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政策是市场自由

关于世界性“计划”更现实的建议,并不意味着建立一个拥有世界议会的世界政府,而是提出有关生产、对外贸易、通货与信贷、最后是外国贷款和投资的国际协议和规则

有时,计划主义者(Planner)将他们的建议描述为消除贫穷和匮乏的措施。这种描述模棱两可。**所有经济政策都是为救治贫困而设计的。自由放任也是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历史和经济理论都表明,它比任何其他政策都成功。**当日本人试图通过低价销售扩大出口时,他们也是在试图改善日本民众的生活。如果其他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没有阻碍他们的努力,他们不仅能达成这一目的,而且同时还以提供更廉价的商品提升了进口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必要强调,我们在这里不探讨国际慈善计划。如果一些国家准备无偿分发衣食,以帮助穷国的饥民,这将减少很多苦难。但是,这种行动超出了严格的经济学考量范围。它们是消费方式,而不是商品生产方式。

我们可以首先考察这种提议:通过各国政府的国际协议或为此任务而设立的国际机构的命令来监管各种商品的生产。

**在不受阻碍的市场中,价格是生产的指导者和调节者。只要有利润,商品就会被生产出来,当涉及亏损时,商品就不会被生产。有利可图的行业趋于扩张,无利可图的行业则趋于萎缩。**如果生产者的产品售价不足以覆盖其生产所需的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那么该行业将无利可图。因此,消费者通过购买与否来决定每个产业部门应该生产多少产品。小麦的产量取决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如果生产扩大到这些限制以外,意味着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将被转移到满足消费者认为不那么迫切的需求上,而这些生产要素原本被用来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其他商品。**在不受阻碍的资本主义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势,即每一个领域的产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那些在最不利条件下工作的一个或多个边际生产者既不盈利也不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或国际机构不补贴次边际生产者(the submarginal producers),以补偿他们所遭受的损失,那么规定扩大商品生产的法规就毫无成效。**但如果补贴的话,又将导致其他商品的产出受到相应限制。****生产要素将从其他产业分支中撤出,用于扩张受补贴的产业。消费者,也就是作为补贴来源的纳税者,必须限制自己的消费。**他们原本所欲甚多的那些商品,现在所得甚少,他们需求甚寡的商品,却有机会所获更多。政府的干预不符合他们的个人意愿。归根到底,消费者不会认为这种结果改善了他们的境况。

**既要增加某商品的供给,又不相应限制消费者更亟需的其他商品之供给,这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当局只能通过提高一种商品的价格来降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

如果价格降低,当然会有亿万人愿意消费更多的小麦、糖、橡胶或罐头。每种商品的销量都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但是,如果不提高其他商品(如肉类、羊毛或纸浆)的价格,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不能使某些商品更便宜。**只有通过改进技术方法、积累额外资本和更有效地利用所有生产要素,才能实现生产的普遍增长。**任何“计划”(无论是国家的还是世界性的)都无法使实际物价普遍下降,也无法弥补人们因物价过高而产生的不满。

但是,国际性“计划”的大多数支持者完全没有降低原料和食物价格的意图。相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提高物价和限制供给。他们看到了(主要在最近 20 年来)各国政府所作出的最高承诺,就是**试图推动限制和涨价,以使特殊的生产者群体受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的确, 其中一些计划仅在短时间内起作用,然后崩溃,而许多计划根本没有起作用。**但是,根据计划主义者的说法,这是由于技术执行上的失误。所有战后经济计划方案的本质是他们要改进所采用的方法,以使其在未来取得成功。

危险的事实是,尽管政府在努力通过干预使商品更便宜方面受到阻碍,但它确实有能力使商品更昂贵。政府有能力制造垄断,他们可以强迫消费者支付垄断价格,而且他们肆无忌惮地使用这种权力。

在国际经济关系领域,没有什么比实现这种计划更具灾难性了。**它将国家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类:****限制产量并收取垄断价格的国家和被迫支付垄断价格的国家。**这将造成无法解决的利益冲突,并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战争。

这些计划的倡导者试图证明他们的建议是正确的,他们指出,对原料和食物生产者来说,现状是非常令人不满的。他们坚持认为,这些产业存在生产过剩,而且商品售价太低,以至于生产者蒙受了损失。他们说,他们计划的目的是恢复生产的盈利能力。

毋庸置疑,这些商品的大量生产没有回报。闭关自守的趋势使工业化国家更难将其制成品销往国外,因此,他们不得不限制购入食物和原料。因此,有必要削减食物和原料的生产。次边际生产者****必然倒闭,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非常不幸的,但他们能责怪的只有对过度保护主义政策负有责任的本国政客。在非垄断市场上,既增加咖啡销售量又提高咖啡价格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如果其他产品出口量增加,其咖啡消费量就会增加的国家购买更多的产品。但生产商压力集团抵制这种解决方案,并为获得垄断价格而努力。他们想用垄断方案代替不受阻碍的市场运作。在一个不受阻碍的市场上,由于生产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料和食物的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而这种限制将通过出清次边际生产者——即那些按市场价格无法获得收益的生产者——而自动发生。但是政府为了建立垄断价格,希望实施更大的限制

人们常说,在目前条件下,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已经失效。这种观点认为,次边际生产者不会倒闭,他们会继续生产。于是,价格下降到任何生产者都无法从生产中获得报酬的水平。因此,需要政府干预。

**事实不假,但其解释和得出该解释的结论完全错了。****次边际生产者不停工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政府干预将使其企业再次盈利。他们的持续生产使市场供过于求,以致商品价格甚至无法覆盖其他生产者的成本。**与其他许多情形一样,这种情况下,**此前政府干预的不良效果被提作进一步干预的理由。**因为进口受限,出口销量下降,因此出口商品的价格也下跌,于是需要采取措施让价格上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农业的状况。从殖民地初期开始,农业生产就不断地低肥力土地转向高肥力土地。由于生产成本更低的农民的竞争,次边际农场无利可图,不得不停止生产,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但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出台,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府的介入对次边际农民有利。**所有农民都必须遵照限制性比例进行生产。为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和补贴农民,政府实施了一项庞大计划。为了次边际农民的特殊利益而进行干预,对消费粮食和棉花的每个人都不利,对纳税人也不利。为了奖赏某些群体,它增加了全国其他人的负担,并因此将国家分割为相互冲突的阶级——赏金受赠阶级和人数更众的赏金支付阶级。这是干预主义必不可免之结果。政府所能予人之物,必夺自他人之手。

这种政策引起的国内冲突确实非常严重。在国际关系领域,它们带来的灾难更加无与伦比。针对食物和原料的垄断价格程度,资源贫瘠国的不满是合理的。

这就是原料和食物生产领域中国际或世界“计划”之前景。很难想象会有比实施这类“计划”更能制造未来冲突和战争的其他方案了。

译注:

边际生产者,marginal producer 是指理论上扣除成本,其收益在边际界点,即零收益的生产者。如果其他情形不变,收益高于此界点的生产者拥有竞争优势,获益更多;低于此界点的生产者则必将亏损,因此他会选择停工止损。同时,假如其他条件不变,随着竞争加剧,同业生产者的收益会收窄趋零。

**次边际生产者,****the submarginal producers)**就是指收益低于边际界点的生产者,反之则是高边际生产者(upmarginal producers)。一个生产者如果预判, 或者发现自己的收益低于零,自然就会停工,此时我们也称他为次边际生产者。(此处的收益,不是指当期账面收益,而是指评估了各种成本之后的综合结果,比如,尽管会计收益为负,但是不开工损失更大,那么他也不是次边际生产者。)

——摘自《全能政府》,可二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