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第75季:情绪价值的骗局:认知低的人对情绪上瘾,认知高的人收割价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情绪价值”成为了一个流行词语,被很多人追捧。
仿佛谁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谁就成了社交关系中的高段位玩家。
甚至在婚恋市场上,“情绪价值”被摆到一个近乎核心的地位,好像只要能哄、能安慰、能逗笑,就能轻松拿下人生的筹码。
经常看我文章的老读者应该都知道,在我的认知分层理论里,认知分为五个层级:*感官认知、情绪认知、逻辑认知、利益认知、规则认知*。
情绪,只是认知的第二层次,属于相对低的阶段。
一个人如果停留在情绪认知阶段,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就必然是“我的感觉怎么样”而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他的****人生锚点系在情绪上*,而不是*逻辑、利益、规则上****。
在我看来,追捧情绪价值的人群分为两类。
一类是认知较低的人,他们离不开情绪价值,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鸦片”。
他们没有逻辑框架,不知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只能在情绪的起伏里找存在感。
他们需要别人的安慰、夸奖、点赞,需要在短视频、爽文、网络热点中寻找那种“被填满”的幻觉。
可悲的是,这种满足是短暂的,越依赖就越匮乏,越索取就越焦虑,越沉迷就越空虚。
另一类则是认知较高的人,他们并不需要情绪价值来维系自我,但他们深知情绪的力量,知道大众离不开这套东西。
于是,他们便宣扬“情绪价值”的重要性,甚至制造情绪、贩卖情绪,用它来攻击人性的漏洞,进而收割注意力、流量、金钱乃至权力。
直播间的主播,短视频的博主,情绪鸡汤的写手,都是这一类。他们制造的不是内容,而是情绪的高潮与低谷,让观众哭、让观众笑,最终让观众买单。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在批判低认知的人,甚至是在抨击那些利用情绪的人。
其实不是。不管是沉迷于情绪价值,还是收割情绪价值,背后都只是认知使然、人性使然,是社会运行的自然规律。
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来维持秩序,低认知的人为高认知的人提供情绪、提供关注、提供流量,而高认知的人则通过供给情绪来反向获取利益。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分工,是社会运行和维持秩序的必要之件。
问题在于,你愿意成为哪一方?
是永远嗷嗷待哺,等着别人来安慰、点赞、陪伴?还是能冷静下来,理解情绪不过是工具和手段,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逻辑、利益和规则?
当你始终停留在“情绪价值”的层次,你就注定是被收割的对象;而当你能超越情绪,把它当成工具去使用,你才真正开始掌握主动权。
所以,我并不是要大家抛弃情绪,而是希望读者朋友们能认清它的位置。
情绪是必要的,但它从来不是人生的底盘。人生真正的底盘,是****逻辑的思维*,是*利益的博弈*,是*规则的掌控****。
当你的认知足够高时,你会明白,情绪价值可以用来制造,也可以用来收割,但绝不能依赖。否则,你的一生都只能活在别人的操控下。
希望看我文章的读者朋友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认知层次。至少,不要沉迷于情绪价值,成为被收割的一方。
更好的是,学会运用情绪价值,成为设计游戏、掌控局势的那一方。
在这个社会里,认知低的人,被情绪麻醉;而认知高的人,用情绪收割。
唯有跳脱出情绪的迷惑,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