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终极密码:那台吞噬一切的印钞机

图片

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的暴论在互联网上发酵了半个月,以这个民族的菊性,她只是把那些军国主义幽魂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提前说了出来。

在这里,我只想问一点:

今天的日本人,真的准备好承受战争的代价了吗?

在“安倍经济学”之下被超发货币浸泡了十年的日本社会,还能承受多大程度的通胀?

这个问题,并非日本独有。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所有潜在战争策源地共同面临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钱从何来?

米塞斯早已给出了答案。

他曾发出振聋发聩的断言:

中央银行所产生的价格通胀,是“军国主义必不可少的手段”。

此言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现代战争融资本质的血淋淋揭露。

为何中央银行与现代战争机器如此密不可分?

答案在于那古老而邪恶的“炼金术”——它能将战争的巨额成本,化作无形之中弥漫开来的通胀税,让人民在财富无声无息的缩水中,沦为帝国野心的牺牲品,却浑然不觉,甚至为之欢呼。

当一个政府(无论是东京、华盛顿还是其他任何地方)决意点燃战火,它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

钱从何来?

路径无非三条:

税收、借债、印钞。

税收,是赤裸裸的抢劫。

政府若明火执仗地从你口袋里抢走一半收入以充军费,你立刻会感到切肤之痛。

这种痛感会迅速转化为政治上的反制——你会走上街头,你会高声抗议,你会用选票将那些嗜战的官僚赶下台。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睿智地指出的:

“如果战争的资金,必须通过直接收税来提供,‘一般来说,战争总会迅速结束,并且会更少轻易发生。’因为‘人民彻底感受到战争的负担,不久便会对战争发生厌倦’。”

借债,是温和的麻醉。

发行国债,将成本分摊至未来,看似比税收文明。

但这不过是延迟的痛苦。

政府大规模借贷,会无情地推高市场利率,挤占私人部门本可用于生产与创新的资本。

最终,你,以及你的子子孙孙,仍需用未来的血汗钱来偿还这连本带利的战争债。

这实质上是跨代的财富掠夺。

而印钞,通过中央银行进行的“货币创造”,则是最高明、最阴险的“炼金术”。

它让一场耗资亿万的血腥战争,在普通民众眼中,仿佛是一场免费的午餐。

政府需要一千亿来建造杀人的航空母舰?

易如反掌。

财政部只需印制一批冠冕堂皇的债券,然后由其忠实的盟友——中央银行,用那凭空敲击键盘“创造”出来的电子货币,将这些债券全数买下。

一夜之间,甚至只需弹指一瞬,政府的账户上便魔术般地多出了一千亿可用的资金。

而你,作为一个纳税人,感觉到了吗?

你的工资单上,没有多扣一分钱的“特别战争捐”。

你甚至可能在新闻里看到政府宣布“减税”以刺激经济。

但是,当这一千亿新创造的货币,如同洪水般涌入市场,追逐着数量相对固定的商品和服务时,物价开始悄然攀升。

你发现,去一趟超市的开销变大了,加油站的油价令人心惊肉跳,房租也在不知不觉中上涨。

你手里的储蓄,正如阳光下的冰块,持续地、无声地融化。

你会将这归咎于政府和中央银行吗?

大概率不会。

你会像一个被精心引导的提线木偶,跟着官方喉舌和御用专家的节奏,去痛斥那些“贪婪无度”的石油巨头、“投机倒把”的粮商、“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房东。

通货膨胀这个魔术师,成功地完成了它的障眼法——它将战争那血淋淋的、由真金白银构成的巨大成本,巧妙地转化为了弥漫在整个经济中的“物价上涨问题”。

它让人民,在不知不觉中,为政客和将军们的帝国迷梦,支付了最昂贵也最隐蔽的“通胀税”。

图片北美大陆:战争催生的纸币恶魔图片

翻开美国早期的历史,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战争,正是那催生法定货币与中央银行这颗毒瘤的温床。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战争的冲动就与货币的堕落如影随形。

1、殖民地的开端:马萨诸塞的军事冒险(1690)

早在1690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府,为了支付一场对法属魁北克地区劳而无功的“掠夺式远征”的军饷,陷入了财政困境。

硬通货(金银)短缺,士兵嗷嗷待哺。

怎么办?

殖民地的统治者们“灵机一动”,发明了北美大陆上第一批由政府强制发行的、不可兑换金银的纸币。

这堪称是美洲货币史上一个耻辱的里程碑。

这些以未来税收为“担保”的纸片,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贬值的命运。

果不其然,在发行的第一年,它们就对金银贬值了惊人的40%。

这不仅是通货膨胀,更是政府对民众财富的直接窃取,只不过披上了一件“公共需要”的华丽外衣。

罗斯巴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本质就是一种欺诈和抢劫。

2、独立战争的悲剧:“大陆币”的灰飞烟灭

到了波澜壮阔的独立战争时期,大陆会议面对强大的大英帝国,军费开支如同无底洞。

他们效法先辈,发行了著名的“大陆币”(Continental Currency)。

起初,大陆会议还信誓旦旦地承诺其可兑换金银,但随着战事吃紧,印钞机便开足了马力。

滥发无度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大陆币的价值一泻千里,最终变得几乎一文不值。

以至于“连一大陆币都不值”(Not worth a Continental)成了流传至今、形容毫无价值之物的俗语。

那些为独立事业慷慨解囊的民众、那些手持大陆币军饷的士兵,他们的储蓄和付出,都在政府的印钞狂潮中化为了乌有。

这哪里是英国人在掠夺他们?

分明是他们自己的政府在通过通胀进行系统性抢劫!

3、1812年战争:银行特许状的腐败轮回

1812年战争爆发时,恰逢美国第一银行的特许状于1811年期满未能续展。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金钱便再度成为瓶颈。

联邦政府于是鼓励各州大量特许设立私有银行,并随即在1814年,悍然宣布 “暂停硬币支付”(Suspension of Specie Payments)。

这道命令,无异于给予了银行系统一张可以肆意妄为的空白支票。

政府不再要求银行必须用真金白银来兑现它们发行的纸钞了!

在国会的默许甚至纵容下,这些银行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疯狂增发纸币,以购买政府战争债券。

结果便是,战争期间,价格通胀率平均高达35%。

民众的财富再次被洗劫。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为了“整顿”这场由战争和滥发货币引发的金融乱局,并清偿战争债务,一个名为美国第二银行的新的中央银行,于1817年被复活了。

而其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费城银行巨头斯蒂芬·吉拉德。

此人不仅是美国第一银行的最大股东,更在1812年战争期间,大量购入了联邦政府的战争债券。

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煽动成立新的中央银行,其算盘打得精明而丑陋:

就是要让这个拥有货币创造特权的国家银行,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和通货膨胀,来帮他手里那些因战争而产生的、可能贬值的烂账解套和兑现!

这简直是官商勾结、利用国家机器进行利益输送的经典范本。

图片内战至一战:中央银行的战争狂欢图片

随着国家权力的不断集中和战争规模的升级,中央银行在战争融资中的角色也愈发核心和邪恶。

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一部货币体系在战火中加速堕落的黑暗史诗。

1、南北战争:绿背纸钞与宪法背叛

林肯领导的北方政府,为了镇压南方的分离,需要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

税收和借债虽能解决一部分,但远水难救近火。

于是,1862年,林肯政府推动通过了《法定货币法案》(Legal Tender Acts),授权财政部发行被称为“绿背钞”(Greenbacks)的纸币,这些纸币不可兑换黄金或白银,完全依靠政府的法令强制流通。

这是美国货币史上一次质的蜕变。

它公然违背了宪法中关于保护契约精神的原则,并开创了政府发行纯粹法币的先河。

结果可想而知:

绿背纸钞相对于黄金的价值迅速暴跌,在一年之内,1美元绿背钞就只值35美分的黄金。

这意味着所有持有现金和固定收入者的财富,被瞬间掠夺了65%。

而南方邦联政府的行径则更为疯狂。

由于缺乏有效的税收体系和金融市场,里士满的印钞机几乎日夜不停地运转。

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整个战争期间,南方的物价水平年均通胀率超过了骇人听闻的2200%!

南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在这场货币浩劫中彻底崩溃。

这绝非仅仅是军事失败的结果,更是货币制度内在毒性的总爆发。

2、美联储的诞生:银行家的“圣诞礼物”

1913年,在一片神秘和争议的氛围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正式成立。

它被包装成一个旨在“提供弹性货币”、防止银行挤兑、稳定经济的公共机构。

然而,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华尔街金融巨头与华盛顿政客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以合法为政府赤字和银行利益服务的永久性货币制造机器。

美联储的“首秀”,便是协助伍德罗·威尔逊政府,为那场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与美国国家利益并无直接关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资金。

从1914年到1920年,在美联储的“精心管理”下,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翻了一倍。

相应地,总体物价水平也翻了一倍。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美联储通过通货膨胀,悄无声息地将所有美国人手中持有的美元购买力剥夺了一半。

它向美国人民征收了一笔规模空前的、隐形的“战争税”。

民众没有通过投票决定是否加税,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征税,但他们钱包里的钱却实实在在地缩水了。

这比任何专制君主的横征暴敛都更为“高效”和隐蔽。

哈耶克曾悲叹:

通货膨胀可能是唯一一种不需要立法批准、且能被民众普遍接受的征税形式。

图片

战争与权力:通往奴役的螺旋图片

战争的炼金术,其恶果远不止于经济层面的财富掠夺。

它更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权力螺旋,将社会一步步拖向全面控制和奴役的深渊。

通过通货膨胀为战争融资,必然引发物价飞涨。

当民怨开始积聚时,政府便会熟练地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

它不会承认自己是通胀的元凶,反而会高声疾呼,将矛头指向所谓的“奸商”和“投机分子”,并顺势推出“价格管制”措施。

价格管制,其结果必然是人为制造的商品短缺。

当价格信号被人为扭曲,生产者失去生产激励,消费者陷入恐慌性抢购,经济体系的核心协调机制就此失灵。

于是,国家就可以用它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短缺”危机,作为完美的借口,授予自己更大的、分配资源的权力——物资配给制、生产指令、行业国有化……整套战时经济体制便应运而生。

整个经济,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从自由的市场经济,滑向中央计划,滑向哈耶克所警示的 “通往奴役之路”。

这实质上就是经济法西斯主义的雏形。

战争,正如美国反战作家伦道夫·伯恩那句充满绝望的断言,是“国家生机勃发之象征”。

在“国家安全”和“战争需要”的万能旗帜下,政府可以轻易实现它在和平时期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权力扩张:

1、征兵制:将公民的生命权置于国家之下。

2、审查制度:扼杀言论自由,制造一致对外的舆论。

3、资产征收与国有化:以“战时需要”为名剥夺私人财产。

4、无限监控:在“防止间谍”的幌子下践踏隐私。

所有那些曾经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宪法原则和法律屏障,在“战争状态”下,都变得脆弱不堪,可以被轻易搁置和践踏。

而中央银行,就是这台贪婪的、不断自我膨胀的战争-集权机器的心脏。

它为这台机器,源源不断地、无声无息地泵送着名为“通货膨胀”的血液。

没有这颗心脏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财政生命液,现代意义上的总体战和持久战将难以为继。

它让战争变得“便宜”,让政客变得大胆,让人民变得麻木。

**图片**撕破炼金术的面纱图片

所以,高市早苗这次说的是“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难保下次不会讲出“一亿玉碎”。

这些都不是重点,别被这些衣冠楚楚的政客激情满满的口号和电视屏幕上精心剪辑的画面所煽动

你要记住:他们的底气,并非来自于他们所宣称的“正义”,也未必真正源于广泛的“民意”。

他们的底气,来自于他们背后,那台由中央银行操控的、随时可以启动的、能将一张张废纸或电子符号变成“购买力”的印钞机。

这台印钞机,就是现代战争的终极引擎,是所有战争贩子最忠实、也最邪恶的盟友。

它用通货膨胀的迷雾,掩盖了战场上的尸山血海,掩盖了家园沦为废墟的悲剧,也掩盖了人民财富被持续掠夺的真相。

希望日本民众能彻底洞悉这“战争的炼金术”,打破货币幻觉,拒绝为那些邪恶政客的妄念支付鲜血与财富的代价,牢牢守护来之不易的自由与和平。

这不仅是经济学的洞见,更是每一个公民在喧嚣时代中保持理性与良知的必备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