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经济的典型干预:不能牺牲利润打价格战?
**这两天发展委相关领导在汽车论坛上不点名批评某些企业,**不能牺牲利润打价格战”!
不能牺牲利润打价格战? 这是啥意思?翻译成大白话不就是:“喂!你们这帮开公司的,卖东西的,不许降价卖得太狠!就算能挣少点,多卖点,抢占市场,那也不行!利润薄了,不好看!”
我这脑子当时就“嗡”一下,无数个问号像弹幕一样飘过:
“大哥,你是认真的吗?”
“这是哪个平行宇宙的商业逻辑?”
“咱们老百姓买东西,难道不是谁便宜、谁好就买谁吗?”
“企业之间不打打价格战,难道等着一起发霉、一起被淘汰吗?”
这句话听起来很轻松,但是却兹事体大。
一、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我的东西我做主,天经地义!
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提供的服务,那就是它的私有财产。
我这批货,我想卖十块,还是想打折卖八块,甚至亏本清仓卖五块,那是我自己的经营决策!
我得根据我的成本、我的库存、我的竞争对手、我的市场策略来定价。这定价权,就是企业最核心、最基本的权利之一,说白了,这就是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保护企业的定价权,本质上就是在保护私有产权,保护市场经济的根基啊!
这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吗?这跟咱们天天喊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不是不太合拍呀。
第二,你不考虑国际贸易争端吗?
美国、欧洲那帮发达国家,正天天扯着嗓子喊呢:“中国!你们的东西卖得太便宜了!你们这是‘倾销’!是‘恶性竞争’!你们扰乱了世界市场秩序!”
什么电动车、光伏、钢铁,但凡中国做得好、卖得便宜、有竞争力的,他们就给你扣上这顶帽子。
倾销就是一种腐败名词,什么叫倾销,我成本比你低、效率比你高、卖得比你好?怎么还搞出来一个把好事变成坏事的“倾销”概念。
没有任何标准可言的倾销,不过是贸易保护主义污名化正常贸易的手段。
结果呢?咱们这边厢,发展委的大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内喊话:“孩子们,别降价了,要注意利润啊!”
美国贸易代表:“你看!我就说中国企业低价倾销!他们自己官员都承认了,不让他们打价格战,说明他们平时就是在打嘛!”
欧盟官员:“证据确凿!连他们内部都在管控这种‘非市场行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
这有点象是在自证“我有罪”,告诉全世界:“我们确实有时候卖得太便宜了,我们正在努力改正!”
这不等于告诉全世界,咱们的价格优势,不是靠技术进步、不是靠规模效应、不是靠管理优化,而是靠“不计成本”、“牺牲利润”得来的?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吗?
第三,价格竞争,那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但凡对市场经济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最常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它就像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是逼着企业不断进步的“催化剂”。
你想想,一个行业里,如果所有企业都和和气气,大家商量好了,“哥们儿,咱都别降价,一起舒舒服服赚高利润”,那结果会是啥?
对消费者来说: 你不降价,就说明消费者福祉没有进步。
对企业自身来说: 短期内可能挺舒服,大家都有钱赚。但长期呢?没有了降价的压力,谁还有动力去搞研发、去改进工艺、去提升管理、去挖空心思降低成本?
大家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呗!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外部冲击,或者有新的竞争者闯进来,那不是一触即溃吗?
价格战,听起来好像很残酷,很“卷”,但它背后遵循的是最朴素的市场规律啊!
什么规律?——追求规模!追求效率!
你开个小餐馆,一天炒10盘土豆丝。隔壁开了家连锁快餐,一天能卖1000盘土豆丝。你觉得谁的土豆丝成本低?肯定是连锁快餐啊!人家土豆一次进货几吨,价格能压到最低;人家厨师流程化操作,效率高;人家房租、管理成本摊到每一盘上,也更低。
所以,企业为什么要打价格战?
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牺牲利润”,而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
当我的规模上去了,我的单位成本就能降下来。我卖8块钱一盘土豆丝,可能利润率比你卖10块钱还高!
这时候,价格战就成了我抢占市场、挤垮对手、最终实现更高总利润的手段!
这不就是商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吗?
用暂时的低价(甚至亏损)换取市场份额,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最终形成成本优势和规模壁垒,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
你看看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哪个不是先烧钱补贴、低价圈用户,把规模做起来再说?
你看看那些制造业巨头,哪个不是在全球市场上靠着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打下一片天?
牺牲短期利润,追求长期发展和市场主导地位,这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是市场竞争的常态! 你不让企业这么干,等于缚住了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放弃了最有效的竞争武器之一。
你现在跑出来说“不许牺牲利润打价格战”,这不就是在干扰市场的价格信号吗? 你不让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由定价,不让它用价格武器去争夺市场,这“看不见的手”不就被你强行绑起来了吗?
你凭什么判断企业“牺牲利润”了?牺牲多少算“牺牲”?这个“度”谁来把握?难道要每个企业都把账本交上去,让领导审批一下“你这个降价幅度合不合规矩”?那不成笑话了吗?**
那还要市场干什么?
第四,不让“鲶鱼”搅动,最后可能是一池死水!
如果整个社会都不搞“牺牲利润”的价格战了,会发生什么?
企业层面: 那些已经占据市场优势的大企业,会挺高兴。没人和我抢地盘了,我可以安安稳稳地收“垄断税”了。但代价呢?是创新动力的减弱,是内部效率的下降,是“大企业病”的滋生。
而那些有潜力的新进入者、中小企业,则可能因为无法使用价格这个最直接的武器来挑战巨头,而被扼杀在摇篮里。整个市场的活力就没了!
我认为相关部门听得太多了企业的一些呼声,因为他们接触的大多数是大企业,大企业急于保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往往会吐槽价格竞争太激烈了,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失去了竞争能力,面对新企业的竞争压力山大的吐槽。
产业层面: 缺乏竞争的产业,就像一潭死水。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更新换代慢,整体竞争力下降。在国内可能还能靠着政策保护混日子,但一到国际市场上,面对那些在激烈竞争中“杀”出来的外国对手,那不就是“绵羊”遇上“狼”吗?到时候别说“走出去”了,能不被人家冲垮就不错了。
消费者层面: 这就更直接了。选择变少,价格变高,性价比变低。最终为这种“和谐”、“有序”的市场买单的。
所以,限制价格竞争,看似是为了“稳定”,为了“秩序”,为了保护某些企业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其代价可能是牺牲整个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所以啊,我认为,这位发展委领导的话,甭管他是出于什么好心(也许是怕企业恶性竞争搞垮行业?也许是担心就业问题?)
但在我看来,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1、常识性错误: 没搞懂定价权是企业的基本权利,是私有产权的核心体现。
2、战略性失误: 在贸易战他国政府指责我们“低价倾销”的节骨眼上,发表这种言论,无异于自毁长城,主动送人把柄。
3、理念性偏差: 低估了价格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有开“历史倒车”、重回“计划管控”的嫌疑。
市场经济,从来都不是温良恭俭让的请客吃饭。 它有它的残酷,有它的“血雨腥风”,但正是这种竞争,才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才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才带来了我们今天相对丰富和便宜的物质生活。
价格,是企业的武器,也是市场的语言。 你不能因为它有时候“伤人”(淘汰了落后企业),就剥夺企业使用它的权利,就试图让市场“失语”。
真正要做的是什么? 是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打破行政壁垒,让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规则下,去比拼技术、比拼管理、比拼成本、也包括比拼价格!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作用,去筛选出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每位消费者的钱袋子的每次付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