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企业的自救:快向制造业学习精益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大量货币的冲击下实现了快速增长,工程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然而,这种繁荣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危机:管理低下、效率低下却依然能够赚钱的现象,不过是货币宽松政策制造的幻觉。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粗放式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新时代的企业要想生存并盈利,必须通过创新和精益管理,以低成本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将“做不到”变为“如何做到”。

一、货币幻觉下的行业困境

破产潮揭示的行业真相

2020年至2024年,中国工程行业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破产风暴。据统计,仅2024年1-11月,全国建筑企业破产重整数量就高达2400多家,两年间累计近5000家企业退出市场。

特级资质企业的倒闭尤为引人注目,例如南通三建、南通六建等多家知名企业相继进入破产程序。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初,央企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建设二公司因资产负债率高达-418.16%宣告破产,成为首家破产的央企建筑企业。

上市建筑企业的财务数据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栖霞建设预计净亏损8亿至9.5亿元,建艺集团预亏5.2亿至7.2亿元,净资产跌至负值,城建发展则因项目停工和资金回笼困难预亏6.97亿至9.98亿元。

这些企业的崩塌并非偶然,而是货币宽松政策下行业畸形发展的必然结果。

粗放管理的恶果

地方政府通过“EPC+F”模式透支财政,建筑企业为抢订单压价至成本线以下,再通过层层分包转嫁风险,形成了“低价中标-偷工减料-资金断裂”的恶性循环。

企业将垫资施工的现金流误认为利润,用于盲目扩张,最终在货币潮水退去时被债务吞噬。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措施缺失、材料浪费严重、工期拖延、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了行业管理的低水平和粗放化。

这种依赖货币幻觉的盈利模式看似短期有效,却无法应对经济周期的挑战。

行业平均利润率跌破2%,应收账款周期延长至487天,现金流危机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精益管理:从“做不到”到“如何做到”

精益管理的核心价值

新时代的企业要想穿越经济周期,必须摒弃粗放管理,转向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源自丰田汽车的生产体系,强调通过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和尊重员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其核心目标是零库存、零缺陷、零等待,这与工程行业当前的管理困境高度契合。

在工程领域,精益建造体系已被证明行之有效。

例如,某装配式建筑企业利用BIM技术将设计变更减少83%,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某地铁项目通过末位计划系统使施工效率提升42%,大幅缩短工期。

这些实践表明,精益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消除运输、等待和工序中的浪费,创造超越粗放管理时代的价值。

实践路径: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精益管理不仅是理念,更是具体的实践路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做不到”变为“如何做到”:

1、消除浪费,提升价值流动通过价值流分析,识别并剔除施工中的浪费环节。例如,某民营建企将项目经理考核从产值转向客户满意度后,EPC项目二次经营率提升至67%,显著增强了客户价值。

2、标准化与持续改进推行标准化施工,减少返工和误差,同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将最佳实践固化为操作流程。预制构件毫米级误差控制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3、多技能工人与员工赋能培养多技能工人,提升人力资源灵活性,通过培训和激励激发员工创新潜能,使其成为改进的主体。

4、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建立供应商协同平台,实现材料和设备按需供应,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浪费,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三、结语:锻造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货币政策的起伏无法由企业掌控,但管理能力的提升却是企业可以主动把握的生命线。

当行业陷入“低价中标-偷工减料-事故频发-监管收紧”的恶性循环时,唯有将精益管理融入每一个施工细节——从钢筋的排布到混凝土的浇筑,再到施工日志的记录——才能锻造出穿越经济周期的生存韧性。

新时代的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管理理念的革新。

通过精益管理,企业能够以低成本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企业生存的选择,更是整个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