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第12季:比你想象中要自由开放得多的真实中国

比你想象中要自由开放得多的真实中国

​ 谈一谈对中国市场的了解。

​ 我对中国的认知,并不来源于我现在热爱的经济学常识,而是来源于我这么多年的经历和观察。大部分所谓专家公知们,是知识分子,他们基本上没有真正走入中国这个社会的各种角落,他们甚至没有从事过生产工作,没有上过流水线,没有对真实工厂生产的了解,他们的各种批评,仅仅是根据各种负面舆论事件得出结论。

​ 而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因务工需要,去过的城市,我曾经统计了一下,去过南方大部分城市,几大一线城市 ,我全部生活工作过。

​ 我没有很高的学历,属于学渣,只读了个很一般的学校,没有在大企业工作过,经营管理能力也有限,自己也比较懒散。因此,多年以来,工作也大多在中小企业,打交道的也大多是中小老板。

​ 我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甚至仅从一个朋友的转述中,就能判断,与他合作的伙伴是不是靠谱,对方有可能在玩什么猫腻。因为在中小企业这个圈子中,风险无时不在。

这种风险,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长时间以来,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市场,就是奥派经济学们所推崇的自由放任。

​ 我也曾有过创业,现在也接一些私活,业务是包月维护企业的ERP系统和维修电脑,服务过各种各样的企业。其中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一个大类就是医疗美容企业,这一类业务,源于我的几个朋友,他们从一个办公室搞几个人跑业务,发展成为了一个医疗美容公司,旗下十几家医院,我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信息系统的顾问,为他们提供收银,VIP促销系统,销售管理提成系统的维护。

在这一个领域,曾经就是骗子横行的领域,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我参与过业界各种各样的会议,各种高时间偏好(追求短期利润)的企业比比皆是。

他们随便在市场上卖各种各样的货,随便定价,随便收钱,没人管。

我甚至亲历了一个企业和供应商的谈判,他们策划要搞一个金丝美容,就是将一线金属线植入人脸,起到防止脸部下垂的作用,因为当时正火。

这个企业老板,只是个高中毕业生,另一个供应商,就是五金厂的老板,初中毕业 ,两个对医学美容一无所知的人,在讨论怎么搞一款可以注射进人脸的金丝美容产品,是不是很荒唐?

因为当时,几条都不是黄金的金属线,可以卖到少则几万,高则几十万。这样的产品,就在各种五星级酒店高调招商,就在全国各种美容院直接揽客。

在整个美容专业线市场,没有市场监管,没有税收,没有人管。我不知道这个老板最后做了没有,但我知道的是,最后有女人植入金丝后,导致炎症,要将全脸揭开,一根一根取出来。

今天,我依然有大量的朋友在这个行业中混,按今天很多人的说法,就是他们洗脚上岸了,当然,有更多的人会说,是因为监管完善了。

其实不然,我参与过无数次老板经营决策的会议,我就是顾问嘛 ,这是我的职责,老板们的时间偏好一天一天在变低。

他们大多是穷小子出身,进入市场时,只想着如何快速搞钱,但当有一定的收入后,他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收入长期化,稳定化。

绝大部分老板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要想长期稳定,必须得到消费者的口碑

我的朋友们开始建医疗美容医院,他们的冒险精神比大多数人要强得多。手上只有二百万现金,在没有任何信贷的支持下,就敢投建一个总投资一两千万的医院,边赚边投资。

前期医生水平不够高,出过医疗事故,手术后病人高烧数十天,老板亲自陪床,收了病人三十万,为了救这个病人,花了五百万,发不出员工工资,他们都要让这个客户说他的好话。

他们就是这么干市场,结果真如他们所愿,这个客户好了以后,还给他们带来了几百万的生意。

现在他们的医生团队,甚至成为了某一线城市中最为专业的整形医生,有一年,他们的医生在手术中,挽救了一名病人,甚至得到了当地卫生部门的嘉奖,这种凶险的意外情况,都能救过来,说明水平太高了。

他们聘请的医生团队,月收入高达二三十万,就是追求质量,追求口碑。我坐进过至少三十家以上的医院老板的办公室,讨论的主题,无非就是几个,第一,如何增收,让客户消费,第二,如何保质,不出问题,第三,如何维系口碑,让顾客转介绍。

我说这一段经历,是在说,在自由市场中,混乱最终会被有序替代,他们并不是在监管的压力下调整自己的,而是因为要追求长期利润

要追求更大的利润,迎合消费者就是一个必然。

现在这个行业竞争无比激烈,他们开了十几家医院,很多都有亏损的,甚至关掉了四五家,但是医生水平最高的,服务质量最高的那家医院,依然有很好的利润。

我在珠三角与很多企业主打过交道,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小企业们就不怎么交税,他们就是用私人帐号收款,要开票,那就要加税点。

一些重要的产业链,比如顺德的家具产业,大量内销的产品,从源头到客户终端,一张税票也没有。

这不是某一个产业,是很多个产业,很多企业,从上游到下游,一张税票都不开。全行业交易都是私人转帐。

米莱说,征税是抢劫。在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看来,这二十多年,他们就没交过什么税。

我认识一堆的个体户老板,因为我曾经服务过系统系统,一家美国上市公司中国区的CEO,要在中国经营美国的一种女性健康产品。

为了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家上市公司想要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收购有稳定客户基础的美容院。当他们派出业务人员,在长三角募集了几百家月营业额超过五十万的美容院老板来开项目推广会时,一位美国同事,在与他们交谈后,惊讶地发现,这些美容院的老板,从不交税。

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营业额是真是假。在一个征税超级严格的美国,是不可以想象这种事情的发生,他问我,为什么中国没有税?

我告诉他,不是没有税,有一点点,他们象征性地给地税部门一点点钱就可以了,没有人管他们具体有多少营业额,应该按税制交多少税。

当他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业务时,他更惊讶了,因为这些美容院里所有的产品,没有任何所谓的政府审批、行业资质证明。

他真的问我一个让我惊讶的问题,中国是没有政府吗?美国的监管多如牛毛,你们怎么不管呢?

这是在2008年,我当时还不知道奥派经济学,我的回答是,中国没有美国这么规范,这么文明。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个美国同事名叫Chris,是一个音乐家、登山家,我们曾一起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跨年狂欢,他的激情演出,让我一生难忘。

对于我们来说,开个公司很简单,找个写字楼,给一千块钱中介办公司手续

然后买几台电脑,注册个招聘网站帐号,招几个人,马上就开始业务了。

除了在一些北方的小地方,我在一二线城市办企业,连个公务人员的影子,我都没见过。因为你太小,没有人管你。

我的同行,一个朋友开在深圳的咨询公司,开业二十多年,从来没见过公职人员来他公司,也从来不必与公务员打交道,没人理他。

问他怎么报税,他说不知道,是外聘的公司帮他处理的。因为税额极低,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一件值得关心的事,比起税,他还会对员工忘记关空调而发火,因为空调电费更高。

我接触过大部分小公司,会计也是外包的,一个月二百块钱。

我的客户就是老板,在老板圈子里,很长时间大家谈的就是某人搞了什么又发财了,某一个领域是不是有机会?中小企业老板,大多没有关系和资源,就是天天听各种市场信号来分析商机。

几乎听不到,税太高了,管制太多了,这种声音。

前年,一个多年朋友,从广州美博城摆摊起家做到五万平米厂房的化妆品老板,给我打电话,他要搬离广州了,因为环保管制,他要去搬去贵州的一个地级市。

一年后,他入狱了,因为与当地合作伙伴投资上的纠纷,被合作伙伴找到当地的关系,把他送进去了,虽然没有进法院,但也在里面呆了几个月,最后亏损两千多万出局了,贵州建的厂给别人了。

我搞不清楚事实原尾,这只是听他说的。但我想,他投资五千多万在当地搞生产,肯定是奔着长远目标去的,不可能干什么太急功近利的事。

对管制的抱怨,在中小企业圈子开始增加了。

但这依然还是少数,大部分我接触到的企业家,依然天天在谈,如何搞直播,如何破圈,要不要做老板IP,要不要搞跨境,temu是不是机会?

他们不谈政治,很少关心国家大事,他们就是关心怎么搞钱。

尽管不时有少数企业家被地方政府侵犯的事情,但是对于几千万企业家群体,这依然是一个极少数的事件,大部分人并不担心这种厄运会来到自己身上。

我写的文章,我只在我新的小号上转发朋友圈,都不发给企业家朋友看,因为他们虽然身处市场中,但观念并不怎么开放的。

只言片语中,我是能知道他们的观念的。比如会转发一些很爱国的主题。他们的爱国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就是受益于这种营商环境。

我没有必要在这种话题上,与我的客户们冲突,这是不明智的。因为对方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东西,只是某一种观念影响了他。

直到双减,我接触到了很多悲愤的小企业主。在教培这个领域,原来也是极度分散的市场,竞争无比激烈,但是有不少小企业主可以靠这个赚到稳定的收入,大多数小企业主和老师,其实赚的钱很少。

因为大企业竞争力太强大了,也就糊个温饱。老板们的悲愤在于,硬件投入太大,停摆的损失太大,老师们可以继续去教学,他们只能背负亏损,进入新的行业的机会渺茫。

一个我认识的多年的教培老板,为了生活,改行去做了一个工业企业里管食堂的,一个月八千块的工资,免费维持生计。

这一波打击是很大的。

更为恐惧的是,所谓金税四期要来了的声音。因为有不少迹象表明,自由放任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有朋友长期在微信上收款,金额高达几百万,他的银行卡已经被管制了。

而长期通过私人帐号收款的很多老板们在担心,会不会查到过往?因为那只是营业额,而不是利润,如果按个人所得税交,那都得倾家荡产,更何况,当时就没有考虑税,也没人管,其实利润加起来连税额都不够。

最近这一两年接触到的企业,不少一开始就说要财务正规化,但是,结局都不太好,因为哪怕是减低了增值税的中小企业,所得税和股息税依然高达近四成,同时采购成本高10%,员工管理成本高30%。

一切合规的结果,就朝着更大的亏损概率的方向。

开始有老板们开始说,干来干去,就是为员工打工,不如不开,搞点钱,投点资算了。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成本,让企业主开始害怕办企业了。

倒是没有多少政府官员找他们的麻烦,而是在网上流传起来如何系统性利用当前的劳动法坑老板的方法,线下则有一群无良律师在开始教人如何利用规则。

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我一个客户,去年面临巨额亏损,想裁员,但发现,手上的钱连补偿费都发不起,开始和员工搞起了各种博弈。

这时,管制的魔力在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它会放大人性的阴暗面。

尽管如此,如果把视线放在全球,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开放自由程度,还是远胜于世界任何一地。这种自由放任的政策,就是中国经济迅速繁荣的由来。

如果我们将法治化,理解为管制化,不是用市场的力量,而是用行政的力量,来管制这个市场。

以当前中国的成文法,税制,我可以说,再想重现繁华是不可能的。

公知们从来不在意这些,他们从不珍惜这些真正的自由,他们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偏好,就是想参与政治,所以,他们否认这些自由的存在。

杨改兰死了,他们要求政府负起扶贫的责任,大气有污染了,他们要求政府管制所有的企业排放,有人看不起病了,他们要求政府征收税收实施免费医疗,他们长期传播食品不安全的谣言,要求出台更严苛的管制条例。

在征税政治正确下,他们对网红被征税大为夸赞,美国那样人人必交税,才是文明。

我们曾经身处在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当中

中国的繁荣就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可惜啊,没有几个人能珍惜。不知道数十年后,中国会不会出一个老者,说,曾经我们也自由过。

改变自己,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1900年前后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趋于建立的开始,也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开端。

金汇兑本位制不过是假借黄金之名,在全世界协同推放膨胀性纸钞。按照这个想法,每个国家都凭借伪金本位制来保持自己的黄金储备,也就是说,附属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采用某种关键货币或基础货币(例如英镑或美元)来保持自己国家的储备。

因此,在1920年代,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英镑来维持自己国家的储备,只有英国声称可以用黄金兑付英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国家实施的是英镑本位制度,而不是金本位制,尽管还保留有金本位制的声望。

这也意味着,当英国增发英镑的时候,也不会出现黄金流失的风险,相反,其他大多数国家也可以高兴地基于增发的英镑,扩张自己的货币。这样一个制度必然走向崩溃,正如大萧条时期的金汇兑本位制和1960年代后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表现的结果一样。

除此之外,以英镑为基础和后来以美元为基础的紧密关系意味着,关键货币国家或者基础货币国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常用纸钞和伪金本位制的通货膨胀,向使用关键货币的附属国家实施某种形式的经济帝国主义

——罗斯巴德《美国货币银行史》

罗斯巴德就是可以用几句话,清晰透彻地将当今世界的问题论述得直击本质。有时候你看不懂许多经济学著作,真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就是因为作者本身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在米塞斯和罗斯巴德身上,我们看到了思想的卓越、学术的精进、品格的诚实和语言的精妙,看到了他们基于透彻理解和严格逻辑推理之后的、无与伦比的精准直白表达。

今生有幸,遇见了他们。我们可以不求改变世界,只求让自己看懂这个世界。其实,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世界。当你的思想变化,似乎同样的世界,呈现给自己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色彩。

学习经济学,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才能识破那些政治话语骗术。因为政治,就是用理想主义的高尚词汇,掩盖真实利益动机的活动。而经济学,就是识破这些骗术的利器。经济学的普及,是通往自由的必经路径。

其实,米莱当不当总统,并不重要,他的经济学家和普及经济学的传播者身份才更重要。全世界不需要多,只需要100个像米莱这样的经济学家,不受阻碍地传播正确的经济学观念,持续地以激进的姿态向“集体主义”发起猛烈攻击,整个世界的精神气质,就将随之发生转变。

工业革命,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发起的观念和智识革命,没有曼彻斯特学派对自由放任的全面研究与传播支持,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牢笼,不会有工业革命。

1980年代相对自由化的撒切尔和里根执政,同样是罗斯巴德和哈耶克鼎力研究和传播奥地利学派的结果。那个时代,即便是芝加哥学派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是意识形态上的自由市场派,向全世界大声疾呼。看看现在,经济学界的蝇营狗苟,几乎没有人站出来为自由市场正名,而是不断地为干预主义背书,充当同谋和知识卫队的无耻角色,于是全世界走向了米莱所说的“集体主义”腐朽时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政策与历史。能够战胜枪炮的,唯有思想。

“安全”的代价

每当中国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就是检验一个人观念成色的时候了。

比如江西省新余市发生的重大火灾事件,网上的舆论一边倒地要求加强消防安全监管;一众社民派知识分子的观点是,既然你监管一切,那你就要负责一切。人们共同的诉求就是:国家要积极作为,加强安全管控。

要求国家多做事,可从来不是什么好事。

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希望国家多做事?

因为代价不由自己承受。

但是经济学的第一课是稀缺性。人的目的是无限的,但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总是有限,因此就必须进行目的排序,用有限的手段优先实现一个价值排序高的目的,舍弃价值排序低的目的,这个被舍弃的目的,就是行动的机会成本。所以,这世界上没有无成本的事情,凡事皆有代价。

那么,如果这些呼吁从严监管的人不承受代价,必定有人支付代价。

一轮消防安全的大排查展开了,发生重大消防安全事故,结局就是制定更高的消防安全标准。想要减少火灾隐患吗?可以。建筑的各种标准全面提高,全部使用防火材料,成本直线上升,每所学校、每家宾馆甚至每栋大楼必须常备一辆消防车24小时待命,一个小区成立一支消防队,甚至每个小吃摊必须配一个灭火器,然后消防队三天两头上门检查,稍有问题就罚款和责令停业整顿。

代价是什么?企业就活不下去了,成千上万人失业了。火灾倒是减少了,但是杀人越货和拦路抢劫的多了。

中国有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标准,但是每发生一些个案,人们就呼吁最严格的食品立法,对那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人,恨不得碎尸万段。因此食品安全的标准节节攀升。

代价是什么?食品生产的成本大幅度提升,大量企业活不下去,劳动者失业;供给受限,价格直线上升。贫困阶层本来还可以吃一些安全标准不够高的食品糊口,现在不准生产了,标准高的又吃不起,所以就挨饿的人更多了,生活水平更差了。

社会治安不好,增加警力能解决吗?看起来能。把警力增加一倍,甚至更极端一点,给每个小区都成立一个派出所,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小毛贼销声匿迹了。

代价是什么?你每个月必须拿出工资的80%缴税,然后一切行动听指挥。显得很贱很贱的样子,自己掏钱让人管控自己。

物价很不安全,今天涨价明天降价,黑心资本家总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那就呼吁价格管制。你是一个生产者的时候,是不会嫌价格高的,但是你是一个消费者的时候,就会呼吁价格管制,管制部门左一拳右一拳,今天规定粮食最低价格和最低工资,明天限定蔬菜和药品最高价格,一点都没觉得自相矛盾,反正都是你们要求的。

代价是什么?不卖了呗,真正需要的人也买不到;要么按照限定价格卖,排长队,需求不紧迫的人囤了好多,真正紧迫的人买不到。资源配置严重混乱,被限价的行业的资源会被抽离到其他领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任何被错误的资源配置,结局都是降低所有人的福利水平。

当人们总是不懂得自负其责,总是无法认识社会经济规律,只看到“看得见”的效果,意识不到“看不见”的代价时候,就一直呼吁监管。监管到最后,就把一切都管起来了,那时候的代价就更加惨痛,其代价就是:自由。

记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当你用自由去换取保障的时候,最终既不会得到保障,更不配得到自由。

我们不是不要安全,但是你需要知道,安全的代价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并不单纯地批评管制者,而是批评大众的观念?就是因为,人们很少去反思,正是自己的各种呼吁,在不断地为权力的扩张提供舆论支持,最终铺就了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政策都是公众舆论的结果。昨日之观念,今日之政策;今日之观念,明日之政策。

安全是一个主观的范畴,是一个价值排序问题,边际选择问题。你说建筑工人难道不知道吃米其林餐厅的牛排,比吃馒头更安全吗?他知道。小老板们不知道奔驰比五菱宏观更安全吗?他知道。农民工兄弟难道不知道去城市污染严重,比不上农村的空气清新吗?他当然也知道。

但是他为什么选择不安全,舍弃安全呢?因为在他看来,赚更多的钱、养家糊口比单纯的安全价值更高;从事那些不安全的事情,必然有风险的补偿,否则他就不干;并且,他经过理性思考,认为这些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很低,通过自身行动上的更加小心谨慎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

他的行动已经展示了其真实偏好,那就是他选择在外人看来不安全的行为方式,对自己是有利的,否则他就会不会这样做。

况且,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事情。人生活在一个未知的世界之中,生活中总是充满风险,只能尽可能地去规避,却不可能完全消除。要求一个完全无风险的世界,才是最大的乌托邦。

人也不会为安全做百分百的准备,这是因为时间偏好的存在。你不可能由于有车祸的存在,把汽车都造成坦克一样安全;不可能因为有地震,就把所有建筑物都建成抗震十级;明明知道高碳水高热量对健康不利,但是还是会大快朵颐。这都是因为,人要活到明天,首先要活过今天,人对未来享受的评价要低于现在,不可能为了未来的绝对安全,而无限制地缩减当下消费。

所有监管措施,伤害最大的人是谁呢?是贫困阶层。因为富人总是可以吃得起牛排、开得起奔驰、扛得住经济衰退,但是穷人不行。那些打着关爱穷人的高尚旗号,整天呼吁监管的道德家,从来不是穷人的代言人,他们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情绪和价值偏好,才不关心穷人的死活。

这些监管措施,也有利于大企业而不利于小企业。大企业会与权力勾结,呼吁更多更严的安全监管,严苛的准入标准会让小企业倒闭或者望而却步,这是排挤小企业的最佳办法。严格的环保标准,最有利于谁呢?最有利于大企业,因为他们承受得起这样的代价,而小企业就会被搞死。董明珠为什么说把企业往死里查?就是因为严苛的行业标准都是她制定的,她不怕查,但是其他企业一查就死。

市场无法解决绝对安全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是市场绝不失灵。要想有更好的安全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更加市场化。利润机制会迫使企业更好地服从消费者指令,提供更高的安全标准;假如一家企业做不到,那它就招不到人,就会倒闭。

事实上,国家规定的各种行业和监管标准,从来达不到提高安全标准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只会降低市场的安全标准,因为企业只要达到这种标准就可以了。真正提高安全标准的,从来是市场,因为面对竞争压力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利润机制的引导下,就会这样做,否则就会被消费者淘汰出局。

三点式安全带,不是政府规定出来的,是沃尔沃搞出来,其他企业纷纷跟进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是A4纸提高的,而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结果,因为资本家承受不起出安全事故的代价;良好的工作环境、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标准和带休年休假,也不是工人运动和罗斯福搞出来的,而是亨利·福特率先实施的。

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不相信造福于他们的市场,而相信那吞噬一切的怪兽。他们永远不明白的是,凡是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怪兽更解决不了。它要是解决,那只会是解决一个小问题,制造一个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