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崩了!深度分析背后的原因
当地时间,2025年9月9日。
这一天,尼泊尔的史书,必将用最凝重的笔墨,记下它的名字。
首都加德满都,这座被誉为“寺庙之城”的千年古都,此刻正被一种与神圣无关的气味所笼罩。那是燃烧的轮胎、未散的硝烟,以及在空气中弥漫不去的,名为“愤怒”的荷尔蒙。
在总理官邸的深处,73岁的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正在经历他政治生涯中最漫长的一天。
奥利,这位尼泊尔政坛的常青树,甚至可以说是一块活化石。
作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的创始元老和现任主席,他的人生,几乎就是一部尼泊尔的现当代史。
他曾为了信仰坐过十几年牢,也曾数次登上权力的顶峰,以强硬和多谋著称,在合纵连横的政治游戏中,游刃有余。
但这一次,他所有的政治手腕、所有的经验阅历,都失灵了。
他宣布辞职。
在任何一部正常的政治剧本里,故事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了。
最高领导人的下台,通常意味着危机的缓和,是政治的妥协,是各方势力重新坐上谈判桌的信号。
然而,在2025年9月的尼泊尔,奥利的离去,非但没有给这场滔天大火釜底抽薪,反而像是给一锅已经滚沸的油,又浇上了一瓢冷水。
——油,炸了。
数以万计的抗议者,对他的辞职,报以了更响亮的嘲讽和更激烈的行动。他们依然盘踞在首都的每一条主动脉上,封锁道路,冲击他们视线里一切属于“旧世界”的象征。
政府大楼的窗户,在石块的撞击下,发出绝望的哀鸣。一些被民众认定为“国贼”的政治领导人,甚至遭到了围堵和袭击。
前总理的夫人,被烧死。
财政部长,被当街殴打。
总统府、国会大楼被抢劫、焚烧。
一众官员的官邸被抄家、抢劫。
局势,彻底失控。
军方的直升-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盘旋在城市的上空。它的任务,不再是巡逻,而是像一只惊慌的母鸡,从混乱的鸡窝里,紧急抢救出那些吓破了胆的高官。
首都的特里-布万国际机场,和旅游胜地博克拉的机场,双双宣布暂停运营。这个曾经靠着世界各地游客来朝圣雪山的国度,用最决绝的方式,关上了自己的大门。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发出了近年来最严厉的一次安全警告:政局动荡,安全形势严峻,建议国内人员“近期暂缓来尼”。
奥利走了,一个时代,似乎结束了。
但他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和一个被彻底点燃、引信呲呲作响的火药桶。
雪山依然洁白,冷峻地注视着山下的一切。而在它的注视下,人间,已是炼狱。
*导火索*
要解开这场风暴的核心谜团,我们必须明白,那根最终引爆了火药桶的引信,到底是什么?
尼泊尔有一个具体、更刺眼、也更具侮辱性的名字**“NepoBabies”**(尼泊尔宝宝)。.
这个词,源自于一部电视剧,专门用来指代那些靠着父母的裙带关系,吃香喝辣的“二代们”。
在尼泊尔的语境下,它特指一个群体:政商权贵的子女。
在骚乱爆发前的几个月里,尼泊尔的社交网络上,一场“全民围观”正在上演。
舞台的一边,是这个国家的现实。经济凋敝,失业率高企,通货膨胀让物价飞涨。一个普通的尼泊尔青年,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最好的出路,或许就是办一本护照,去中东的某个工地,或者马来西亚的某个工厂,用自己的血汗,去换取家人的温饱。
而舞台的另一边,就是“尼泊-尔宝宝”们的世界。
在Facebook上,在Instagram上,他们肆无忌惮地,向这个贫穷的国家,展示着他们那与现实世界完全脱节的奢华生活。
今天是马尔代夫的阳光沙滩,明天是迪拜的七星级酒店。 手腕上,是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瑞士名表;车库里,停着在加德满都坑洼的道路上,都显得格格不入的豪华跑车。
他们公开炫耀自己的巨额财富,分享着纸醉金迷的派对。而他们的父母,正是那些近年来接连被爆出贪腐丑闻的内阁部长、前部长和高层官员。
于是,在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的背后,一个简单而又致命的逻辑链条,在所有年轻人的心中,形成了闭环:
“我们的国家如此贫穷,为何他们如此富有?” “答案只有一个:他们花的,是从我们这里偷走的钱!”
“这群政二代们靠父母,从纳税人和劳工海外汇款中‘偷来的钱’,过着奢-华铺张的生活。”——这个论断,迅速成为了整个尼泊尔年轻世代的共识。
#NepoKid 、 #NepoBabies 、 #PoliticiansNepoBabyNepal……这些愤怒的标签 ,如同病毒一般,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每一个转发,都是一次对特权阶级的控诉;每一个点赞,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积蓄能量。
正常来说,政府应该回应这股舆论,查一下网民所说的这些政二代传言是否属实。
然而,就在这股网络舆论即将达到顶峰的时刻,一件“时间就这么刚好”的事情,发生了。
尼泊尔政府,突然祭出了一面“打击假新闻与诈骗”的大旗,以“藐视政府规范、散播仇恨言论”为由,一口气,封锁了多达26种社交平台!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YouTube、X……几乎所有年轻人赖以发声和呼吸的渠道,在一夜之间,被悉数掐断。
这是一种何其愚蠢,又何其傲慢的操作。
这无异于是在告诉所有国民: “你们看到的那些,我们不许你们再看了。” “你们讨论的那些,我们不许你们再说了。” “我们,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孩子。”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彻底撕下了政府最后一块遮羞布。它将一场原本还停留在网络上的“反腐”舆论,瞬间,变成了一场关乎言论自由、关乎社会公义的、线下的生死对决。
政府,亲手拔掉了自己身上的氧气管,然后,点燃了自己脚下的火药库。
*子弹射向“Z世代”*
政府拔掉了网线,于是,“Z世代”走上了街头。
他们愤怒,但最初的诉-求,可能并不复杂。他们要的,是解封网络,是政府给出一个说法:为什么要在一个已经烂到根的腐败问题上,选择去捂住所有人的嘴,而不是去管好自己家的孩子?
但他们等来的,不是对话,不是妥协,而是这个国家暴力机器,最冰冷、最决绝的回应。
警察,向人群,开了枪。 而且,是“真枪实弹”。
十九个年轻的生命,倒在了加德满都的街头。
这十九颗子弹,彻底改变了一切。
它让一场原本还可以被定义为“警民冲突”的事件,瞬间,升级为一场不可饶恕的“屠杀”。
它将抗议者,从一群“对政府不满的人”,瞬间,圣化成了一群为正义而牺牲的“烈士”。
它更向所有还在犹豫、还在观望的尼泊尔人,传递了一个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信号:这个政府,已经彻底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它不仅要剥夺你的财产,剥夺你的声音,现在,它还要剥夺你的生命。
如果说,“ #尼泊尔宝宝”的炫富 ,点燃的是民众心中的“怒火”;那么,这十九条逝去的生命,则是在这怒火之上,又浇上了一层无法熄灭的“仇恨”之油。
怒火,尚有平息的可能。 但血债,只能用血来偿。
所以,当第二天,被吓破了胆的政府,匆忙解除了社交媒体的禁令;当奥利本人,试图通过宣布辞职,来为这场危机画上句号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太晚了。
就像打开了泄洪的闸门,奔涌的洪水,又岂是你说关上,就能关上的?
示威的火种,已经从对一个阶级、一条禁令的愤怒,迅速燎原,演变成了对整个国家政治精英的、一场不死不休的复仇。十九条人命的鲜血,为这场原本还略显混乱的抗议,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它,再也无法轻易停歇。
*轮回的剧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理解2025年这场燃烧在加德满都街头的熊熊烈火,我们必须把时间的坐标尺,向历史的深处,再拉得远一些。
因为,对于尼泊尔这个国家而言,民众走上街头,用呐喊、石块乃至鲜血来改变国家命运的剧本,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几乎是他们政治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90年。
那时的尼泊尔,还处于比兰德拉国王的绝对统治之下。一种被称为“潘查亚特”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已经维持了三十年。说白了,就是国王说得算,不许你们结党,更不许你们反对。
但是,世界的新政治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被压制已久的尼泊-尔大会党和各路共产党人,联合了起来,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
那一年,加德满都的街头,上演了和今天极其相似的一幕。成千上万的民众,冲破军警的防线,要求“还政于民”。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比兰德拉国王被迫妥协,宣布开放党禁,实行君主立宪。
这是尼泊尔当代史上,第一次,人民用“街头”的力量,战胜了“王宫”的权力。
这个成功的先例,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尼泊尔的国民记忆里。它告诉了所有人一个朴素的真理:在这片土地上,当庙堂之上,道理讲不通时,走上街头,是管用的。
然而,故事并未走向“从此王子和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建立的议会民主,很快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党派之争和腐败丑闻。国家的经济,不见起色,边远山区的民众,依然生活在赤贫之中。
于是,一群更激进的人,失去了耐心。
1996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的领导人普拉昌达,宣布要“农村包围城市”,发动了一场旨在彻底推翻君主制、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战争”。
此后的十年,尼泊尔陷入了血腥的内战。
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当时的国王贾南德拉,试图重回“绝对君主”时代。这个愚蠢的举动,让他同时得罪了所有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尼泊尔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在议会里斗得你死我活的七个主流政党,和在山沟里打游击的毛派叛军,竟然结成了“统一战线”。
他们共同发起了第二次“人民运动”。
这场运动,取得了比1990年更彻底的胜利:两年后,尼泊尔制宪会议投票决定,废除延续了240年之久的沙阿王朝,尼泊尔,正式成为一个联邦民主共和国。
国王,成了历史。
你看,从1990年到2006年,在短短的16年里,尼泊尔人,用两次大规模的街头运动和一场长达十年的内战,亲手终结了一个无党派的专制体系,和一个延续了两个半世纪的古老王室。
这段“革命史”,光荣而又惨烈。它也给今天这些走上街头的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暗示:他们的父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了今天的共和国。当这个共和国,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时,他们,似乎也只有走上街头这一条路,可供选择。
街头政治,是他们的“祖传手艺”。
但问题是,当年的运动,尚有明确的领导核心(各政党联盟),有清晰的政治诉求(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而今天,当年那些领导运动的革命者,自己,已经变成了被革命的对象。
这场由社交媒体催生的、没有领袖、没有纲领、甚至没有组织者的去中心化的风暴,因为有了“尼泊尔宝宝”这个清晰、具体、拉满仇恨值的靶子,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次运动,都更加惨烈,也更加无法调和。
因为,当年的斗争,是政治路线的斗争。 而今天的斗争,是阶级的斗争,是生计的斗争,是一无所有的人,向那些“偷走”了他们一切的人,发出的绝望的怒吼。
一个“失败国家
要理解一个人为何愤怒,很多时候,不必去听他说了什么,先去看一看他的饭碗,摸一摸他的胃。
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
要理解2025年,为何三千万尼泊尔人,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足以颠覆国家的力量,我们必须暂时放下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翻开这个国家最真实的一本账——它的经济账本,以及在这本账本之下,每一户普通人家的柴米油盐。
坦白说,这本账,实在是惨不忍睹。
作为一个被联合国盖章认证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泊尔的国库,常年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它的经济,就像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常年拄着三根拐杖,才能勉强站立。
这第一根拐杖,叫“侨汇”。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但说白了,就是“血汗钱”。由于国内极度缺乏就业机会,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尼泊尔青壮年,被迫远走他乡,去印度、去中东、去马来西亚,从事那些最辛苦、最廉价的体力劳动。他们省吃俭用,把一点点血汗钱,寄回家中,用来养活留在村子里的妻儿老小。
这些来自海外的汇款,竟然占到了尼泊尔整个国家GDP的近四分之一!
这是一种何其畸形,又何其悲哀的经济模式。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并非掌握在自己的工厂、自己的企业手中,而是维系在海外务工人员的命运之上。一旦全球经济有个风吹草动,海外劳工市场一收紧,尼泊尔国内,立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断了炊烟。
这第二根拐杖,叫“旅游”。或者,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称之为“珠峰经济”。
尼泊尔坐拥着世界上最壮丽的雪山,这本是神明赐予的礼物。每年,靠着向登山者发放许可,靠着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尼泊尔也能挣到一笔宝贵的外汇。
但这根拐杖,同样脆弱不堪。旅游业,是一个极度依赖和平与稳定的“和平病”产业。国内政局稍有动荡,游客便会望而却步。就像今天,机场一关,道路一断,所谓的“珠峰经济”,瞬间就会清零。那些靠着游客吃饭的向导、旅店老板、餐厅服务员,他们的饭碗,也就立刻碎了一地。
这第三根拐杖,叫“外援”。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伸手经济”。
根据公开的数据,尼泊尔的国家预算,有高达四分之一,是来自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中、印、美、英等国的捐赠和贷款。
这意味着,这个国家,有四分之一,是靠着“国际社会的善意”在运转。这种依赖,不仅让尼泊-尔在国际政治中直不起腰杆,更让它的国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援助国的政策一变,甚至只是某个官员的心情不好,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尼泊尔的一条公路、一座医院的修建。
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建立在这三根一推就倒的拐杖之上,那它,基本上就是一个“纸牌屋”,一阵稍微大点的風,就能把它吹得稀里哗啦。
而压垮这个纸牌屋的最后一阵风,就是一只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的怪兽——通货膨胀。
在骚乱爆发前的几年里,由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以及尼泊尔自身薄弱的生产能力,该国的物价,早已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对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百分比。但对于加德满都街头,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来说,这意味着,他今天辛辛苦苦跑一天挣来的钱,到明天,可能就买不起同样一袋米了。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口袋里的卢比,一天比一天毛,一天比一天不值钱。
通货膨胀,是最残忍的一种税收。它悄无声息地,将普通人手中那点可怜的储蓄,洗劫一空。它让一切诚实的劳动,都显得荒谬可笑。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无法追上物价上涨的脚步;当他们辛劳一生的积蓄,都在货币的贬值中,化为乌有;当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时——他们的胃,就会发出愤怒的吼叫。
而一个愤怒的胃,必然会点燃一颗愤怒的心。
*巨人的阴影*
如果说,脆弱的经济和阶级的对立,是尼泊尔的“内忧”,那么,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它无法摆脱的“外患”。
我们摊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尼泊尔的宿命,几乎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它像一块被精心制作的三明治里的肉饼,不大不小,不厚不薄,被中国和印度这两片巨大的“面包”,紧紧地夹在中间。
北边,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日益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边,是一望无际的恒河平原,以及一直将它视为自己“天然后院”的印度。
这种地缘格局,决定了尼泊尔,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棋手。它最多,只能努力成为一个,在巨人的棋盘上,尚能左右挪腾的棋子。
尤其是南边的这个邻居——印度,对于尼泊尔来说,是一个爱恨交织、如影随形的存在。
在文化、宗教、血缘上,两国亲如兄弟。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印度对尼泊尔的控制,又是全方位、令人窒息的。
作为一个内陆国,尼泊尔几乎所有的进出口贸易,都必须借道印度的港口和公路。这等于说,印度,捏住了尼泊-尔的经济咽喉。
2015年,就是因为尼泊尔颁布的新宪法,没有充分照顾到南部亲印的马德西人的利益,印度便对此大为不满,随即对尼泊尔实施了长达数月的非正式禁运。
那一次,整个尼泊尔,都陷入了瘫痪。加油站前排起长达数公里的车队,医院里缺医少药,许多家庭,甚至连做饭的燃气罐,都成了奢侈品。
那场惨痛的经历,给所有尼泊尔人,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地缘政治课。它让人们明白,自己的国家命脉,是何其脆弱,又是何其深刻地,被掌握在邻居的手中。
这种被巨人阴影所笼罩的窒息感,深刻地影响了尼泊尔的国内政治生态。
它催生出一种极度敏感、又极度分裂的民族主义情绪。任何一个国内的政策,都很容易被政客们,上纲上线到“亲印”还是“亲华”的路线之争。
“反印”,成了一些政客转移国内矛盾、煽动民粹情绪、收割选票的万能灵药。 而“亲印”,则成了攻击政治对手“卖国”的、最顺手的一顶帽子。
整个国家的政治精英,没有把精力,用在如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些刀刃上,而是耗费在了这种无休止的、基于地缘猜忌的内斗之中。
而这种混乱的政治环境,又恰恰为腐败,提供了最好的温床。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争论“谁是卖国贼”时,就没有人,去关心公共项目的款项,到底去了哪里。
世界已变
社交媒体,像一根无形的神经纤维,将地球上七十多亿人的情绪,连接在了一起。印尼雅加达的大学生,可以实时看到加德满都的同龄人,正在催泪瓦斯中奔跑;一个地方的抗议口号,可以在24小时之内,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现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对权力腐败的“愤怒”,对分配不公的“怨恨”,是这个时代全球共通的情绪底色。
印尼的议员,不过是想给自己多发一点补贴,就能引爆一场全国性的抗议。 尼泊尔的政府,试图捂住批评的嘴巴,更是直接引发了血案。
这背后,是民粹主义的幽灵,在借助网络的东风,于全球徘徊。
但是,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何同样的火星,落在不同的干柴上,燃烧的烈度,会截然不同?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那些被认为是“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在德国,在美-国,公务员阶层,同样是一个享受着稳定工作和丰厚福利的“特权阶层”。他们的退休金,是普通企业职工的好几倍,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民众对此,当然也有不满,也会在报纸上、网络上,发出尖锐的批评。
但为何,这种不满,没有演变成一场要推翻整个国家的暴力革命?
答案在于,这些社会,尚有一个相对厚实的“缓冲垫”。
这个缓冲垫,是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虽然也有怨言,但总体上,还能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和稳定器。 这个缓冲垫,是一个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它就像一个高压锅上的减压阀,让社会矛盾,可以在制度的框架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 尼泊尔年轻人的绝望,源于整个上升渠道的彻底堵死。
仅仅存在特权阶层,是不足以摧毁年轻人的希望的,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向穷人征收的税收,他将年轻人向上努力的最后一点信心都没收了。
当一个社会,不再给年轻人提供希望,那它,就必然会收获年轻人的绝望。
全球化的愤怒火星,最终,落在了“尼泊尔式绝望”这堆浸透了汽油的干柴之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足以将一切烧为灰烬的冲天烈焰。
*观念的崩塌*
统治,靠的不是枪炮,而是一种存在于千百万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观念”。
2006年,当尼泊尔人民推翻王室,建立共和国时,他们心中,是有着一个崭新的、共同的“观念”的。那个观念的名字,叫“民主”,叫“希望”,叫“人民当家作主”。他们相信,这个新的制度,能够带领他们,走向一个更公平、更繁荣的未来。
然而,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这个曾经光芒万丈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蚀,最终彻底崩塌的呢?
是年复一年的经济凋敝,是政客们无休止的内斗,是一桩桩不了了之的腐败丑闻。
而给予这个旧“观念”致命一击的,正是“尼泊尔宝宝”现象,以及政府随后那一系列愚蠢的操作。
为何奥利的辞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因为,当民众脑中的“观念”,已经从“这个政府很烂,需要改革”,彻底转变为“这个政府是我们的敌人,必须推翻”时,任何体制内的修补和妥协,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当支撑统治的“观念”已死,再多的军队和警察,都无法阻止一座大厦的轰然倒塌。
当一个国家的官员,仅仅是利用权力,为自己捞取一些金钱,这当然是腐败。但这种腐败,尚且停留在“个人道德败坏”的层面。
可当这些官员,能够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将他们的子女,也送入权力的轨道;当他们能够将贪腐所得,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广阔的人脉网络,并最终确保他们的后代,能够继续留在统治阶级内部时——腐败的性质,就变了。
它不再是个人的贪婪,而是一个阶级的再生产。
权力,不仅能带来财富。更可怕的是,权力,正在实现“代际传承”。
“尼泊尔宝宝”,就是这种权力世袭的、最鲜活的产物。
他们所炫耀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排他性的特权。这种特权,让他们可以轻易地绕过所有普通人需要遵守的规则,去获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工作,以及,最重要的——免于承担责任的豁免权。
这,是在一个“共和国”的躯体之上,一个新兴的、封闭的“政治贵族”阶层的悄然形成。
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正在重新退回到一种类似于“前现代”的、由出身决定命运的阶级固化状态。
这,才是“尼泊尔宝宝”现象,最令人绝望的地方。
它彻底摧毁了一个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最重要的基石——奋斗的平等。它向所有的“拉姆们”宣告:你们的奋斗,毫无意义。因为赛道,从一开始,就是为“小王公”们铺设的。
所以,今天尼泊尔民众所要反抗的,已经不仅仅是某个贪官的某个贪腐行为。他们要反抗的,是这个正在形成的、试图将国家财富和权力,据为己有并代代相传的、新兴的权贵阶层。
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反腐运动”。 这是一场,平民与新贵族之间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战争。
尼泊尔不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现在,尼泊尔,已经踉踉跄跄地,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旧的秩序,正在烈焰中,化为灰烬。但新的秩序,在哪里?
眼前,摆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一条,是宽阔的、充满诱惑的、通往深渊的路。
这条路,叫“暴力革命”。
在这条路上,仇恨将是唯一的通行证,暴力将是唯一的语言。当愤怒的人群,彻底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之后,迎来的,很可能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而是一个更加血腥的权力真空。
届时,各路政治野心家、地方军阀、极端势力,都会跳出来,争夺这具滚烫的“国家尸体”。
尼泊尔,这个本就由多个民族和地区构成的脆弱国家,很可能会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甚至走向分裂。最终,沦为又一个像索马里、利比亚那样的失败国家。
尼泊尔的下一步,应该还是这条路。
因为这场去中心化的革命,只有愤怒,没有任何建设性。
他的确推翻了一个旧的腐败的政权,但是,他更有可能带来的是另一条错误的路。
世界上的错误有很多种,不是你排除了这种错,就一定走向正确。
吃了一亏又一亏,亏亏不一样。
甚至过上几年,同样的错误反复犯,这在历史上,太正常了。
另一条,是狭窄的、布满荆棘的、通往希望的路。
这条路,叫“制度改良”。它无比艰难,需要这个国家,有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国民理性。
它需要,在废墟之上,迅速出现一批能够超越党派利益、真正为国家未来着想的、新的、有公信力的舆论领袖。
它需要,那支目前尚保持着观望态度的军队,能够坚守政治中立,成为国家秩序的“稳定器”,而不是篡夺权力的“新主宰”。
它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印这两个最重要的邻国,能够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劝和促谈的调解者角色,而不是为了地缘私利,而下场博弈,加剧混乱。
更重要的,它需要那些此刻正被愤怒所支配的民众,能够在宣泄之后,尽快地回归理性,将满腔的怒火,转化为清晰的、可执行的、建设性的政治诉求。
尼泊尔,还有走上第二条路的机会吗?
没有人知道。
这个国家,就像一个被推进了急诊室的重症病人。所有的器官,都在衰竭。外面,站满了心急如焚的亲人,也站满了等着分食遗产的秃鹫。
最终,是抢救成功,还是宣告死亡? 这,将是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里,尼·泊尔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的、一个沉重到无法呼吸的问题。
尼泊尔的悲剧,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次最沉重、最血腥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