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贸易战和关税战,有哪些最常见的误解

在对川普的评价中,不少人对于国际贸易有太多的误解。

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不懂经济学,也没有研究过各国的税制,因此,大量的各种谣言在坊间流传。

第一:出口退税是补贴吗?

出口退税不是补贴,退的税是指增值税。企业的利润,依然还要交所得税。

出口退税,是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在做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各国都存在销售流转税,如果出口时要向国内缴纳流转税,就会导致这个产品被双重征税。

比如,中国的增值税率是13%,欧洲的增值税率很多在25%左右,一个产品如果从中国出口到欧洲,不退税的话,就要缴纳两边的增值税,也即要交38%的增值税。

如果都交的话,那就会形成一个结果,人为地将本国产品与另一国产品置于不平等的竞争关系中。

比如,欧洲本土生产的产品,只需要交25%,而中国卖向欧洲的产品将要征收38%的增值税。

因此,出口退税是绝大部分国家的常规操作,不属于补贴。

其次,减税,也不属于补贴。补贴是指,将政府将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给一个企业,企业因此得到了非市场的钱。

中国对电商行业很长时间不怎么征税,个人店卖东西,款直接装口袋了,很长时间政府不向他们征税,但这是好事。

追求公平的税收,是错误的,税收是对企业产出的一种剥夺,任何时候对任何企业、行业减税,都是有利于资本积累,有利于所有消费者的福祉的。

如果某个行业被严格征税了,另一个行业征的税比较少,那么这个行业的要求应该是希望公平的减税,而不是要求另一个行业加税。

所以,不管从哪个意义上说,出口退税,都不是一种补贴。

第二、如果有补贴,是恶性竞争吗?

如果一个国家对某一个行业,比如新能源车进行补贴,那么,这些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因此降低,最终导致他们在另一国占领了市场,请问,这是恶性竞争吗?

不是。

某国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来自于其他企业上缴的税款,为了增加补贴,政府就会增加对于其他企业的征税。

这时,损失的是国内的其他企业的资本积累,他们因为税收的增加导致企业的资本量减少,最终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让他们的产品成本更高。

因此,在一国内对某一行业的企业进行补贴,损失的是本国的另一些企业和劳工,表面上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增长了,但另一些产品的销售量却会减少。

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产品很多,新能源车只是一种,新能源车降价了,别的产品成本升高了导致其市场变小,因此,补贴某一行业,是对本国其他产业的伤害。

相反,这种补贴是另一国消费者的福音,你这一国为了让我购买产品便宜一点,不惜牺牲其他企业和劳工的收入,这对他们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至少短期内是受益的。

我节省下来的消费,就可以购买更多的产品,可能另一国的汽车产业短时间内会受到影响,但是另一国的其他产业会得以发展,因为消费者节省的开支会购买更多的产品。

从长期来说,另一国的汽车产业也不会受损,因为你补贴难以长期持续,只要你停止补贴,我的生产线还在技术工人还在,那我马上就可以干倒你。

比如,中国的留学生,很多在中国读完本科再去留学的,这些人在中国享受了大量的补贴,他们也是劳动力商品,你认为,另一国的人接受他们来工作,是沾便宜了,还是吃亏了?谁者是受损方?

再比如,假设现在来个金主,再一次投资滴滴,以低价补贴打败中国所有的网约车平台,在补贴的过程中,谁受损了?这个金主真金白银拿钱出来补贴了,网约车司机和消费者作为被补贴方,钱从金主手里转移到他们身上来了。

现实中的滴滴投资高达1650亿元,到现在滴滴一个月大概只能赚到6亿左右,如果用这样的速度赚钱,光是收回投资,要近三十年。

同时,补贴能打垮其他的网约车平台吗?打败了UBER,打败了神州,但现在不还是出现这么多平台吗?只要你停止补贴,你这个生意有利可图,其他的企业一样马上就出现,高德等一系列平台现在不是欢得很吗?

要打败所有的平台,只有一个方法,长期维持低价高质的服务才可能,不能给竞争对手一点机会,而这时,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消费者。

答案是,如果中国政府补贴出口,那么,中国地区所有的企业和民众是受损方,而美国地区的民众和企业是受益者。

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补贴农业,把大米打到五毛一斤,把猪肉打到五块一斤,大量进口啊,省下来的支出,就会带动其他的行业,创造其他的就业啊,担心什么呢?

应该大笑啊,这么傻的国家,可不好找,多补贴一点吧。

他停止补贴了,那再把农田恢复耕种,再重新开始养猪不就行了,哪来的什么损失呢?沾大便宜了。

第三、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出口美国反而比国内卖得便宜?

这是不同税制导致的,因为中国征收更多的流转税,而美国征收更多的所得税。

美国的销售税低于中国,因此,企业销售产品时的成本得以降低,降价竞争的空间更大,而欧洲的销售税(增值税)更高,因此,在欧洲上市时的各种手机产品,往往比国内更贵。

美国征收更严格的个税,导致居民的实际到手收入降低。中国征收更多的销售税,导致一些产品的供给变少,销售价格更高。

同时,也因为美国市场的标价模式不一样,美国在购买很多产品时,价格是10美元,但结帐时,要交10%的销售税,实际价格并不是10美元,而是11美元。

但汇率差的确让中国的货币被低估,导致外国人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中国产品,但如前所述,这种补贴,伤害的并不是外国人,也不是外国企业,伤害的是中国人。

一个生产同样多产品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他们的购买力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是中国人吃亏了,而不是美国人吃亏了。

这意味着,中国人在长期接受更低的收入,在补贴美国人。

以当下的国际贸易现状,因为汇率问题,欧美人都沾大便宜了。导致同等生产力的中国人的购买力甚至低于生产力远低于中国人的欧美人。

比如,一个美国的货车司机,和中国的司机运往送去美国的货物,都是在为美国消费者服务,他们的工作强度和里程数可能差不多,但美国司机的购买力就高了几倍,如果没有国界、不同货币汇率的影响,他们的收入应该是接近的。

谁吃亏了?中国的货车司机吃亏了。低价为美国人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服务。这个是货币问题导致的。

反过来 ,这也是一条商业原理,如果你能做出口,就不要做内销,同等的努力更容易赚到更多的钱,因为能赚到汇率差。沿海城市更多有钱人和有钱企业,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受到汇率差的影响更小。

同理,那些在海外有更多业务的企业,你应该更看好。

这也是一条生活原理,你要是在国内吭哧吭哧赚个几百万千把万,然后跑去美国居住消费,这是最惨的事,因为光汇率差,你就损失了一大半。

反过来,你要是在海外赚钱,跑回国内消费,那就要爽翻天。

第四、中国海关收的税不少,有一万多亿,怎么是只有2000多亿的关税呢?

因为存在进口增值税。进口增值税也是海关收的,因此海关收取的外国企业的税收,远远高于关税。

关税与进口增值税的区别在于,关税是一种定向只向外国企业征收的税,而增值税是向国内和国外企业都征收的税,只不过国内企业的就叫增值税,国外企业的叫进口增值税。

关税的目的是阻止竞争,是区别对待。

但进口增值税不存在这个功能,进口增值税的目的是向国内国外的企业都征收增值税,如果不向国外的企业征收,那国内的企业就容易转移到国外去生产。

比如汽车进口除了关税外,大排量的汽车还有进口消费税、进口增值税,但大排量的汽车消费税,国内的大排量汽车也征收。

按中国的税法,不论国内国外,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汽车,消费税税率为40%。

因此,从法理上,这也不算区别对待,只不过因为中国很长时间没有多少大排量汽车的市场,国内汽车企业不怎么生产这类汽车。

第五、关税是谁承担的?

不少人,包括做进出口的人说,我们不承担,原来卖十美元,加关税我还是卖十美元,因为关税是美国的进口商去缴的,关我屁事。

在欧洲增值税25%,是由最终销售产品到消费者这个环节一次性收取的,上游的企业都感觉到自己没有税。

但流转税是向上转移的,也即,流转移最终是由上游的供应商和员工们共同承担的,而不是由消费者承担的。

这个问题,我写过几篇文章,由是逻辑比较复杂,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这篇。

税收能转嫁给消费者么?

第六、中国产品是低价倾销吗?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你当然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企业向你低价倾销,这不是有利于你吗?

即使中国企业低价倾销到美国,让美国消费者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产品,那会伤害美国经济吗?不会。

原来一个美国工人,月收入四千美元,在没有中国低价产品时,他要花两千美元买生活必须品,中国低价产品出现后,他只需要一千美元了,这时,他多出来的一千美元,就可以购买美国的其他服务性产品,比如买软件,买游戏。

反过来也是,如果中国大力引进美国、阿根廷的低价牛肉猪肉,让我们的伙食支出减少一半,那中国人就有更多的钱买服装,出门旅游。

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的贸易,是由于相互的比较优势不一样,才会存在贸易,如果在美国生产服装也很便宜,那中国服装卖不到美国,反而会从美国进口服装,那中国应该生产别的。

如果中国生产服装便宜,而美国生产的人工智能服务便宜,那美国应该多生产大模型,用大模型服务来换中国的服装,这样双方都节省了成本,都能买更多的产品。

现在隔绝的市场中,就出现了中国有中国的大模型,美国有美国的大模型,这是资源的浪费。

每一个国家都要生产汽车,生产家具,生产一切,这只能说明分工不细化,贸易不发达,合理的市场,就应该是美国生产大模型,中国制造各种工业制成品。

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因为,美国阻止中国的技术人员去美国工作,同时又试图保持美国的制造业,想实现自给自足。

如果美国开放技术人才随便去美国工作,那美国将有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工程师,他们会成为一切高科技产品的供给方,优势无以伦比,这样中国制造工业制成品,换来各种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双方互补。

而美国的红脖子不必生产汽车,而是要做服务业工人,为美国的高科技人员提供服务业。

这样中美民众就能形成紧密合作,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不存在任何的冲突。

贸易战的结果是,各国都会倾向于自给自足,导致国际交易量减少,各种产品成本上升,最终所有人变得更加贫困。

第七、很多外国商品卖到中国来为什么特别贵?

这里主要指的产品是,高端大排量汽车,奢侈品,高端化妆品等等。

这里有双重因素,第一存在高额的关税,第二还存在高额的消费税。

但是,从中国政府设立这种税制的目标来说,主要还不是贸易保护,因为中国就没有高端大排量汽车的生产,直到现在,国产的高端大排量越野车都是极少的,中国也没有什么奢侈品的产业链,更没有高端的化妆品。

这些高额税收的思路是一种变相向富人征税的思路,也就是通过关税和消费税,抬高这类产品的进口成本,以向中国的富人征收税收。

比如香烟和酒也有高额的消费税,都是这种思路。

因此,代购奢侈品,甚至以前走私大排量汽车成风,因为中间有大量的价差。

当然这种思路也是错的,因为这笔税也不是向中国富人收的,其实还是向外国的企业收取的,为什么,前面那个文章说过,税收是无法向消费者征收的。

比如,丰田的埃尔法,一样可以在国内需要加价才能买到。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进口路虎,在加征关税消费税后,有一段时间还要加价几十万才能买到。

也即,加不加这个关税,其实卖价都会差不多,损失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厂商。

奢侈品厂商是人为地在中国定一个高价,而不是因为他们关税高,因为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在他们看来可以比海外卖更高,所以要区别定价。

认为取消关税,进口消费税,价格就会降,是错误的理解。当然我也反对对这些产品加征关税,外国企业应该低税。

第八、中国对外管制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关税并非中国对外国企业管制的最主要的力量,长期以来最主要的管制是投资管制,这种管制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中国本来就长期欢迎外国企业来投资中国,外来资本投资中国,是中国快速参与全球化生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但由于各种体制的障碍,比如汽车产业有很多国企,为了保住这些国企的存在,规定外国汽车企业不能独立在中国建厂,只能与他们合资 ,这就是一种既希望他来投资,又想保护原来汽车国企的意图。

比如金融产业,之前认为很重要,不能让外资参与,直到近几年才开放。

还有各种大家熟悉的各种产业的各种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考虑叫国家安全,而不是出于产业竞争的目标,这个不能展开细说。

还有大量的国企垄断机制,比如铁路,烟草、电信等对中国的民企都是限制进入的,对外国企业当然也是禁止的。

谷歌离开中国的原因不是中国政府不允许谷歌进入,而是谷歌不能接受中国政府的相关管制,但这样的管制是否是对中国企业也有呢?当然也是有的。

因此,中国的问题,并不在于区别对待,而在于中国与国外不同的政治体制,并因此设立的各种管制,大多数这些管制,不管是中国的民企、外国的民企,都是同等具有的。

相反,中国反而是在所得税领域,长期给予外资优惠,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个待遇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部分取消了。但内资企业可没这待遇。

有一些领域还是有开放的,比如水务公司,城市自来水,这也是一种所谓自然垄断型的企业,比如法国威立雅,自2002年起,就落地中国,并收购了很多原来的国有水务公司。燃气领域的新奥,也是外商独资企业。

不过,我同样要告诉你,美国政府对外的管制当中,关税和投资管制二者也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外来投资管制也是非常多的。

我们当然要批评很多中国的外来投资管制,不管是对外投资及国内企业的管制,作为市场派都是持批评态度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美国是什么白莲花。

美国有一个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其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CFIUS对合规和执法的重视日益增加,2023年开出的民事罚款数量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外国投资的审查机构,一年要处理几百笔外来投资审查。该委员会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审查中更多关注一些传统领域,如国防、军工和特定关键技术,但现在也会关注尖端的科技领域,例如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

现在美国还在增加对外投资审查制度,也即美国的企业对外投资什么,也要被审批。

一些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行业,如航空、通讯、能源、渔业、水电等部门,美国对外商投资设有一定的限制,该等限制一般以外商权益比例限制、牌照要求或监管机构事先审查的机制来实现。

例如,外国投资者在航空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25%,且航空公司应当由美国公民实际控制;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收购银行或其他贷款服务机构,也可能受到联邦或州监管机构的审查;外国政府或政府代表无法在美国取得广播和电视运营商许可证等。

两国在经济自由度上、管理模式上有什么完全不同的地方吗?我不认为很大。如果要打贸易战,两国都可以举出一大堆的事例来说,对方国家对我国企业不友好。

第九、美国长期逆差的原因是什么

总有人说,美国对中国长期逆差的原因是中国不讲武德,恶意倾销,去恶意赚了美国人的钱。

这种说法是一种重商主义思维,违背基本经济学常识,如果滴滴打车搞优惠,让你天天坐得爽,你会认为这是恶意么?

但美国这个国家的确存在问题,那就是他不仅针对中国是逆差,基本上针对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是逆差,并且是自八十年代以后一直是逆差,这个逆差金额累计高达几万亿美元。

一个国家可能持续如此吗?不可能的,你想一下,假设美国是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可能长期几十年处于逆差吗?天天对外买,从来不卖给家庭以外任何东西,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这个家庭储蓄了几十年的钱。

美国实际出口的是美元,美元正是通过逆差的方式才能流出美国。

我们假设美国天天是顺差,那么,各国就要自己存在央行里的美元去买美国的产品,然后每一天,美元储备都会减少,因为你长期是顺差嘛 ,这样美元就全部回流美国了。

中国长期顺差,其实对中国民众并不利,因为这等于美国人印钞票就可以换来中国真实的货物,要减少这种伤害,中国贸易上保持美元贸易的基本平衡,反而是一件好事。

否则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怎么办?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理财,这样美元又通过买美国国债的方式 回流美国,成为美国企业可以长期低息贷款的原因。

当然,我不是说美国这么干就是对的,就是对美国有利的,这么干当然会导致制造业空心化,企业慢慢全跑了。

只是过往的美国政客都吸毒上瘾了,随便印钱,后果全球一起承担,这等于奕成上帝了,我要光,于是光就有了。

这也带来了美国天量的债务,以及制造业的全面衰退。这也导致美国人纷纷有危机感,怎么各种先进制造业全部在东亚了,而不在美国了?比如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基本上在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占比极低。

因此,美国逆差不是什么中国带来的,而是美元体系带来的。美国不超发这么多货币,就不可能形成这么强大的购买力可以天天买买买。

但川普说这话有点虚伪,因为美联储上一次无限量化宽松,就是在他任上搞的,拼命印钱发给呆在家里的美国人,而次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就创了新高。

如果美国印钞,又不能在海外买产品,那会发生什么,美国的通胀会发展到阿根廷这个地步。

如果你对比美国与阿根廷的印钞量和政府债务,你会发现阿根廷叫弟弟,根本没印多少,债务才几千亿美元罢了,但美国是35万亿美元,但美国之所以印这么多没事,因为流出去了。

今天的川普还在要求美联储降息放水,刺激经济,以刺激股市彰显他的政绩,如果叠加他的关税政策,那有的好看了。

以上,是国内舆论中对贸易战中的常见误解。我没有要为哪国政府要辩护的意思,我只是不爽某些自认为是市场派的人,却支持所谓的贸易战,我认为,这是逻辑双标。

这个世界上所有政府施加的管制,贸易限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都应该一体看待,一体批评,而不因为立场而改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