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威廉·詹姆斯: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全文字数丨2321
阅读用时丨大约15分钟
威廉·詹姆斯(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亦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威廉·詹姆斯的主要作品包括《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等。前者是他对心理学研究的综合论述,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并被认为是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后者则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威廉·詹姆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建立了科学心理学的完整体系,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意识流”理论,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此外,他还首创了情绪理论,即生理变化先于情绪体验。
威廉·詹姆斯的理论和观点对后来的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同时,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真理的实用性和经验性,这一理念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你对生活撒的谎,生活一定会还给你,没有侥幸。
——威廉·詹姆斯
什么叫思考?有很多的人说喜欢看我写的文章,从感情上来说,我对这种喜欢是感到高兴的,毕竟被肯定本身就能带来价值感与获得感。但是,在高兴之余,我也会思考,这种喜欢对大家到底是好还是坏?
首先,能让大家看到更多独特的观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我选出来的句子,本身就是根据我的喜好选出来的。很显然,我的喜好本质上就是我的偏见,我的偏见会不会让大家对这些人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呢?
这是一个很难避开却又必须避开的问题。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偏见,每个人都只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喜欢、去憎恨。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站在自身的角度,你永远也看不见自己的“偏见”。
什么是偏见?我认为,所谓偏见,大多时候就是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你对它越是坚信不移,它对你的控制就越牢固,就像一个牢笼,将你终身监禁。打破偏见也并不难,只需要你有质疑自己的意识就足够了。
人类的一切作为,可归结为大小发明家的创造和其余人的模仿,个人指出道路确定模式,模式间的竞争,即世界的历史。
——威廉·詹姆斯
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也无论是电灯还是电脑,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发明家从零走向一的。从第一个二进制信号,到如今的智能时代,从第一个钨丝灯,到如今的霓虹闪烁。
人们在感慨时代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禁会去思考,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人类社会的齿轮转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一切好像在意料之中,却又都在意料之外。
也许,再也不会有人去关心第一次电磁波的产生,第一次电磁波的传输,第一次电磁波的接收。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切,手机聊天、视频通话、发朋友圈。
但是,我觉得真正值得我们深深敬重的,应该是那些完成了从零到一跨越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努力,才开拓了人类的科技边界、思想边界以及想象力边界。
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游荡,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关注。
——威廉·詹姆斯
有句话在网上火了:“这辈子,没想过要活多久,把养我的人养老,把我养的人养大,至于自己,就交给时间吧。”父母需要自己,所以再难也会想办法,儿女需要自己,所以受再多的委屈也从未放弃。
正因为被需要,我们才变得无所畏惧、坚韧无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层次的需求,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毫无疑问,这五大需求都与别人有关。事实上,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来维持自我价值和自尊。当这种需求被彻底忽视时,人就会陷入深深的孤独和自我怀疑之中,产生巨大的痛苦。
有人说:“监狱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围墙,也不是它限制了自由,而是它隔绝了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需要与被需要。”生活是有很多烦恼的,但是,没有了这些烦恼,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每个人都知道逃跑会增加恐惧感,悲伤和愤怒的症状会自我强化,每一声哭泣都会让悲伤变得更强烈,从而哭得更伤心,直到最后筋疲力尽为止,愤怒时,我们的情绪表达会让自己更愤怒。
——威廉·詹姆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就是小时候,很怕鬼,特别是跑起来的时候,越跑越是心慌,越觉得被鬼追。同样,悲伤时,你越哭就会越伤心;生气时,你越发飙只会让你越气愤。
我们会发现情感与行动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关联,它们会相互作用。威廉·詹姆斯认为,行动似乎是随着感情,但事实上,行动与感情是同时并作的,直接用意志改正行动,间接也可以影响感情。
简单的说,就是悲伤的时候,我们就听听歌;气愤的时候,就给自己“一盆水”。感情的失控,可以用行动来进行矫正,当然,这需要足够的理智与意志力。
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会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斯
你认为学习很重要,于是你看起书来如鱼得水,然后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通过不断的阅读,于是爱思考成了你的性格;由于不断的思考,你看清了世间的本质,于是你混得游刃有余,这就是你的命运。
从观念到行动,从行动到习惯,从习惯到性格,再从性格到命运。看起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却也玄妙的不能再玄妙。
为什么用玄妙呢?因为观念一变,后面的所有都会改变,因果关系是世间最为神奇的法则,而这观念正是因,而命运正是果。
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好的观念,是种“因”。有人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深以为然,因为正是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这些就是“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