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美元终将崩塌!

巴菲特:美元终将崩塌!

美元大幅贬值很可怕” 巴菲特点名这货币加大投资

通知一下:老巢关小黑屋三十天。

当地时间5月3日,被誉为“投资界春晚”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召开。

94岁的“股神”巴菲特也不仅首次公开批评了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还直接表示了对美元的担心。

巴菲特在会上发出了他迄今最为严厉的金融警告之一,抨击美国在财政方面的鲁莽行为,可能会削弱美元的价值。

美元上个月跌至三年来的最低点。在关于减少美元贬值风险敞口的问题上,巴菲特回答说,“显然,我们不会投资任何一种我们认为正在‘走向崩盘’(go to hell,直译为“下地狱”)的货币。这就是我们对美元最大的担忧。”

他进一步补充称,当政府采取不负责任的行动时,货币价值将会变成“一件可怕的事情”。

谈及引发担忧的根源,巴菲特直言不讳道,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令人震惊。他说:“在年报中(我)只是简单提及了一下,但美国的财政政策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正是让我感到恐惧(scare me)的原因。”

据《今日商业》报道,巴菲特指出,美国政府的行为似乎正逐渐偏离保护美元的轨道,反而越来越倾向于削弱美元。

当然,巴菲特依然承认美元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美元什么时候会崩,巴菲特也不知道,他看不到可见的代用品。

但巴菲特也明确表示,如果美国面临经济问题,伯克希尔愿意将货币投资多元化。他说,“美国发生的事情……有可能让我们想持有更多其他货币。”

美元会不会崩溃,取决于美国政府是否还能偿还美国国债,更准确地说,还能不能还得起利息,所以巴菲特说,这是一个财政问题。

美国政府还债的可能性,当下是看不到的,36万亿美元的国债,不仅没有减少,还年年递增,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局面看不到缓解的可能性,至少当下没有看到。

仅仅还利息,一年就要支付上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不要说本金,仅偿还利息本身,就给美国政府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了。

按当下的路径走下去,没有大规模的变革的话,走到违约这一步,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美元就是当下世界唯一的世界货币。

如果美元崩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这就需要从美元凭什么成为世界货币谈起,是军事霸权吗?是全球航母吗?当然不是,这是倒果成因,事实上,是因为美国有世界货币地位,才支撑他成为了一个全球军事大军,能够在全球维持这么庞大的军事存在。

另一些人则说,美元的地位是市场形成的,没有人强迫他人使用美元,是因为美国政府信用全球第一。

但如果我们拨开这些耀眼表象,潜入历史的深层,一个更为根本、也更令人惊讶的故事或许会浮出水面。

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战斧导弹,而是黄金——那曾经闪耀了数个世纪的贵金属交易媒介。

而美元的全球霸权,与其说是美国用武力打下的江山,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布局、多方默契配合下,对黄金王座的巧妙“继承”与“篡夺”。

对,就是一场政变。

这场大戏与各国政府心中那个秘而不宣的渴望——摆脱黄金的束缚,自由印钞——息息相关。

***黄金的承诺* **

想象一个没有中央银行随意“放水”的世界。

在所谓的“古典金本位”时代(大约在19世纪末到一战前),世界的主要货币就被一根无形的金线拴着。

英镑、法郎、马克……它们的价值都直接对应着特定重量的黄金,而且理论上,你可以拿着纸币去银行换回实实在在的金币或金条。

这就是“健全货币”观念的现实投影。

货币的价值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源于市场的选择和它本身的商品用途。

黄金为什么能成为货币?因为它稀有、耐用、易分割、质地均匀,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有价值(做首饰、工业用途),人们信任它。

这种信任,是历史沉淀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黄金给政府戴上了一副“金色枷锁”。

政府不能像变戏法一样无中生有地创造黄金,想要花钱,要么老老实实征税(容易惹民怨),要么借债(得看市场脸色)。

这大大限制了政府随意发动战争、扩大开支的冲动。

所有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更是将金本位视为捍卫个人自由、防止政府通过通胀悄悄“偷走”人民财富的防火墙。

然而,这副“金色枷锁”对于渴望权力与扩张的政府来说,终究是个束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第一次震松了这副枷锁。

参战国纷纷暂停黄金兑换,开动印钞机为战争机器输血。

黄金的承诺,第一次被大规模地悬置了。

*大萧条与政府的**“**印钞瘾**”***

一战后的岁月,各国试图重拾金本位,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像是对黄金时代的拙劣模仿。

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稳定却遥遥无期。

更重要的是,各国政府已经尝到了摆脱黄金束缚、自由印钞的“甜头”。

为战争融资、为战后重建、为日益膨胀的福利国家买单……哪一样不需要钱?

黄金的稀缺性成了它们实现政治目标的绊脚石。

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更是给了金本位致命一击。

美国政府认为,死守黄金捆住了救市的手脚。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禁止私人持有黄金货币,强制上缴,随后让美元对黄金大幅贬值。

这无异于在国内废除了金本位。

美国的行动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为了应对危机和政策需要,政府可以、也愿意牺牲货币的“含金量”。

而这种想法,并非美国独有。

饱受战争创伤和经济困顿之苦的欧洲各国,同样渴望着财政上的更大自由度。

虽然没人明说,但在“摆脱黄金束缚”这一点上,各国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它们需要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既能提供一定的稳定性以促进贸易,又能允许它们在国内拥有更大的“印钞权”。

舞台已经搭好,只等一位新的主角登场。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小镇,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战胜国的代表们就齐聚一堂,擘画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他们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协议,建立了一个看似巧妙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元。

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政府庄严承诺,外国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格,将手中的美元换成美国国库的黄金。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一夜之间,美元似乎成了黄金的“代理人”,荣登世界储备货币的宝座。

各国央行纷纷将美元作为核心储备资产,就像过去储备黄金一样。

然而,奥派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看穿了这个体系的“皇帝新衣”。他们尖锐地指出:

第一,这根本不是真正的金本位。只有外国央行才能找美国换黄金,普通人用美元换不了金子。其他货币只是钉住美元,间接与黄金挂钩。

这更像是一个“美元本位”的金汇兑体系,其稳定性完全系于美国的信用和黄金储备。

第二,这给了美国一个“嚣张的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

美国可以通过印刷美元来支付国际赤字,反正全世界都需要美元做储备。这意味着美国可以将自己的通胀“出口”到其他国家。

第三,这个体系内藏着定时炸弹。

它鼓励全球性的信贷扩张。各国央行可以用美元储备为基础,在本国发行更多货币。而固定汇率在各国通胀步调不一的情况下,迟早会崩溃。

那么,为什么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会接受这样一个明显让美国占便宜的体系呢?答案很复杂,但归根结底,是现实利益的考虑:

欧洲被打烂了,急需美国的援助(如马歇尔计划)和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来恢复元气。美国当时拥有全球大部分黄金储备,是唯一能撑起体系核心的国家。

各国政府经历了战间期的混乱,各国太需要稳定的汇率来做生意了。

这个体系虽然要求固定汇率,但相比严格的金本位,它仍然给了各国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各国政府等于是用接受美元的部分霸权,换取了自身在国内搞通胀、刺激经济的更大自由。这是一种妥协,一种用“远方的美元霸权”换取“眼前的印钞自由”的交易。

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就是各国政府为了摆脱黄金“紧箍咒”而共同参与的一场“合谋”,尽管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它们半推半就地,将美元推上了那个原本属于黄金的位置。

*美元与黄金的**“**离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到了19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内的“伟大社会”福利计划也耗资巨大。为了支付这些开销,美联储开始大印美元。

一时间,海外市场美元泛滥,远远超过了美国国库里黄金的实际数量。

一些精明的国家,特别是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开始嗅到危险的气息。他们不再信任美元的“含金量”,开始拿着积累的大量美元,要求美国兑现承诺,换成黄金。

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缩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石摇摇欲坠。

1971年8月15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宣布,美国暂停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尼克松冲击”。

这一单方面的决定,等于是美国撕毁了当年在布雷顿森林许下的承诺,也宣告了那个以美元间接挂钩黄金的体系的终结。美元与黄金,正式“离婚”。

***黄金退位,美元加冕* **

按照常理,与黄金脱钩的美元应该信誉扫地,其国际地位会一落千丈。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美元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在此后的岁月里,继续稳坐甚至强化了全球货币的头把交椅。为什么?

第一是惯性使然。

几十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在全球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美元计价、交易、储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商业习惯。

就像人们习惯了使用某种操作系统,即使有新的选择,转换的成本和惰性也让大家倾向于维持现状。美元占据了这个“网络效应”的顶端。

美元并非在货币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了地位,而是巧妙地“继承”了黄金(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黄金代理)的角色。

它填补了黄金退位后留下的真空,利用了之前与黄金挂钩建立起来的全球信任和网络。这更像是一场“历史的偶然”加上“制度的锁定”,美元摘下了原本戴在黄金头上的王冠。

第二,各国政府的默契。

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点。尼克松冲击后,世界各国政府并没有联合起来试图恢复金本位,也没有立刻寻找替代美元的方案。

为什么?因为美元与黄金的彻底脱钩,意味着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摆脱了最后的束缚!从此,各国政府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印钞自由,可以更随心所欲地通过通胀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虽然它们可能对美国的“美元霸权”心存不满(比如抱怨美国可以廉价地获取它们的商品和服务),但相比之下,重新被黄金“绑住手脚”是它们更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它们选择了“默许”美元继续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一个由各国政府自由操控的纯粹“法定货币”体系,总体上更符合它们扩大权力、干预经济的集体利益。

这次的“配合”,比布雷顿森林时期更加心照不宣,是对彻底摆脱黄金枷锁的共同庆祝,尽管庆祝的主角是美元。

*货币、权力与共谋*

所以,回过头来看,将美元霸权简单地归结为美国的航空母舰和好莱坞电影,可能就弄错了重点。甚至是倒果为因,正是因为美元世界地位,导致美国能维持这么强大的全球军事存在。

是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保护美国的全球利益,甚至对挑战者施压(想想“石油美元”体系和中东的关系)。但军队本身无法创造全球性的货币信任和网络。

美元之所以能站在今天的位置,其根源在于一场龌龊的货币政变。

它通过一系列由政府主导的、长达数十年的操作,成功取代了黄金,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

这场政变的高潮,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而其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美国的“操作”,更在于世界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尤其是对摆脱黄金约束、获得印钞自由的渴望)的“默契配合”。

它们共同参与了埋葬金本位的历史进程,并在黄金退位后,默认了美元这个“历史的幸运儿”继承王位。

因此,美元的霸权,与其说是美国单枪匹马打下的,不如说是美国巧妙地“窃取”了黄金的历史地位,并在全球政府体系对“法定货币”这一“权宜之计”的共同依赖和默许下得以维系的结果。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清醒地看待当今这个由信用支撑、缺乏实物锚定的全球货币体系。它给了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但也埋下了通胀、扭曲和危机的种子。

天下苦美元已久,所以我认为。未来,对美元霸权的真正挑战,不会来自另一艘航母或另一种法定货币的崛起,而是来自市场对“健全货币”的重新呼唤,或是这个体系自身内在矛盾的最终爆发。

唯一有能力取代美元的,依然是黄金,或以黄金为基础的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