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绥靖政策喂养出来的吗?
朋友,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一聊到国际关系,只要你对“出兵”、“制裁”、“干预”这些词稍稍表现出一点点犹豫,总会有人立马抛出那个“终极大杀器”:
“你忘了希特勒吗?!当年就是因为西方搞‘绥靖政策’,才喂出了一个战争狂魔!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
这顶帽子太大了,几乎没人扛得住。仿佛一瞬间,任何主张谨慎和不干预的人,都成了历史罪人的同伙。
但是,历史可能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今天我想带你一起,拆解一下这个最常被用来支持干预主义的“铁证”,看看它到底有多站得住脚。我们要聊的,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巨擘穆雷·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一个颠覆性观点。
准备好了吗?这趟旅程可能会动摇你的一些固有认知。
历史是“电影剧本”,还是“即兴表演”?
咱们得先破除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
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历史大事,特别是像二战这种,背后一定有个周密的“剧本”。在这个剧本里,希特勒就是那个头号反派,他拿着一份《征服世界》的计划书,按部就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目标。吞并奥地利是第一幕,占领捷克是第二幕,入侵波兰是第三幕……剧本早就写好了。
但罗斯巴德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即兴表演,而不是一部事先写好的电影。
什么意思呢?
电影演员,严格按照剧本念台词、走位。但一个即兴表演者,他只有一个大概的人设(比如“一个野心勃勃的德国领袖”),他接下来具体怎么做,完全取决于台上的其他演员给了他什么反应。他可能前一秒还想跟对方和平共处,下一秒看到对方亮出破绽,就立马抓住机会即兴发挥,把戏推向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高潮。
罗斯巴德借鉴了著名历史学家A.J.P.泰勒的开创性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希特勒在外交上,更像个投机取巧的“即兴表演者”,而不是一个严格执行“剧本”的恶魔。
他并不是在给希特勒洗白——希特勒的邪恶毋庸置疑。他是在告诉我们,这个恶魔行事的方式,可能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咱们一幕一幕地看。
三出“即兴戏”:奥地利、捷克和波兰
第一幕:吞并奥地利,是“计划之内”还是“意外之喜”?
“剧本”里说,吞并奥地利是希特勒扩张计划的第一步。
但“即兴表演”的现场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希特勒一开始对奥地利挺满意的。他和奥地利总理舒施尼格签了个“君子协定”,奥地利承认自己是“德意志国家”,让纳粹进政府,换取希特勒承认其“主权”。说白了,奥地利成了德国的一个小兄弟、一个附属国。希特勒觉得这事儿办得挺好,根本没想过要派兵。
结果呢?是奥地利总理自己突然“加戏”。他单方面撕毁默契,出人意料地宣布要搞一个关于“奥地利独立”的紧急公投,想给希特勒来个下马威。
这一下,等于把一个巨大的机会送到了希特勒面前。一个本来可以和平演变的小弟,现在公开叫板,这不就是给了他一个“被迫出手”的完美借口吗?于是,德军开进维也纳,吞并奥地利。这根本不是什么预谋已久的计划,而是一次抓住对方失误的顺势而为。
第二幕:肢解捷克,是“精心策划”还是“顺水推舟”?
“剧本”里,搞定奥地利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
但真实情况是,这场危机的引爆点,同样不是来自柏林。是捷克境内的苏台德德国人,看到奥地利回归德国后自己也坐不住了,开始闹事。而捷克总统贝奈斯的操作更是火上浇油,他故意刺激这些德国人,逼得他们从要求自治,变成了要求并入德国。
危机就这么爆发了。希特勒做的,只是像个有耐心的猎人,等着果子熟透了自己掉下来。慕尼黑会议后,捷克这个多民族拼凑起来的国家自己就散架了:波兰人拿走一块,匈牙利人拿走一块,斯洛伐克人干脆宣布独立。最后剩下的捷克总统,在四面楚歌中,主动跑去找希特勒,请求成为德国的“保护国”。
你看,希特勒根本没打算发动一场全面入侵,他等来的,是捷克自己从内部崩溃。他又一次以极小的代价,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战果。这又是即兴表演的胜利。
第三幕:入侵波兰,是“蓄谋已久”还是“被逼无奈”?
这是最高潮的一幕。所有人都说,希特勒对波兰的野心是赤裸裸的。
但历史的细节是,希特勒当时对波兰提的要求,按罗斯巴德的话说,“简直是温和到有点卖国”。他想要的,只是一个能连接德国本土和东普鲁士的“走廊”,以及德国人占绝对多数的但泽市回归。作为回报,他愿意保证波兰其他领土的安全。他的长远算盘,是想把波兰变成一个对抗苏联的盟友。
问题出在波兰这边。当时波兰的外长贝克,极其“头铁”。他奉行一种“我谁也不服”的大国姿态,坚决拒绝谈判,公开宣称“一寸土地也不让”。即便有英法的保证,他也清楚那只是张空头支票,根本救不了波兰。
他赌的是什么?他赌希特勒是在“虚张声势”,只要自己足够强硬,对方就会退缩。
结果,他赌输了。他把一个本来可以谈判解决的领土争端,变成了一场关乎国家尊严、退无可退的死局。希特勒被逼到了墙角,除了战争,别无选择。
这堂昂贵的历史课,到底教会我们什么?
好了,戏看完了。罗斯巴德带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绝不是为了做个“历史翻案党”。他是想从这段被误读最深的历史中,提炼出两个能救命的教训,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今天的人。
第一个教训:破产的“硬汉神话”。
我们,特别是英美世界的很多人,在看待国际关系时,总会陷入一种幼稚的“道德剧”:我们是好人,只想要和平与正义;对手是坏蛋,一个一心想征服世界的“傅满洲”。这个坏蛋虽然邪恶,但骨子里是个懦夫,只要我们“立场坚定”、“态度强硬”,他就会像个街头小混混一样,被吓得屁滚尿流。
罗斯巴德说,这种“硬汉神话”是极其 pernicious(致命的)。因为它有三大愚蠢的盲点:
它从没想过,那个“坏蛋”可能也怕你打他。
(你以为你在威慑,他以为你在准备进攻。)
它从没想过,那个“坏蛋”可能觉得自己挺有理,他的诉求在他看来是正义的。
(比如德国人普遍认为《凡尔赛条约》是奇耻大辱。)
它从没想过,当被你用“强硬”逼到墙角时,对方为了面子和尊严,也只能硬扛到底,最终导致战争。
(波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朋友们,是时候放弃这种小孩过家家式的国际关系游戏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西部片,理性和谈判,远比挥舞拳头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第二个教训:别再插手那些你根本搞不懂的是非之地。
罗斯巴德一针见血地指出,20世纪的几次世界大战,悲剧的策源地都在东欧。
为什么?因为那里就是个民族、宗教、历史恩怨搅成一锅粥的地方。它的宿命,就是在德国和俄国这两个巨无霸的夹缝中生存。外人,比如英国、法国,现在是美国,跑去那里“主持公道”,结果往往是把小火苗煽成燎原大火。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冷酷?难道我们不该同情那些弱小的民族吗?
罗斯巴德当然同情。但他引用了19世纪英国作家悉尼·史密斯写给格雷夫人的一段传世名言,我给你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我同情西班牙人,同情希腊人,犹太人的命运让我悲哀,夏威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巴格达民不聊生,西藏也不太平……难道我要为所有这些人去打仗吗?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和悲伤,难道我要成为救世主,组建舰队和军队,让所有人都变得幸福快乐吗?”
“算了吧,亲爱的夫人!别再谈什么高尚的口号了!让我们谈谈冷漠、自私、常识和算术吧!……让上帝去惩罚那些混蛋吧,但在我们现在的税收和租金水平下,我们只能把他们交给上帝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或者说,至少没有‘明智的战争’。”
这段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所以,下次再有人用“希特勒”这个词来堵你的嘴,试图让你支持某项海外干预时,你已经拥有了一个更深邃、更真实的历史视角。
你明白,历史不是一部简单的善恶剧本,而是一连串充满了误判、投机和意外的即兴表演。你明白,用一种幼稚的“硬汉神话”去应对复杂的国际博弈,只会把我们拖入更多的灾难。
这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让你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