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第46季:言论没有代价,行动才展示真实偏好。
过去的话语权掌握在精英手里,当然新的观念也产生于精英阶层,大众只是观念的跟随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观念的创造者,这些知识精英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普罗大众的声音被人听见,它们夹杂着情绪化的东西,但就是这种非理性的言论,在传播上却占据了某种优势。那些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言论,很快在各种平台上形成风潮,而影响政策走向的东西,正是这种舆论风潮。
精英的隐退是一种大趋势,但并不表明精英们不再重要,民粹所依据的任何一种观念,追根溯源,无不来自过去的知识精英们。在世界的任何一地,随顺民粹的政客正在快速地走向前台,精英阶层的建制派逐步失势,然而这种趋势本身并不可怕,它会走向何方?会造成什么样的制度结果?仍然要看引领民粹的观念是什么。
顶着个重商主义的脑袋,激发起美帝的红脖子民粹,川普成功当选;而经济学科班出身的米莱,在思想上更接近奥派,同样可以依靠在长期通胀下愤怒的民众,而成功当选阿根廷总统。由此可知,民粹是个中性的东西,它可以和重商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古典自由主义结合。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引领群众的观念核心,只有动用经济学的思考方法,才可以从因果上指出问题所在。所以,与其批判川普与马斯克疾风骤雨般的改革行动,说他们违宪、集权、甚至内粹化,都不如切实地学点经济学知识。只有掌握了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哪怕只是基础性的,对于川马的变革,也知道他们的政策哪些该支持,哪些该批评。
美帝的收缩策略,各种退群行为,对于国际和平有益无害。在内政上的电锯改革,减少人员与支出,同样是有益无害的。唯有他的移民政策,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而加征关税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源自几百年前的重商主义策略,是要对其进行彻底批判的。
但是舆论起来以后,政客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同时我们也要搞清楚一个道理,言论没有代价,行动才展示真实的偏好。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听风就是雨,要观察具体的人的行动。当然,如果掌握了关于人的行动的一般理论,不用去观察社会现实,也可以推论出哪些言论只是情绪表达,而根据这些言论制定施政策略,群众不会像他们口头上表达的那样赞成,他们会选择骂娘的。在错误的观念引领下,人们很难搞清楚自己的真实利益所在,自由主义者应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正确的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例如最低工资法,如果从现实出发,很多国家都有相关立法,那是不是就说明这个法律是有益的,是可以帮助到劳动者的呢?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正确与否与人数多少没有任何关系。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倾向劳动者的立法,但如果了解到工资同样是一种价格,而价格只是供需信号,不解决供需问题,只是单纯的提高价格,不但对出卖劳动的人无益,反而是伤害了他们。根据供需理论,我们知道对劳动的需求不变,而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供给就一定会过剩。那些本可以拿更低一些工资的人,不但失去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拿到高工资的机会。雇主在最低工资法的强制下,只能减少雇佣,或者只招熟练工,或者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或强度,甚至直接花大价钱一次性购入机械臂、机器人等,以便彻底规避最低工资法带来的亏损风险。当然,如果把最低工资标准定得比市场上自然形成的一般工资还要低,那它就是不起作用的,同时也是无害的。
舆论支持的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出台随顺舆论的策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人们在真实的行动上,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他们可能搞不清楚其中的因果,但是他们会选择再一次地形成舆论风潮。历史滚滚向前,世界左右摇摆,被激起的民粹并不知道,引领他们的经济理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凯恩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米塞斯甚至重商主义,他们被不断地拿起又抛弃,人们短暂的一生,就在这些观念的交替中走完了。在市场派得势的时代,有里根、撒切尔夫人、邓公等,那时的人是幸运的,未来的人就不一定幸运了。人类的历史并非一直进步,倒退经常是长久且深刻的,学点奥派经济学吧~起码让自己不被舆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