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不彻底,不能让市场背锅
市场化不彻底,不能让市场背锅
今天接着足球的问题随便聊聊。
我接受了一点经济学训练、并且清除了脑子里的集体主义病毒后,对中国男足并没有什么恶感。
原因是,男足成绩好与差,都跟我没有关系。一个中国人,拿了金牌了,是人家的成绩,跟我没关系,我又没取得这个成绩。由于身份证上跟他是一个国籍一个民族就好像自己也脸上有光,这就骄傲得莫名其妙;爱因斯坦非常牛逼,但我要是因为跟他同属地球人而骄傲不已,就有点发神经。
输的很惨,丢人的是他们,跟我也没关系,跟“中国”也没有啥关系。
能行动的总是具体的人,集体这个概念不会行动。冲破集体主义的虚幻概念,回归个人主义,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也才能让自己正常一点。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男足虽然是一个被高度管制的行业,但是相比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它是非常市场化的。男足的球员,收入来自于市场消费者的自愿投票,他们没有强行拿走你一分钱的税金。
仅凭这一点,就让男足比其他某些夺金的举国项目要好得多。那些项目要不是税金的高额持续资助,别说夺金了,连玩儿都不会有人玩儿。所以,它就是从民众的口袋里强行掏钱,满足一部分人的愿望,让人们产生一种虚幻的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认同的手段。这是非正义、不道德的安排。
当然,男足、以及中国足协,能随便骂,甚至直接骂下课、解散,也让其挺可爱的。市场化的项目,才能随便骂。
男足水平差,光冲着球员们撒气就不对,这是足球领域计划经济的结果。
俱乐部支出禁令和球员限薪令,就是价格管制嘛。价格管制的后果,就是会打击供给,因为没有足够的预期利润,就不会有人去投资高风险的项目。假如现在出台一条价格命令,足球运动员一个月工资不准超过公务员,那么职业足球就会消失。所以我说,计划经济能把“中国足球”彻底给灭了。
要想在价格管制之下勉强生产,办法只能是,减数量、降质量。所以价格管制会减少消费者的满足,让劣质商品横行。放到足球领域,当然就是,球员水平变差。
所以,市场化是男足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只有市场化的手段,让价格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人们才愿意投资足球;只有市场化的手段,才能让优秀的足球人才脱颖而出;也只有市场化的手段,才能经济计算,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我们已经强调,实行市场化,并不能保证中国男足就能踢过日本男足巴西男足,它只是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事件总是多因一果。一国市场化程度可能很高,但是这国的人根本就不爱足球,就没人练,那它水平就高不了。
现在有人质问,你说足球搞计划经济,但是有些项目,是纯粹的举国体制,为什么成绩却非常好,摘金夺银的?还有人说,女足没有限薪令,工资也不高,怎么成绩好于男足呢?
因为那些项目没人玩啊。
那是一个没有经济效益的领域,私人资本不会傻子似的去投资。然后你拿出一大笔税金去资助,当然成绩就好了。
全世界现在都是一个权力扩张的时代,都要培养国家认同,那就看谁往里面砸钱多,谁就出成绩了。
现在我们要问,假如采取这种模式,能不能让足球水平提高?
虽然很难,但是可能行。也只是可能。
一年拿出一万亿——专家现在都是以万亿为单位的,所以咱也至少说一万亿——从世界上聘请最优秀的教练,建最好的设施,提供最好的保障,抓一帮小孩从小开始训练,连续搞20年,花20万亿,选11个优秀的出来,说不定真的可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一万亿不行,那就两万亿,再不行就五万亿。足球国家队的水平大概率就上来了。
朝鲜照样能造出原子弹和导弹不是吗?假如朝鲜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说大家勒紧裤腰带十年,说不定可以造出航母。
但是一个理智的人,马上会想到,凡事皆有代价。其代价就是,全国人民喝不上肉汤,发生了粮食危机。
所以你说,搞计划经济,能把男足水平搞得跟乒乓和跳水一样吗?有可能。
但这能证明,计划的模式是可行的,甚至优于市场吗?当然不能。它会在实现一个单一目标的时候牺牲一切有价值的目标;它是一种专制模式,一切听从计划者的指令目标而不顾消费者的真实偏好和迫切需求;它把一切资源公有化,消灭市场价格,无法进行经济计算,造成的就是资源配置的严重混乱和浪费,人们陷入普遍贫穷之中。
计划经济是一种非“理性”的经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根本是不可行的。
谁要是说,某某某项目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好成绩,那么足球也要这样做,请他们最好知道这样做的代价,是其他重要的需求无法满足,甚至吃不饱饭。谁要是说,我愿意承受这样的代价,那么请他们自己掏钱,而不是强制别人花钱实现自己的愿望。
还有一个问题,说NBA不是也实行限薪令吗?还有高额的奢侈税,但是人家的水平不也照样高高的?
首先是NBA这种做法本来就不对,照样是计划经济思维。我们不能学坏样。当今美国不是自由的灯塔,而是一个管制和干预丛生的国家。
其次,如果把中国足球运动员限薪令,规定为年薪不超过1个亿,那么这个限薪令就等于没出,是足协在那里刷存在感自嗨。因为就没有超过1个亿的。如果规定年薪不超过1000万,那么就比500万更不坏那么一点点。
这世界,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也不可能有完全的计划经济,都是干预主义体制,即计划和市场的中间状态。哪家干预少一点,不那么变态一点,经济就会好一点。全世界都在比烂,就看谁更不烂一点而已。但是这个中间状态更靠近计划还是市场,并非不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资本的流向,决定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经济事件,都是复杂因素的结果。一切经济学原理,前提都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发现其中本质的因果关联。不可以说,你看谁谁谁也搞计划呢,怎么好好的?计划,怎么可能好呢?某些领域计划的程度少一点,马上相比于另一个领域或者另一国的同样领域,就繁荣多一点。
但是计划造成的影响必然是,导致相对贫穷,它的意思是,要么直接导致贫穷,要么无法达到应有的繁荣程度。
朝鲜没有最低工资法,中国有最低工资法,但是中国比朝鲜繁荣,我们能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最低工资法有利于提高工人工资,有利于经济繁荣吗?当然不能。
因为决定工资水平的,是投资资本量。朝鲜计划体制,一直在毁灭资本,所以规定不规定最低工资法,都不可能提升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而中国更接近市场化,所以资本量远远超过朝鲜,工资率就节节攀升。深圳规定一个最低工资3000块,有用吗?没用。因为深圳最普通的工人的月薪都超过了3000。
一边发货币,一边经济在增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印钞票有利于经济增长吗?当然不能。
因为货币只是交易媒介,发多了只不过是物价上涨;谁先拿到货币谁受益,因此是再分配;造成错误投资,扭曲生产结构,制造经济危机。总之通货膨胀毁灭资本。
所以,是你看到的经济增长,是因为资本积累的速度超过了货币增发毁灭资本的速度。换句话说,改善还在发生,但是由于干预主义,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水平;如果不是增发货币,我们本来可以享受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低的物价,更高的生活水准。
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经济学的训练,人很难理解其中真正的因果关系,往往就会错误归因,并且导致误入歧途。
我们社会中搞不清因果关系,错误归因的事情太多了,知识分子和民众不懂经济学,基于错误的认知呼吁错误的政策,是经济衰退和社会败坏的重要原因。
例如李玲,说医疗现在整天追求利润,是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民众大呼这是良心知识分子,医疗怎么能市场化呢,现在这样子,医生都唯利是图了,真市场化了,还不得敲骨吸髓,穷人没活路?
这就完全是错误归因。医疗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它不够市场化,它充满管制和干预。手机市场化了,所有穷人都能用得起手机了,你怎么能说医疗市场化了大家就都看不起病了呢?这不合逻辑。
问题出在干预主义,你却把罪过归结到市场头上,要求更多的干预,那不是南辕北辙吗?
还有比如这则新闻:
这个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呢?
在于公立教育产权不清,没有利润机制约束。在公立教育体制下,学校不服从于消费者主权,而是服从于上级指令。家长和孩子无法决定学校的经营模式和盈亏,也无法决定学校管理层的去留,他们没法通过市场杯葛的办法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学校。
食堂是发包出去的,是学校管理层定的,它不用迎合消费者偏好,而是只用搞定这些管理层。
发包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是私立学校,那么消费者的话语权就会增加,餐厅饭菜不好,会影响学校的商誉,影响它的招生,继而影响它的生存,它自然就有充足的改善动力。
但是现在也有私立学校,然而他们为什么照样存在食堂的问题呢?是不是“市场失灵”了?
市场永远不会失灵。私立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饭菜也不咋样,原因不是私立学校本身的问题,而是私立学校准入太难,竞争不充分,受到的管制太多,由此造成质次价高,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只能忍着。
被重重管制的私立学校,其实就只保留了私立的名号,其实还是公有化的。
假如放开私立学校市场准入,就像办餐馆一样办学校,学校之间充分竞争,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好的学校会生存下来,坏的学校会被淘汰。各种层次的学校会如同雨后春笋,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就像现在的饭店有中高低档,但是都能吃饱饭一样。
人们总是把市场化不彻底造成的问题,归罪到市场头上。这是政府干预的群众基础。
干预必然事与愿违。本来是干预制造出来的问题,错误归因之下,却会认为这都是市场的错,是因为干预得还不够。政府为了掩盖干预造成的恶果,就要在干预之上叠加干预,这就是干预递增效应。最终,就把一切都管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