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价格理论常识

价格是交换比率,反映了交换双方的主观价值、边际效用和机会成本;自由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没有中央计划机构或者外人眼中的“客观合理的价格”。认为自己可以独立于交换双方的意志而发现一个“正确的价格”、规定一个“指导价格”、“公平的价格”,是荒唐可笑的,它无非就是想对人的经济生活实施干预和控制,即霸权主义思维。

交换对双方必定是有益的,否则交换不会发生。因此,任何对价格的干预,都将造成交换双方的效用损失。

没有“等价交换”这回事。正因为不等价,即交换双方对对方手中的财货的评值恰恰相反,交换才会发生。如果“等价”了,还有什么交换的必要呢?

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有效运行,就可以形成一个高效顺畅运转的经济,造福所有人。价格就是资源配置的“信号”,是企业家行动的“指南针”,价格高,就说明消费者需求迫切,生产要素资本化不足,企业家就会将资源配置到该领域中,消费者迫切需求就会满足;价格低,说明消费者需求不迫切,企业家就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资源重新调配,用于满足消费者更加迫切的需求。

所以,干预价格,必然引发资源配置的混乱,而任何资源配置的错误,都必然消耗资本、扭曲生产结构,导致经济衰退,影响所有人的福利满足。

计划经济之所以混乱和崩溃,就是因为消灭了私有财产,进而消灭了私有财产交换形成的价格。

即便假定,中央计划机构掌握了所有“分散知识”,也无法搞清到底应当将稀缺资源配置到什么用途中,原因就是,没有价格,人就无法表达出真实偏好,无法判断需求的迫切程度,因而整个生产过程就是盲目的,根本不知道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

科学技术可以确定,用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在一起,能够生产出什么,但是科学技术无法告诉你,它应不应当被生产。同样是因为,没有价格,就无法核算其成本与收益。

价格当然也不是成本决定的。如果价格由成本决定,世界上就没有亏损这回事——成本之上,加一个利润率,就是价格了。价格服从于供求定律,价格的高度,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评值,不是企业想定多少就是多少。所以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预期未来的价格,决定了当前投入多少成本。企业家预测正确了,就盈利,错误了,就亏损。

所以,价格法修订中所谓“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完全是错误的经济学理论的结果,是对市场的无知。

所有国家的价格法或者价格干预措施,都打着“维护消费者利益”之名以行,如果商品对消费者有价值,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对于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笔“横财”,看看商品打折以后消费者的真实行动,就知道消费者有多么喜欢“价格倾销”了。如果消费者愤怒于这种“买到就是赚到”,他们完全可以拒绝接受这样的馈赠并给所谓的“受害者”金钱投票。消费者并没有这样做,说明他们满意这种捡便宜,而丝毫不关心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受害者。

市场经济就是不断降低实际价格,进而造福大众的经济体制。“价格战”的说法,是把你死我活的战争语言运用到经济领域的错误暗示。竞相降低价格,是消费者的福音;以最低成本生产、最低价格供给,是企业竞争服务于消费者的最直接手段。只有那些最有实力的企业,才敢降价并且维持下去。对降价进行打击,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思维的产物,是低效生产者压力集团寻求保护、伤害消费者利益的手段。

所以,价格法和价格干预,就是与消费者为敌,与其立法目的背道而驰。

并不存在倾销之后“垄断市场”、然后涨价收取“垄断价格”,“收割消费者”问题。原有的生产线一直还在,资本还在,只要垄断者敢提价,就是给原有生产线以打败它的机会。大型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而不提价,一是因为需求定律一直在起作用,提价意味着减少需求,进而减少利润总额;二是恰恰因为它忌惮于小企业的竞争,所以不敢提价,大企业在价格战中总是强势的说法不是真的,常常是更小、更灵活且没有巨额投资负担的小企业更能削减成本并战胜大企业;三是因为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并没有无需求弹性的商品,越是市场发达,就越是没有不可替代的商品,因此任何收取垄断价格的图谋,都会失败。

况且,从经济学本质上说,并没有“垄断价格”和“竞争性价格”之区分。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幻觉。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专门论述。

所谓以低于成本价的销售,其根源就在于认为成本决定价格,它与劳动价值论一道,是当今价格干预的理论根源。许多人对“成本”的概念,一无所知。

成本是主观的,必须把主观价值论逻辑一致地运用到经济学的所有领域。这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前提。

生产是有成本的,销售是无成本的。

成本是什么意思?

成本不是企业财务会计账簿上的成本。例如利率是5%,本会计年度投入成本100万,收入103万。这时候企业盈利了吗?

并没有。企业家才不会受到统计局、税务局、发改委的这种静态统计方式的误导,他们不像官员那样傻。市场企业家计算盈亏的时候,不是这样算的,他认为这样是亏损的。

因为,如果这笔投入他直接赚利息,可以赚5万;市场利率趋于均等化,所以他投资别的行业也能盈利5万。这就是他这笔投资的机会成本。但是这个时候,他看似盈利了3万,实际上光是利息就亏损了2万。

再算一笔账。如果投入A项目,可以盈利10万,B项目可以盈利5万,那么投入B项目就是错误的,因为很显然,投入B项目的机会成本是A项目的10万收益,因此应当投入A项目。A项目可以实现更多盈利,证明消费者对A项目的需求更加迫切,那么如果投入到B项目,就是资源的错误配置,是在浪费资源,是在减损消费者的满足。

我们由此可以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人的行动领域、经济学中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

我们也可以由此进一步理解,价格机制在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将资源调配到了最能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领域中。

其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生存要面对的首要事实。如果没有稀缺性了,价格当然就无意义了。计划经济,就是无视资源稀缺性的“非理性经济”。

理解了机会成本和稀缺性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理解:

任何行动皆有代价,在资源稀缺性之下,人总是首要满足其价值表中价值排序高的目标,而舍弃其价值排序低的目标,那个被舍弃的次高价值的目标,就是本次行动的(机会)成本,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代价。

所以,任何生产过程,都是有成本的。因为你将资源调配到这条生产线上,就意味着不能用于另一条生产线上。成本的存在,是因为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就是放弃。

但是销售是无成本的。

其原因在于,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分工合作的情况下,人们都是在为他人而生产。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东西,不是为了自用,不是为了留存,而是为了销售出去(换来货币或者其他实物)。

所以,除非回到自给自足,企业的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卖出去。

由于没有其他选择,因此,销售无成本。

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是垂直的。即不论价格的高低,都要卖出去。因为成本已经发生,是历史成本,沉没成本。过去的投入,对于销售价格,无法起决定作用。所以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所谓低于成本销售的事情。

这意味着,企业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哪怕价格降到0,销售出去对它也是有利的,因为它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是无价值的。不卖出去,反而会新增存储、保质等成本。

那就更不用说低于成本价销售了,成本100,现在卖50,只要成交,对企业就是有利的,否则它就至少要亏100。实际上,与其说他们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不如说他们无法以任何更高的价格处理存货。

这个道理,对于市场中的企业家,对于每一个行动人,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每个人都是这样行动的。只有那些远离市场、远离真实人间的A4纸和眼睛侠,才觉得不可思议,觉得需要他们像上帝一样干预一下。

我想问问这些人:你们到底以什么正当理由去干预一个自由交换、造福双方的行为?你们为什么要假定消费者喜欢高价,所以要干预低价呢,你们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时候会这么愚蠢吗?到底以什么客观的、逻辑一致的标准,来识别这是企业的竞争行为、还是清仓行为、还是倾销行为,亦或是企业无法以更高价格销售的行为?你们为什么一方面认为企业家阴险狡诈总想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却认为企业家愚蠢至极低于成本销售需要被管一管,这到底是怎样做到不自相矛盾的?价格高了你们说是哄抬物价,价格低了你们说是倾销,你倒是说说,到底什么是“客观合理的价格”?

所以,这不过是霸权主义。所谓霸权,就是使用强制力干预自愿的行为,迫使其服从命令。经济学是不认国界的,国际国内,都有霸权主义。

但是霸权,并不像实施霸权者想象的那样具有快感,它制造的灾难就是对其的控诉,克努特国王认为自己权最大,向潮汐下命令,那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快感,那只会让他沦为笑柄。

价格是不能被干预的。干预价格,跟向地球和月球引力下命令一样可笑而可悲;就像人发烧了,你非要管住温度计一样荒唐。

你也管不住价格的,它只会以扭曲的面貌出现。拥有枪炮的人以为自己可以管住价格,理论与历史都在告诉他们:管制价格的历史,是一连串干预主义失败和灾难的记录,枪炮无法改变人类行动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