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一个被经济学规律判处死刑的蠢货
作 者:即明一灯 来 源:即明一灯(ID:JiMingYiDeng) 前文推荐: · 中国的机会来了——H-1B新政:特朗普亲手给美国套上的绞索 · 不要被舆论操纵
一提到希特勒,一说到纳粹德国的覆灭,你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是集中营的铁丝网?是闪电战的坦克洪流?还是那个疯子在纽伦堡集会上声嘶力竭的咆哮?
然后,那些“主流历史学家”和“大V”们,就会像一群苍蝇一样围上来,嗡嗡地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因为“种族主义”,因为“极端民族主义”,因为“反犹”……
他们把一场巨大的、由经济规律主导的历史悲剧,简化成了一个疯子的个人道德问题。
他们让你盯着希特勒那撮小胡子看,却从来不敢让你看一眼,他那本写满了经济学谬误的账本。
我告诉你,所有把纳粹的失败,仅仅归因于“种族主义”的解释,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智力上的懒汉和懦夫!
希特勒的失败,从根子上,就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它是一个纯粹的、冰冷的、必然的经济学问题。
他和他那套“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的垃圾思想,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被伟大的经济学规律,判处了死刑。
而那场席卷全球的战争,不过是这场死刑的公开执行仪式而已。
“自给自足”的毒药: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的百年遗毒
要理解希特勒,你不能只看他自己。你得往回看,看那个给他喂下第一口毒药的人——奥托·冯·俾斯麦。
这个所谓的“铁血宰相”,在19世纪,给统一的德国,奠定了什么样的底色?
不是自由,不是市场,不是开放。
而是国家主义,是保护主义,是福利主义,是用国家暴力去干预经济。
他用关税,把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挡在门外,美其名曰“保护”德国的工业。
他搞了全世界第一套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美其名曰“福利”,实际上是把德国人民,都豢养成了依附于国家的“巨婴”。
更恶毒的是,他让整个德国的大学,都被一套叫“历史主义学派”的垃圾思想所统治。这套思想的核心,就是告诉你:没有普世的经济规律,只有“德意志民族”特殊的经济道路。说白了,就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学术”上的合法性。
这三剂毒药——保护主义、福利主义、国家主义——喝下去,德国这辆战车,就已经被设定好了通往悬崖的导航路线。
为什么?
因为米塞斯早就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一个劳动分工已经全球化的世界里,任何追求“经济自给自足”的国家,最终都只有一个下场——战争。
这个逻辑,简单到令人发指,但就是没人愿意听。
一个国家,比如德国,它的土地和资源,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生产出自己需要的所有东西。它需要巴西的铁矿石,需要中东的石油,需要美国的粮食。
在自由市场的世界里,这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人只需要干他们最擅长的事——造出全世界最好的机器和汽车——然后拿到世界上去交换,换回他们需要的一切。
这就是比较优势,这就是和平的全球劳动分工。
但是,一旦你吞下了“自给自足”这颗毒药,你就等于亲手砍断了这条和平交换的生命线。
你用关税,拒绝了别人的商品。那么,别人也自然会用关税,拒绝你的商品。
你的出口完蛋了。你换不回你需要的粮食和石油了。
国内的福利主义,又像一个无底洞,不断地吞噬着财富,让资本无法积累,生产效率不断下降。
好了,现在你这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你养不活你自己了。
你的人口在增长,但你赖以生存的资源,却被你自己亲手砌起来的墙,挡在了外面。
这时候,你要怎么办?
你有两个选择。
选择一: 承认自己是个傻逼。推倒那堵墙,重新回到和平的全球劳动分工体系里去。
选择二: 既然不能“买”,那就去“抢”。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就是这第二种选择的、最狂热的信徒。
他们那套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听起来多么地高大上,充满了“种族艰难求存”的受害者式的悲壮感。
我告诉你,撕掉所有华丽的辞藻,“生存空间”的本质,就是一群相信“自给自足”的经济学文盲,在发现自己快要饿死之后,为自己的抢劫行为,找到的一个借口。
米塞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德国不是因为要发动战争,才追求自给自足。
德国是因为追求自给自足,所以必然要发动战争!
这个逻辑因果,你必须给我颠倒过来!
看懂了这一点,你就看懂了纳粹德国所有疯狂行为的底层代码。
*希特勒的大脑解剖:一个经济学文盲的胡言乱语*
有人会说:“不对!米塞斯忽略了纳粹的核心——种族主义!希特勒是个疯子,他就是想杀光犹太人,征服斯拉夫人!”
别再用这种幼儿园水平的道德批判,来掩盖你智力上的懒惰了。
希特勒当然是个种族主义者,是个反犹的混蛋。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种族主义,恰恰是他那套愚蠢的经济学思想的、一个必然的、逻辑上的延伸。
我们来看看希特勒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他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以及后来出版的“第二本书”里,他把他那套破烂经济学,交代得清清楚楚。
第一,他犯了“方法论集体主义”的错误。
他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是一个会思考、会行动的生命体。他把“德意志民族”这个虚构的集体,凌驾于千千万万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德国个体之上。
这是所有国家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犯下的第一个原罪。
米塞斯早就警告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个体在行动,在思考,在感受。所谓的“国家”、“民族”,都只是一个个体之间合作的模式而已。一旦你把集体当成了神,那么,为了这个虚构的神,去牺牲真实的个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第二,他是个无可救药的马尔萨斯主义者。
他的脑子里,有一个简单到可笑的公式:人口在增长,而土地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迟早会饿死。
这种静态的、把人当成和细菌、大象一样的生物来分析的思维,完全忽略了人类独有的、最伟大的特质——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
他根本不懂,人类的生存,靠的不是土地面积,而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一个荷兰的农民,在一小块土地上,用最先进的温室技术和灌溉系统,产出的粮食,可以比一个在广袤的西伯利亚用原始方法耕作的农民多养活几百倍的人。
希特勒不懂。他的解决方案,和他那个“自给自足”的逻辑一脉相承:土地不够了,怎么办?去抢!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他拒绝了所有和平的、市场的解决方案。
有人告诉他,德国人可以通过移民,去资源更丰富的地方生活。
他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种族主义理论告诉他,优秀的日耳曼人,一旦离开了祖国的土地,就会被“劣等民族”污染,血统就不纯了。
有人告诉他,可以通过自由贸易,用德国的工业品,去换取全世界的资源。
他也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他那个充满谬误的脑子认为,随着全世界都开始工业化,德国的出口优势迟早会完蛋。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的种族主义理论告诉他,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会让德国人聚集在城市里,变成“国家体内的脓肿”,会让“国际犹太人”的阴谋得逞。
看明白了吗?
他的种族主义,不是他发动战争的“原因”。
他的种族主义,是他用来拒绝所有正确的、市场的、和平的解决方案的“借口”!
是因为他首先在经济学上是个信奉“自给自足”的蠢货,所以他才需要用“种族纯洁性”这种更愚蠢的理论,来堵死所有通往开放和繁荣的道路。
这两套垃圾思想,就像一个完美的闭环,互相论证,互相加强,最终把整个德国,锁死在了“抢劫或死亡”这唯一的华容道上。
失败的宿命:当规律开始执行审判
当然,光有希特勒这么一个经济学文盲,还不足以把一个伟大的国家拖入深渊。
他还需要一个完美的温床。而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德国,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温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凡尔赛和约》的羞辱,催生了“背后一刀”的神话,让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1929年的大萧条,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失业,摧毁了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魏玛共和国政府,那些所谓的“民主政治家”,面对危机,拿出的,全是米塞斯早就批判过的、最糟糕的干预主义药方:增税、货币管制、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那些本该破产的银行和企业……
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让情况变得更糟。
而希特勒,这个最高明的煽动家,精准地利用了这一切。
他向绝望的民众承诺“工作和面包”。
他向害怕被共产主义清算的实业家们,描绘了一个“有秩序”的未来。
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一个简单的、看得见的敌人——犹太人。
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痛苦和政治混乱之后,他们的理性,已经被恐惧和怨恨所吞噬。
他们不再相信复杂的经济学解释。他们只想要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一个可以让他们去仇恨的具体目标。
希特勒,完美地满足了这一切。
1932年,纳粹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第二年,希特勒上台。
然后呢?然后,经济规律,就开始执行它那迟到的、但绝不缺席的审判了。
希特勒所谓的“经济奇迹”,是什么?
是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和中央计划。他搞“四年计划”,搞价格和工资管制,搞强制劳动。表面上看,失业率下降了,高速公路修起来了。
但米塞斯早就告诉我们,这种由国家主导的经济,它的本质,就是“伪经济”。
它没有真实的价格信号,没有真实的盈亏计算。
所有的资源,都在按照一个独裁者的政治意愿,进行着大规模的资本错配。
你把钢铁,都拿去造坦克和大炮,而不是拖拉机和冰箱。
短期看,军工厂的工人是有工作了。
但长期看,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正在被飞速地消耗。
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在不断下降。
这种靠“打鸡血”维持的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当国内的资源被消耗殆尽,当印钞机也快要转不动的时候,为了维持这台战争机器的运转,为了兑现他对人民的承诺,他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发动战争,去抢劫整个欧洲。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本不是什么偶然。
它是纳粹德国那套“自给自足+中央计划”的经济模式,逻辑上必然的、唯一的结局。
而战争的结局,也同样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
你一个资源匮乏、靠抢劫维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怎么可能打得过一个拥有广阔市场、可以调动全球资源的、相对更开放的经济联盟(美国、英国、苏联)?
你的石油,打一点少一点。而美国的石油,可以从全世界源源不断地运来。
你的钢铁,造一辆坦克就少一些。而美国的工厂,可以像生产香肠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飞机和航母。
这不是意志力的比拼,这是经济体量和生产效率的比拼。
最终,希特勒的失败,不是败给了丘吉尔,不是败给了罗斯福,也不是败给了斯大林。
他,是败给了那条他至死都未能理解的、冰冷而无情的经济学规律:
在一个分工与合作的世界上,开放带来繁荣,封闭导向死亡。
这就是,对希特勒这个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学文盲,最终的审判。
让我们为本属于德国的20世纪,默哀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