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外资医院,十年前的文件重发一次,民营医疗的春天来了

今天,又传来好消息。

继向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零关税,海南准许外国药品、医疗器械零关税进口后,三部委又公布了医疗层面的重大开放政策。

图片

这是一个好事,但凡是对外开放的,哪怕是开放程度有限,我也要表示肯定。不过,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件事很奇怪。

因为在10年前,卫健委就发布过这样的文件 。文件地址如下:

https://zwfw.nhc.gov.cn/kzx/tzgg/wsdzyljgszsp_233/201408/t20140827_1306.html

而在十年前出台的这份文件,与今天出的几乎没有区别。

文件如下:

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08-27

国卫医函〔2014〕244号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商务主管部门:

为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决定在北京等7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范围

从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除香港、澳门和台湾投资者外,其它境外投资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设置中医类医院。

二、设置要求

…………..

试点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联系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商务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商务部

2014年7月25日

这就奇怪了,这一瞬间,甚至我有一种穿越了的感觉。

难道我是回到了十年前吗?

我不禁要问了:

十年前就颁布的改革,为什么没有人执行?为什么今天要重发一次?

十年前的改革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三部委将十年前的文件拿过来重发一下的原因是什么?

十年过去了,为什么还停留在试点阶段?

如果十年前就颁布了改革,但却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动作,那么,这种改革是口号,还是真的要搞改革?那人们就不由得会想了,十年前的改革,可以无声无息地消失,今天颁布的改革,会不会也是一样呢?

最后这些改革是否会沦为改革的口号呢?而不是真正能落地的改革呢?

这样的事,其实在改革史上并不少见。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文件内容共36条,简称为“非公36条”。

这是建国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文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到了2024年的三中全会,二十年后,我们依然在文件中看到类似的表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作为一个对市场经济的支持者,我当然是欢迎一切市场化的改革,这不仅是过往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原因,也是中国未来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因。

但公布了改革手段,却不执行,让改革流于口号,这不是中国需要的,中国需要的是实质上的真改革,真放权,真正的市场化。

这些反复论述的改革手段,之所以没有真的落地,我想还是有巨大的阻力,还是对某些利益集团产生了影响,导致了虽然有各种决策,但是却推进不了。

我想这也是今年三中全会之所以提出,要五年内落实所有改革措施的原因。

不管如何,我依然要肯定三部委发的引进外资医院的改革,但更希望,改革不要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真的落地,要让人们看到真正的希望。

三明医改实施!民营医疗的春天来了

三明医改,已经从地区经验扩展成为全国推广的模式,并要求五年内达成。

我都不想称之为改革,暂时称作为改制吧。

但后果是什么呢?有利于民营医疗,特别是中高端医疗的发展。

三明医改,并不是什么创新的东西,所采用的无非都是国际上常见的对医疗的干预手段,英国和日本早在几十年前就实施了DRG改革,台湾也是十几年前就广泛实施了集采,其本质,不是改善看病难,看病贵,而是解决医保可持续问题。

两个字可以说明三明医改的本质:控费!

发达国家之所以也早就采取这种模式,是因为官办医保本身的BUG导致,在经济学上可以解释为一个干预导致另一个干预,是干预叠加的结果。

中国一些砖家,搞不懂背后的原理,就将这解释为国际惯例,他们言之凿凿,发达国家可以搞,我们为什么不能搞?

可是,发达国家又有哪一个国家的医疗搞得好呢?不都是一地鸡毛吗?不都是全部用大量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吗?

这种改制实施的结果是,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幅下降。

中国民营医疗之所以发展不是很好,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公立医疗体系与国外的不太一样,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公立医院没有利润目标,不将利润当作考核目标,而中国的公立医院从九十年代就断奶了,医生的工资全部来源于医院的经营。

因此,中国的公立医院很长时间是存在清晰的利润机制,是一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企模式。

这是中国公立医院虽然公有化,但效率还不错,远远超过一众发达国家的原因,这也是无数海外华人要抛弃国外的医院,跑回国内看病的原因。

三明医改要将医院回归公益属性,即要消灭医院的利润机制,这种改制,就将带来一个结果,医院将成为官僚机构,而不是一个过往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国企。

当医院成为官僚机构时,他的行动失去了指引的方向,那就是,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没有了行动的标准。这个标准,只能由上级给出。

那上级给出的标准是什么?控费!控费!!控费!!!

因为不控费,医保将难以为继,这才是卫健委改制的核心目标。

追求利润,从来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在市场中追求利润,就是追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模式,只有以服务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才能产生利润。

如果不相信利润机制,那可以在一个城市中将公立医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三明医改,另一种是原有以经营效益为目标的公立医院。

信不信,不过三年,这家实施了三明医改的医院,将门可罗雀,因为他不是一个服务于消费者、追求利润的机构,成为了官僚指令下的政府部门。

现在全国公立医院全面实施三明医改,那就会出现一个结果,民营医疗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临。

最为强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公立医院,将被三明医改抑制住了,很多好药,在这些医院开不到了,很多手术,在这些医院做不了啦,很多好医生,在这些医院呆不住了。

过往被有一定市场机制、有强大的人才储备 的公立医院压制住了民营医院的发展,现在竞争对手自断手脚了,对于民营医院来说,这是天赐良机。

但是,这些民营医院服务的主要对象,也不是普通人。

因为普通人交过巨额的医保了,让他这时自费到私立医院看病,他很难接受,他宁愿接受公立医院的低质服务,而不愿意去私立医院自费看病,除非他有买过商业保险。

未来有成长性的民营医院,不加入医保,只加入商保,这样他的行动就不受到医保的制约,就可以自由定价,自由开药,自由决定做什么手术,用什么器械。

中产们,需要提前行动,那就是购买商保,民营医院们也要行动起来,找到受影响最大的领域,提前布局。

我相信,不出五年,在三明医改的驱动下,中国公立医疗的质量将迅速下降,同时,中国服务于中产及富裕人群的民营医疗将迅速崛起。

外资医院开放有多难,改革太难了!

最近,中国又开始了少数城市的外资医院的试点。

但这一改革,其实持续了近三十年。

1997年,原外经贸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医院的补充规定》初步奠定了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的基础,当时明确了外资医疗机构入华必须与中方医疗机构或其他机构共同投资、共同经营。

而这个时间点,正是中国民营医院开始发展的时候。

2000年,原卫生部和原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其中在设置条件里有着“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等方面的限制。

而在这一年,仇和在宿迁将所有的公立医院全部卖掉,全部民营化。

同时,在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公立医院被出售,但这一改革后来被叫停。

不管是外资还是民营,在中国要开一家医院都不容易。

首先是土地的限制。

由于城市规划的限定,只有具备有医疗用地属性的地才能开医院,如果你租赁或购买的土地属性还不是医疗用地,那就要找地方卫生局审批,医疗机构要提交申请,先将土地用途更改为医疗用地。

然后再向规划局申请更改土地用途,这时规划局又要求先通过卫生局的医疗机构审批程序。

光是这种踢皮球式的审批,就让开办一个医院无比困难。

在很长一段时间,审批医院,成为腐败重灾区。无数民营医疗机构要办一个牌照,就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我就曾经认识专门协助企业办理医疗牌照的政治掮客,号称可以在二十多个城市帮你办下来牌,收费起步是三百万,高的要一千万,看你的规模。

这个钱最后进了谁的口袋,你懂的。

即使拿到了牌,也不是这么容易开的,医院的装修要达到医疗级装修的标准,但这个装修公司也不是你能自己找的,而是往往要找政府部门哪个头头指定的装修公司。

他们往往报出一个高价,但会告诉你,包你过审批。

一个门诊式的小医院,投资往往以千万计,其中大部分的投资花在了关系上。

2010年11月,我国第一次对外资独资医疗机构释放了政策信号。

当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表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但这依然只是一个文件 ,而不是法律。

文件是否执行,其中存在哪些阻碍,我们不得而知。

因此,这一政策信号也仅仅是信号,在此后在4年的时间内并没有真正的落地实施。

2013年,政策又有大的调整,社会办医成为政府支持的方向。

中央发布鼓励社会办医政策后,相继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一些外资独资医院抓住政策窗口期,原先串联的审批程序相继得到受理通过。

同时,在2013年,外资独资医院政策也有了重大变化。

首先,在自贸区里出现了政策松动。

上海自贸区成立不到两个月,上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自贸区独资设立医疗机构。这一政策也被中央认可,引出了其后的“244号文”。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函[2014]244号),明确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等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但与政策相对应的,《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境外资本参与创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仅超过200家,而外资独资医院更是寥寥无几。

今天,在外商进入清单中,外资独资医院依然是不被允许的。

现在出台的,依然是一个2014年一样的试点政策,但增加了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干细胞、基因工程等新医疗的许可。

之所以在2024年重发,并加上干细胞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海南自贸区的医疗产业发展进行配套。

海南是计划打造成一个向泰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学习国际医疗旅游的地方,如果不能允许外资独资医院,不能允许一些先进的、流行的干细胞治疗,那么,海南想和泰国、印度竞争绝无可能。

光是泰国,一年接待的医疗旅游游客就高达几百万,超过了整个中国所有的外来游客量,成为泰国经济最为重要的产业支柱。

其实中国医疗在全世界来比较的话,算是质量高、效率高的,吸引海外游客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医疗领域的管制实在是太多了,让中国医疗对外开放程度太低,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能服务于全球民众的优秀产业。

这一点,中国应该多向印度学习。

印度别的产业不怎么样,但国际医疗几乎是全球第一。要引进外资医疗,最好是多引进印度医院,并取消各种限制,让中国人看看市场化的医疗,水平有多高价格有多低。

医疗对外资开放,更应该对内资开放

三中全会召开后,有关部门行动很快,按照决议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要求,先是对非洲33国等最不发达国家实施单边零关税,然后是制造业负面清单的归零,以及医疗领域的对外开放:

图片

图片

对这些自主对外开放政策,必须点赞。它会有种种阻力、种种打折扣,但是毕竟是边际上的改善。

医疗领域这两个政策的亮点是:

1、海南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实行的是真正的零关税。因为它免征的包括进口环节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相比于对非洲33国实行零关税,但是却没有免进口环节增值税,是更大的改善。

文件中说,“自愿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可在办理减免税政策时提出申请”。咋一听很神奇,怎么还有企业“自愿”缴税吗?这是因为增值税实行的是上下游链条式管理,增值税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所以企业基于自己的销售状况和财务状况,在成本列支上,有一定的税收筹划空间。但不论怎样,国家最终不“吃亏”。增值税链条式管理,就是把所有企业变成国家的“义务"税收监管员。

重要的是要记住一条经济学定律:流转税无法向消费者转嫁,它是生产者承担的,并且只会不断向前转嫁,一直转嫁到原始生产要素,即土地所有人和劳动者头上。也就是,通过征收流转税,降低了土地所有人的收益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当然,其间接的影响就是,由于生产缩减,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消费者要支付更大的代价。但这跟消费者“承担”税负,是两个概念。

那么,减少进口环节税收,直接有利于外国生产者。但是同时就有利于本国进口者和消费者。你要打破国界线的概念,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大市场——市场经济本来就没有国界;或者,就把外国想象成中国的一个省。这时候,就相当于中国的某省是个“税收洼地”,由于它税收低,因此资本留在了生产领域,资本存量增加了,生产供给扩张了,因此有利于全国消费者。这就是“对一人减税,就是对所有人减税”的道理所在。

所以,对减税政策,开放政策,我们都支持。

2、这个政策的适用范围是: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注意关键词:医疗旅游。

这是我们早就指出的,要把医疗做成一个产业,赚全世界的钱的思路。在中国现在的公立医疗体制下,由于引入了一些市场化因素,形成了相比于外国更加高效的医疗体制,加上中国的医护人员手术数量和医疗水平全球领先,已经吸引了很多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到中国治疗。那么,如果推行市场化医疗,必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价格,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医疗旅游产业。到中国治病,顺便旅游一下;到中国旅游,顺便看个病,就会成为中国一个非常赚钱的产业,安排无数就业,创造海量财富,并且必将有利于国人自身看病。

能把“医疗旅游”写进文件里,说明有关部门是知道这一点的。现在,就看能不能突破利益的藩篱,并且抵抗民粹舆论的压力,坚定地沿着正确道路走下去了。

3、当然就是在九省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了,这个不用多说,开放,必然是好的。即便是那些“公有崇拜症”患者,那些“爱国者”,多一种选择的可能,总是好事。对于富裕群体,不想在公立医院人挤人,想多花点钱到外商独资医院享受vip服务,当然也是好事。

以上正确的改革措施,需要防范的,一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开放政策最大的反对者,就是那些低效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国外高效的竞争者将会让他们损失利益。他们没脸赤裸裸地说要维护自身利益,就会打出国家、民族、幼稚产业等等高尚的旗号。就像美国之所以对日本汽车实行进口配额、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并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冲突,唯一的原因就是一旦这样做,铁锈带的美国车企将被消费者淘汰。一个需要被保护照顾才能存活的企业,保护本身就是其应当灭亡的证据。

二要防范的就是民众的嫉妒心。一看外商独资医院条件好,自己既不想出钱又要享受好的医疗条件,并且打着公平的名义闹事。穷人需要明白的是,富人之所以富,是他服务消费者的结果;一种奢侈品和服务,总是由富有的人先享受,生产企业不断接收反馈,为了利润目标而不断研发、降低价格,最终辐射造福贫困人群。所以富人承担的是“小白鼠”的角色,只有让富人先行先试,穷人才会不断受益,家用电器、马桶、手机、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过程,都是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把奢侈品变成生活必需品的制度。

三要防范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基本都是社民主义者,都因自己的境遇有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也都有希望被人包养的想法。然后也基本上逃不出集体主义的框框。为了自己的声望和利益,会煽动民粹,会恐吓民众。

例如他们最爱说的就是,医疗这么重要的事情,国家应当承担责任。医疗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让外国人去办呢?这些外国人唯利是图,能把国人的血吸干。

然而国家承担责任的意思,就是李玲说的“改开前我们都是免费医疗”,就是朝鲜式的官办医疗,有病抓两颗止疼药,当然可以免费。

看病的评判标准应当是谁看得好,而不是看谁的国籍。要做心脏手术了,非得到工商局看一下这家医院的股权结构,或者医生的护照,那他应该转到精神病科先治疗一下。

至于“唯利是图”,追求利润没有任何错,知识分子也别装。利润机制才能实现消费者对生产者的“驯服”。谁要办医院,都不是傻子,也不像知识分子那样鼠目寸光。一座医院投资巨大,商誉是其生存的根本。没有人傻到投了几个亿,然后做一锤子买卖,那他就等着投资打水漂倒闭。商人是时间偏好低、注重长远利益的人,他们的投资行动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投资的含义就是,撙节开支,面向未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追求长远的更大利益。其办法就是以最好的服务和最低的价格服务好消费者。

知识分子可能还会在未来说,搞什么医疗旅游,让外国人挤占了我国的医疗资源。这就是连供需关系都不懂的傻子。一条街上大家都需要皮鞋,只会让我更好更快地得到皮鞋。

当然,这两项政策,按照有序开放——实际上就是慢慢来——的原则,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就是:

首先,还是步子太小,范围太窄。

开放,永远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学定律的。既然是正确的,那就力度要大,范围要广,一次性放开,扩大到全国,不要遮遮掩掩挤牙膏。

难道海南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是零关税,其他地方就要加征10%、20%吗?难道九省市可以办外商独资医院,其他地方就不行吗?这事情,认准的正确的事情,就要大胆干,彻底放开搞活。

必须搞一些“大动作”,才能在当前信心低迷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提升市场主体信心,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小打小闹的,大家就仍然信心不足,还要继续观望。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时间不等人。

当年深圳搞特区,放开搞活,几十年时间创造了经济“奇迹”——其实不是奇迹,就是市场规律如此。那么,把全国都搞成特区不就行了?一条经济学定律,在深圳适用,那么在哪儿都适用。深圳那么成功,那就让其他地方也实行深圳模式嘛,怕什么。

第二,既然外资都可以开医院了,不让内资开,没道理。

开放的含义之一,就是内外资同等待遇。都允许外资办医院了,那就更应该让内资也办医院。开放,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

中国有14亿人,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2亿,有旺盛的医疗需求;中国人有强烈的资本主义精神,着眼未来,储蓄率全球领先;40年改开,中国民间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完全可以投资医疗产业,满足消费者的迫切需求。

如果只开放外资医院,公立医院为了医保控费目标,就不断地降低服务质量,这时候,较为富有的人会去外资医院治病,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容易引发社会的嫉妒情绪。

因此必须通过开放内资办医院的方式,让各类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在利润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下,民营医院就会不断提升质量、降低价格,即便全自费,也能把价格杀到比医保体系下自费部分更低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减少开放政策的阻力。

经济学关于干预主义,有三个分类:

一元干预是指不准一个人干某事,即限制他运用人身和财产的自由。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全面一元干预:养三只鸭子是资本主义,雇工超过八个人就是资本家,炒瓜子要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出村子要开介绍信,只准我干不准你干,这就彻底杀死了经济活力。

二元干预就是强制交易,即征税、征收。

三元干预就是强迫或者禁止双方交换。价格管制就是这种,明明可以卖100,干预者非要让你卖80,你不愿意卖,就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要被罚,这就是强制交易,并宣布自愿交换为非法。

在这三种干预中,最狠的就是一元干预,它就是不让你干。因为征收税款,或者不让你以市场方式交换,虽然也非常糟糕,但是总比彻底不让干更不坏一点。

而不准民营资本办医院,就是一元干预,这是侵犯产权的,必将减少交换双方的满足。因此,必须开放国内民间资本办医院,平等开放,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服务于消费者,这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既然让人开,就大大方方让人开,不要设置各种苛刻的令人望尘莫及的事前审批条件。准入门槛的设置,实际上有利于大企业,不利于小企业,因此遏制竞争。因为大企业总是比小企业更有能力达成准入的条件。因此,垄断往往都是大企业游说、政策提升门槛搞出来的。

准入门槛的设置,必定是极其武断的,不断提高的准入门槛,只会有利于富裕人群,不利于贫困人群。因为它意味着成本提升、供给减少,价格提高。市场的门槛,应当是灵活多样,满足各层次需求的。并不是质量最高的就是最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才是好。

完全不必担心放开准入门槛了,一个傻子都去办医院了,一个兽医都会去开医院做脑外科手术了。他要开,也需要资本;他能开,消费者也得信。他不是傻子,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市场,就是最好的监管;市场,就是最好的门槛——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门槛,你过不去,那就得倒闭。

最后,开放,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单打独斗不行。

既然是市场化的医疗,那就不能纳入医保体系。医保体系本身就是非市场化的。

一旦纳入医保,马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消灭利润机制,控费,医疗质量的下降。一旦把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那么这家民营医院,就变成了实质性的国企,只保留了私有名号,因为这时候它的消费者就从患者变成了政府(医保资金),那它就必须仰其鼻息而存活。这就失去了民间资本办医院的意义。

怎样降低患者的疾病支付风险呢?

通过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本质上也是再分配,但是与政府医保的本质区别是,它是自愿的分散承担风险的办法。为了保证患者在大病时没有支付上的后顾之忧,办法就是不断降低保费。

降低保费的办法,是让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保险精算,细分风险池,这是大幅度拓宽覆盖面,降低保费的根本办法。

例如,一个60岁的人,要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当然应当比20岁的小伙子交的保费多,因为他的健康风险显然更大;一个有长期抽烟喝酒习惯的人,保费自然应该高于没有这些不良嗜好的人;一个极限运动员,当然要比文字工作者的保费高;一个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同样要比没有的人高;驾车爱出事故的,就要比安全驾驶的人高。等等。

保险池越是分的细,越是能够降低价格,提高参与人数,最终让所有人受益。

当前商业保险之所以购买者寥寥,原因就在于对保险业实行的管制和干预,由此让风险低的人承担了过重的保费,将他们的财富转移给了风险高的人,从而减少了保险参保人数,减少了保费的总数额和保障水平。

例如美国基于变态的政治正确,把戒毒、配眼镜、治疗肥胖症和戴假发都纳入了保险偿付范围之中,这些东西明显不属于可保事项。这实际上就是在鼓励高风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打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由此造成了保费居高不下,参保人数降低,而在医保大锅饭模式下,医疗费用又直线上升,两面夹击之下,没参保的人一次得病就会破产。

而国家强制医保制度,当然会对商业保险形成强大的挤出效应,导致参加商业保险的人数直线下降。因此,作为改革的配套政策,应当明确,凡是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不能再强制缴纳医保税。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加商业保险而不吃亏。要知道,北上广深的上班族们,平均交的社保已经1万多了,有这些钱,买什么商业保险都够了。

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在各环节减少干预,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在一个环节放开,自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其他领域干预不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候,还会造成人们的误解:你看,这不是已经市场化了吗,不还是那个鬼样子吗?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那是市场化不彻底,上下游“肠梗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