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行动能否达到目的

人的行动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例如,民众要求政府限制移民以保护本国的就业和高工资,结果资本为了降低成本转移出去了,造成了失业和贫困;如果放开工作移民,本国民众虽然面临竞争,但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繁荣了经济,本国民众的机会反而更多。奥地利经济学派(简称奥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米塞斯创立了行动学(Praxeology),研究的是人的行动能否达到目的。行动学包括多个研究方向。例如,研究人与人之间博弈的博弈论,就是属于行动学方法;人与人之间的商品(服务)交换的交换学(经济学),是行动学中研究得最透彻的一门科学;人们为了达到平等生存的目的,所必须共同遵循的行动规范(伦理学),也要用行动学的研究方法;等等。凡是人行动的领域,都要用行动学方法来研究。

行动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公理为基础的逻辑演绎推理方法(详见《 人是如何认识规律的 》)。每个人采取行动前,都是经过了逻辑分析和判断,然后选择自己认为能够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行动只是针对自然界,而没有针对人,那么只要遵循自然科学规律,行动一般能够达到目的;如果行动牵扯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么最后能否达到各自的目的,则不一定,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会互相影响和博弈。但不管如何互相影响和博弈,**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以逻辑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所以行动学基于公理(或现实)的逻辑演绎推理方法,是研究行动和目的之间是否存在规律的唯一方法。**行动学研究的结论不需要验证,而只要逻辑演绎过程正确,结论经得起反驳(不存在矛盾),就是正确的。

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经验归纳加实验验证;二是公理加演绎推理。自然科学领域采用第一种方法;社会科学领域采用第二种方法。社科领域是人的行动领域,演绎推理是行动领域能够得到确定规律的研究方法。因为行动领域的研究方法不能采用经验加实证的方法。经验加实证是自然事物的研究方法,人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和经验归纳,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由于自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实验验证后,该理论在此条件下是正确的。而人的行动变化无常,不存在不变的因果常量,经验归纳出的理论无法再进行验证,因此经验归纳的理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所以人的行动领域不能采用经验方法,只能采用行动学方法。

主流经济学采用的是经验加实证的方法,所以错误百出;部分正确的经验归纳纯属偶然。因为众所周知,经验归纳出来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而人的行动又不可能实证;只有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才是确定的。行动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详见《 人是如何认识规律的

由于行动学推理链条较长,需要考虑分析各个行动人的逻辑判断(表现为对行动手段的选择),很多行动学结论会违反人的经验直觉(观念),研究和普及的难度都很大,需要多级的逻辑和深入分析。来看张鹏老师举的例子:

图片

图片

**多级逻辑很难,但要判断人的行动能否达到目的,只能采取逻辑分析的行动学方法,对于政策法规等复杂的行动更是如此。**比如,福利制度,专利制度,反垄断法等这些政策措施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只分析经验现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经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把握,众说纷纭,而错综复杂的经验现象本身需要正确理论才能解释。用现象论证现象更是错得离谱,只有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论证才能正确判断。所以奥派学者论证这些政策法规是否可行的时候,都是采用逻辑分析推理,列举经验数据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解释和帮助理解。

本篇的目的,是希望读者在分析社会现象的时候,回归逻辑论证,减少错误观念(经验)的影响,学习掌握行动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