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的私生子是哪国人,跟你有毛关系!

我们老家小县城,以前有一家饺子馆,老板姓林,夫妻店,他老婆就是服务员。饺子皮薄馅儿大,用的料也好,还带几个小凉菜,凉菜也做得口感特别好,而且经济实惠,所以生意非常红火。我以前回老家了,总要去光顾一下的。

小县城嘛,就那些人,都是街坊四邻,老林他爸是干啥的,甚至他小姨子叫啥,大家都知道。时间长了,大家谁喜欢吃啥口味的,老林都知道,去了都不用说话,吆喝一声,你喜欢的饺子就端上来了。

老林这人,我现在回想起来:一是特别适合做生意,就是心不重,讲究细水长流,然后特别会跟人交往,说话让人特别爱听,让食客们都高兴。二是他有情种气质,特别招女人喜欢。情种不需要特别有钱,也不需要特别帅,而是像李松老师讲的那样,具备几个特点:1**、不挑剔;2、乐观随性,**发现任何异性之美,女人喜欢听啥他就说啥,专往你痒痒处挠,而且特别自然,不像是装的,撩者,聊也;3、没有精神洁癖。

后来生意扩大,他比以前有钱了,买了一辆昌河面包——那个年代绝对的奢侈品;然后又招了几个女服务员。事情开始起变化。

他开始赌博,一场输赢在好几万那种,赚的钱都用来还赌债了;再后来,他把原配蹬了,跟一个女服务员搞到一起了。那女服务员我见过,比他小20岁左右吧,长的那是真好看。

大家茶余饭后,都在替老林感到悲哀,好好的日子被他生生给过糟蹋了;然后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他的桃色事件,说他是个负心汉,抛弃糟糠之妻搞了一个狐狸精,人家还不是图他有几个小钱,难不成是喜欢他长得歪瓜裂枣又年纪大?这种话题总是非常吸引人的,人人都在参与。就像米塞斯说的那样:摩西族的人就爱八卦女人、食物和农作物收成,可是牛顿、康德跟他们的邻居比较喜欢谈的还不是一样,又有什么其它话题?

八卦完了也就完了,大家该去老林那里吃饺子照样去,生意依然很红火。

这证明了,对于他的家庭和他老婆来说,他就是个人渣,可是对于消费大众来说,那根本就不重要;别看大众嘴上义愤填膺的,可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其实不在乎,因为大众是去吃饺子的,不是去筛选道德标兵的。所以那些义愤,都是秀自己的道德观的一种表演。

再后来,听说他跟那个女服务员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然后搬去南京了,还在做餐饮生意。

你说这件事,跟宗庆后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呢?没啥区别。其微小的非本质性的区别只在于,老林的影响力不够大,那时候还没有微博和微信。老林搬去了南京,上了南京户口,对我们老家小县城的人来说,跟搬去美国了,也没啥区别。

所以,都散了,那都是人家的事,你该怎么喝水就怎么喝水就完了。

小粉红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他们关注的不是产品好不好,而是看一种产品的生产者是不是很爱国。作为一名消费者,他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商品;经济学不负责教育消费者,但是作为一种哲学,当然可以说有些消费者就是很SB。他们喜欢战争而不是和平,所以武器的销量超过了《人的行动》和避孕套。

你喝水就行了,关注人家有几个女人,孩子是哪个国籍,并以此来衡量他是否爱国干什么?说到底就是七宗罪之首:嫉妒。嫉妒不能明说,所以就必须把它上升为一种哲学,以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

攻击钟睒睒的时候,说因为他儿子是美国籍,现在傻眼了吧,到底怎么逻辑一致?难道又把头塞进沙子里?

如果我们非要谈论爱国的话,一个企业家爱国的方式是什么?尽可能多地赚同胞的钱。

市场经济,一个企业家若是能多赚钱,证明了过去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不协调现象,有些资源资本化不足,没有用到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之处。企业家发现了这种不协调,运用他的资本,让经济中的不协调现象减少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了,消费者迫切需求得到满足了。没有消费者的金钱投票,他就不可能赚到钱。

所以,市场企业家赚钱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进步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造福消费者的过程。他就是在“爱国”。

如果你真的非要发神经,去指责谁,去说谁不爱国,你应该指责那些导致亏损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吃着纳税人的税金还在不断亏损的裙带关系户,这些人才真的是在浪费资源、毁灭资本、减损消费者的满足,他们才是不爱国。你总不能说,一个让人们不断变穷的人是爱国?

所以,我们社会不应该拿一个企业家和他的子女的国籍说事。一个企业家,服务好中国消费者了,赚钱了,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其实爱国这个事情,跟国籍都没啥关系。如果一个外国人拿着资本来赚中国人的钱了,那他就是个“国际友人”。他就是在“爱这个国家”。改革开放,不就是吸引外资吗?这些外国资本家给中国带来的改善,比起那些口惠而不实光会喊爱国口号的人,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

一个人,一个消费者,非要让国境线把自己的脑子给框住,就像一个蚂蚁一样,画一条线它就出不去了,不觉得很可笑吗?难道可口可乐和麦当劳没有“爱中国”吗?难道你们忘了马克思的教导:要消灭国家吗?

在国家现实存在的条件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国籍,这是巨大的边际改善,它意味着自愿脱离,意味着用脚投票,由此将会实现国家间更大程度的竞争态势,进而减少剥削。这对所有人都是好事。富人只不过是先行一步,在突破国家的牢笼,他们是普罗大众实现自由的先锋,有什么好指责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能随便选择国籍,那肯定是大好事啊,那你就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我们社会更不需要把一个企业家的私生活拿出来反复捶打。任何人的私生活,都经不起严格审视。如果你像一个宗教法官一样去审视每个人,这世界上就没好人;如果你像个检察官寻找罪证一样去看待每个人,那就全是犯罪分子——繁文缛节的立法让每个人都是违法犯罪分子,谁还没个交通违法和违反环保禁令啊。

人的身份有多重性。老林对于他原配老婆来说是个人渣,但也不妨碍他包饺子包得好,不影响他正确地履行了企业家功能。你吃饺子就行了,你有道德洁癖不吃他饺子也可。就怕表演过头,形成公众舆论,那些公众舆论则都指向一个方向,让强制力出面来实现自己的道德偏好,而政府总是会服从于公众舆论,否则它就没法统治,而且也总是有扩张权力的动机。到那时,每个人都是犯罪分子,总有一款法条适合你。

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道德这事情,不归强制力管。我们崇尚家庭美德,但这不是国家插手家庭事务的理由;我们认为人们把毒品打进自己的身体里是自己的权利,但这并不是支持人们去吸毒,而是基于同样的理由:这不是国家应该管的事,他自己应当自负其责。

在经济萧条期——当然,任何时期都一样——更要创造一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本积累和经济复苏。而不是让武断的戒律禁锢企业家,更不能在舆论上一片充满肃杀之气,让企业家动辄得咎。而舆论,就是我们每个人创造的。

有些人担心资本外逃,资产转移。将他们的逻辑贯彻到底,那么外国资本要进入中国,外国也应该管制起来,因为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资本外逃啊。在劳动力被国境线限制无法自由转移时,再把资本的跨境移动管制起来,这世界就快要完蛋了。

我们要说的是,如果你不让企业家把资产转移出去,那么他们根本都不会进来,或者根本就不会积累资本。

米莱之前的阿根廷,现在的印度,坚决不准资本外逃,结果就是,没有资本,谁都不敢、也不去投资。

即便我们不讨论外汇管制和个人财产转移的自由问题,只从经济和功利的角度考虑,一个人要想从一国把资金转移走,这些钱首先是他前期造福消费者的结果,消费者已经得利了,当初他付给土地和劳动力的,也已经付出了,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总是净收益的所有者,他们总是在国内;况且,如果他要把资产变卖了转移走,总得有人接盘啊,不论是谁接盘,这些资产仍然在国内,仍然将在市场经济中被企业家配置到消费者需求的用途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些企业家,喜欢吃爱国饭,希望他们明白,在市场上长远立足,永远依靠的是实实在在地服务消费者,而不是表演成性。当初立下的人设有多高,人设崩塌后被踩的就有多惨。那就是活该。重要的是,鼓噪民族主义舆论,将通往国家控制主义,企业家将首当其冲被吊打和批斗,迎来巨大的反噬。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调门起的越高,摔死得就越惨。须知保证企业家安全的,爱国主义并不是护身符,而是国家权力的缩减、产权有保障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

有些人也不要误判舆论。大众喊爱国主义,只不过是因为吼这一嗓子不用付出什么代价,还能满足情绪价值,收获一种虚幻的安全感。这是一种理性的行动。如果爱国对他有利,他就爱国,如果对他不利,他马上就可以不爱国。今天事业顺风顺水,甚至只是买了一辆喜欢的车子,交往了一个漂亮女服务员,春风得意,他就爱国;明天生意上受挫了,发表了一番言论被封号了,甚至老婆给他戴绿帽子了,女服务员跑了,他就觉得这国家哪哪都不对,就开始恨国了。

不要看那些看似汹涌的舆论言辞,而要看人们真实的行动,那才是真实的偏好。打仗,有人承诺要捐三个月工资,可是免费的时候他才慷慨,他实际不出一分钱。要是他知道战争不是三个月工资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他的房产贬得一文不值,把他儿子夺走去战场送命,甚至就吃不上便宜的外卖了,他就不会那么爱国了,他才不在乎将来到底给谁纳税呢。所以人们并没有他们嘴上宣称的那么爱国,千万不要误判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