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正亲手毁灭的“美国梦”正在被一个更多元、更去中心化的“全球梦”所取代 - 价值

2025年9月19号,美东时间的深夜,硅谷许多科技公司的HR和法务部门,灯火通明。

一封封紧急邮件雪片般地飞向公司里每一个持有H-1B签证的员工,标题大写加粗,措辞严厉且急迫:“在接到进一步通知前,请不要离开美国!

同一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印度新德里,外交部和驻美大使馆的电话快被打爆了。

一条新增的紧急援助热线向所有在美国的印度公民公布。

社交媒体上,恐慌像病毒一样蔓延,无数在大洋彼岸追逐梦想的印度工程师、程序员,一觉醒来,发现通往未来的那座桥,突然被一个收费站给堵住了,过路费:每年10万美金。

你发现没有?我们这个时代,最能引发全球性恐慌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或灾难了。

有时候,仅仅是一份总统公告,几行改变规则的文字,就能让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在24小时内发生剧烈转向。

特朗普签署的这份H-1B签证新政,就是这样一份文件。

它简单、粗暴,不近情理。

在此之前,一张H-1B签证的申请费用,已经很高了,要几千美金,对于一个能雇佣起高科技人才的公司来说,虽然高但还能承受。

但现在,门槛一夜之间从几千,暴涨到了10万美金,每年!

这已经不是涨价了,这是在用价格设置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墙。

这道墙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特朗普政府说,这是为了“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不能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倒逼企业优先培训并雇佣美国本土人才”。

如果这套逻辑成立,那它挑战的就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一个底层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特朗普这次行动,不仅仅是给一张工作签证定的价,它是在给“自由迁徙”这个古老的权利标价,它是在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一种是开放的、流动的、信奉自由市场力量的世界观,另一种是封闭的、管制的、信奉国家权力干预的世界观——进行一次公开的对决。

这不仅是特朗普和印度程序员之间的事,这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因为它触及了一个终极问题:一个更繁荣、更美好的社会,到底是靠“建墙”还是靠“修桥”来实现的?

一)政策核心是什么?

每年10万美金的费用,先是说针对所有人,舆论炸了后,马上改口为针对的是“新入境”的人员。

这个“付费墙”的威力在于,它用经济杠杆,瞬间完成了人群的筛选。

筛选掉的是谁?是那些利润微薄、靠“低成本人力输出”模式生存的印度IT外包公司,比如塔塔咨询、Infosys。以前他们可以把印度的工程师成批地送到美国客户那里工作,赚取差价。

现在,一个工程师10万美金的“人头费”,直接让他们的商业模式破产。

同时被筛选掉的,还有那些现金流紧张的初创公司。

一个刚拿到天使轮融资的小团队,可能全部预算也就百来万美元,怎么可能花几十万去雇几个外国工程师?

那留下的会是谁呢?是那些财大气粗的科技巨头,比如亚马逊、谷歌、微软。对他们来说,一个顶尖的AI算法工程师能创造的价值,远超10万美金。

所以,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也很贵,但是他们付得起,毕竟减少了大量的美国同行来竞争,他们至少在美国市场的地位就更加稳定了。

同时,他们也会变得更挑剔,只会为那些真正“不可替代”的顶尖人才支付这笔费用。

你看,特朗普政府的目的,通过这个“付费墙”就实现了一半:用钱来定义“高技能”和“不可替代”。 你值不值这个价,让你的雇主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这一下,特朗普的真实意图就暴露无遗了。他不是笼统地反对移民,他反对的是他认为的“低质量”的、来“抢工作”的移民。

用10万美金的H-1B费用,挡住普通的“技术工人”。

更有趣的是特朗普本人的态度变化。

2016年,他竞选时说H-1B对美国工人不利,“应该终止它”。2017年上台后,也确实收紧了签证,拒签率大增。但是到了2024年,他又转向支持技术移民,说高学历留学生“就应该可以留在这个国家”。

现在,他没有终止H-1B,而是给它标上了一个天价。

这说明什么?说明特朗普和他背后的那股“美国优先”的思潮,它的核心诉求没变,那就是要改变它认为的“美国吃了亏”的现状。但实现这个诉求的手段,变得更精明、更实用主义了。

从“一刀切地反对”,到“差异化地管理”,再到“留下买路钱的定价”,这背后是一种治理逻辑的演变。但无论怎么变,它的内核都是一样的:国家权力要深度介入和主导人才和资本的流动,一切都要为“国家利益”(或者说,为执政者所定义的国家利益)服务。

二)特朗普错在哪

一个印度的程序员,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去美国?因为他判断,在美国工作,能让他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技术环境、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这个“迁徙”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基于个人价值观和可用信息,做出的一个理性选择。这个行动本身,就是一次价值的创造——他在追求让自己过得更好。

而特朗普这一政策,不仅仅是对一个印度程序员的限制,这是对“人类行动”本身的阻碍。国家划定一条边界,然后说“你不能过来,除非你的雇主交10万美金”,这本质上是在用强制力,阻止一个人去追求他认为更有价值的生活。

这种阻碍会带来什么后果?它会系统性地降低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

想象一下,那位印度程序员,如果他留在了班加罗尔,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但如果他去了硅谷,他可能会加入一个伟大的团队,参与开发出改变世界的产品,甚至他自己就会创办一家新的公司。他个人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为美国、为全世界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而国家边界和签证制度,就是横亘在这条财富创造之路上的人为障碍。

一个理想的、能最大限度促进人类福祉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世界共和国”,在这个共同体里,人和资本可以完全自由地流动,去到他们能创造最大价值的地方。

特朗普的政策,恰恰是在这个流动最优解的链条上,增加了一个巨大的“摩擦成本”。这个成本,最终会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世界的本质,就是由一个个拥有私有财产的个体组成的。而所有的市场交换和合作,都源于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你不能侵犯他人的财产。

现在,我们把这个原则套在H-1B的场景里:

硅谷的一家科技公司,是其创始人和股东的私有财产。

这家公司的办公室,是他们购买或租赁的私有土地。

印度的程序员,他自己拥有对自己身体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这家公司,作为财产所有者,想要和这位程序员,另一位财产所有者,签订一份自愿的雇佣合同。公司出钱,程序员出劳动力,双方在公司的私有土地上进行合作。** **

在这整个过程中,关美国政府什么事?

一个第三方(政府),凭什么跳出来说:“你们俩不能签这个合同,除非你们先给我交10万美金”?

任何形式的劳动力迁徙限制,都是国家对公民私有产权的粗暴侵犯。我有权在我的土地上,雇佣任何我愿意雇佣的人,不管他是美国人、印度人还是火星人,只要我们的交易是自愿的。政府设置签证门槛,本质上是在剥夺我的这项权利。

所以,H-1B签证制度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而特朗普的10万美金新政,只是把这种不道德,用一个荒谬的价格标签,给放大了而已。

很多人反对移民,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他们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总量固定谬误”。这些人错误地以为,社会上的工作岗位是一个固定数量的“蛋糕”,移民多来一个人,就是从这个蛋糕上切走了一块,美国人自己就少了一块。

但真实世界是怎么运行的?经济根本不是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它是一个可以不断做大的发面团。

一个高技能的移民来到美国,他不是单纯的劳动力,他首先是一个消费者。他要租房、买车、吃饭、购物,他的消费本身就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生产者和创新者。材料里提到,亚马逊、谷歌、微软、特斯拉这些公司,都高度依赖H-1B项目。为什么?

因为这些顶尖人才的聚集,才能产生创新的“核聚变”。一个顶尖的软件工程师,他不是“抢走”一个岗位,他可能会带领一个团队,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从而创造出几十个、几百个新的岗位,包括项目经理、市场、销售、客服等等。

硅谷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创造的历史。

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是俄罗斯移民,特斯拉的马斯克是南非移民,Nvidia的黄仁勋是台湾移民。如果当年美国也有10万美金的门槛,这些公司还会存在吗?

所以,劳动力自由迁徙**,尤其是有技能的劳动力,对接收国来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特朗普的政策,表面上看,是保护了几个“看得见”的美国人的工作岗位,但它扼杀的,是无数个“看不见”的新企业、新产品和新岗位的诞生机会。这笔账,从长远来看,美国亏大了。人为地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一种既不道德、也不明智,最终会损害所有人利益的行为。

三)两种主义的对决

既然这些经济学的逻辑如此清晰,道理如此简单,那为什么特朗普的政策,在美国国内还会有那么多支持者呢?为什么“建墙”的呼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此起彼伏?

这就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政治家脑子里的“算盘”,和经济学家脑子里的“算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叫“破窗谬论”。他说,一个小男孩打碎了一扇窗户,有人说这是好事,因为修窗户的工人就有工作了,就能赚钱,然后他再去消费,就能带动其他人就业。

巴斯夏说,这是只看到了“看得见的”部分。那个“看不见的”部分是:如果窗户没碎,这笔修窗户的钱,本来可以用来买一件新衣服,或者做别的事情,同样能创造就业。而现在,社会总财富只是恢复了原状,还白白损失了一扇窗户的价值。

这个“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模型,完美地解释了特朗普H-1B新政的政治吸引力。

政治家看到的,永远是那个“看得见的”。 一个美国白人技术工人,因为一个印度人来了,他失业了。这个故事简单、直接、充满情感冲击力,非常适合在竞选集会上讲。特朗普只要说:“我要把工作岗位从印度人手里抢回来,还给你们!” 就能立刻收获选票。这是“看得见的”利益。

而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个“看不见的”。 那个印度人如果不来,他本来可以创办的公司、可以开发的产品、可以创造的几十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全都消失了。但这些“没有发生”的好事,是看不见的,是分散的,是发生在未来的。你没法指着一个不存在的公司说:“看,这就是我们损失的东西!”

所以,政治的逻辑,永远倾向于保护那些“看得见的”少数人的存量利益,哪怕代价是牺牲掉“看不见的”多数人的增量利益。特朗普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他用一个“看得见的”政策,换取了“看得见的”选票,而这个政策的巨大成本,是“看不见的”,是需要整个美国社会在未来慢慢消化的。

你发现没有?从古至今,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移民保护主义,总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迎合了人类两种最原始、也最强大的本能。

第一种本能,是部落主义,也就是“我们” vs “他们”的划分。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标签化,是科学未普及时人思维的天性。

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时,与其去反思国内复杂的产业结构、教育体系问题,远不如找一个简单的外部敌人来得痛快。

“是他们,是那些印度人、中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这种叙事,能瞬间点燃民众的情绪,凝聚起一个“受害者”的共同体。特朗普正是运用这种叙事的大师。

第二种本能,是规避风险,也就是对短期确定性的偏好。

自由市场和开放竞争,意味着不确定性。今天你可能因为技能过时而被淘汰,明天一个新的移民可能比你更优秀。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焦虑。而保护主义承诺的,是一种虚假的确定性。“只要我们把门关起来,你们的工作就安全了。” 这种承诺,对于那些在变革中感到不安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特朗普的H-1B新政,就是把这两种本能运用到了极致。它明确地把“美国工人”划分为“我们”,把“外国劳工”划分为“他们”,然后用一道10万美金的墙,来提供一种“安全”的幻觉。

当政治逻辑压倒经济逻辑,会发生什么?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格雷欣法则”,叫“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在劣质货币和优质货币同时流通时,人们会倾向于把优质货币收藏起来,而把劣质货币花出去,最终导致市场上只剩下劣质货币。

特朗普的新政,正在人才市场上进行一场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实验。

良币是什么? 是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创造巨大价值的顶尖人才,和那些有巨大潜力、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初创企业。

劣币是什么? 在这个语境下,可以理解为那些依赖保护、缺乏国际竞争力、无法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的本土企业和劳动力。

10万美金的门槛,大大提高了“良币”进入市场的成本。一个顶尖的外国人才,现在要进入美国,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一家创新的初创企业,现在要雇佣全球最好的大脑,变得几乎不可能。

结果就是,“良币”会选择去其他地方。而美国国内,那些受到保护的“劣币”,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喘息之机,但从长远来看,整个市场的创新活力、竞争水平都会下降。

最终,美国可能会发现,他们赶走的,是能下金蛋的鹅;而他们留下的,是一群需要不断喂食,却无法创造未来的鸡。

任何一项看似单一的政策,一旦投入到全球化这个复杂系统里,都会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料的“蝴蝶效应”。

特朗普这10万美金的“过路费”,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必将在一系列国家和行业的版图上,掀起一场风暴。

最大的输家,毫无疑问,是美国所有民众。

短期来看,美国政府可能会增加一笔签证收入,一些本土岗位可能会得到暂时的保护。但长期来看,这是一次严重的“资产流失”。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不是石油,不是黄金,而是顶尖的人才和他们大脑里的创意。

美国过去两百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全世界最聪明、最大胆、最渴望成功的人。这个“人才磁场”,才是美国维持其科技和经济霸权的根基。

而H-1B新政,就是在主动地给这块磁铁消磁。当全世界的精英发现,去美国的路变得如此昂贵和不确定时,他们会用脚投票。这种对创新生态的损害,是深远且难以逆转的。

“重灾区”印度,短期是输家,长期可能是赢家。

短期内,印度将承受巨大的冲击。每年超过70%的H-1B签证发给印度人,这意味着几十万个家庭的“美国梦”将直接受到影响。印度IT外包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将面临重构。

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倒逼印度产业升级的一次契机。当大量的顶尖人才无法输出到美国,他们会留在国内,或者流向其他国家。这可能会催生印度本土更强大的科技生态。一个无法再轻易“润”出去的人才池,可能会被迫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垦出新的绿洲。

人才出不去,那有可能资本就得来到印度。

意外的赢家,是阿联尔、新加坡,以及全世界所有对人才友好的“价值洼地”。

人才就像水,水往低处流。但这里的“低”,不是指待遇低,而是指“制度门槛”低。当美国主动建起一道高坝时,那些主动开渠引水的国家,将坐享其成。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下一个谷歌,还会诞生在美国吗?

一个公司的基因,往往在它最初的几名员工身上就已经决定了。如果一家伟大的公司,在其萌芽阶段,就因为签证问题,无法雇佣到那个它最需要的、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关键人才,那它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过去几十年,全球精英的流动,基本是一个单向的“美国梦”叙事。去美国,去硅谷,是无数人的终极目标。

但特朗普的政策,以及近年来全球化格局的变化,正在打破这个范式。人才的流动,正在从“单中心”汇集,转向“多中心”分布。

一个顶尖的人才,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他可以去多伦多,可以去柏林,可以去新加坡,甚至可以留在自己的国家,通过远程协作,参与全球化的项目。

“美国梦”正在被一个更多元、更去中心化的“全球梦”所取代。而特朗普的H-1B新政,无疑是这个“范式转移”进程中,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长期的竞争中,开放系统总是能战胜封闭系统。因为生命和繁荣的本质,就是流动和交换。

特朗普的政策,正是这种“封闭系统”思维对“开放系统”的一次反扑。但它无法改变潮流的方向。人才和资本,终将流向那些更开放、更包容、制度成本更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