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就是美国版司马南!MAGA就是美国义和团!

川普和司马南,从民粹角度来说,就是一类人。

给川普带上民粹的帽子,我戴了很久,当然一直很多人不同意。但他们不同意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川普的政治操作手法。

就在贸易战中,无数美国大企业都面临着巨额损失,华尔街跌掉几万亿美元。但在川普看来,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美国劳工的诉求(减少竞争、制造业回流)有没有得到回应。

这一主线,是川普自第一届以来的政治主线。

即在政治上批判深层政府、批判大企业集团、认为全球化红利被大企业集团拿走了,而美国劳工阶层是受害者。

万斯是更为典型的这类民粹,他就直接表达,全球化对美国普通人不利。

这是典型的民粹。因为民粹就是大众反精英的叙事为核心特征。

司马南式的民粹,其实背后也是这个逻辑 ,其本质依然是反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没有让底层人受益,受益的只是某些资本、官员。

改革开放是中国内部的视角,站在中国以外,改革开放就是全球化。

普通人是否在全球化中受益,其实是各国反资本民粹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川普要逼这些大企业将企业搬回国内,其表达的也是这些资本在国外生产,是卖国的,危害美国国家安全、把制造业岗位搬到国外去了,是要用手段逼他们回来生产的。

川普修筑边境高墙,高喊“美国优先”,将国际贸易描绘成一场零和游戏,将外国商品和劳动力视为对“美国利益”的威胁。

这是典型的经济民族主义。

** **

只要多听一下川普的演讲,就能明确地观察到,川普不管是在政治路线下,煽动风格上,与司马南并无二致。

当然,在中国的舆论场上。司马南粉恨川普也是恨得牙痒痒的。

但他们恨的逻辑不是川普哪做的不对,而是在说,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你侵犯了我的利益,是一种立场式的痛恨。

甚至有不少人的表达是,站在美国的利益角度出发,川普当然可以这么做,但这伤害了中国人的利益,因此要和他干。

反全球化的民粹势力,都一样。都是将两国民众的利益对立起来。

所以,不能因为他们也在批评川普就认为,他不是川粉了,他们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川粉,只不过是立场不同。

比如,中国要起来,就一定要打败美国,这类的声音,是在反对川普舆论中很强大的声音,但是,这正是川普的逻辑:美国要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就需要打败中国。

所以,从理念和逻辑上,中国有无数的川粉。司马南就有几千万粉嘛。

今天,还有一个美国人在网上煽动MAGA粉。

图片

这类的MAGA宣传号,长期采取一种方式来宣传MAGA。

他就是提出一个问题,不需要你讨论,也不需要理性,直接就问你,干还是不干?

这个号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这个内容。而下面的MAGA粉也积极用这种方式回应,那就是选择简单的回答。

图片

这也是典型的民粹式的政治动员手段。

从川普的经济民族主义(拒绝外国商品)到MAGA粉狂地排外情绪,都说明了他们不过就是中国版的司马南和义和团。

有一些人说什么MAGA党要搞自由市场,这是扯淡的,这是对美国政治一无所知的表现。他们在进行这些判断时,几乎是只看微信群里的经过筛选的消息,自己从不花时间去了解MAGA.

当有人高喊“把中国学生赶出去”时,这难道不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最粗暴的践踏,对市场精神最无情的背叛吗? 自由市场的核心难道不就是个体基于自身意愿进行选择、交换、合作的权利吗?驱逐,难道不是一种赤裸裸的强制,一种对和平协议的暴力撕毁吗?

将一个人仅仅因为其国籍或族裔背景就视为威胁,并剥夺其和平求学、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这难道不是回到了最原始、最野蛮的部落思维,与现代文明社会所珍视的个体主义原则背道而驰吗?

这种排外的喧嚣,最终伤害的难道仅仅是那些被驱赶的个体吗?不!它最终伤害的是发出这种声音的社会自身——扼杀创新、破坏声誉、阻碍繁荣、毒化氛围。

说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一点也没有说错的。

因为这些中国留学生家庭为这些留学生支付的费用,是百万人民币起步。而这些收入构也了美国大学最为重要的收入之一。

如果真的这么做,美国的教育产业就彻底完了。

司马南式不也这么干吗?常常以“爱国”为名,煽动对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敌意和不信任,将正常的国际交流、外资引入、甚至国民出国留学都视为某种“阴谋”或“流失”。

对农夫山泉的网暴,理由不就是因为他儿子入了美国籍么?

将不同国籍的人,就视为敌人,这二者有何区别呢?

不也是一种排外的民粹主义吗?

它同样是将集体(国家、民族)置于个体之上,制造“我们”与“他们”的对立,通过煽动情绪来获取影响力。

特朗普与司马南,虽然身处不同国度,政治光谱看似相异,但在煽动经济民族主义、鼓吹排外情绪、诉诸集体而非个体、反对自由流动与合作这些层面,其实是殊途同归,共享着反自由市场的内核吗?

他们都在试图用政治权力压制个体选择,用国家叙事取代市场逻辑。

*反市场的部落主义*

无论是特朗普式的经济民族主义,还是司马南式的民粹煽动,其底层逻辑都并非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而是部落主义的古老回响。

部落思维的特点是:

内外有别: 严格区分“自己人”和“外人”。

零和博弈: 认为“外人”的得利必然意味着“自己人”的损失。

集体认同优先: 个体价值依附于集体身份。

恐惧未知: 对外部世界充满怀疑和敌意。

一个自由市场派不反对川普,是逻辑不自恰的。

因为 自由市场恰恰是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

它承认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决策单元,强调个体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它通过价格机制和自愿交换,将陌生人连接起来,将“部落”扩大到全球范围,实现“陌生人社会”的和平合作;它鼓励开放、竞争和交流,因为这正是知识传播、创新涌现和财富增长的源泉。

这—部分被称为“红脖子”的美国民众的特点往往是:强烈的本土意识、对外部世界的隔阂与不信任、容易受到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口号的煽动、以及一种将自身困境归咎于“外来者”的倾向。

当他们将矛头指向中国留学生,要求将其驱逐时,我们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和人员,打教堂、杀洋人、毁铁路、烧洋货……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人道灾难。

这两者之间,有着令人警惕的相似性。

共同的敌人: 都将“洋人”或“外国人”(尤其是来自特定国家的)视为威胁和问题的根源。

集体身份压倒个体: 都不关注个体的具体行为和品行,而是依据其“洋人”或“中国人”的身份标签,就对其进行仇视和攻击。难道一个学生仅仅因为持有中国护照,就自动等同于“间谍”或“敌人”吗?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与义和团将所有洋人视为“妖魔”有何不同?

诉诸情绪而非理性: 都容易被简单、煽动性的口号所驱动,缺乏对复杂现实的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驱赶留学生能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吗?能提升美国的国家安全吗?还是仅仅满足了一种排外的破坏欲?

潜在的暴力倾向: 虽然现代社会有法律约束,但要求强制驱逐本身就蕴含着国家暴力的意味。而历史上,这种排外情绪一旦失控,往往会演变成实际的暴力行为。我们应该对这种以集体名义剥夺个体权利、甚至威胁人身安全的呼声保持高度警惕。

那些主张驱赶中国留学生的人,他们声称的理由往往是“国家安全威胁”、“抢占教育资源”、“技术被盗取”等等毫无证据的话。

更深层次地看,这种排外情绪,是源于一种对开放、对竞争、对思想交流本身的恐惧。

他们害怕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身边取得成功,害怕自己的观念受到挑战,害怕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失去某种虚幻的“纯洁性”或“控制感”。

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人员流动的保护主义(排外),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强制手段保护“内部人”,排斥“外部人”。** **

但这种保护是虚幻的,代价是高昂的。 它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效率,减少了合作带来的收益,最终必然导致整体社会福祉的下降。

更危险的是,经济上的隔阂和敌意,很容易转化为政治上的猜忌和冲突。 当国家之间不再将彼此视为可以互利共赢的贸易伙伴,而是视为需要提防和打击的竞争对手时,世界和平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

要求驱赶留学生的呼声,正是这种危险趋势的一个缩影。

它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播撒下不信任和仇恨的种子。

**让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那些高喊驱赶的人,他们声称代表谁?他们依据什么法律或道德原则,可以剥夺一个学生在遵守当地法律前提下和平求学的权利?可以干涉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权利?

在自由社会里,权力的来源必须是正当的,通常基于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而驱赶留学生的要求,恰恰是以侵犯个体权利(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大学的财产权和契约自由)为目的的。这种权力主张,本身就是非正当的、反自由的。

难道一个人数上的“多数”(即使他们真的是多数)或者声音上的“响亮”,就可以成为剥夺少数个体基本权利的理由吗? 自由社会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保护少数,尊重个体,不允许“多数人的暴政”。

而这就是MAGA媒体的叙事规则,只要底下说YES的人多,那就叫人民最大,中国的很多人也受到这种影响,文章不看,直接奔评论区站队,只要评论区认可他的人多,那就安心了。

历史和经济规律都清晰地昭示:自由市场,以及它所依赖的人员、商品、资本和思想的自由流动,是通往繁荣和文明的康庄大道。

开放带来竞争,竞争激发创新;交流促进理解,合作创造共赢。任何试图构筑壁垒、阻碍流动、制造隔阂的行为,无论打着多么“爱国”或“安全”的旗号,最终都是在损害自身利益,都是在开历史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