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武志红 共生绞杀,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所谓“巨婴”,按照武志红的理解,即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武志红说,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武志红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新作《巨婴国》里提出一个概念——巨婴。

我问武志红老师,你怎么提出巨婴这个概念的呢?

他说灵感是来自于一部电影,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面有个情节,一个军需官跑到妓院里去嫖娼,嫖的对象是老东家的女儿,当时只有17岁。这个人嫖娼的方式是往那儿一躺,你得伺候我,先得给我打洗脚水,帮我洗脚,然后伺候我吃,伺候我擦身子,然后一吹灯,我们俩再去上床做那件事。

当时武志红看到这个场景就惊呆了,脑子里就闪现出很多西方电影里也出现的嫖娼细节。在西方电影里面,虽然这种交易也很不道德,但是那毕竟是成人和成人之间的交易,大家的行为模式是成年男女之间在性爱上的行为模式。

可你再看这部电影,这个肥头大耳的军需官躺在那儿,似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像一个婴儿一样肥头大耳的,要等待妈妈喂他吃、喂他喝,伺候他一切,然后一吹灯还要做性事。他说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这里是不是有着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的那个沟?

他此前二十年的心理咨询的经验中大量的案例,突然就扑面而来,马上脑子里就蹦出了两个字——巨婴。

武志红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人性历程:婴儿时,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龙被看见,则变成人;龙不被看见,则变成魔;被全能自恋控制的人,直接成为神或者魔;绝大多数人,则想去做好人——与内心的魔相反的人,但是,这个好人,因为切断了与全能自恋能量的链接,而变得无力;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巨婴们都倾向于将失控视为有一个魔鬼导致了失控,于是要去找归罪对象……但这一切的坏人乃至魔鬼,其实首先都是来自内心的交战。并且,解决内心交战与外界冲突的办法,不是压制全能自恋,而是理解、看见和拥抱它(以上摘自于原书)。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审视自己,我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按照书中提及的心理问题去审视自己,很容易让自己掉入心理的漩涡。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只是得了感冒,查看了医学书籍之后,竟以为自己得了癌症。我没有让自己掉入深渊,但我深刻地感觉到,当我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我。

而巨婴有几个特点: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

婴儿生下来到六个月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一切吃喝拉撒睡玩都得靠母亲来伺候他。而且,这个时候他的主观意识其实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区别,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共生体,这就叫母婴共生。

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它本质上是一件事的两个面。这就是婴儿的心理状态,他觉得自己是神,所以叫全能自恋。如果没有得到满足,要么就是绝对的愤怒表达出来,要么就是我干脆毁了自己,这就叫偏执分裂,世界对他来说没有灰度。

婴儿叫母婴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后你还这么共生,这就叫病态共生。共生就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巨婴和妈妈经常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一个共同体,之间构成的各种冲突,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

全能自恋即巨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拥有偏执的自恋,按照武志红的说法这是巨婴最核心的理念,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

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延伸,一旦没有被满足便陷入绝望无助或者攻击别人,希望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平均发展水平没有超过6个月。全书共有6个篇章,包括“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巨婴心理:共生”、“中国式好人”、“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孝就是顺”、“无回应即绝境”,这些篇章展开的维度过于单一,共生、全能自恋、巨婴、失控、自我、能量这些词是这些篇章的核心词语,书中的社会公共事件在武志红笔下都可以用母婴关系来找到根源,认为这都是源于糟糕的母婴关系,然后导致共生、全能自恋等巨婴现象,巨婴的打击面如此之广,不过这倒也符合武志红的说法:国人基本都是巨婴。

以下为全书金句:

中国人际关系的秘诀,其实就是把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

察言观色之本领的核心是恐惧。“顺”父母的本能也源自恐惧。最深的“顺”并非来自对父母打骂的恐惧,而是对被妈妈抛弃的恐惧。

国人的潜意识深处都住着一条没有被驯服的全能自恋的龙。这条龙,心情好时,就想做全能神;心情不好时,就想做毁灭一切的魔,无论是神还是魔,都太吓人了,所以要设计出集体主义来,设计出孝道文化来,以镇止这条全能自恋的龙.

巨婴做事,常只能过一招,败了就不行了;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思索21年,历时5年完成的书《巨婴国》,红遍了互联网。

作者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不以结婚为最终目的的“小三”,大多数具有隐蔽的恋父情结。

她们这一群体对已婚成熟男性有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且毫不顾忌对方已婚的事实,不顾一切现实障碍疯狂追求对方。比如在现实中有些女孩会爱上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已婚男人,即使自己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对方不能够给予任何婚姻承诺的前提下,依然愿意保持情人关系,心甘情愿以“小三”的身份与对方相处。

中国式家庭关系——共生绞杀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家庭应该什么样。

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

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正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共生绞杀是怎样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 。但是丈夫呢?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

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 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 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 妈妈老二,丈夫老三,在家里是地位最低的。

但是作为丈夫又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本来我就想逃离家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 更加脱离出家庭。

那种孩子一旦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好像就不存在。

你看很多家庭伦理剧,往往在里面无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那总是婆婆表演的戏份比较大。公公好像在这个家庭当中是消失的,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爱无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就没见过什么叫正常的夫妻之爱。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 、打架、冷战。所以这种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 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席的丈夫。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那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这个男人他对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闺蜜抱怨,都说我们家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管不了。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

中国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骂老头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对于丈夫来说, 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 。

那对于孩子来讲, 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这个牢笼, 那在现实当中脱不出去怎么办呢?

很多人会选择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所以中国家庭的很多问题,在这个关系模式和链条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因。

img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第二阶段: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期即恋父恋母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第四阶段:潜伏期

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第五阶段:生殖期

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作为弗洛伊德的经典概念,口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说法已广为流传。关于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1岁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之发达。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1岁,这看起来已经够低了,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

因为大家都是婴儿,所以还处于病态共生时期。最常见的就是母子共生。

比如婆媳大战中的最常见的爆发原因,就是当婆婆的跟儿媳妇抢夺儿子,婆婆作为母亲还是无法放弃与儿子的共生,即便儿子已经结婚成家。

比如“妈宝男”,这种人群表现为什么事情都听妈妈的,即便结婚后还是听妈妈的,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解释为何很多人即便成年了,其心智模式还想小孩,因为他还是个巨婴。

小婴儿有很多很夸张的心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他们而言,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过,假若成年人还有这些心理,那就是病态的了。

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①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②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这也是孝顺或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所以,孝顺或听话哲学,其实只不过是,巨婴水平的父母们一个必然的表现而已。

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对孝道文化的愤怒,就减轻了很多。

③偏执分裂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3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

婴儿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里,一旦被照顾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恋就得到了满足,这时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一旦没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中,同时也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或者自己。

但是,婴儿必须把围绕着无助、暴怒的破坏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为他的自我还没有能力容纳这份“坏”,一旦他认为,这份“坏”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会分崩离析。

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极为常见。譬如,家里少了钱,父母或老人会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认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认,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认,因为的确不是他们干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认,但接着又会被逼迫去找钱,但因不是自己干的,还真找不着,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后,大人们却在其他地方找到了这笔钱。

巨婴们之所以如此的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的;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坏”才能被控制……

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国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没超过6个月,这听起来会让很多自恋的国人不舒服,觉得太低了。但还有比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的……

《巨婴国》这本书中分析了很多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我们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巨婴”的心理和行为。它之所以能够处处刺痛我们的心,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有太多问题和矛盾。我们的社会关系、伦理和道德还处在相对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孝道也好,传统儒学也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很难适应于当下的发达工业社会,甚至即将进入的未来科技和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

不论你是否正在经历爱与痛,阅读这本书,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懂得,如何去爱。我们可以带着亲爱的家人,或者亲密的伴侣,来分享《巨婴国》这本书,一起成长,学会用成熟的方式,来爱我们最亲的人。

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巨婴心态”的受害者,“妈宝男”、“全能妈”、“大母神”、“

大量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 一个缺席的丈夫 ·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1、巨婴

巨婴,不是说这个人心态幼稚,而是说他的心理结构。他的反应模式停留在婴儿期,而且是早期。就如上面例举的那个高铁买错票网友,有些中国人的习惯就像婴儿。 婴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三条:第一叫 母婴共生,第二叫 全能自恋,第三条叫 偏执分裂。 听起来好像是很高大上的心理学名词,其实我稍一解释你就明白了。 因为婴儿生下来0到6个月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一切吃喝拉撒睡玩都得靠母亲来伺候他,而且这个时候他的主观意识,其实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区别。

2、母婴共生

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共生体。这就叫 母婴共生。但是当孩子进入了成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和婴儿期一样,就叫做 病态共生。 婴儿母婴共生期其实并不长,只有0到6个月这一个阶段:从六个月到三岁,这叫分离期,或者叫个性化期。因为婴儿终于明白了:我是我,世界是世界,我和外界是有边界,是有间隔的。 三岁之后,这个心理就继续发展,他的世界面对的关系变得很复杂,他有爱,有恨,有的爱中夹杂着恨,有的恨中夹杂着爱。 所以从三岁开始,一个婴儿他的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他要处理越来越繁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 但是一个巨婴,他的心理状态就一直停留在六个月之前。他发展不出间隔期,他也发展不出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原来我们称婴儿叫母婴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后你还这么共生,就叫病态共生。 在中国文化当中,母亲扮演的那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典型传统文化应该是父权社会。但是你看,中国有所谓《二十四孝》,你真的把那《二十四孝》摊开看看,孝敬母亲的是主。父亲在里面其实并不多。 这为什么?在文化学上,这称之为叫大母神。就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那个 共生关系,或者是控制关系,是这个文化的主调。可能社会权利是由男性——父亲来掌握,但是家庭的权利其实是由母亲来掌握的。 在现在国家中,有两个国家还有这样的文化遗迹,就是中国和韩国。至少有两个现象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这个两个国家却很普遍。

3、妈宝男

第一,叫 妈宝男:一个男孩子,堂堂男子汉,二十多三十岁,甚至已经娶了媳,天天跟妈在一起,听妈的话,甚至不跟老婆睡。 这样的例子我估计你也听说过。我原来在一个小单位当小头目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实习生。这个男孩也很帅,业务能力也非常强,谈笑风生。 但是当天晚上他妈居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各种拜托,说孩子不懂事,你该骂骂该打打。 我说阿姨,这男孩子这么大了,不轮到你跟我说这种话,有什么话他跟我说。 后来果然实习期结束。他妈说不能在北京发展,在老家已经给你找好了公务员的岗位,把他给调回去了。

4、婆媳矛盾

那婆媳矛盾就是典型的第二个现象了。中韩这两个国家都有。你从影视剧里能够看得出来。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当妈不容易啊,费了好几年时间才让他学会穿裤子,你一个小妖精一来,一秒钟就让他把裤子给脱了。 所以能不产生这样的争夺矛盾吗?就是原来的 母子共生关系突然被打破,大家心里受不了嘛。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局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按照武老师的分析,这是一根链条,一个循环。要命就要命在它是个循环。

5、共生绞杀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家庭应该什么样。 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 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正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 很多人其实从小就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旦结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又是 共生关系,而且产生叫 共生绞杀。 共生绞杀是怎样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但是丈夫呢?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 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 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妈妈老二,丈夫老三,男人在家里是地位最低的。 但是作为丈夫又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本来我就想逃离家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更加脱离出家庭。 那种孩子一旦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好像就不存在。 你看很多家庭伦理剧,往往在里面无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那总是婆婆表演的戏份比较大。公公好像在这个家庭当中是消失的。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 爱无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就没见过什么叫正常的夫妻之爱。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打架、冷战。所以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席的丈夫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那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这个男人他对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闺蜜抱怨,都说我们家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管不了。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 中国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骂老头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对于丈夫来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 那对于孩子来讲,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牢笼,那在现实当中脱不出去怎么办呢? 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 所以中国家庭的很多问题,在这个关系模式和链条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因。

6、人际边界

这种家庭共生关系产生的结果是啥?就是中国家庭 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是分不清楚的。所以中国家庭有种浆糊逻辑:边界不清。 第一: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关系我也要管,我们的关系你也要处理。 第二个浆糊逻辑,就是:我就等于我们,你就等于你们,比如说老婆要是跟小姑子闹矛盾,她回家找丈夫毛病:你就代表你们,对吧! 第三个浆糊逻辑,是我们互相之间是不能有边界的。我的手机回家是要上交给老婆,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秘密,要共享所有的账户密码。 那第四个浆糊逻辑,连时间上的边界都没有,夫妻之间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全部都兜出来,就是为了几个字:你对不起我。 那这样的家庭共生,你别觉得这种共生是什么好事,这都是 共生绞杀。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很多成人,在心理结构上是个巨婴,就是没有办法摆脱病态共生。 比如说中国母亲有一个现象,叫唠叨。春晚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桌好菜。你看,爸爸继续缺席,回厨房做菜去了,而妈妈主要负责唠叨。 那啥叫唠叨呢?唠叨不是话多,而是一种 超越边界的控制性的咒语。 举一个例子: 说我不管做什么,只要在我要做之前,我妈一定会把这话说出来。比如说出门,妈妈就会说“穿鞋”;进门,说“洗手”;东西掉地下, “捡起来”;东西打碎了,“哎呀,怎么又打碎了?赶紧收拾收拾。” 这些事本来就都是我马上要干的,你为什么要说呢?! 妈妈也没有什么恶意,这个中国家庭当中太普遍的现象。但是你想,它本质上是个什么?就是我跟你之间没有边界,我们是 共生的。你是我的一个器官,我指挥你只好用这种语言,甚至我说的不好听,它是一个咒语,来指挥你。 你不信出去做个实验。有人在走路,你在旁边喊 121 121 。你看,他一会儿就不会走了。 这就是控制给对方带来的那种手足无措。很多人在家庭当中就要承受母亲这种唠叨。

7、打破共生

共生能不能打破呢?其实任何一个环节打破了,也就打破了。 比如说我自己吧,我们家今年六月份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我跟我老婆就进行了一次长谈: 我们家庭虽然来了两个小天使,但是我们两口子心里都清楚,她就是个房客嘛。一住十八年到二十年,剩下她要过自己的日子的。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我们这一辈子活个90、100岁很正常。六十退休,剩下还有三四十年、是我们俩在一起过。 我们俩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核心, 我们俩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第一关系,而不是跟孩子。 现在我每天在家时间比较少,我老婆,只要我在家,就把孩子抱过来,让她们和我建立关系。而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找到一篇什么小文章,小图,跟孩子有关的,马上发给老婆。 另外我还有一个方式,就是现在我在家照顾的少,那我就为他们两岁,三岁之后去做一些打算,比如说我现在就会买大量的画册,很贵,几千块钱的那个画册,在家里做一些储备。 甚至我们还开发了一个产品,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的一本顶级画册,也挺贵的,加上那个架子一千八百块钱。我想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等我们家孩子可能变得这么高的时候,我坐在那儿,她站在我旁边或者坐在我膝盖上,可以在这个架子上就去浏览世界的艺术画册。 那我干这些事,不就是 让我老婆知道,我在参与这个家庭的建设吗?那真的将来十几年之后,孩子走出家庭,我们仍然可以幸福地过后半生。 而我们之间相爱,给孩子的示范作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你看,这个链条在我们这一代就把它给打破了。

8、中国人的孝顺问题

孝顺是中国人最重视的问题,古人常讲,不知道孝顺的人,不能称之为人。

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老了,子女就要赡养父母,这很正常。

但在中国人的孝顺里,总会出现一些矛盾的地方。一方面重视孝道,另一方面又因孝道产生了许多的家庭问题,比如婆媳大战,兄弟因赡养父母而反目成仇等等。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孝顺?

在中国文化里,孝顺就等于听话,孩子从小要听父母的,长大后也要听父母的,总之你的一切都要听父母,这是一种听话哲学。

听话哲学,有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逐渐被扼杀。也有其合理之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

近日,武志红的《巨婴国》遭下架,引发讨论。其实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在下架通知函中,白纸黑字写明“因质量不合格,被召回”,不少专业人士对“质量”二字进行了另一番解读。然而,分享这篇文章并不是要细究《巨婴国》为什么要下架,而是通过《巨婴国》的内容给大家一些思考,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巨婴”的心理和行为,是否对下一代孩子有影响。

巨婴:即心里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以下是精华金句。。

1、尊重自己的感觉。心外无物,心外无法。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学习聆听内心,向内心深处寻找答案。2、投入会和成果成正相关,但不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3、努力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功,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投入与关系深厚成正比,但并非必然。而完美,则不存在。本段可以引申为:冰山成功学。你的努力露出冰山一角,说明水面以下是巨大的冰山。

4、中国式好人: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热情的,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

5、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

6、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源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7、中国式的权利斗争,不可能妥协、不可能并存,所谓的妥协,都是为了积攒力量,最终将对方彻底灭掉。

8、意识到了,但是很难做到。知易行难。

9、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都是破碎的,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与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

10、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因为在婴儿期,我们得到的母爱质量普遍不怎么样,这导致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匮乏的婴儿。而渴望再有一次机会,找到好的母爱,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

11、毕恭毕敬就是一种距离。以此态度与牛人构建关系,牛人觉得自己得到了一贯的东西,但同时感到孤独,甚至不自在。双方披着一层外衣在交往。

——比如邓文迪:邓文迪也将他们视为强人,但她可以很直接地接近他们,向他们撒娇、示好、要东西,一点障碍都没有。一点障碍也没有,同时意味着,一点距离也没有。因而牛人会罕见地发现,在这个看似有问题的关系里,他没有那么孤独。

12、考虑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最核心的一点是懂得大家都是巨婴,而巨婴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照顾。

13、法制和自由:法制提供真规则,自由允许个性自我涌现。

14、任何关系里,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攻击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划分界限。

15、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们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16、不管世界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17、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很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就是在在做你自己,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丑与好,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若严重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你必须要找到大块独处的时间,不必考虑任何人,才能得到休息。

18、成为一个不伤害别人,被动的好人容易;成为一个能主动散发着热情与爱意的善良的人,不易。

19、征服中国式好人的最好方法:夸奖他们有多好,多么有爱的能力,然后他们会愿意做牛做马。

20、好脾气,常常是活力被阉割的结果,这样的好脾气总伴随着无趣和无力,也不能和别人建立生动饱满的关系。相反,将活力活出来,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再那么容易让步,但也更精彩,更有魅力。

21、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22、婴儿都想做为所欲为的龙。

23、国人容易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保留住全能自恋能量的巨婴,要么是严重压制了这份能量的正常人。后者看似理性而正常,但因为压制了自己原始的能量,结果导致想象的受损,所以需要全能巨婴给他们提供想法和驱动力。

24、真实的自己,敢于麻烦别人。

25、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止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和创造。

26、能力时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建立关系时,比努力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你不能自恋地将自己意愿强加在这一事物之上,而是臣服于这一事物。不是你个人太牛逼,所以掌控了这一事物,而是你臣服,放下自恋,放下预期和判断,放空自己,然后你就可以与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

27、我未必能立即掌控一个事物,但只要我持续努力,并且尊重这一事物自身的规律,我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28、巨婴做事,常只能过一招,败了就不行了;成熟的人做事则可以连续过很多招,因懂得努力的价值

29、如果有比较成熟的自我,你便会知道,只要有耐心总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想办法。当然,你再厉害,也不会完美地掌控人生,但你会知道,可以基本上掌控你的人生。

30、巨婴和成年人的区别:

——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会立刻按照我的来,否则就会感到挫折。

——成年人则知道,好好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31、巨婴在追求自恋,在乎的是事情要按照我的道理来。人格健康的人,则愿意顺从事物本身的道理,能承受大大小小的挫折。

32、人需要一个空间,展开自己的心,将内在的种子,投射到外部世界上,然后观察外部的结果与自己内心的律动,回观自己而淬炼自我。但我们的文化里,这个空间常被破坏,外在空间,权力体系可肆意掠夺;内在空间,巨婴式父母伴侣也会入侵。这都破坏了我们的内心。

33、所谓自我完整的人,也即可以脱离父母而心理上独立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基本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如果出现挫折,也能客观对待,既不容易得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34、接纳它,征服它。

35、顺其自然,为所欲为。

36、如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婴儿就有无所不能的满足感,如不被满足,完全依赖抚养着的婴儿,就会陷入彻底无助中。——小时候保护,长大后,逐渐放开。

37、挫败发生时,健康方式是:事情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归因外界;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寻找他人的支持,同事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到流动。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何种情绪,都会自爱。

38、当干了蠢事,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当遭遇挫折,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

39、增强自我,首先要觉知并放下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40、平息众怒,安抚人心。这是中国式政治的一个重要窍门。太多时候,群情激愤,意味着整个巨婴群体都处于失控中,这时他们的破坏欲会更可怕,而且他们必然会将内心的魔鬼投射到外部世界。所以找一个“替罪羊”,让整个群体去归罪于恨,是中国式的管理方法。

41、极端的巨婴:碰见好人,他们想去剥夺,而剥夺被拒,他们就想报复和破坏。

42、发生意外,巨婴们体验到失控,为了解决失控,他们会试着立即找一个责任人或一个原因来,如此,他们的心就可以安定一些。可以说,他们希望事情迅速从失控变得明确。然而,如果你想做有创造力的事情,容忍模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能力。要尽快得到答案,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恋——你看我多厉害!相反,容忍模糊则意味着,你愿意沉到事情中,不断地去碰触事物,试着和事物建立越来越深刻而全面的关系,于是,逐渐地,事情的本质自动呈现出来。

43、紧张,即失控,是你觉得所处的环境自己掌控不了。这时,身边若有一个可控第三者,掌控感就可以部分恢复了。——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小孩有个形影不离的小玩偶了。

44、好好发展自己,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让自己的生命充分伸展,同时去祝福别人的发展。

45、梦到被追杀。在梦中,我们觉得被攻击的人是自己,而发起攻击的是敌人或怪物。这是因为做被害者,是会有道德优越感的,虽然这时的自己像是虚弱的,但却是道德正确的好人。至于迫害者,看似有力量,但他是坏的、道德不正确的。常做这样的梦,意味着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如果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力是严重萎缩的。

46、真实的我们,其实都不是那么好相处的

47、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

48、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思层面波浪滔天。

49、中国统治的思想:儒家为表,发家为里。

50、被中国式宠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巨婴,为所欲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被严重忽视的孩子,易成为全能圣母,失去了主体,并总想着去拯救巨婴。

51、受宠的孩子不易孝,孝子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个。受宠的孩子,自我就强,结果父母就弱了;而忽视的那个孩子,自我就弱,而父母就可以强了。

52、懂得中国的潜规则——潜在的法家思想——做人,都知道这个理,他们在权力就容易强;而真将儒家思想——明规则——奉为真理的人,并去身体力行的人,则成为弱民。后来可能为量非常强,如岳飞,但因不懂法家的这个理,最终成为弱民。

53、孩子养好,关键是,在孩子尚是婴幼儿时,父母,尤其是妈妈,要“顺”这孩子的心意。

54、要让孩子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种感觉——他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

55、孩子以自我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越来越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

56、察言观色之本领的核心是恐惧。“顺”父母的本能也源自恐惧。最深的“顺”并非来自对父母打骂的恐惧,而是对被妈妈抛弃的恐惧。

57、中国人际关系的秘诀,其实就是把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

58、东方重视家庭,主要体现在裙带关系上,即家庭是用来构建权力关系而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至于爱,不重要。

59、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缺乏。

60、当你恐惧,并想逃离恐惧时,他们就去碾压你;但当你试着和恐惧在一起,甚至最后化解了恐惧,他们自动停止了碾压。

61、国人的潜意识深处都住着一条没有被驯服的全能自恋的龙。这条龙,心情好时,就想做全能神;心情不好时,就想做毁灭一切的魔,无论是神还是魔,都太吓人了,所以要设计出集体主义来,设计出孝道文化来,以镇止这条全能自恋的龙。

62、你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这极为重要,看清楚,你可以更好地做选择,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

63、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由此,你将难以观察的内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将电影胶片投射到了电影屏幕上,这样你才能观察到,你的内心是怎样的。

64、深入认识自己,特别是哪些让你恐惧的部分,最初你不可避免地会认为,是外部世界让你恐惧,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

65、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66、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67、做事时,重要的不是头脑多聪明,而是让能量流动起来,能量流动起来后,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何方,这就是所谓的发挥。而超水平发挥,都意味着能量充沛而顺畅地流动。但能量流动需要空间,如头脑总是在妄动的话,就意味着能量一直在被切断。

68、不含诱惑的深情。

69、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实的细节累计而成。真正好的东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70、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