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宗庆后亲手埋下了这场私生子大战的巨雷

最近呢,娃哈哈这出大戏,比他们家的AD钙奶还要劲爆。

你想啊,宗庆后去世才不到一年,娃哈哈就从温馨的父女传承,直接变成了狗血宫斗剧。

三个美国籍私生子——宗继昌(Jacky Zong)、宗婕莉(Jessie Zong)、宗继盛(Jerry Zong)横空出世,21亿美元信托基金,还有一个叫杜建英的神秘女人——这剧情发展得,啊呀,比最狗血的网剧还要精彩。

人设为崩得有点惨?

那咱们先来看看这出戏有多精彩。

宗庆后生前是什么人设?

大家懂的都懂,“布鞋首富"嘛!30块钱的布鞋穿到各种场合,办公室不到50平,年消费不超过5万,活脱脱一个朴素企业家的典型。

更关键的是呢,大家都以为他只有一个女儿宗馥莉,父女情深,传承有序。

结果呢?人刚走,就蹦出来三个私生子,还都是美国国籍!

你看这时间线就很有意思:第一个私生子宗继昌生于1996年,第二个私生女宗婕莉生于1998年,第三个私生子宗继盛居然在2017年出生——这一年宗庆后已经72岁了!

最魔幻的是什么?1996年,当宗馥莉在美国读中学时,她的监护人,正是杜建英。也就是说,这位"皇后"一边扮演着"顾命大臣”,照顾着未来的"皇太女",一边又在海外,为皇帝诞下"私密皇子"。

这个反转来得啊,比川剧变脸还快!网友们的吐槽特别精准:“原来’唯一女儿’是指’明面上唯一’的意思。”

那最讽刺的是什么?宗庆后生前一直以爱国企业家自居,“民族品牌"喊得震天响,结果背地里让自己的秘密家庭都拿了美国护照。

去年无数网民对农夫山泉老板有个美国籍孩子极尽卖国羞辱、同时把娃哈哈当作民族品牌全力维护时,不知道宗馥莉在想什么?

她召集员工要求大力促销出货时,怕是在笑这一群网民是天底下最大的傻逼吧。

人啊,还是不要装。

企业家,还是认认真真地卖产品,不要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挂钩太深了,否则,一旦人设崩塌,那麻烦就大了。

宗庆后的二房

那说到杜建英,这个角色就更耐人寻味了。

她可不是什么小三那么简单。

这位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的高材生,1991年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在宗庆后一个"亲自打来"的电话感召下,加入了刚刚兼并杭州罐头厂的娃哈哈。

你想想啊,那个年代,一个浙大高材生加盟一家校办民营企业,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杜建英赌了,而且赌赢了。

她迅速成为宗庆后的左膀右臂,担任集团党委书记兼总经办主任。两人的分工极其明确:宗庆后冲在前方,负责开拓市场;杜建英坐镇后方,管理内部运营,协调各部门,还兼管技术引进和国际业务。

娃哈哈从一个校办小厂,一路狂飙到几百亿的饮料帝国,杜建英这位"最重要的辅佐之臣"功不可没。

你说杜建英拿点娃哈哈的股权正常吗?也正常。毕竟大功臣嘛。

2008年左右,杜建英离开了娃哈哈管理层。

杜建英虽然走了,但宗庆后给她穿上了一件用股权编织的"金丝软甲”。她保留了在娃哈哈体系内大量子公司的股权和董事席位。陕西、天津、大理、沈阳……在全国各地的娃哈哈版图上,都闪耀着杜建英的名字。

更有趣的是,在这些"荣泰系"公司的董事名单里,悄然出现了两个名字:宗继昌、宗婕莉。

看明白了吗?宗庆后用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早就为他的私生子女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资产包。

杜建英也没闲着。2010年,她成立了三捷投资集团,自己持股99.8%。为什么叫"三捷"?据娃哈哈内部人说,这个名字跟三个孩子有关,三个孩子的英文名字首字母都是"J"。

不仅如此,宗庆后还为他的三个私生子留下了够花一生的巨额财富。

风波的导火索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居然是110万美元。

你想想啊,21亿美元的信托基金,110万美元只是个零头,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大的风波?

原来是这样的:宗庆后生前承诺给三个私生子每人7亿美元,总计21亿。钱从哪来?从娃哈哈未来的分红里慢慢填。到宗老去世前,这个信托账户里已经打了18亿美金,还差3个亿的尾款。

孩子们也很懂事,老爹在世时,绝对保密,葬礼都没露面,就是要维护父亲"一代完人"的光辉形象。

但问题就出在,宗老一走,这个账户不仅尾款没打进来,还被人从里面转走了110万美元。

这笔钱不多,但是一个趋势。如果这三个人忍了,那么不断地取走,算怎么回事?

这就好比你爸给你留了个存钱罐,说好每年给你塞钱,结果他一走,你姐不仅不继续塞了,还从里面拿钱。你能忍?

于是,三兄妹一怒之下,直接把长姐告上法庭,不仅要求冻结这18亿美金,后续更是加码,要求继承宗庆后在娃哈哈集团29.4%的股权。

按市值算,这笔股权价值超过200亿人民币。

这下,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从家庭内部的"生活费"纠纷,直接升级为你死我活的帝国控制权战争。

控制权之战,早已开打

现在的娃哈哈有点乱了。

首先呢,股权结构就很复杂。宗馥莉只继承了宗庆后的29.4%股权,上城区政府持有46%股份,员工持股会还持有24.6%。

而且据说员工持股会的这24.6%股份里,有5%的股份是原来上城区政府转让出来的。

如果上城区政府把这笔股份收回,加上此前就有的46%股份,加起来就是51%,可以实现绝对控股。

据说上城区政府有考虑出售这笔股权,让娃哈哈完在股权改革,而杜建英已经在考虑接手这46%股份了。

宗馥莉则在实施去杜建英化的行动。

今年娃哈哈关闭了10多家分厂的生产线,导致产能不足,不得不委托今麦郎代工。而这些被关停的生产线,主要归属方正是杜建英下属的”荣泰系“。

不仅如此,宗馥莉还将部分资产转移到了她旗下的宏胜系,以实现全面控制。

这在杜建英母子看来,这是"卸磨杀驴",要斩断他们的财路。

2024年起,宗馥莉要求老员工将劳动合同转签至宏胜集团,很多员工因为拒绝被"针对",年终奖少了好几万,现在每个月工资也少了。

很多员工正在和公司打官司。

应该说,从当下的信息来看,杜建英系,可能想维系原来的结构,掌握荣泰系的代工工厂,能够享受到宗庆后留下来的企业资产和持续的利润。

另一方面,三个子女还能拿到21亿美元的巨额资产。

但宗馥莉早已成为事实上的接班人,培养了十几年了,她可能早就不爽了,她清理荣泰系或许可以认定为是企业控制权的收紧,但直接动那笔信托基金,这就说明双方矛盾很大了。

反过来,杜建英和三个子女要求也不再是信托基金,而要对娃哈哈的股权提出了主张。

这就是反过来将一军了,你断我的粮,我就来争一下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产权很重要

你看啊,这就是多头并立的恶果:企业内耗严重,决策效率低下,最终受伤的是企业本身。

一个良好的企业需要的独裁者。

这是商学院的基本常识。无论什么公司治理结构,最终都得有个人拍板。

为什么呢?因为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稍纵即失,犹豫就是死亡。如果每个重大决策都要开会讨论,等大家商量清楚了,黄花菜都凉了。

企业家必须有明确的对企业的控制权。

为什么?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如果决策权分散,每个人都有否决权,那谁还敢冒险?谁还敢创新?

只有当产权界定清晰时,人们才有激励去承担风险、进行投资。如果产权模糊不清,每个人都想占便宜,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宗庆后的问题就在这里:他试图同时满足商业理性和个人情感,结果搞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产权结构。

从他的死前安排中,他或许是这么考虑的,三个私生子,给钱就行了,你们不不争控制权了。

杜建英,给你部分代工企业的股权,你也分钱就行了,控制权只能给大女儿一个人。

但他高估了自己的权威,他以为他的要求,子女们就一定会听。

他可能万万想不到,这三个被他隐藏起来的三个私生子居然会公开与长姐开启一场股权和财产争夺战。

而一旦开打,法律后果可不好说了。

因为非婚生子女,也是有继承权的。只要宗庆后没有明确的遗嘱,那这个官司可有得打。

很多中国企业家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足够聪明,可以用非正式的安排解决一切问题。

宗庆后显然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用复杂的股权设计和信托安排,可以既照顾私生子,又不影响企业发展。但现实证明,聪明敌不过制度。

现在娃哈哈的问题就是规则不清楚。

宗馥莉方面的回应很艺术:“我们不接受原告的证据,宗馥莉也没有从父亲那里收到过这些指示。”

这句话说明,她手里并没有一翻两瞪眼的遗嘱。

如果有,一纸公证发过去,杜建英和三个私生子,就根本不可能进法院。

宗庆后没有进行正式的制度安排、遗嘱安排,导致了这场撕逼大战。

这种争议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宗庆后当初通过正式的法律程序,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今天的纠纷根本不会发生。

宗庆后犯的错不止这些

那宗庆后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试图用企业资源来偿还个人的情感债务。

他将娃哈哈的资源,分为了几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长女的宏胜集团,一部分是杜建英和其子女的荣泰系,这两部分互不隶属,也没有股权交叉。

正常的合理的股权安排,应该是杜建英和其子女及宗馥莉在一个公司体系里划分股权,这时,双方起码是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基础,那就是公司发展够大,各方利益都能更大。

但宗庆后这种安排,给了宗馥莉进行零和博弈的手段,将荣泰系赶出娃哈哈体系,那不就可以实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了吗?

宗馥莉拿到企业绝对的控制权这是正确的方向,一个企业必然需要一个产权清晰的掌舵人,但如果是正常的股权分配,宗馥莉获取控制权的方式是收购其他股东的股权,这并不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因为其他股东也能预计到,如果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企业将来会出事,与其互害,只要价格合适,不如减少股权或退出。

宗庆后亲手为自己的后人,埋下了这场大战的巨雷。

那宗庆后为什么这么做,我猜想,依然是与他追求完美人设有关,杜建英和他的三个私生子,到现在才出现在舆论面前,可见他非常在乎自己个人的形象。

宗庆后费尽心思保护的"完人"形象,最终成了娃哈哈品牌的负担。

这就是过度包装个人形象的风险。当你把自己塑造成道德标杆时,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相比之下呢,那些从不立人设的企业家反而更安全。从不谈什么家国情怀,就专心做产品的企业家很多,没有人在乎他的家事。

如果娃哈哈从此陷入股权大战,最后导致控制权分散,无人能作出正确决策 ,品牌形象受损,那这么一个好企业可能要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