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抢劫邻居的别墅?却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性吗?

有句古话,流传了几千年, 在当代很多人被认定为,这是人性,不可改变,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必然的人性。

而是很多人遇到观念传播困难时,自我解脱的一种说辞。

他们认为,那些“左派”的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是人性,因此,你怎么传播观念都是没用的,均贫富必然在全世界各地发生。

但这种认知中,还有一种智商优越感,是认为自己可以理解均贫富将带来社会灾难,而别人的智商是不足以理解这一结果的。

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这一句话,是不是人类的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人性,并最终必然推动均贫富的进程?

不患寡而患不均,它真的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运转的底层代码吗?或者说,它真的是一种具有人性吗?

我的答案是:不,它不是。

我们先从一个更直接、更原始的欲望说起:美色。

食色,性也,这是人性吗?

是!

男人爱美女,这是一个被基因写得明明白白的事实。

大街上,一个风姿绰绰的美女走过,几乎所有男人都会多看两眼,这是本能。

这种欲望,比起对邻居家财富的嫉妒,要直接得多,原始得多。

按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逻辑,是不是应该“不患无妻而患美妻独有”?

是不是看到美女,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动手动脚,因为“凭什么你能拥有,我不能?”

现实中有人这么做吗?

有,但我们称之为流氓、罪犯,而不是“追求美女性资源公平的勇士”。

绝大多数心智正常的男人,会欣赏,会赞叹,甚至会幻想,但他们会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手脚。

他们知道,那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这种克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是圣人,而是因为他们是文明社会的一员。

文明的本质,就是承认边界,尊重他人的权利,并以此为前提,来约束自己的欲望。

你可以爱美女,但你不能占有她,除非通过她本人的同意,比如自由恋爱和婚姻。

这就是规则。

这个规则,保护了美女,但更深层次上,它保护了所有人,包括那些控制住欲望的男人。

因为在一个可以随意对美女动手动脚的社会里,你自己的妻子、女儿、母亲,同样会成为被掠夺的对象。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最终没有人是赢家。

现在,我们把美女换成财富,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你住在一个普通的小区里,每天都能看到邻居开着豪车出入,住着几百平米的大别墅。

你会不会嫉妒?

我想,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羡慕,甚至嫉妒。

这是人之常情,就像男人爱美女一样,是无法完全根除的本能。

但是,你会怎么做?你会冲到邻居家,要求他为你孩子的学费买单吗?

你会召集小区里其他业主,搞一场投票,要求他把别墅的一半面积分给大家吗?你会主张,他的财富“取之于社会”,所以应该“用之于我们”吗?

你不会。你连想都不会这么想。

甚至,我们把范围缩小到亲戚。

你的表哥,小时候和你一起玩泥巴,现在创业成功,身家千万。

你过年回家看到他,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几句风凉话,可能会在心里嘀咕“他凭什么运气这么好”,但你绝不会理直气壮地要求他分一半财产给你。

你最多是希望他能“帮衬”一下,借点钱给你,或者给你一份工作。

这种“帮衬”的请求,姿态是低的,是基于亲情的恳求,而不是基于权利的主张。

你心里非常清楚,他的钱,是他的,不是你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内心深处,在我们的社会化训练中,我们早就被植入了一个比“不患寡而患不均”更根本、更重要的原则:尊重产权。

我们知道,邻居的别墅,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运气,或者继承得来的,那是他的财产。

你不能因为你穷,你弱,你“需要”,就去侵犯他的财产。

这和你不能因为你单身,你“渴望”,就去侵犯一个美女的人身权利,是同一个道理。

产权,就是财富领域的“人身权利”。它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一个社会能够形成,并且不断发展、繁荣,靠的不是互相抢劫,而是合作分工。

我想用我生产的产品,换你的大米;你想用你的大米,换他做的桌子;他想用他做的桌子,换我家的产品。这个交换链条要能顺利进行,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我的产品是我的,你的大米是你的,他的桌子是他的。

如果我的产品刚做好,就被“更需要精神食粮”的人拿走了;你的大米刚种出来,就被“更饥饿”的人分掉了;他的桌子刚做好,就被“更需要家具”的人搬走了——那么,结果会怎样?

我不会再生产,你不会再种大米,他不会再做桌子。

所有人都不会再创造。

所有人都会把精力投入到两件事上:

第一,如何更高效地抢劫别人;

第二,如何更隐蔽地保护自己不被抢劫。

这就是“均财富”思想在实践中的必然结果:它不会让穷人变富,它会让所有人变穷。

它摧毁了创造财富的激励,也就摧毁了财富本身。

一个建立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之上的社会,最终必然会陷入“既寡且均”的赤贫状态,退化到野蛮的丛林法则。

所以,一个心智成熟的社会人,他的人性,不是去“均”别人的财富,而是努力通过交换和创造,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他尊重别人的产权,因为他希望自己的产权也得到尊重。

这才是社会性的人性,是“合作共赢”的人性。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既然尊重产权才是社会繁荣的基石,为什么历史上,乃至今天,“均财富”的思潮,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巨浪?甚至酿成灾难?

为什么那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会拥抱这种注定会带来贫穷和灾难的邪恶人性?

答案就在于,无数思想家炮制了掩盖罪恶的理论,为人类阴暗的心理,提供了一件“政治正确”的外衣。

嫉妒,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负面情绪。

但直接表达嫉妒,是可耻的。

你说“我嫉妒你比我过得好,所以你应该把你的钱给我”,这听起来像个无赖。

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一些理论被创造出来,告诉你:“富人的财富,都是通过剥削得来的,他们是有罪的”,“财富的过度集中,是社会不公的根源,必须通过再分配来实现正义”,或者“你的贫穷,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社会结构不公平,是富人压迫的结果”。

这些理论,就像一剂神奇的魔药。

它把你内心那份上不了台面的、阴暗的嫉妒,瞬间洗白了,升华了。

你不再是一个嫉妒者,你成了一个为“社会正义”而战的斗士。 你不再是想抢劫,你是在“纠正历史的错误”。 你不再是仇富,你是在“帮助弱势群体”。

这份道德上的优越感,这份“政治正确”的盔甲,让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勇气。

你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你对富人的嫉妒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了。

因为这些理论,让你披上了伪装。

但,即使如此,你依然不敢指向任何一个具体的人。

大多数人,依然在泛指,应该分走某一类人的钱财,而不敢针对具体的人。

你依然不敢把你对邻居别墅的觊觎,把你对表哥、自己兄弟姐妹的财富的眼红,公开地表达出来,并且要求国家机器为你服务。

因为,这会解构你所有的人际关系。

这会让你在小区里无法存在,也会让你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但针对陌生人,特别是泛指的陌生人,那就无所谓了。

但更奇怪的是,你兄弟姐妹、亲戚中的富人都不应该对你承担任何“分钱”的责任,但你却可以主张对陌生人的财产分配。

因为泛指的陌生人,会掩盖自己的罪恶感,只要不针对具体的人,那谁会说我是一个抢劫犯呢?

但你要是说,大姨,你家都开奔驰了,是不是要给点钱把我的小破车升级为宝马?

你要是敢这么说,你会马上社死。

社交媒体上可以大规模出现均贫富的声音,只要不指向具体的人,所有人都可以逃避嫉妒的负罪感,在这种舆论驱动下,各种以“公平”为名的政策主张出台了。

比如,卢麟元提出,富人移民,就是“不爱国”,他们在中国赚了钱,想走,没那么容易,必须征收高额的“脱籍税”或者叫“弃籍税”。

这个口号听起来多么爱国,多么正义。

但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你的钱是在我这儿赚的,所以你的人和钱,都得归我管,你想走,就得给我留下一大笔”。

这本质上是一种对个人自由和财产权的敌视,是用“爱国”这顶大帽子,来合理化一种监禁和勒索的欲望。

再比如,有人主张,要对高收入者和富人征收更高的累进税,甚至是财产税、遗产税。

理由当然是“劫富济贫”、“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听起来也无比动人。

当一种税收政策,其主要目的不再是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而是为了“均贫富”本身,为了满足一种“把富人拉下来”的快感时,它就已经变味了。

它不再是建设性的,而成了破坏性的。

它传递的信号是:创造财富是危险的,努力致富可能会招来惩罚。

这会吓跑最有创造力、最能创造就业岗位的那批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包括那些期望被“救助”的穷人。

一旦这种“政治正确”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就可以在这种虚伪的道德高地之上,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恶意。

司马南就编织了一套理论,教唆大众堂而皇之地将资本二字拿出来羞辱。

在这种理论的掩盖下,司巴南 的粉丝可以心安理得地攻击每一个比自己成功的人,可以给所有市场经济中的正常行为扣上“万恶资本家”的帽子,可以把一切自己的不如意,都归咎于那些“为富不仁”的富人。

他们不再需要自我反思,不再需要努力提升,他们只需要怨恨,只需要破坏。

因为,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在为他们的怨恨和破坏,提供正当性。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人们去欣赏和学习成功者,而不是去嫉妒和打倒成功者。

它应该保护每个人的私有财产,就像保护每个美女的人身安全一样。

它应该告诉每一个人:你的命运,主要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是提供一个公平的规则和稳定的环境,让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价值,而不是直接给你分配结果。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并没有多少人敢于真的承认,这就是内心所想,一旦在舆论场上辩论,对方马上会说,我们反对的是非法财富。

但这种嫉妒心理大面积传播的毒性在于,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如何把蛋糕做大”,引向了“如何去分别人的蛋糕”。

它培养的是一种乞丐和强盗的思维,而不是创造者和建设者的思维。

文明社会的敌人,并不是人们天生都有的嫉妒心,而是那些那些打着“公平”旗号,实则贩卖嫉妒的理论。

只有这类理论一出来,就被人们鄙视,就被批得体无完肤,没有人敢附合,那么,人们的这种嫉妒心理,自然会自我压制,以求得正常社会合作的进行。

如若人们的嫉妒心理,借助某些理论大行其道,则一个社会的文明基础,将荡然无存,抢劫将成为光明正大的行为,繁荣也将从此远去。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你能理解的事情,别人也能理解,不要抱有智识上的优越感,而是要向每一个人传播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大多数人只不过是被错误理论误导。

一个好的社会,最终是由那些积极传播正确观念、正确科学的人铸就的,如果每一个人都碰到困难就放弃传播 ,那么,世界永远将陷入黑暗之中。

只有敢于在理论上、观念上击败那些胡说八道的人,自己及子孙后代,才有可能生活在更加文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