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米莱改革失败,是否说明奥派经济学就是错误的?

如果米莱在阿根廷的改革失败了,是不是就证明奥派经济学的理论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
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一切,对于这类实证主义的想法,我们确实很难从经验层面给予解释。
理论是先于事实存在的,如果事实并没有按照理论去发展,那就说明事实(行动)违背了理论。
这样说并非强词夺理,只是要首先表明,奥派根本不在乎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类的说法。
如果米莱的改革失败了,那只是经济学家米莱,败给了政治家米莱,是经济理论让位于政治需要。
理论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他们的制度决定了,行动人为了短期利益选择了后者。
从理论来说,米莱应该实践更加彻底的“休克疗法”,应该切实地完成他的竞选承诺,即废除其法币比索,全面美元化。
虽然美元化也要承受美元周期性的大水漫灌,但比较而言,其信誉还是优于比索的。
比索因米莱之前的政客轮番超发,信誉几乎丧失殆尽,阿根廷的老百姓只要拿到比索,第一选择是尽快花出去,因为这玩意贬值太快了。
但是要放弃比索,让其汇率自由浮动,那么短期之内必将造成物价飙升,很多中产的财产将因此严重缩水,这种风险是每一个皿煮体制中的政客都不愿意承受的,特别是他即将面对一个重要选举的话。
如果硬顶比索,那就是在高估本币而低估了美元,结果就是你的美元储备会清空,高估本币还会打击出口,继而导致失业与经济停滞。
一个是短痛,但长期有利于经济恢复,一个是靠贷款或货币互换来尽量维持本币,但扭曲价格信号,必然造成资源错配,也为将来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很明显,米莱选择了后者,经济理论输给了政治需要。原因何在?无它,唯皿煮尔。
在经济层面,如果依据奥派的经济理论进行改革,繁荣是确定无疑的事,但做这件事的人要有一定的威权,也就是说如果米莱是李光耀,那事情就好办了。
当然,重要的是搞市场经济,这是大方向,如果方向对了,威权确实比皿煮具有优势。
在皿煮体制中,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普遍的观念都支持自由市场,但是一个社会在干预主义、福利国家的道路上沉溺的太久,确实是很难掉头的。
就像减肥一样,一边要迈开腿,一边要管住嘴,但是管住嘴就会出现很多“巨婴”嗷嗷待哺,他们的选票可能会投给政治对手。
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符合二八法则的话,皿煮制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多数人可以合理合法抢劫少数人的机会,政客出于短期利益也更倾向于大搞福利与超发货币,他们的行为完全是理性的选择。
当前的政治风险与身后的洪水滔天,政客们总是坚定地选择后者,是制度拔高了他们的时间偏好,换谁上去可能都是如此。
所以,一个政治家米莱,与一个奥派经济学的传播者米莱,比较而言,可能后者才是更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