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么吸取教训?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这句话我们听腻了,可放在古代帝王身上,简直冤枉死人——
他们不是没吸取教训,而是压根没打算把“让老百姓过好”当成 KPI。
** **
一、你以为的国家:为民请命 实际上的国家:把牛马养肥好拉车
现代语境中,“国家为民谋福祉”是共识,扶贫、基建、医保等公共服务托底民生。但古代“国家”本质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统治机器,老百姓绝非服务对象,只是维持机器运转的燃料与零件——燃料耗尽则换,零件锈蚀则修,核心诉求始终是保障皇权存续。
所谓“仁政”,不过是**“韭菜养壮再割”的统治技巧**,避免过度索取导致机器崩塌。汉初“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实则是秦末战乱后人口从两千万锐减至千万、经济崩溃的无奈选择——连刘邦的马车都凑不齐四匹同色马,若再横征暴敛必重蹈秦亡覆辙。待文景之治恢复元气,汉武帝立刻以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敛财,全力投入开疆拓土,百姓积累瞬间被掏空。
“贞观之治”亦未跳出此逻辑。唐太宗提出“水能载舟”,初期轻赋重农,实则为巩固李唐政权。政权稳固后便频繁对外征伐,征调十余万兵力攻打高昌,粮草转运逼得百姓背井离乡。唐朝“均田制”看似公平,实则将百姓捆绑于土地:受田者必须承担租税徭役,遇灾歉收便因欠税破产,最终沦为佃农流民,本质是保障皇权的“燃料供给体系”。

宋朝“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是更隐蔽的剥削。“不立田制”使土地迅速集中于官僚地主,农民需缴五成以上地租;“支移”“折变”等附加税层层盘剥——“支移”让百姓承担远超粮食价值的运输成本,“折变”通过随意调整折算比例变相加税。为防武将叛乱推行“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低下需缴“岁币”求和,这笔负担最终全转嫁至百姓身上。

二、皇帝读历史,到底在读啥**?**
帝王读史绝非钻研“安民之术”,而是翻阅“权力安全手册”,核心诉求是“保皇位”而非“安百姓”。这种视角偏差,让他们的改革永远对准权力威胁,与百姓疾苦无关。关键朝代的“历史借鉴”清晰揭示此点:
| 朝代 | 上一朝死法 | 本朝补锅操作 | 是否惠及百姓? |
|---|---|---|---|
| 秦 | 严刑峻法→陈胜吴广 | 汉初“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 轻徭薄赋=让羊长毛,不是让羊幸福 |
| 汉 | 外戚+士族→王莽篡位 | 东汉夺外戚权、科举萌芽 | 平民能考试≠生活质量提高 |
| 唐 | 藩镇+边将→安史之乱 | 宋“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 武将不造反,百姓照样交岁币 |
| 宋 | 权臣+武将→靖康之耻 | 明清废丞相、设军机处 | 皇权独大,官僚只剩执行力 |
每一次改革都精准砍向“皇位威胁者”,从未触及“百姓之苦”。帝王读史如小偷研究防盗锁,只为规避风险而非修正行为,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贯穿始终。
汉武帝研读周秦历史,看出分封制致诸侯割据、郡县制失民心,却推出“推恩令”拆分诸侯土地——百姓只是换了个领主缴税,负担未减;推行“罢黜百家”,以思想专制巩固皇权,彻底剥夺百姓独立思考空间。
朱元璋深谙元朝因腐败亡于农民起义,却只吸取“强皇权”教训:废丞相、设锦衣卫、用“剥皮实草”惩贪。他强制迁移百姓垦荒、以“黄册”“鱼鳞图册”严控人口土地,看似恢复生产,实则将百姓牢牢束缚;对宗室子弟大肆分封土地俸禄,到明末藩王占地达全国耕地三分之一,百姓无地可种只能流亡。
康熙精通兴衰史,从“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总结出“防边将”“防宦官”,推行“改土归流”、限宦官品级。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只是空壳——地方官以附加税填补缺口;“圈地运动”强行侵占汉民土地分给八旗,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从未缓解。
三、帝王级“防猝死指南”,唯独漏了百姓
古代帝王的核心课题是“防造反”,毕生编写的“防猝死指南”精准针对各类权力威胁:
防外戚——汉景帝杀窦婴、武则天除长孙无忌,朱元璋从制度上限制后族参政,皆因外戚常借姻亲掌控朝政。即便如此,万历岳父李伟仍借外戚身份敛财欺压百姓。
防宦官——东汉“十常侍之乱”、明朝王振刘瑾专权,皆警示宦官干政之祸。雍正设军机处排挤出宦官,但慈禧身边的李莲英仍借宠信干预朝政。
防武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宋朝“重文轻武”,皆为规避“安史之乱”覆辙。岳飞抗金有功却因“功高震主”被处死,宋朝战斗力低下的“岁币”负担最终转嫁给百姓。
防儿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康熙“九子夺嫡”,逼得雍正创“秘密立储”制,虽防了争位动荡,却滋生皇子弄虚作假的官场风气。
防文官——朱元璋废丞相、乾隆“文字狱”打压文官集团,皆因文官常与皇权抗衡。明朝“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内耗数十年,本质是权力博弈。
可帝王们唯独漏防“天灾+赋税=百姓造反”。在他们的算法里,百姓是“量化生产资料”:饿不死就不反,能喘气就需劳作。却不知生存底线被突破时,“忠诚”会瞬间崩塌,矛盾将以最猛烈方式摧毁皇权。
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将被处死,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反秦烽火;黄巢面对“人相食”的天灾人祸,以“均平”为号攻占长安,动摇唐朝根基;李自成以“均田免赋”响应饥民诉求,最终推翻明朝。这些悲剧反复证明:百姓不是任宰的韭菜,皇权压迫超限必遭反噬,可帝王们始终陷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循环。
四、悲剧循环的真相:皇帝的最优解,从不是百姓的
帝王不愿利民,核心是立场决定选择:帝王的“最优解”≠百姓的“最优解”。帝王的核心利益是“固权”,百姓是“安居乐业”,冲突时必牺牲后者。这种立场鸿沟,是悲剧循环的根源。
百姓见“黄河决堤、易子而食”盼赈灾,崇祯却先派亲信监工防贪、监控灾民防造反,灾民死活远不及皇权稳固重要;百姓见“苛捐杂税”盼减负,汉武帝却以“盐铁官营”“算缗告缗”敛财充军饷,哪怕人口锐减也不悔改,晚年才发《轮台罪己诏》却已无济于事。
道光面对鸦片战争,百姓盼抵抗保家园,他却因“战耗巨大恐动摇皇位”妥协签约,《南京条约》的赔款与通商特权,让白银外流、物价飞涨,百姓苦难加倍;隋炀帝修运河、征高句丽,以数百万民夫性命换“宏图大业”,最终被起义军推翻,死前仍未明白:百姓才是皇权根基。
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到的是“苛捐杂税、卖儿鬻女”的悲惨境遇,是官府的横征暴敛和巧取豪夺,忍不住骂官府搜刮民脂民膏,希望能减轻赋税,过上安稳的日子。可站在帝王的角度,看到的却是“银子先紧着前线平叛”“银子先用来修皇宫陵寝”“银子先用来供养皇室宗亲”,百姓的死活,永远排在皇权稳固和皇室享乐之后。
汉武帝时期,为了支持对匈奴的战争,推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盐铁官营让百姓只能以高价购买盐铁,生活成本大幅增加;算缗告缗则是对百姓的财产征税,鼓励百姓告发隐瞒财产的人,导致大量百姓因被诬告而家破人亡。虽然这些政策为汉武帝的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却让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汉武帝晚年,全国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他不得不发布《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百姓遭受的苦难已经无法挽回。
隋炀帝杨广更是将这种“牺牲百姓利益维护皇权”的逻辑发挥到了极致。隋炀帝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大规模征调民力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修建大运河征调了数百万民夫,很多民夫因劳累过度而死,尸体被直接埋在运河两岸;营建东都洛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百姓的负担急剧加重;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征调了数百万兵力,结果三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大量士兵战死沙场,百姓失去了丈夫、儿子,生活苦不堪言。
隋炀帝的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但却让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百姓忍无可忍,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炀帝也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帝王读史精于规避权力风险,却从不用心于民。这种“精致利己”,让古代中国始终在“治乱交替”中徘徊,无法真正进步。
五、今天读史,别做“明君梦”
今人读史易陷“明君崇拜”:若崇祯重用袁崇焕、隋炀帝收敛野心,王朝就不会亡?这是对历史的误解——悲剧根源是制度缺陷,非帝王个人品行。
“明君”是偶然,制度缺陷是必然。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弟逼父退位,晚年大兴土木征高丽;康熙称“千古一帝”,却推行“圈地运动”压迫汉人。“明君”再贤,也跳不出皇权制度的枷锁——他们的“仁政”只是巩固统治的权宜之计,绝非真心利民。
古代悲剧的核心是“皇权无约束”。皇权至上的制度,把帝王逼成“权力精算师”,百姓只是“流动资产”——有用则留,无用则弃。“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所谓盛世,只是“皇权稳固后的红利释放”,依赖帝王能力、政局稳定等偶然条件,一旦条件消失便瞬间崩塌。“安史之乱”让“开元盛世”化为泡影,就是最鲜活的证明。
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但这些“盛世”的本质的是“皇权稳固后的红利释放”,而不是制度性的民生保障。“盛世”的出现,往往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帝王有能力、政局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天灾等。
这些条件一旦消失,“盛世”就会迅速结束,百姓的生活就会回到困苦之中。以“开元盛世”为例,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可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变得昏庸无能,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开元盛世”瞬间崩塌,百姓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可见,“盛世”是脆弱的,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依赖于帝王的个人能力和政局的偶然稳定,而不是制度的保障。
历史进步不靠“明君良心发现”,而靠制度完善。只有打破“皇权至上”,建立“权力受约束”的体系,让市场为全民服务,“对百姓好”才能从“可选项”变成“必答题”,从“恩赐”变成“权利”。
历史押韵的,从来不是“好人有好报”的道德说教,而是“权力无约束必腐败,百姓利益被忽视野必动荡”的规律。古代帝王不为民,非愚笨,实因皇权制度无需为民。今人读史,不是谴责任人或做“明君梦”,而是明悟“权力须关进笼子”,珍惜制度成果,不再有任何“皇帝”、“君主”、“公仆”,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为客户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