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第84季:想让孩子成功,成为精英,一定要培养孩子这两个能力
你希望孩子成为羊群里柔弱的羔羊,还是独立奔跑的头狼?
很多父母焦虑于孩子的起跑线,报班、鸡娃、学区房砸下血本。
却唯独忽略了孩子未来在真实丛林世界里安身立命的两大根基:
人格独立与语言表达。
这两样东西培养到位了,即便孩子有很多缺点,也掩盖不了自身的光芒。
1、人格独立
讲一句父母不爱听的话,精英型孩子的起跑线,就藏在父母的退让里。
孩子无法突破的天花板,往往就是你亲手焊死的。
为什么一定培养孩子的人格独立?
因为人格独立,就意味着这个孩子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世界和他人。
意味着孩子能突破群体思维,能识别到别人识别不到的东西。
如此,孩子就能比那些平庸的孩子,更容易发现机会和风口。
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格独立?
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当"脚手架"而非"雕塑家"。
把孩子"扔"进真实的世界里,千万不要把孩子圈养在书本和补习班里。
要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比如,看看菜市场里的人间烟火,参观一下科技馆,通过旅行去接触一下陌生文化。
记住,体验是思维生根的最好土壤。
遇到问题的时候,先问问孩子怎么看?怎么想?
千万不要着急给孩子标准答案,要让孩子试着自己去探索。
这样的练习次数多了,他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变强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容器”,要允许孩子犯错、接纳不完美。
只有经历错误多了,才能累积到足够多的正确经验。
记住一句,父母越完美,孩子越脆弱。
当他摔了跤、考砸了、被同伴冷落了,你的任务不是训斥孩子。
而是去张开怀抱告诉他:我在这,摔疼了可以哭,难受了可以靠,我们一起前进。
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与接纳,是孩子敢于冒险闯荡世界的终极底气。
别急着给孩子塞满技能和经验,让他自己去尝试、突破、成长。
因为,人格独立才是孩子行走丛林世界的硬通货。
当孩子拥有了"我要做什么"的内驱力,而不是被"你要我做什么"填鸭,他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那个时候,你只需帮他看清楚:
这条路需要什么样的技能?那条路又埋伏着什么样的挑战?
但一定要记住,选择权,要彻底交还给孩子。
2、语言表达能力
要鼓励孩子多表达,让孩子掌握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和思想的能力。
我们先说几个常见的“语言毒药”:
首先是打击式毒药。
看看人家小明!再看看你!
你干啥啥不行!
这些话就好像刀子一样,割断的是孩子自我认同的命脉。
其次,命令式毒药。
赶紧的!别磨蹭!快写作业!
这些语言是不是很熟悉?父母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使用命令式语言。
时间久了,就等于给孩子的大脑上了一把锁一样。
再者,压制提问式毒药。
你小孩懂什么?问那么多干嘛?照做就行!
这样的语言,不仅杀死了好奇心,也杀死了未来的可能性。
试想一下,长期浸泡在这种语言环境里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后果?
你问孩子,这件事你怎么看?
孩子大概率会一脸茫然地告诉你,我不知道。
这不是孩子笨,而是做父母的,从来没有训练孩子思考、判断、表达的链路。
激活表达力,就是在帮助孩子构建一个高阶认知结构。
首先,把"提问权"还给孩子。
比如,当孩子问,天为什么是蓝的时。既别敷衍也别直接给答案。
应该试着反问,这个问题很棒!你是怎么想到的?你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原因?
引导他回溯思考路径,搭建逻辑链条。
思考的过程清晰了,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把"犯错现场"变"练兵场"。
去年儿子考试的时候因为传纸条,我被老师传唤了。
回来之后,我告诉儿子,做事情要有底线、守规矩,不能传纸条就是学校考场的底线。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但凡不按规矩做事情的后果,都是不美丽的。
考试只是个小事情,如果你要做一次重大决策、选择,如果也不讲规矩、不守底线。
或许就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换个角度,如果我回去之后劈头盖脸地骂一顿,孩子会是怎么的感受?
骂轻了不济事,骂狠了容易反抗、叛逆。
做父母的尽量用平静对话代替情绪宣泄,鼓励孩子说出来想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问问孩子,现在这个结果,你觉得可以怎么补救?
这个过程里,训练的是逻辑思维,提高的是责任感,加强的是表达能力。
让孩子知道,错误不可怕,学会面对并解决它,才是真正的成长。
孩子的认知天花板,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认知的倒影。
你习惯命令压制,他就学会沉默盲从;你鼓励思考提问,他就能长出思想的翅膀。
别问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先问自己有没有给过他说的机会。
写在最后的
真正的托举,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隔绝风雨,而是锻造他独立行走的力量与表达自我的锋芒。
当孩子拥有了独立人格,他便拥有了在混沌世界中锚定方向的内核;
当他掌握了精准表达,他便拥有了穿透迷雾、影响他人的利器。
这两样东西,才是你能给孩子的,谁也夺不走的真本事,更是未来世界的通行证。
杂谈
昨天上午办完事之后,突然想回家一趟。
先介绍一下老郭的家庭背景:父母跟弟弟他们在一起生活,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
回家之前没有联系父母,见面之后,父母当然是开心的。
等我把这阶段的工作梳理好了之后,就把父母接到上海生活一段时间。
如果适应了,就长期待在上海养老了。
父母也就剩二十年的光景了,希望人生最后这段时间,能够体面一点、舒服一点。
早上的时候,我问弟弟的儿子,你喜欢伯伯回来吗?
侄子说,当然喜欢了。
我问他,为什么喜欢?
侄子说,你回来了,可以带我们出去玩,还给我们带好吃的。
侄子问我,伯伯你这一次回来啥时候走?
我说,今天就走了。
侄子说,下一次啥时候回来呀,能不能早点回来、能不能在家多住几天……
他给我说了一句特别惊讶的话:
孩子说,他家里最有钱的两个亲戚,一个是他舅舅,一个是我。而且,都很亲他。
我问他,你想不想去上海?
侄子说,当然想去了,等我学习好了就能去上海了。
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伯伯就是他的幸运之神,能够给他带来惊喜。
他认为的上海,就好像是人间天堂一样。
等孩子工作了,大概率是也会在上海的,至少,我会建议他们首选上海。
给一个机会,关键时刻给予孩子一定的指点,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托举了。
回来的路上,跟三哥(堂哥)一起聊天,他说,如果我们小时候,能有几个像我们这样的长辈,提携一下、指导一二,可能人生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人生成功其实很容易,就是遇到对的人、选择了对的事情。
三哥问我未来咋打算的?
我说写文章这个事情大概率会坚持到死了,顺便带着小兄弟做一做类似闪利美的项目。
这一辈子,大概就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