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免费教育,又想孩子吃好的?做梦!

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的校园里,一顿看似普通的虾仁炒蛋,竟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导火索。

9月15日,绿捷公司供应给多所学校的午餐中,虾仁解冻后赫然现出虫子。公司非但没有及时上报,而是选择就地销毁、内部处理,以免影响生意。官方通报雷厉风行:查封场所、立案侦查,甚至国企接管。

从表面看,这是个高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闭环,监管部门顺应民意,维护了公共安全。

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这锅虾仁炒蛋的“臭味”远不止于虫子。早在事件曝光前,家长们就对绿捷的餐食怨声载道:饭菜质量差、荤腥不足、孩子吃不饱。他们用脚投票,表达对“价值”的不满——不是安全隐患,而是日常的低劣体验。监管的介入,不过是意外收获了一个瞒报的把柄。

这不是孤例,而是中国公立教育体系下校园餐饮的缩影:家长们一边享受“免费”教育,一边为孩子的伙食质量买单(通过纳税)。想免费,又想孩子吃好的?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这纯属天真的幻想。

奥地利学派——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强调,市场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唯一能有效处理人类主观价值和分散知识的机制。

**政府垄断的教育服务,正如一锅煮过头的大杂烩:表面免费,实则低质、低效,还藏着潜在风险。**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剖析绿捷事件的根源,并指出出路。

政府垄断下的“计算难题”:为什么质量总在打折?

奥地利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洞见是“经济计算问题”(米塞斯,1920)。在自由市场中,企业通过价格信号和利润动机,响应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家长们愿意为新鲜虾仁多掏腰包,供应商就会创新供应链,避免虫子捣乱。但公立教育体系颠倒了这一切。

教育被视为“公共品”,由政府统一采购餐饮服务,绿捷这样的供应商不过是中标后的“执行者”,而非真正的主人。

想象一下:绿捷中标后,面对211所学校的订单,它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吃好”,而是“控制成本、完成KPI”。

为什么?因为合同价格固定(纳税人买单),需求刚性(学校必须用),竞争缺失(中标后几乎无对手)。家长抱怨“没荤腥”?供应商耸耸肩:预算有限,多加虾仁就亏本。结果,虾仁从新鲜海产,退化为廉价库存,甚至带虫上桌。更荒谬的是,虫子现身后,他们选择瞒报——上报等于自断财路,丢掉合同。

这不是道德沦丧,而是理性选择:在没有市场惩罚的垄断环境中,短期利益凌驾一切。

哈耶克的“知识问题”进一步放大这一困境。食品安全不是抽象的“标准”,而是分散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局部知识:供应商的采购员知道虾仁来源可疑,厨师闻到异味,家长反馈口感不对。但在官僚化的公立体系中,这些信号被层层过滤。绿捷的经理报告了虫子,品质部却决定“内部消化”,因为上报会触发监管风暴,影响整个合同。

家长们的“用脚投票”——孩子带饭或外卖——本该是市场警钟,但学校强制统一供应,扼杀了这种反馈。最终,问题不是“意外”,而是系统性低效:政府无法模拟市场的“企业家精神”,供应商缺乏创新动力,质量自然滑坡。

再看“免费”的幻觉。奥地利学派视税收为强制再分配,扭曲了资源配置。家长纳税供“免费午餐”,却得不到相应价值,因为没有竞争逼迫供应商提升。相反,公共采购往往青睐低价投标者——绿捷中标后,当天还拿下新项目,足见监管的“闭环”多脆弱。

这不是阴谋,而是必然:官僚追求合规而非卓越,纳税人成了被动受害者。想孩子吃好的?那就得为“额外价值”付费——但在垄断下,你无处可逃。

出路:民营化与市场竞争,释放教育的“创造性破坏”

奥地利经济学不只是诊断问题,更是开药方:唯有民营化教育服务,注入市场竞争,方能根治校园食品顽疾。想象一个自由市场下的教育生态:学校不再是政府一统的“工厂”,而是多样化的服务提供者。家长通过学券(voucher)或直接付费,选择私立、公立混合或纯民营学校。餐饮供应商?不再是单一中标者,而是百家争鸣:A公司主打有机本地食材,B公司专注素食定制,C公司用AI监控供应链,确保虾仁零虫患。

为什么这能解决问题?首先,竞争注入企业家精神。供应商为抢市场份额,必须响应主观价值:家长反馈“没荤腥”,他们就加码蛋白质菜单;虫子事件曝光,声誉崩盘,瞬间出局——不像绿捷,能瞒报后还中标。其次,价格信号透明化。免费午餐?可选,但高质量服务需自费;低端选项留给预算有限家庭。多样选择让穷富皆受益:哈耶克的“自发秩序”会自然分层,低端市场优化成本,高端市场创新品质。

实证支持这一逻辑。奥地利学派影响下的教育改革,如美国的校券实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延伸),显示民营竞争下,学校餐饮满意度飙升,食品安全事故锐减。家长不再抱怨,而是用钱包投票:选虾仁新鲜的供应商,摒弃带虫的货色。瞒报?市场惩罚远胜监管——一篇家长博文,就能毁掉企业。

当然,转型需渐进:先放开餐饮外包,让多家供应商竞标学校合同;再推学券,允许家长跨区自由择校;然有将教育服务民营化。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长远看,这是唯一出路。政府退场,不是放弃责任,而是让市场处理“知识的谦卑”。

结语:从虾仁到自由,选择权在你

上海绿捷的虾仁炒蛋,不是食品安全孤岛,而是公立垄断的镜像。奥地利经济学提醒我们:免费教育听起来美好,却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因为它剥夺了竞争的魔力。想孩子吃好的?别做梦了,行动吧:推动民营化,让市场提供百花齐放的教育服务。从有机虾仁到素食惊喜,真正的“价值”源于选择,而非强制。否则,下顿午餐,还得赌运气——虫子,或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