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深入人心,民营企业才有未来!不要动不动就呼唤神龙!
在中文互联网的喧嚣中,每一场争论都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社会深层的观念冲突。
最近,罗永浩对西贝的“攻击”及其引发的舆论海啸,无疑就是这样一面镜子。
罗永浩以其一贯的犀利风格,公开批评西贝的服务、菜品和价格,而网络上的绝大多数声音,却出乎意料地站在了罗永浩这一边,对西贝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嘲讽与批评。
这场看似简单的消费者维权事件,其背后所蕴含的,却是关于市场经济、民营企业与大众观念之间关系的深刻命题。
为什么一个知名企业被一位网红批评,会引来如此多的共鸣?为什么大众对于企业经营的细节,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关注与判断?
大众观念的深层撕裂
罗永浩对西贝的“攻击”,以及网络大众一边倒的支持,看似是消费者对企业的正常反馈,但如果仔细分析其情绪的源头,我们会发现一种深层的观念撕裂。这种撕裂,正是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在中国语境下所面临的挑战的关键。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往往被视为某种程度的“权力”象征。它们拥有巨大的资源,掌控着市场,因此,当它们出现问题时,大众往往本能地感到一种“弱者”对“强者”的抗议冲动。
罗永浩的批评,恰好迎合了这种情绪。他并非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意见领袖”的姿态,代表了广大“被欺压”的消费者,向西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了挑战。
然而,真正的权力并非来源于市场上的规模大小,而是来源于强制性的、非自愿的支配。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多大,只要它没有垄断地位,没有借助行政力量排除竞争,它就始终处于市场的约束之下。它的所有资源、所有行为,都必须接受消费者的“投票”。
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不消费;可以用嘴投票,公开批评。这种自由的、自愿的交易关系,才是市场的本质。
因此,罗永浩的“攻击”和大众的支持,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来看,并非是一种“弱者反抗强者”的英雄史诗,而恰恰是市场机制正在有效运作的生动体现。
它说明,即使是像西贝这样的大企业,也无法逃脱市场的严苛检验。消费者,以其分散的、自愿的行动,正在对西贝进行着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审查”。这种审查,比任何政府部门的监管都来得更加及时、更加有效。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看似健康的“市场审查”背后,我们又能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对权力的依赖与向往。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最终希望,仍然寄托在某种形式的权力介入上。当他们批评一个企业时,他们往往不只是希望企业改进,更希望看到某种“惩罚”,某种“制裁”。
这种观念的背后,是一种对市场自发秩序的怀疑,以及对国家力量能够“纠正”市场“失灵”的盲目信任。
这种观念的矛盾,正是我们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丰裕,另一方面,我们又本能地用一种反市场的、依赖权力的思维模式来观察和评判世界。
这种思维模式,如果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
市场是人类合作的奇迹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我们必须放下那些被灌输的、充满偏见的观念,转而倾听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深刻洞见。奥地利学派,从卡尔·门格尔到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再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他们的思想为我们理解市场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1. 价格是信息的载体
奥地利学派最核心的洞见之一,是价格在市场中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价格不仅仅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更是一种信息。每一个价格,都包含了无数分散的、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信息,比如:原材料的稀缺程度、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消费者的偏好变化、技术创新的成本等等。
以西贝的菜品为例,其价格包含了西贝对原材料、人工、租金、品牌、服务等多方面的成本考量,同时也反映了西贝对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的揣测。当罗永浩批评西贝“贵”时,他实际上是在说:“我认为你这个价格,没有准确反映出你所提供服务的稀缺性。”而网络大众的一边倒支持,则是在用集体的声音对西贝的价格进行“纠正”。
如果这个价格是准确的,西贝就能盈利,继续扩大经营;如果这个价格是错误的,西贝就会亏损,最终不得不改进服务、降低价格,或者被其他企业取代。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需要去计算、去规划,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将无数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引导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
\2. 知识的分散性
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中,深刻阐述了知识的分散性。他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并非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手中,而是分散在无数个个体的大脑里。一个企业管理者,不可能知道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一个政府官员,也不可能知道所有原材料的供给状况。
在罗永浩批评西贝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知识分散性的生动体现。罗永浩知道他自己的消费偏好,他知道他觉得西贝“贵”。而他的粉丝、网络大众,则知道他们自己的消费偏好。西贝的管理层,则掌握了他们对经营成本、市场竞争的理解。所有这些知识,都是分散的、主观的。
只有通过自由的市场交易,通过价格的自发形成,这些分散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利用起来。西贝通过观察销量、听取消费者反馈(包括罗永浩的批评),来判断自己的经营策略是否正确。如果罗永浩的批评是正确的,西贝就会发现其销量下滑,从而被迫改变。这种自发调整的过程,比任何政府部门的“指导”或“规划”都更有效、更灵活。
\3. 企业家精神是市场进步的引擎
奥地利学派对企业家精神的强调,是其理论的又一核心。在他们看来,企业家并非仅仅是资本的雇佣者或管理者,而是一种警觉者(alerter)。企业家通过敏锐地洞察市场的“机会”,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组织资源,进行创新,并承担风险。 罗永浩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家。他看到了直播带货的巨大商机,并将其与自己的个人品牌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而西贝,作为一家餐饮连锁企业,其创始人贾国龙同样是企业家。他看到了中国家庭对健康、便捷、有特色的中式快餐的需求,从而建立了西贝品牌。
市场经济的活力,恰恰来源于无数个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在不断地试错、创新、竞争。罗永浩对西贝的批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企业家”的警示。他以消费者的身份,指出了西贝在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机会”,迫使西贝做出反应。这种互动,正是市场不断进步的动力。
然而,如果大众的观念中,充满了对“商人”的偏见,对“盈利”的怀疑,甚至希望通过权力来“惩罚”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企业,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受到严重的压抑。当一个企业家不再被视为创新的英雄,而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投机者”时,没有人会愿意去承担风险、去进行创新。这不仅是对企业家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伤害。
支持市场经济,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罗永浩对西贝的“攻击”事件,最终的启示并非在于西贝的服务到底有多好或多坏,而在于它揭示了我们社会观念的深层矛盾。我们既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便利与选择,却又常常不理解、甚至敌视其运作的内在逻辑。
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如果不加以纠正,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1. 支持民营企业,就是支持我们自己的生活
中国的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收入、生活,都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罗永浩的批评,从结果来看,可以帮助西贝改进,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如果这种批评演变成对整个企业家的否定,对盈利的敌视,那么最终受损的将是我们自己。
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将企业视为“权力”的陈旧观念,将它们视为为我们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合作者。我们与企业的关系,不是对抗,而是基于自愿交易的互利互惠。每一次消费,都是一次对企业的“投票”,这种投票的力量,远比任何行政管制都更强大、更有效。
\2. 减少权力管制,就是释放经济活力
真正的经济繁荣,不是源于政府的规划,而是源于市场的自发秩序。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提供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护产权、执行契约,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管制价格、审批项目。
当大众普遍期待政府“管一管”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管制”的代价是什么。每一次管制,都意味着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被削弱,企业家创新的空间被压缩。管制看似解决了某个“眼前”的问题,但却以牺牲长期的效率与活力为代价。
例如,如果政府为了“平抑物价”而对餐饮价格进行管制,结果很可能是企业无法盈利,服务质量下降,甚至被迫关门,最终导致消费者无从选择。而罗永浩的批评,却是在没有权力介入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力量,促使企业主动改进。这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3. 培养市场观念,是为自己和后代积攒财富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必须理解,市场经济是一种发现过程,它通过价格机制、通过企业家精神,不断地发现新的机会、新的知识、新的合作方式。我们必须学会用市场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
当一个商品价格上涨时,我们不应该本能地去抱怨“黑心商人”,而是应该去思考: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是原材料短缺?是技术创新?还是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时,我们就是在培养自己的经济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
罗永浩对西贝的批评,以及网络大众的支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
它提醒我们,大众观念,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土壤。当大众普遍理解并支持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将企业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敌人,当他们相信自由竞争而非权力管制时,中国的民营企业才能真正拥有光明的未来。
而这个未来,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幸福与繁荣的未来。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后代,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支持者。
观念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是一场观念的公开辩论。它在无意中,将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议题,呈现在了亿万网民的面前。如果我们仅仅将其视为一场简单的消费者维权,那就太可惜了。
这场争论的胜利,不在于罗永浩是否最终让西贝低头,也不在于西贝是否赢得了舆论的支持。它真正的胜利,在于它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企业到底是什么?市场到底如何运作?我们与企业,与市场,与国家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用奥地利学派的眼光,理解价格的信号作用,理解知识的分散性,理解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并从内心深处支持市场经济,而非权力管制时,中国的民营企业,才能真正获得腾飞的翅膀。
那时,我们将不再需要依赖任何“权力”来为我们伸张正义,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市场的主宰。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是自由的消费者,也是自由的生产者。我们的生活,将由我们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任何其他力量。这,才是罗永浩事件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也是我们未来幸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