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不谈生产,只想分配

最近,一句古老的谚语在网上流传甚广:“艰难时势造就强者,强者创造美好时光,美好时光滋生弱者,弱者带来艰难时势。”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令人不安的侧影:一种普遍的“经济幼稚病”。

所谓“经济幼稚病”,就是指人们在心态和认知上,倒退回了孩童般的、不成熟的状态。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所享有的富裕生活是天上掉下来的,忘记了这一切是几代人通过艰苦卓备、勤俭节约才积累起来的财富。

看不见的巨人肩膀:我们都站在哪里?

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曾提醒我们:“我们今天在财富生产中的每一次表现,都建立在前辈们储蓄和准备工作的基础之上。”

这句话点破了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事实:我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儿。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我们享受的便捷生活——干净的自来水、稳定的电力、畅通的网络——背后都凝聚着前人无法估量的储蓄、投资和辛劳。

这就像魔法一样。当代的科技,如物理学家亚瑟·克拉克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别说一百年前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一部手机、一个搜索引擎究竟是如何运转的?我们每天使用它们,却对其背后的复杂体系知之甚少。

有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叫《我,铅笔》。它告诉我们,一支最普通的铅笔,其诞生过程都复杂到超乎想象,需要全球成千上万人的协作,从伐木工、矿工到工程师、船员,缺一不可。更有人亲身实践,花了6个月和1500美元,才“从零开始”做成一个三明治(这还是借助了现代工具)。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我们所认为的“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是一个庞大、精密且脆弱的经济体系。

把父母赶出家门的“熊孩子”

经济上的幼稚,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会让我们像一群被宠坏的孩子,亲手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想象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长大,冰箱里总有食物,开关一按就有电,家里冬暖夏凉。他们觉得父母的规矩太多、太烦人,于是合力把父母赶出了家门。他们天真地以为,管理一个家有什么难的?自己肯定能做得更好。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食物不会自动出现,水电费账单接踵而至,垃圾堆积如山。他们这才意识到,父母的角色并非只是“分配资源”那么简单,更是那个辛苦“创造和维护资源”的人。

在这个比喻里,“父母”代表的不是政府,而是那个被我们忽视的、由过去和现在的生产、储蓄、投资共同构成的经济体系。 而那些“熊孩子”,则像极了某些现代社会的论调。

比如,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曾写道:“给人们他们需要的东西:食物、药品、干净的空气和水……不要问谁配得上,每个人都配得上。”

这话听起来充满善意,却暴露了典型的“巨婴”思维。它完全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它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宝贵的资源早已存在,缺的只是一个“公平的分配者”。它看不到生产的艰辛,无视资源的稀缺,把一切都简化为“分蛋糕”的游戏。

在这种逻辑下,只要有人没得到他“需要”的东西,就不是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是因为有“坏人”不愿意分享。这就像孩子哭闹着要天上的月亮,得不到就觉得是父母小气一样。

经济学的“敌人”:浪漫主义的幻想

为什么这种幼稚的思维会如此普遍?米塞斯将其归因于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有三个显著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幼稚病”的温床。

1. 无视现实,美化过去

浪漫主义者往往一边享受着现代文明的舒适,一边又渴望成为古代的游侠、诗人或隐士。他们只看到田园牧歌的诗意,却选择性地遗忘了那个时代普遍的贫困、疾病和辛劳。他们对创造了现代富裕的资本主义社会毫无敬意,反而认为它充满了铜臭味。

2. 拒绝逻辑,拥抱想象

这种思维模式更相信感觉和想象,而非理性和逻辑。他们认为,只要能“想象”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共产主义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种说法总有市场。其实,一个在现实中屡屡失败的理论,恰恰说明它在理论根基上就是错的。

这就像一个孩子假装自己是超人,他可以在想象中飞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能克服地心引力。真正的进步,比如飞机的发明,是在承认并利用现实规律(如空气动力学)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和实践才实现的。而“经济巨婴”们则倾向于将“稀缺性”、“劳动是辛苦的”这些基本经济规律,视为可以用意念克服的障碍,甚至是“不公正的社会建构”。

3. 怨恨现实,视其为不公

最后,这种幼稚病的极致,是开始怨恨现实本身。他们不把现实的约束(比如人必须劳动才能生存)看作是自然规律,反而视其为一种道德上的“不公正”。

我曾听一位同事抱怨,为什么熊可以冬眠那么久,而人类却要辛苦工作?言下之意,人类需要劳动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安排。

这种心态,是把个人的“不如意”归咎于世界“不完美”。他们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辛勤工作来改善处境,而是沉浸在对现实的怨恨和对乌托邦的幻想中。

结语:告别幼稚,回归常识

经济学并非一门高深的“玄学”,它首先是一门关于“常识”的学问。它告诉我们,财富不会凭空产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选择都有其代价。

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些基本常识,变得像一个被宠坏的“经济巨婴”,一边享受着前人栽下的果实,一边却想砍掉那棵大树。

正如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不是罪过。但,在保持这种无知状态的同时,还对经济问题高谈阔论、大声喧哗,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理解一点经济学,不仅仅是为了投资理财,更是为了让我们对身处的世界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和谦卑的敬畏。毕竟,只有当“弱者”开始重新理解“好日子”从何而来时,我们才能避免亲手创造出“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