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第87季:中国式父母的爱,就是一场无声的操控
中国式父母的爱,就是一场无声的操控。
首先声明一点,中国式父母并不是中国父母,他们只是中国父母中的一个“特殊人群”。
他们嘴上说着“为你好”,却让你活得越来越像他们手中的提线木偶。这种爱,看似无私,实则窒息。
中国式父母最擅长的,就是把控制包装成爱,把愧疚植入孩子的骨髓。
他们也并不是一味的打压你、压制你,但是,他们会让你感到窒息的同时,又能让你感觉他们的内心是爱你的。
这时候,孩子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进而,思想陷入在一种反抗和自责的双重折磨里。
有谁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的?请在评论区冒个泡吧。
1、畸形的爱
中国式父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总想表现得很爱你,但他们又特别害怕你不感恩,或者是你看不到他们的付出。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式父母给孩子的并不是爱,而是一种“交易”。他们对于孩子的爱,必须要建立在孩子感恩戴德的基础之上。
看看这几句话,有没有熟悉:
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你好?
把你养这么大,我容易嘛?
有本事你别花我的钱……
这些台词,就是那些中国式父母最常用的专属话术。
这些话术带着一种天然的压迫感,会让孩子感觉到窒息,但同时又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内心是爱他的。
这种感觉,非常的压抑,甚至是窒息的。老郭把这种爱,称之为畸形的爱。
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的父母,还有周遭的很多亲戚,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情况。
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是如此,耳濡目染之下,当然也就表现得一样了。
但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是离开那个环境,或许我们也会复刻他们的一切。
所以,我现在跟孩子们沟通的时候,会特别在意这些细节的处理。
中国式父母的这种沟通方式,总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错了,总是有一种愧疚的情绪。
进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很多孩子都活成了讨好型人格。即便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没有办法理直气壮地享受成功。因为孩子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配。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哥们也是80后,山东人。他说,小时候参加大人的饭局,父母会让孩子们给长辈端茶倒酒。
大人还会依据端茶倒酒的水平,来衡量小孩子未来的出息大小。特别操蛋的是,父母们竟然还会相互攀比类似的能力。
要知道,这样的定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就是一个毫无意义下的定义,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多少年都无法拿掉的。
哥们说,他自己实在是不擅长这些,即便是到来现在,都干不好类似的事情。一直到现在,他都没办法释怀。
我的孩子,除非是我自己的至亲长辈,有时候跟孩子开玩笑会让他们倒个酒。
目的也就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至于说其他人,一律免谈。
2、道歉
中国式父母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永远不道歉。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自己从来都没有做错过什么。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怎么可能会错呢?
如果孩子们认为父母错了,那就是孩子的“大逆不道”,是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不道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要维护好自己的“权威”。在孩子的面前,要一直保持自己是一个“圣君”的形象。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虚荣心作祟的体现。越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中国式父母,越是对“权威”有执念。
到了今天也是差不多的,越是有钱有实力的家庭,父母的底气就越足,家庭的氛围就越宽容。父母也会表现得足够随和。
而那些底层家庭,总是喜欢讲究一些虚头巴脑的规矩,而且,还会把类似的规矩弄到上纲上线的程度。
事实上,这些做派都是不自信的体现。
讲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他们还会继续板着脸,然后给你做顿好吃的,或者是给你买个衣服、玩具之类的。
但是,他们一定不会给你道歉,他们用着这样的方式告诉你——你知足吧,我都对你这样了,你还想咋样?
想让父母道歉,那比杀了他们都难。
特别是山河四省的中国式父母,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
之前去山东的时候,总觉得山东的酒局讲究特别多,感受了他们彬彬有礼的一面。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再看的时候,内心会非常的抗拒、排斥。在酒桌上的那些人,像极了小时候的父母。他们的那些做派,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
3、湿棉袄
最可怕的爱,是让你一边恨、一边愧疚。
罗翔曾经说过,中国式父母那种令人窒息的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负罪感。这种爱,就像一件湿透的棉袄,穿着冷,脱了又冷又愧疚。
讲一个扎心的现实,很多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跟父母住在一起?为什么不愿意结婚、生孩子?
本质上,都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亲子关系的恐惧造成的。
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式父母也并不是坏人,只是他们自己也没被好好爱过。所以,他们自己也不懂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表达爱。
说白了,很多的中国式父母,也是上一代“湿棉袄”的受害者。
他们复制了自己童年的模式,把扭曲当成正常,把控制当成爱。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外公,年轻的时候争强好胜,能够双手打算盘。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个“人才”了。
但是,外公对于家庭、孩子,那是非常的严苛。
举个例子,如果吃饭的时候,给他盛的饭有问题,哪怕是筷子放的有问题,他会直接把碗摔地上的。
无论是我的姥姥还是,他们的孩子们,在外公的面前,都是大气不敢出的,搞不好就会挨打的。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灾难?
后来想一想,都是有原因的,外公他们当年的做派还是延续了封建社会那一套东西。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父母才合适,于是也就直接照抄了他们的上一代。
我的母亲,或许就是那个家庭氛围的受害者之一。母亲属于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对谁都是客客气气的,总是害怕别人吃亏、不满意。
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矛盾很少,母亲委屈了自己,开心了全家。
作为长子,幸亏是后来我跳出了那个环境,有机会也是要刻意地纠正一些事情。同时,也能给予母亲一些心理上的慰藉。
如此,母亲也就不觉得自己的表现是有问题的。
再讲一个例子,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挨过打,因为不需要打,我父亲只要严厉地看我一眼,我就哭了。
时至今时,我依然会对那个眼神心存芥蒂。或许,这就叫童年的阴影吧。
4、不生孩子
讲一个残酷的现实:最懂得如何带孩子的一代人,也就是现在的95后、00后,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孩子 。
为什么?
因为他们太清楚做一个好父母需要具备什么样条件?他们不愿意重蹈覆辙,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打破这个循环。
换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年轻人拒绝生孩子,本质上是对父母这个身份的极端负责。
这代年轻人,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反思亲子关系的人。他们宁愿不生,也不愿生下一个被自己伤害的孩子。
但他们也最清楚: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是一场责任,不是一次实验。
无论你承认与否,70后、80后,事实上也都是上一代父母的翻版,只是表现得比上一代好了一些,但是实际上,那种印迹还是非常明显的。
也包括我自己,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太过刻意了,想要表现得自己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得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没有条件的。
尽管如此,孩子们接收的信息未必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写在最后的
中国式父母的爱,是一场没有恶意的悲剧。
我们理解他们的局限,但也必须打破这种循环。
如果你也曾是那个“窒息的孩子”,愿你从今天开始,把自己重新爱一遍。
记住:你不是来还债的,你是来体验生命的。
杂谈
其实今天的杂谈都没有必要写了,每次提到类似的话题,想说的太多了。
我自己并没有对父母有任何的不满,因我理解他们的处境,特别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更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
所以,我能和自己的过往和解、释怀。
特别是在对比周遭的那些同龄人时,比那些人强多了。
长大之后,我能从那个环境里跳出来,并且还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己的心态也就不一样了。
反过来,如果我还窝在之前的环境里,或许就会是另外的想法了。大概率,我也会把自己所有的问题,全都归结到原生家庭上面来吧。
对于下一代,老实讲,老郭也是诚惶诚恐的,特别害怕自己复制了太多上一代的思维模式,进而带给孩子一些不美丽的人生体验。
但无论如何,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开心,长大之后学会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