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私有化:穷人就只能被抢劫?
“如果安保服务全靠买,穷人买不起怎么办?”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安保私有化”最直观的担忧。
在不少人的想象里,市场化的安保会变成富人的“专属保镖”,而穷人只能在暴力威胁中孤立无援。但这种担忧,或许忽略了市场最本质的逻辑——就像微信让多数人免费使用,快递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低价服务,安保服务一旦真正市场化,穷人反而可能从富人的付费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福利。
一、市场的“灯塔效应”:富人付费,穷人蹭益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穆勒曾提出“灯塔难题”,认为灯塔是无法市场化的公共产品。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历史上很多灯塔其实是私人建造并通过港口收费维持的——那些远航的商船(尤其是载货量更大、利润更高的大船)支付了主要费用,而小型渔船甚至近海货船,都在无形中享受了灯塔的指引。这就是市场的“灯塔效应”:高需求者为核心服务付费,低需求者也能获得溢出的福利。
安保服务的逻辑同样如此。对富人而言,其财产规模和生活场景决定了他们对安保的需求远高于普通人——从别墅安防、出行护卫到商业资产保障,他们愿意为更全面、更高效的安保服务支付溢价。而这些付费行为,会推动安保市场的技术迭代和服务升级:安保公司为了争夺高端客户,会研发更先进的监控系统、更快速的响应机制、更专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当这些技术和服务成熟后,其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最终惠及普通人。
就像快递行业初期,商务件和高价值快递支撑了行业成本,而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快递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点和运输网络,普通个人的快递费用反而越来越低。现在我们能以十几元的价格寄一件衣服到千里之外,本质上是受益于商务快递和电商大单的“分摊效应”。安保市场化后,富人支付的高额安保费用,同样会成为整个安保体系升级的“种子资金”,让穷人也能以更低成本获得基础安保服务。
二、免费的微信与低价的快递:市场从不排斥“穷人福利”
有人说“安保是生存刚需,不能像商品一样买卖”,但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很多“刚需品”早已通过市场化实现了“普惠化”。微信的用户超过10亿,其中绝大多数人从未为微信支付过一分钱,但腾讯通过广告、企业服务等商业变现,不仅维持了微信的运营,还不断迭代功能——从语音通话到视频号,从微信支付到医保电子凭证,这些免费服务恰恰成了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再看外卖行业,最初外卖平台主要服务于都市白领,但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和骑手网络的完善,现在连三四线城市的小巷子里,老人都能通过子女帮忙点一份十几元的外卖,还能享受满减和配送费优惠。这就是市场的魔力:它从不刻意“照顾”穷人,但会通过满足高需求者的付费意愿,最终形成覆盖更广的服务网络,让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到便利。
安保服务也是如此。当富人愿意为24小时监控、快速出警、私人保镖支付费用时,安保公司会在社区部署更多巡逻力量,安装更多监控摄像头,建立更高效的报警系统。这些设施和服务不会只保护付费的富人——监控摄像头能威慑整个社区的犯罪行为,巡逻的安保人员遇到街头暴力也不可能坐视不管,就像商场的保安不会只保护买奢侈品的顾客一样。这种“溢出效应”,恰恰是市场化安保给穷人带来的最直接的安全保障。
三、比“谁来管”更重要的:市场如何让“管得起”成为可能
反对安保私有化的人常问:“穷人被抢了没人管怎么办?”但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默认现行体制能让穷人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无论是偏远地区的警力不足,还是司法流程的繁琐,低收入群体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往往更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而市场化的核心,不是“不管穷人”,而是通过竞争和创新,让“管得起”成为可能。
比如,在现行体制下,一个穷人如果遭遇小额盗窃,可能因为案值低而难以获得优先处理;但在市场化的安保体系中,安保公司为了维护品牌声誉,即使是小额案件也可能快速响应——因为他们需要争夺每一个潜在客户,包括那些只能支付基础费用的穷人。更重要的是,市场会催生出多样化的安保产品:比如社区众筹安保、低收入群体专属保险、与雇主合作的员工安保服务等,这些创新会让安保服务不再是“富人专属”,而是像快递和外卖一样,成为普通人“用得起”的商品。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穷人的“能动性”。就像用户留言中所说,穷人不是被动的“受害者”,他们有家人、朋友,有社区互助的网络。在市场化的安保体系中,这种互助会更高效:比如社区居民可以联合购买安保服务,成本分摊后每个人的支出会很低;安保公司也可能推出“邻里守望”奖励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安全维护。这种“自助+互助+市场服务”的模式,比单纯依赖某一个机构更能保障穷人的安全。
结语:市场的善意,藏在“看不见的分摊”里
很多人对市场的误解,在于认为它是“冷酷的逐利机器”,但实际上,市场最伟大的地方,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最终实现“共赢”。富人支付高价享受更好的安保,穷人则通过“溢出效应”获得基础保障;就像广告商为微信付费,普通人免费使用微信;商务客户为快递付费,普通人享受低价配送。这种“看不见的分摊”,恰恰是市场给所有人的“善意”。
安保私有化不是“不管穷人”,而是用更高效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被安全有效地管得起”。当我们不再纠结于“谁来管”,而是思考“如何让管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时,或许就能明白:真正能保障穷人安全的,不是僵化的体制,而是充满活力的市场——因为它总能在满足高需求的同时,给普通人留下一片普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