,把锅碗瓢盆都收储了,票证多得很。那童话其实描写得比孟晓苏还出色,不是像天堂,而是直接就是天堂,大家在公社食堂里,吃得好开心。
结果是好景不长,票证少的可怜,只有“天才孟”这种高级种姓才能拿到一点,比如一年四两油票、二斤肉票,剩下的达利特,都去啃树皮了。天堂没有实现,一片血海,倒是提前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