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第52季:诡辩的工具——苏式逻辑的荒谬
北京大学哲学系宋文坚教授曾指出:“引入苏联逻辑,对我国既有的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而言,无异于一次全面倒退。”
事实上,引入苏联逻辑不仅是逻辑研究的倒退,其思维方式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许多国人,尤其是苏式辩证思维。经常看似客观地讲道理,实则常常成为诡辩的开端。
一、苏式逻辑的本质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非苏联的独创,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强调“万物皆流”,黑格尔提出“正反合”的辩证逻辑,马克思则将其与唯物史观结合,形成了唯物辩证法。
苏联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截取并改造了传统辩证思想,将其意识形态化,进而沦为诡辩的工具。
苏式逻辑的核心,是将逻辑从普遍性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服务于特定立场和政治需求的工具。
其起源可追溯到苏联在上世纪中提出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逻辑体系”的观点: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逻辑。
这一观点看似打开了逻辑学的新天地,实则是对逻辑学普适性和科学性的彻底背离。
传统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追求的是客观性和一致性,通过清晰的规则让人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苏式逻辑则打破了这一规则,它根据需要随意延展或缩小概念的外延,随时增减条件,甚至通过偷换概念、转移视线等方式将逻辑变成权力的附庸。
这种逻辑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的辩护工具——为任何立场辩护,为任何错误开脱,为任何荒谬找到说辞。
二、苏式逻辑的荒谬之处
苏式逻辑最大的荒谬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为了探求真理,而是为了维护立场和巩固权威。
当逻辑的目的从“求真”转向“求胜”,真正的思考就被掩埋,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1. 模糊核心问题,转移讨论焦点
苏式逻辑的一个典型手法是转移视线。当批评某人做错事时,想反驳的经常会反问:“难道他就没有优点吗?”
这看似强调全面性,但其实是在逃避问题的本质。它让讨论变成了无休止的拉扯,而不是对真相的追求。
\2. 偷换概念,混淆因果
这是苏式逻辑的惯用伎俩。在网上也经常见到,但凡说到国家不足之处,或对某些政策提出异见时,便很可能会被贴上“恨国”的标签。
将“提意见”和“对国家的仇恨”混为一谈,完全忽视了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结果是,讨论不再围绕事实或政策本身,而变成了对立场的攻击。
\3. 强调立场,忽视事实
苏式逻辑更大地荒谬在于,它喜欢用立场取代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的目的不是寻求事实真相,而是宣扬某种立场。
无论事实如何,只要立场正确,就可以用任何方式为其辩护。
这种思维方式扭曲了理性讨论,甚至让真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4. 自相矛盾,圆说一切
苏式逻辑还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它可以同时为自相矛盾的观点辩护。
在讨论经济发展时,苏式逻辑可能会先说“我们需要先填饱肚子再谈理想”,但当有人提出民生问题时,它又可能说“我们要优先实现国家目标,不要太看重个人利益。”
这种逻辑的“灵活性”可能使人们对问题的认知陷入迷茫,同时也让权力拥有了不受约束的解释权。
三、苏式逻辑的现实遗毒
虽然苏式逻辑的诞生背景是特定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但它的影响却远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退。相反,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在今天的网络舆论场和社会讨论中依然随处可见。
\1. 标签化和情绪化
在网络中,苏式逻辑的遗毒表现得尤为明显。
理性的讨论往往被标签化和情绪化所淹没。
当有人提出某些社会问题时,立刻会有声音指责其为“恨国党”或“卖国贼”。
这种标签化的攻击方式,正是苏式逻辑的典型特征:
用立场压倒事实,用情绪掩盖真相。
\2. 社会思维的固化与反智倾向
苏式逻辑的另一个遗毒是,它让人们习惯于用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看待复杂的问题。
它鼓励人们站队,而不是思考;鼓励人们服从,而不是质疑。
这种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是社会的反智倾向和思维的固化。
人们不再愿意质疑权威,也失去了对真理的追求。
\3. 对教育的影响
取消传统的逻辑课程,实际上是一种对教育的反动。
逻辑学作为一种基础学科,本应教会人们如何思考、如何判断,而苏式逻辑的存在则扼杀了这种能力。
在当今,我们的教育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依然不足,这与苏式逻辑的历史影响不无关系。
近些年,有部分学校增设了逻辑学的选修课,这算是有点好消息吧。
要摆脱苏式逻辑的影响束缚,便要认清真正的辩证思维,倡导理性讨论和批判性思维。重新回归逻辑学的本质——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理清因果,探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