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历史的因素很多,但第一推动力只有一个

图片

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历史的逻辑”,解决现实问题,预见未来趋势。为此,历史学者必须回答——什么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

回答过该问题的经典包括:诺斯《西方的兴起》主张的“制度决定论”,汤因比《历史研究》主张的“英雄决定论”,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主张的“地理决定论”……

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无休无止。但喜欢读历史的人会发现,其实大家都站在不同维度看历史。

▋微观层面:偶然主宰一切

当我们从个体与事件的角度出发,拿着显微镜看历史,历史几乎完全由偶然决定。

比如秦朝的覆亡。秦始皇开创帝业,但其子胡亥并无帝王之才。若不是赵高操纵,胡亥未必会沦为昏庸傀儡,秦朝或许能多延续几十年。同样是高压的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手里运作良好,在秦二世手里却断送了江山。

类似的例子还有1914年的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偶然的子弹”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刺杀失败,欧洲列强的矛盾或许仍会积累,但爆发点很可能推迟几十年。

图片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亚历山大大帝在32岁骤然去世,帝国瞬间分裂为继业者王国。如果他能再活二十年,地中海世界的格局或许完全不同;

这些案例说明,在微观层次,用显微镜观察,历史似乎没有规律。个人的选择、意外的疾病、突如其来的暗杀,都能左右历史进程。如果重置一次时间线,结果很可能大相径庭。

▋中观层次:规律若隐若现

当我们拿着放大镜,将视野扩展到国家与社会,历史规律开始若隐若现。它不是必然因果,而更像概率分布。

中国的“王朝周期律”就是典型。秦、汉、唐、明、清,无一不经历了开国励精图治、中期繁荣昌盛、末期腐败衰亡的循环。细节不同,但盛极而衰的轨迹却高度相似。

罗马帝国同样如此。凯撒打破元老院体制后崛起,罗马帝国取代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的盛世“罗马和平”持续了两个世纪,但随后的财政枯竭、军人专权,走向衰亡。

▋宏观层面:规律显著,趋势不可阻挡

当视野进一步拉长,我们拿着望远镜看历史,历史的规律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宏观历史,是文明与世界体系的尺度。

**农业革命就是一个宏观转折。**人类从采集走向农耕,从部落社会到城邦与国家。这个过程几乎在所有文明中同步发生。

**铁器的出现,则是另一个转折。**铁器的出现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增加了财富和人口,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带来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崛起。古印度、古希腊、古中国、古波斯、古犹太,同时出现超越轴心突破,进入智识大爆发的轴心时代。

图片

**工业革命则是又一场宏观飞跃。**十八世纪的英国因煤炭与机械化生产崛起,欧洲大陆迅速跟进。工业化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重组了社会阶层,催生了工人运动与民主制度。技术推动历史,这是宏观规律最显著的体现。

技术突破、人口周期、环境冲击、全球能量转换,共同构成了文明的节奏。个体与偶然在这里被稀释,只剩下趋势与逻辑。

▋科技是第一推动力

也正因此,黄漫在**《历史的逻辑》**一书中,站在物理规则的视角,提出无数微观粒子组成宏观世界之后,规律会越发明显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文明史是六个核心变量(科技、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的演进史,而唯一向前、起到驱动作用的,就是科技。

经济和军事对应在生物体上,就是捕食和反捕食,这是两种必备功能,所以天然存在于任何生命体和文明体,比如蚁群中必有工蚁(经济)和兵蚁(军事)。二者因缓变性、一致性而呈现出自变量的特征。

但根本上说,二者由科技和地理条件决定,而地理其实属于一种固定不变的边界条件或系数,所以最终是科技决定了经济水平的上限,也决定了军事(武器技术)水平的上限。

意识形态和政治则是人类文明特有的宏观特征变量,这表明了它们的从属性:首先,自然界不存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因此需要解释它们的起源,这就一定有决定起源的更基础变量;

其次,二者都过于多元化,具有极强的易变性,而多元化、易变性也需要解释。比如,为何中国从周朝的分封走向了秦帝国的一统,又在魏晋走向准封建?为何同属东方文明,中日在政治形态上却有着显著区别?

而以科技为主变量,在相同地理条件的不同地区,能找出大致相同的重大历史节点**——它们背后都受到同一种科技力量的支配。**

图片

铁器传入大河流域后,各地文明就走出了阅兵式的一致步伐——印度战车王朝保拉法被铁器民族击败,被迫迁都,变成小小的跋娑国,铁器推动印度进入雄国时代;

中国战车王朝周朝被铁器民族击败,被迫迁都,成了小小的东周,华夏进入战国时代;印度短暂统一于难陀王朝,二世而亡,稳定于孔雀帝国;

中国短暂统一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稳定于汉帝国。这些历史轨迹在细节上千差万别,但从宏观周期看,有着明显的同构性。

**影响历史的因素很多,但唯有科技才能构成方向,才称得上是主导变量。**科技的决定性来源于其外生性、独立性和普适性,它不依赖于人类文明,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其他变量没有这种特性,反而是依附于人类文明,时而有效时而无效,甚至自身就是人类的造物,这种依赖于文明发展结果才能做出优劣判断的论证,严格来说属于循环论证。

▋科技决定论不是对人类价值的否定

当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站在宏观视角看历史就会发现科技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这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历史规律,是最底层的历史的逻辑****,**也是黄漫拨开各种决定论的迷雾,在历史哲学《历史的逻辑》中给出的答案。

但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看历史是我们寻找历史真正逻辑的方法,**并不是对人类价值的否定。**人的价值,不在于改变历史的结局和方向,而是提高文明进化的加速度。

历史必然性的微观基础,是每个行动者都尽了最大努力,这也是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正因为假设理性人会找到最优选择,经济学才只需要转而研究一个问题是否有最优解以及最优解是什么,将这个问题变成纯数学问题。

我们不能说经济学没有人文关怀。理性人的假设实则就暗含了对人类智慧的最高评价、对人的价值的最高肯定,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智力,才能知道什么是最优选择。

图片

只有理解了这一逻辑,才能明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推动社会进步上所发挥的真正价值。它和科技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不是对立的。

人类历史的逻辑存在于宇宙法则之内。当我们谈宏观问题时,事实上并不需要关心个体的努力,因为这已被当做**“****理所当然”**的基础。

但降低问题层次,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个体差异所导致的闪光点就会熠熠生辉,人的价值立刻凸显,正如宪法再伟大,也不可能掩盖具体法的光辉。历史上的伟人和天才,固然无法改变历史的方向和结果,但可以加速进化**。**

**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不是否定人的价值,恰恰是为了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大逻辑能看得更清楚。**以科技为中心重新审视宇宙,宇宙的逻辑更简洁自洽,这与从地心说转向日心说如出一辙。

正如同单纯从物种视角出发,无法解答“物种存在的意义”,单纯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也无法解释其意义,只有上升到文明整体的高度,一切才能水落石出。

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科技本体论,因此不仅是理解世界的必须,更是宇宙自身的进化逻辑使然。

《历史的逻辑》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演进史,也是一部从整体视角研究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历史”之作。但这本书又和传统经典的视角、观点、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它开启了大历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甚至是一个新学派。

本书观点之颠覆、体系之庞大、知识密度超载、研究方法之多元,导致它迄今只在学术界、科学界、金融界受到推崇。

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先生评价《历史的逻辑》:一部充满原创精神的作品。站在汤因比、布罗代尔、麦克尼尔、戴蒙德、迈克尔**·曼等前辈大家的肩膀上,作者整合出一整套文明演进(生存)的条件,围绕文明传播周期”“文明权力结构”“文明对话”**等概念,展开大开大阖的论证。该作另一特色是,跨学科工具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力量与可信度。

历史学者舒小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经济学家付鹏也倾情推荐。

北大博士徐守磊在精读六遍后,写出万字导读,甚至开始撰写一本浓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