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松口,全面关税战已官宣失败!
2025年4月22日,美国川普忽然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当前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过高"了,并且预言未来会"大幅下降"。瞧,多么戏剧性的转折!同一天,美国财政部长贝斯特也在公开场合提到美中经贸呈"良性互动",关税壁垒要来个"结构性调整"。
怎么说呢?对我来说,这不是意外。
全面关税战必然收回,这是我写过多篇文章的预测。前几天有会员在群里问我关税高压态势会持续多久,我直接回答:一个月内就会有重大调整。
为什么我能如此言之凿凿?其实,在我看来,川普挺到现在才松口,这已经是一个史上罕见的偏执狂了。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政治人物,真的是无所不能的"利维坦"吗?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像川普这样的政治人物,可以完全不顾经济规律,想干啥就干啥?
别想太多了!政治人物,无论看起来多么"特立独行",骨子里都是被利益权衡和政治生存逻辑驱动的。他们并不是神一样无所不能的"利维坦",在严酷的经济规律面前,都要低头。
特别是在美国可能面临或已经部分显现"股、汇、债"三杀的阴影下,一场全面、持久的关税战,这种政治和经济成本,对任何寻求权力(或者想重返权力)的政治家来说,都会变得难以承受。
我先是学习了张五常、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然后接触到布坎南的公共选择学派,最后才学习奥派的。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公共选择学派是怎么看待政治人物行动的。
一、要看懂政治家,别把他们当神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而不是为了抽象的"国家利益"。
对政治家来说,这个"利益"是什么?争取选票、获得权力、提升个人声望、影响力啊!他们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公共利益"。
政治"市场"是事实存在的。虽然这不是个拿钱直接购买的市场,但选民用选票"购买"政策,政治家则"出售"政策承诺换取选票。各种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治献金等影响政策制定。宏观的政治现象,说白了就是个体理性选择的集合结果。
千万别把政客神化!认为他们一切为了国家,有什么长远规划和理想,这不是普通人该有的认知。基于个人利益而行动,是每个人的本能,政治家也不例外。
他们的政策选择,往往是个人政治利益、关键支持群体诉求和外部环境约束之间博弈的产物。这一思维框架,才是理解各种政治决策的钥匙。
二、关税战的"初心"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川普发动的全球贸易战,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看,其"初心"是什么?
难道真是为了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别傻了!更多的是服务于他的政治目标:
争取特定选民群体:关税政策,尤其是针对制造业进口产品的关税,直接讨好了谁?“铁锈带"等地区受全球化冲击较大的蓝领工人阶层啊!通过承诺保护本土产业、增加就业,这批关键票仓就被成功动员起来了。
“看得见的好处”(保护特定产业)往往比"看不见的成本”(普遍物价上涨)更能赢得选票——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中讲的"利益集中、成本分散"导致政策偏差的典型案例。
塑造"强人"形象:全球化下,许多选民对国家主权、经济安全感到焦虑。川普通过强硬的贸易谈判姿态和单边主义行动,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坚决维护"美国利益"的领导人形象。这对于激发和巩固其支持者的民族主义热情,效果非常好。
兑现竞选承诺:“贸易战"是川普竞选时的核心承诺。兑现这些承诺,即使面临争议,也能强化其在基本盘选民中的信誉,显示其"言出必行”。
在这个阶段,关税政策的政治收益(选票、支持率、形象塑造)在川普及其团队的计算中,肯定是大于其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国际压力的。负面经济后果在当时要么尚未充分显现,要么被认为可以控制,要么其影响的群体(如依赖进口的消费者、部分出口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暂时弱于受益群体(受保护产业、民族主义选民)。
三、经济规律不是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然而,经济规律能随意扭曲吗?它是橡皮泥吗?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持续、大规模的关税战,其负面效应会逐渐累积、扩散,最终形成对政治决策者的强大约束。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特别是"股、汇、债"三杀的风险,极大地改变了关税政策对于川普本人的成本收益格局。
股市的压力:
关税直接增加了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消费品的成本。美国企业,无论是制造商还是零售商,都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这部分成本怎么办?要么通过提价转嫁给消费者(加剧通胀),要么由企业自行消化(侵蚀利润)。
想想看,利润下降或增长乏力,直接打击了上市公司的股价。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对未来投资犹豫不决,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力,影响股市表现。
股市的大幅波动或持续低迷,不仅影响财富效应(民众感觉变穷),更被视为经济健康的"晴雨表",直接冲击选民信心和对领导人经济治理能力的评价。
债市的困境:
关税是通胀的直接推手之一。物价上涨迫使美联储采取更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利率上升意味着新发行的债券票息更高,存量债券的吸引力下降,导致其价格下跌,收益率(与价格成反比)飙升。这不仅让债券投资者蒙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它推高了整个经济的借贷成本。
国债收益率飙升意味着什么?美国政府发行新债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加重财政负担。同时,企业债券的发行成本也水涨船高,抑制了企业的投资和扩张意愿。高利率环境对经济的冷却效应是显著的。
汇市的潜在风险:
虽然川普的目标之一是减少贸易逆差,但关税战并未根本解决问题,有时反而因扭曲贸易流动而加剧某些失衡。长期、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对美元的长期强势构成挑战。
如果关税战和高利率环境导致美国经济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风险,国际资本可能会寻求避险,流出美国,对美元汇率造成下行压力。
若美元走弱,虽有利于出口,但会加剧通胀,让美联储处境更难。若为维持币值稳定而被迫过度加息,则可能进一步扼杀经济增长,加剧股、债市场的困境。
“股、汇、债"三者是什么关系?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反馈循环。关税推动通胀,通胀引来加息,加息打压股市和债市,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又可能影响汇市预期。这种联动效应一旦形成负向螺旋,其破坏力是巨大的,足以动摇任何执政者的政治根基。
四、川普为什么必然转向?
面对"三杀"阴影所代表的严峻经济现实,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就显现出来了:政治家必须重新权衡全面关税战的成本与收益。
广泛的选民不满:
当关税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群体扩散到普遍的通胀压力(影响所有消费者)、股市下跌(影响中产阶级财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就业预期)时,原先的支持基础可能发生动摇,而反对声音会更加响亮。
选民对经济状况的感知,是决定选举走向的关键因素。川普支持率已经达到了历届美国总统的新低:42%。
利益集团的压力转向:
起初可能支持或默许关税的部分商界力量(如希望减少竞争的本土企业),在面临成本飙升、供应链中断、融资困难等问题后,态度也会发生逆转,转而成为要求调整政策的游说力量。
华尔街对市场动荡的担忧,大型零售商对成本压力的抱怨,出口农场主对报复性关税的损失,这些声音汇集起来,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
执政(或竞选)的负资产:
若经济陷入困境,关税政策很容易被对手描绘为"罪魁祸首”,成为攻击的靶子。对于正在竞选或考虑未来竞选的川普而言,背负着导致经济问题的"包袱",显然不利于其核心目标——赢得选举。
对于川普来说,政治收益递减甚至为负:
- 强硬"形象的效用递减:持续的贸易战并未带来预期的"速赢",反而陷入僵局,甚至损害美国大量企业的自身利益。“强硬"形象带来的新鲜感和动员效应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甚至因其负面后果而引发反感。
-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无论是制造业回流的速度和规模,还是贸易逆差的缩减程度,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往往与最初的承诺有差距。当选民发现承诺未完全兑现,而代价却实实在在时,还会继续支持这种政策吗?
在这种背景下,川普释放缓和信号,这不是理性的政治策略调整是什么?承认关税"过高”,预测"大幅下降",是一种试探性的"松口",既可以安抚对经济现状不满的选民和利益集团,缓解压力,也为自己未来的政策调整预留空间。
这种表态并不需要完全否定过去的政策(他仍强调"初衷是保护制造业"),而是将其包装为一种基于现实情况的"优化"或"修正"。这有助于维护其决策者的形象,避免显得"认错"而丢失面子。
五、政客真的不是万能的
川普的转向不过是再一次说明了什么?即使是拥有强大个人魅力和动员能力的政治家,也无法超越基本的经济规律和政治约束。
公共选择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强大的分析框架:政治家,包括像川普这样风格独特的领导人,其行为最终是为了在制度和现实约束下最大化自身(政治)效用。
当一项激进的政策(如全面关税战)遭遇了严峻的经济后果(如"股汇债"三杀风险),其带来的政治成本(选民不满、利益集团反弹、竞选负资产)开始超越其政治收益(巩固基本盘、塑造形象)时,政治家就会倾向于调整策略。
这种调整可能并非彻底的路线改变,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回调,旨在规避更大的风险,维系或重新争取政治支持。
因此,川普的"转向"并非不可预测。它恰恰说明,没有任何政治人物是"无所不能"的。即便是最喧嚣的口号、最强硬的姿态,最终也要面对经济账本和选票箱的检验。
当然公选理论中很多表达,是很不奥派的,比如有时将政治视为市场,其实如果选票需要拿钱,有清晰的代价,政治决策不会如此的随意。但这是后话,下次再聊。
关税战会结束吗?也不会,我也在另一个号写过一篇文章,预测全面关税战未来会走向产业关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