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提高收入,这是唯一途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够增加,生活水平能够提高。这不是什么贪婪,而是人类追求更美好、更舒适、更有保障生活的基本愿望。

但是,收入的增长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简单地靠政府印钱或者强制命令就能实现的。

可持续的收入增长,根植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则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收入的本质是什么?为他人创造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基于自愿交换的体系),你的收入本质上是你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报酬。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愿意用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表现为货币)来交换。你创造的价值越多,越稀缺,越被他人需要,你获得的收入通常就越高。

这里的关键在于“创造价值”。

仅仅付出时间和汗水并不一定能带来高收入。一个在沙漠里徒手挖沙子的人可能非常辛苦,但他没有为任何人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无法通过这个行为获得收入。

因此,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提高“生产力”。

如何提高生产力?“资本”是核心。

这里的“资本”指的是资本品”(——那些不是为了直接消费,而是为了生产其他商品或服务而创造出来的工具、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甚至是组织形式。

资本品是如何产生的?

它源于储蓄”“投资”。储蓄意味着人们选择延迟消费。

他们没有把所有资源都用于眼前的享乐,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节省下来。这种延迟满足(经济学家称之为较低的“时间偏好”)是资本形成的前提。

有了储蓄,才可能进行投资,也就是将这些资源用于创造资本品。

想象一下,在一个没有先进工具的时代,一个裁缝一天可能只能手工缝制一件衣服。他的生产力低下,创造的价值有限,因此收入也很低。

现在,假设有人(或者这个裁缝自己)储蓄了一部分资源(比如,通过节省食物或其他消费),然后投资于研发和制造一台更先进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就是资本品

当这个裁缝开始使用这台新缝纫机时,他可能一天能生产十件甚至更多衣服。他的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大大提高了

这对工人收入意味着什么?

直接影响是: 如果他是自雇的,他现在可以卖出更多衣服,总收入自然会增加(单件衣服的价格会下降)。

如果他是被雇佣的,拥有这台机器的企业家(资本家)会发现,使用机器的工人比手工工人能创造多得多的价值。为了吸引和留住能够熟练操作机器、实现这种高生产力的工人,企业家之间会产生竞争。

这种竞争会推高熟练工人的工资。工人之所以能获得更高的工资,不是因为他们工作更辛苦了(实际上可能更轻松了),而是因为资本品(机器)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劳动的生产力

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互补的,而非天然对立。资本(机器、工具、技术)使得劳动者的生产力指数级增长,从而使其劳动在市场上变得更有价值。

没有资本的投入,工人的生产力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收入也难以提高。

资本家投资资本品,承担了风险(机器可能不好用、产品可能卖不掉),并付出了延迟消费的代价,他们获得利润是其企业家才能和资本投入的回报。而工人则因为生产力的提升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个外卖骑手,早期可能依靠自己的经验、纸质地图和电话调度来接单送餐,一天能跑20单。他的收入受限于这种低效率的模式。

现在,出现了外卖平台公司。

这些公司投入了巨额资本,用于开发复杂的算法、GPS定位技术、移动支付系统、用户和商家网络等等。这些技术和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的资本品(无形资本和组织资本)。

骑手接入这个平台后,系统能自动为他规划最优路线,推送顺路的订单,减少空驶时间,处理支付流程。结果,他一天可能能跑60单,甚至更多。他的生产效率(送单效率)翻倍了

尽管每单的单价可能会因为市场竞争加剧(更多骑手加入、平台间竞争压价)而有所下降,但由于完成的订单数量大幅增加,骑手的总收入通常会显著提高。

这再次证明了资本(平台、算法)对劳动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作用。

单价降低,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这意味着他们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外卖服务。这也是市场竞争带来的普遍福利。

这个例子同样说明,是资本(平台的技术和组织)使得骑手的劳动生产力提高,进而提高了他的总收入潜力。

骑手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没有高效的资本工具,他的努力所能达到的上限是低很多的。

前面我们看到,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不仅仅让工人和资本家受益。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这种好处会广泛地扩散到整个社会,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消费品价格的相对下降

当一个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资本投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时,它可能会暂时获得超额利润。

但在市场经济中,其他竞争对手会迅速模仿或采用类似甚至更好的技术。为了争夺客户,企业之间会展开价格竞争。

**结果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会转化为更低的商品价格

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名义工资没有增加(或者增加不多),但因为你日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便宜,你的实际购买力却在持续提升。

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这才是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体现。

想想看,几十年前,一台黑白电视、一部电话、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需要一个普通工人攒很久的工资才能买到。

而现在,智能手机、高清彩电、互联网服务、甚至汽车,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都已不再遥不可及。

这背后,正是市场经济驱动下的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激烈竞争,使得这些产品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成本和价格大幅下降。

用中国1980年代至今的巨变来印证这一点,再合适不过了。

1980年代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的末期,市场机制受到压制,私有产权(尤其是生产资料)非常有限,资本积累严重不足。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物质匮乏, 许多商品需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等)。

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可能只有几十元人民币。这点钱能买到什么?可能只够维持基本的温饱,买几斤米、几斤面、少量蔬菜和肉。像样的衣服、家电更是奢望。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可能需要一个工人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工资。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由于 缺乏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技术,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普遍不高。

改革开放后 中国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承认并保护(尽管有时不完美)私有产权,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这实质上是放松管制,释放了市场的力量,允许资本积累和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到了2020年代的中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食品: 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种类丰富,肉蛋奶水果已成日常消费。

衣着: 服装款式多样,价格相对收入来说非常便宜。

家电: 智能手机人手一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普及率极高。

出行: 私家车从遥不可及到进入寻常百姓家,高铁网络覆盖全国。

服务: 网上购物、移动支付、便捷的外卖、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

商品极大丰富: 超市里琳琅满目,从食品到日用品到电子产品,种类繁多,供应充足,票证早已成为历史。

虽然物价整体有所上涨(通货膨胀),但普通人的****名义收入增长速度远超物价上涨速度,尤其是相对于工业制成品和服务。

我们用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比如几千元或上万元)可以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80年代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这种巨变是如何发生的? 正是改革开放释放了市场活力:

资本积累: 先是大量外资涌入,然后是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使得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工厂、基础设施网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1. 企业家精神: 无数人投身创业,发现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推动创新。

  2. 竞争: 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迫使它们不断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降低价格。

  3. 劳动生产力提高: 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借助资本和技术,其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支撑了收入的增长。

结论很明确: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飞跃,是市场经济(即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结果。它证明了:尊重经济规律,允许资本积累、自由交换和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是通往繁荣的必由之路。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提高收入?在一个鼓励资本积累和创新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这就需要一个健康的宏观环境。

而这个宏观环境的关键,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这意味着:保护私有产权, 让人们确信自己的储蓄和投资是安全的,从而愿意进行长期投资,积累资本。维护自由竞争, 打破行政垄断,减少准入壁垒,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格。限制政府干预, 避免过度的管制、税收和通货膨胀,这些都会干扰市场信号,阻碍资本形成和有效利用,鼓励企业家精神: 为创新和冒险创造宽松的环境。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根本保障。 每当市场化改革深入一步,经济活力就增强一分,人民福祉就提升一层。

反之,如果动摇甚至背离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试图重新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控制,那么资本积累的动力就会减弱,生产效率的提升就会放缓,最终受损的将是全体民众的长远利益和生活水平。

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唯有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持续激发经济活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个人收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稳步、可持续增长。

这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昭示,也是经济学原理的坚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