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释永信,也是一个企业家
一)
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是你楼下那个开了三十年、号称“匠心传承、三代配方”的兰州拉面馆,老板的儿子打死不肯接班,跑去陆家嘴当金融民工,说哪怕是给资本家擦皮鞋,也比每天早上三点起来和面有前途。
你问老板,这手艺咋办?老板叹了口气,指了指墙上褪色的“中华名小吃”牌匾,说:“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再过两年,我也盘给预制菜公司了,起码省心。”
你看,情怀、传承、古老传说,这些东西在商业社会里,就像屠龙刀法,听起来牛逼,但现实世界里别说龙了,连个大点儿的蜥蜴都见不着。它们真正的价值,不是本身有多厉害,而是能不能被包装成一个好故事,卖个好价钱。
不能变现的IP,就是一堆废纸。
不能赚钱的传说,就是老头乐的背景音。
很多人怀念过去,觉得那时候的东西纯粹。
纯粹是因为穷,穷得没得选。
一旦有了选择,你会发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对搞钱的渴望基本一致。
所以,当我们聊起那个大名鼎鼎、几乎是中国功夫代名词的“少林”时,别跟我扯什么淡泊名利、不问世事。
那都是武侠小说里骗小孩子的。
在现实世界里,它就是一个差点倒闭、靠着一次偶然的病毒式营销(电影)起死回生,然后被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产品经理”盘活,最终走上“IP授权-文旅地产-海外加盟”全产业链发展道路的古老武术品牌。
今天,我们就用商业的显微镜,扒开这个传奇机构的底裤,看看那身飘逸的长袍下面,到底藏着怎样一套精密计算、步步为营的商业逻辑。
别谈信仰,伤钱。
二)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一部叫《少林寺》的电影以一毛钱的票价卷走一个亿票房的时候,真正的少林,穷得像个段子。
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公司,一个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字号”。
那时候的“少林公司”,状况有多惨?
核心资产基本报废。
总部(那堆古建筑)在几十年前被一个叫石友三的军阀一把火给烧了,战损率高达90%。剩下的几间破屋子,墙皮开裂,杂草比人高,耗子进去都得含着眼泪出来,还得自带干粮。
团队濒临解散。
整个公司就剩下十来个员工,一半还是即将退休的老大爷。年轻人要么跑路,要么根本不愿来。1981年,一个叫释永信的16岁少年(我们后面就叫他“永信哥”或“Y总”)来应聘时,公司花名册上只剩9个人。这哪里是公司,这简直就是夕阳红互助小组。
现金流基本为零。
公司唯一的收入来源,是门口路人偶尔丢下的几块钱“香火钱”,连给员工发基本工资都困难。为了活下去,这9个员工得自己开垦28亩旱地种粮食。一个顶尖武术机构,主营业务是农业,这听起来就像是法拉利在造拖拉机,魔幻又心酸。
当时当地的民谣唱:“吃着窝窝头,晚上枕石头。”
这不仅是周边村民的写照,也是“少林公司”的真实日常。
他们的前任CEO行正老师傅,也曾想下山拉点投资,结果跑了一圈,只融到了“天使轮”的几千块钱,对于重建总部的巨大窟窿,屁用没有。
这就是“少林公司”的起点——一个烂摊子,一个被时代遗忘的品牌,一个除了“少林”这两个字之外一无所有的空壳。
直到那部电影火了。
这就像一个你以为已经退市的品牌,突然被一个超级网红在直播间里喊了一嗓子,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想起了它。
游客像潮水一样涌来,想看看电影里的功夫是不是真的。
被动的流量来了,但问题也来了:怎么把这泼天的富贵,稳稳地接住?
靠那几个种地的老师傅吗?显然不行。
这时候,需要一个懂版本、懂玩法、敢下手的狠人。
三)
1987年,22岁的永信哥成了这个烂摊子的新任掌门人。
这位年轻人,跟他的前辈们完全不一样。前辈们想的是怎么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怎么把传统手艺传下去。
而永信哥想的是:怎么把“少林”这个IP,做成一门可以无限复制、无限扩张的大生意。
他后来的种种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老字号品牌复兴计划”。
第一步:组织架构重塑,从作坊到集团。
一个现代公司不能只有一个“生产部”(练功)。Y总大刀阔斧地搞起了部门化建设:
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1986年):这是研发部。把散落的武术典籍、招式套路系统化、标准化,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武术培训、表演)打下理论基础。
成立“少林寺武术队”(1987年):这是市场/演艺部。把功夫从“实战技术”变成“舞台表演”,组团去世界各地巡演。功夫能不能打不重要,好不好看才重要。巡演是最好的广告,直接把品牌打到海外。
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慈善福利基金会”:这是公关/CSR部。提升品牌形象,履行社会责任,顺便还能拓展人脉资源。
建立“少林文化研究所”:这是品牌战略部。直接提出了“少林学”的概念,把一个武术品牌,上升到学术文化的高度。这就叫“定义赛道”,逼格瞬间拉满。
你看,研发、市场、公关、战略,一个现代公司的基本盘就这么搭起来了。少林不再是一个松散的武术爱好者协会,而是一个有明确分工的现代化组织。
*第二步:抢占风口,拥抱互联网和利用知识产权垄断。*
Y总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的前瞻性。
1996年, 当中国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啥玩意儿的时候,他力排众议,给少林搞了个官方网站。而且一上来就玩得很大,直接把《易筋经》、《洗髓经》这些所谓的“武功秘籍”挂了上去。
这是什么操作?这是互联网思维里的“开源引流”。你以为他在泄露核心技术?不,他是在用“免费内容”吸引全球的潜在用户。事实证明,这招绝了,网站上线半年,海外访问量爆炸,日均点击率十几万。什么叫全球化视野?这就叫全球化视野。
1997年, 他开始疯狂注册商标。在那个山寨横行的年代,Y总敏锐地意识到,“少林”这两个字才是最值钱的资产。
他把“少林寺”相关的商标,覆盖到你能想到的所有领域:武术、医药、食品、服装……截止到今天,少林已经注册了700多个商标。
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构建品牌护城河。
他不仅要防止别人盗用,更是在为未来的IP授权帝国铺路。
后来,他还跑去海外打官司,把被日本公司抢注的商标给夺了回来。这种品牌保护意识,别说在当时的传统机构里,就算放到今天的很多创业公司里,也是顶级的。
第三步:商业实体化,把IP真正变成钱。
光有品牌和流量还不够,得有实体来承接商业活动。
1998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步。它标志着少林正式撕下了“非营利组织”的温情面纱,亮出了“商业公司”的獠牙。这家公司的任务很明确:让“少林”这个品牌保值、增值,然后把它变成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至此,Y总完成了从一个破产小作坊掌门人到“少林集团”创始CEO的华丽转身。他的核心打法,就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文化符号,一步步解构成可量化、可复制、可交易的商业产品。
当其他老字号还在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时,Y总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传统是我的故事,现代是我的工具,故事和工具结合,就是印钞机。
四)
有了公司,有了品牌,有了团队,接下来就是疯狂扩张,把商业版图铺向全世界。
少林的商业帝国,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个个都是印钞机。
板块一:文旅地产——“门票经济”与“体验经济”的爱恨情仇。
少林寺景区,本质上就是一个超级主题公园。
但这个公园的运营模式很纠结。一开始,门票被地方政府拿走了大头,少林作为核心IP,只能分到30%的收入。这就像你辛辛苦苦写了个爆款游戏,结果应用商店抽走70%的流水,你说气不气?
为了这门票钱,少林和地方政府打了好几年的官司,从合作到博弈,堪称一部商业斗争大戏。最终虽然拿回了一部分权益,但Y总明白,纯靠门票分成,永远受制于人。
怎么办?搞增值服务,搞二次消费。
你以为你花80块钱买了门票就完事了?太天真了。
想体验一下大师傅的日常生活?来个“一日禅修”,收费200元。
想学两招防身?“武术体验课”,每小时500元,童叟无欺。
想深度感受一下企业文化?“少林文化研学之旅”,3天2晚,盛惠3800元。
还有更高阶的玩法。大殿前烧一炷香,价格从几百到几万不等,美其名曰“功德”,实际上就是精神消费品。
景区里的摊位,一个给游客“以名作诗”的小摊,转手费就能卖11万。一个拍照点,承包权能拍出160万的天价。
这就是把流量价值挖掘到极致。门票是引流产品,真正的利润来自你进门之后的所有消费。从观光,到体验,再到精神满足,总有一款能收割你。
板块二:IP衍生品——“万物皆可少林”的疯狂联名。
如果说文旅是线下的现金牛,那IP衍生品就是线上的永动机。
医药健康:重启“少林药局”,把古老的“禅医药方”包装成现代保健品。活络膏、灵芝茶、跌打酒……你身上从头到脚的毛病,少林都为你准备好了解决方案。这叫切入“大健康赛道”,市场规模万亿级别。
文创产品:开淘宝店“少林欢喜地”,卖的早已不是佛珠禅垫,而是T恤、手表、功夫盲盒。特别是“功夫盲盒”,一年能卖1.8个亿,把古老武术和年轻人的“赌徒心理”完美结合,堪称商业鬼才。
新零售:Y总亲自下场玩抖音,半年吸粉千万。直播带货,999元的定制礼盒5分钟售罄。什么叫KOL(关键意见领袖)?Y总就是功夫界的顶级KOL,带货能力堪比头部主播。
这套打法,本质上就是“文化IP的迪士尼模式”。
核心是一个强大的品牌故事(禅武合一),然后通过授权和自营,把它附着在一切可以附着的消费品上。
当然,步子迈得太大,也容易扯到蛋。当“少林”牌方便面、甚至“少林”牌饲料的商标都被注册时,争议就来了。
人们开始质疑:一个标榜清净的武学圣地,是不是商业化得有点没底线了?
Y总的逻辑很简单:我注册是为了保护,不是为了滥用。但市场的逻辑更简单:你注册了,就给了别人想象空间,也稀释了你主品牌的价值。
板块三:资本运作与海外扩张——当地产大亨和全球连锁。
这是少林商业版图里最硬核,也最让人看不懂的一块。
成立“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Y总个人持股80%(后称代持)。这家公司干嘛的?搞投资的。
境内:2022年,豪掷4.52亿,在郑州拿下黄金地块,要建“少林文化产业园”,里面有酒店、有公寓、有演艺中心。这已经不是搞文旅了,这是直接下场当房地产开发商。
境外:在澳大利亚,花17.6亿买下1200多公顷土地,要建一个“少林村”,里面有分寺、有酒店、有高尔夫球场。这叫什么?这叫文化输出+地产出海。
同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开了13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这些中心可不是公益组织,它们是付费会员制的连锁培训机构。
普通会员年费300美元,VIP会员2000美元。据估算,这些海外中心每年能给少林带来千万英镑级别的收入。
从一个破产边缘的农家乐,到一个业务遍及文旅、地产、医药、零售、金融投资、海外连锁的跨国集团,少林只用了三十年。
Y总用他的商业实践,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功夫的尽头是带货,武学的终点是地产”。
五)
一个商业故事如此成功的CEO,必然会站在争议的顶峰。
围绕Y总的争议,无非三点:钱、私生活、权力。
关于钱:少林一年到底赚多少钱?钱都去哪了?这是个“薛定谔的账本”。外界估算年收入数亿甚至十亿,但少林从未公布过详细的财报。
Y总说自己月薪700,但少林名下豪车十几辆,他本人也被拍到身披16万的金线袈裟、佩戴名贵佛珠。
但少林寺,也不属于国企。甚至这家公司的崛起,与Y总个人能力密不可分,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Y总与宗庆后承包企业也没有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这个庙还不是政府的。
关于私生活:从“私生女”到“情妇”,各种桃色传闻隔三差五就来一次。虽然官方调查多次辟谣,但在“媒介奇观”的放大下,这些传闻对Y总和少林品牌的伤害是持续性的。
这本质上是公众对一个“精神领袖”人设的道德审判。
大家期望中的武学宗师,应该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的。但Y总展现出的,是一个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的“霸道总裁”形象。
这种人设的巨大反差,本身就是流量的引爆点。
关于权力:2025年的“失联”风波,把这种不信任推向了高潮。Y总微博断更、多日不露面、内部人员回应含糊、官方通报口径不一……一套组合拳下来,谣言满天飞。
六)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
那个放弃了祖传拉面手艺,跑去当金融民工的年轻人,他错了吗?
从情怀上讲,他背叛了传统。但从生存角度看,他只是做出了在当前环境下最理性的选择。
少林和Y总,也是一样。
他们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守着“纯粹”,在清贫和落寞中,慢慢被遗忘,最终成为历史书里的一行字,供后人凭吊。
另一条是拥抱商业,在争议和喧嚣中,把品牌做大做强,让“少林”这两个字以商品的形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代价是传奇被祛魅,神圣被消解。
他们选择了后一条路。
这是一场用“神圣性”换取“生存权”的豪赌。他们赌赢了,少林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但代价是,那个存在于武侠小说和集体想象中的“少林”,永远地死去了。
所以,当你今天看到一个少林大师傅在直播间里,一边打着拳,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家人们,上链接!”,请不要惊讶。
这可能不是文化的堕落,而是它在当今这个世界里,唯一能活下去的方式。
毕竟,连武学的最高殿堂都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先谈生存,再谈理想。先学会怎么赚钱,再谈怎么普度众生。
而这,可能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武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