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在半空的人:城里没工打,村里无地种,这才是最大的寒冬

在这个冬天,最刺骨的不是风,是很多人的心。
你看没看过那些火车站、汽车站的画面?背着那个标志性的蛇皮袋,手里拎着塑料桶,眼神里透着一股子迷茫。以前,这叫“返乡潮”,是为了回家过年;现在,这叫“回流”,是因为城里待不下去了。
别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仅仅2023年,建筑业的农民工就少了近一千万。一千万是什么概念?是差不多整个瑞典的人口。这不仅仅是数字,这是千万个家庭的顶梁柱,突然折断了。
以前我们总说“进城改变命运”。哪怕在工地搬砖,在流水线打螺丝,一年攒个十几万,回村盖个房,供孩子上个学,这是看得到的希望。可现在呢?楼市趴窝了,工地停了,工厂很多搬到东南亚去了。就连最后的退路——送外卖、跑网约车,现在都卷成了血海。时薪不到20块钱,还得拼命抢单。
这时候有人说了:“城里不行就回农村嘛,种地也能活。”
说这话的人,非蠢即坏。
现实狠狠给了所有人一巴掌:农村,早就不是那个你可以随时回去的“大后方”了。
一、 算一笔账,让你看看种地的真相
很多人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田园牧歌”上。李子柒视频里那种生活,是艺术,不是生存。
真实的生存是什么?
是你回到老家,发现地早就荒了。年轻时候出来打工,一走就是一二十年,田埂都塌了,水渠都堵了,甚至连自家地在哪儿,还得去问隔壁七八十岁的二大爷。
好,就算你把地找回来了,重新开垦。你知道现在种地赚多少钱吗?
一亩水稻,刨去种子、化肥、农药、收割机的钱,如果风调雨顺,一年纯收入也就几百块,顶破天一千块。
你一家老小,吃饭穿衣、人情往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指望这几亩地?这一年地种下来,不如你在城里送一个月外卖。
有人说搞养殖。前几年劝人养猪养鸡的专家最坑人。农业这东西,风险极大。饲料一涨价,或者来场猪瘟鸡瘟,几万块钱本钱瞬间打水漂。去年一头猪能赚两千,今年就能让你亏三千。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没有稳定的销路,普通农民回去搞养殖,那就是往火坑里跳。
所以,现在的局面是死循环:城里没活干,留不下;村里没钱赚,活不了。
这群人,成了“悬在半空”的人。他们不是传统的农民,因为早就不会看天吃饭了;他们也不是城里人,因为没户口、没社保、没房子。
二、 为什么农村救不了他们?聊聊罗斯巴德和产权
说到这,我们得挖深一点。为什么农村明明有地,却养不活人?为什么农村的资产这么不值钱?
穆雷·罗斯巴德有个核心观点:产权就是控制权,如果你不能自由处置你的财产,你就不是真正拥有它。
咱们现在的农村土地,名义上是“集体所有”。听着挺好听,大家都有份。但罗斯巴德早就看透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公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意味着“无主”。
你看,城里人买套房,那是真金白银的私产,能住、能租、能抵押贷款、能卖了套现。那是“活资产”。
农民的地呢?
- 不能卖: 法律规定只能在村集体内部流转。这村里谁不缺地?谁买你的?这导致土地根本没有市场定价,成了“死资产”。
- 不能抵押: 你拿着农村的宅基地证去银行贷款试试?行长理都不理你。因为这东西没法拍卖变现。
罗斯巴德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清晰的、私有的、可自由交易的产权,才能产生激励,才能产生财富。
因为产权被锁死,农村的土地就失去了资本属性。农民守着几亩地,其实是守着一堆无法变现的“沉睡资本”。如果土地能自由买卖、兼并,那些不想种地的人可以高价把地卖了,拿一笔钱去城里安家或者做生意;想种地的人可以收购大片土地,搞机械化、规模化农场,那样才有利可图。
现在呢?土地流转受限,规模搞不起来,效率极低。谁种谁穷。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农村不是退路”。因为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下,农村是一座没有。。。。。。,它锁住了土地的价值,也锁住了农民的翻身机会。
三、 被掐死的建筑业:宅基地管得太死,大家一起。。
接下来说个更让人痛心的点,也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的——农村宅基地的严管,直接帮凶了建筑业的凋零。
前文说了,建筑业农民工少了近千万。为啥?因为城里房地产不行了。
但你想过没有,中国最大的建筑潜力其实在农村。
现在农村的宅基地政策是什么?“一户一宅”,严禁城里人下乡买房,严禁宅基地自由交易,翻建审批难如登天。
这简直是自废武功。
你想想,如果放开宅基地管制,允许农民把房子卖给城里想来养老、度假、开民宿的人,会发生什么?
- 巨大的建筑需求爆发: 城里人买了房,肯定要推倒重建、装修、搞绿化。这需要多少钢筋、水泥、玻璃?需要多少装修工、泥瓦匠、水电工?
- 农民工就在家门口就业: 那些被城里“优化”回来的建筑工人,根本不用背井离乡,在村里给城里来的买家盖别墅、修民宿,活儿都干不完。
- 资金回流农村: 城里的钱通过买房流向农村,农民手里有了真正的现金,而不是死守着破房子。
罗斯巴德如果活着,看到咱们这政策估计得气笑。产权不仅是拥有的权利,更是“退出的权利”。 现在的农民,想卖房进城卖不掉,想留在村里翻建又被各种审批卡住。
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度荒诞的景象: 一边是城里建筑工人没活干,饿得发慌; 一边是农村遍地危房旧房,想修修不了,想卖卖不掉。 中间隔着一道叫“宅基地管制”的铁门,把需求和供给硬生生切断了。
建筑业本可以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动机,现在却因为怕这怕那,把火给浇灭了。结果就是,城里没工打,回村连个像样的泥瓦匠活儿都接不到。
四、 所谓的“低成本生活”,全是骗人的鬼话
这时候,总有些不懂疾苦的人说:“农村生活成本低啊,回村躺平呗。”
别扯淡了。这种话听着就想骂人。
真正的农村生活,到处都是隐形的高门槛。
教育成本: 村里的小学早就撤并了,孩子上学得去镇上甚至县城。你得去陪读吧?得租房吧?这一年房租加生活费,两三万打不住。不陪读?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以后大概率重复你的命运。
医疗成本: 农村老人生病,村卫生室就能量个血压、拿点消炎药。稍微大点的病,还得去市里。救护车进村都要半天,真有急病只能听天由命。
基础设施: 你想搞点副业,开个网店?快递不进村,取个件要跑几公里。网速卡得要死,物流费贵得吓人。
所谓的“田园牧歌”,那是城里人带着滤镜意淫出来的。对于返乡的农民工来说,农村是一个没有基础设施支撑的孤岛。
在这里,你不敢病,不敢老,甚至不敢死。
五、 寒冬之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即使生活这么难,更让人心寒的是社会的眼光。
当这一代农民工被迫回流,社会并没有张开双臂拥抱他们,反而充满了偏见。
“是不是你不够努力?” “是不是思想太落后?” “怎么别人能赚钱你不能?”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心。事实是,他们比谁都肯干。过去三十年,是这群人抛家舍子,用汗水浇灌出了中国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高铁网络。中国制造的奇迹,是建立在他们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
现在,经济换挡了,速度慢下来了,城市不需要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了,就把他们像用完的电池一样扔回农村。
但这不仅是不公平,这是危险。
当千万人失去了收入来源,长期“悬在半空”,这会带来什么? 是治安的恶化,是家庭的破裂,是社会裂痕的加深。
六、 出路在哪里?别整虚的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搞动作。什么“公益岗”、什么“技能培训”、什么“帮扶车间”。
说实话,很多都是花架子。 搞个电商培训班,讲三天课,发个证,这就叫扶贫了?学员回去连货源都没有,卖给谁? 设个公益岗,让壮劳力去扫大街,一个月几百块,这能养家?
解决之道,不在这些细枝末节,而在根子上。
结合当下的现实,必须要动手术:
- 把产权还给农民: 让农村土地真正能流转、能抵押、能买卖。只有土地变成了资本,农民才能有第一桶金,要么扩大生产,要么带着钱体面地进城。
- 彻底松绑宅基地: 允许城里人下乡买房,允许农民自由处置房产。这能瞬间激活农村的建筑市场、装修市场、服务市场。让那些回流的建筑工人,在家门口就能抡起大锤,赚城里人的钱。这才是最大的内需。
-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别再把人分成“城里人”和“农村人”。社保、医疗、教育要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户口走。
写在最后
冬天真的来了。
对于城市坐办公室里的人来说,冬天可能只是一次降温,是换上羽绒服的时刻。
但对于那几千万“城里留不下、村里回不去”的人来说,这个冬天,是生存的拷问。
他们不懒,他们不笨,他们只是被卡在了时代的夹缝里。
如果我们的制度不能给他们松绑,如果我们的土地不能赋予他们真正的财富,如果我们依然死守着过时的条条框框,看着建筑业凋零、看着土地荒芜、看着人心变冷。
那么,更难的日子,还在后面。
别让“回不去”和“留不下”,成为一代人最终的宿命。给他们一条路,其实就是给中国经济留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