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不好好消费了,经济会怎样?

我们经常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消费论”,它是典型的胡说,颠倒了因果关系,消费不足的原因是生产被破坏了。关于刺激消费本身,我们会从经济学目的-手段的因果关系上去批判,指出刺激消费导致的结果,是储蓄的减少、资本的毁灭、劳动生产力下降,即降低未来生活水平。

那么我们还可以从正面论述一下,如果消费下降了,对经济意味着什么?

对凯恩斯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例如最近不让公务员大吃大喝了,饭店就要倒闭了,这样,饭店员工就要失业了,饭店的上游产业也需求下降,生意变得艰难了。对重商主义者来说,这当然是十分糟糕的局面,从他们的观点出发,公务员越腐败越好;就像对于那些承接政府的大工程的人来说,政府收的税越多越好,政府开支越大越好。

这个例子当然并不准确,因为公务员不大吃大喝了,不是他们时间偏好降低——更加重视未来而增加储蓄,减少当下消费——的结果,而是基于强制命令。但是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

重商主义是从商人的视角看待经济,对于经济的整体来说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而经济学家,恰恰是要揭示一种变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的,而不是仅仅站在商人立场上看经济的。

为了阐述消费下降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普及一些基本概念。

高阶财货与低阶财货:

所有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品,都是从资本品一步一步转化而来的。可供人们直接满足需求的商品,是消费品,例如手机,它是低阶财货;而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品,例如生产手机的各种中间产品,它们是高阶财货。

消费品,是由消费者直接评值,并最终决定价格的;而资本品,则从消费品的价值中获得价值的。即手段从目的中获得价值;价格决定成本。

而所有资本品,均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所有资本品,都是土地和劳动力结合,并且经过时间,而生产出来的。

生产结构:

从土地和劳动力,经过时间,结合起来一直到消费品的最终产出,需要经过许多环节。比如农民生产粮食,现在使用了许多农业机械,这些农业机械,可以一直追溯到巴西某个铁矿,铁矿—铁精粉-钢铁-农业机械厂-运输,等等,才能最终形成交给农民手里的机械。

很显然,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又需要土地和劳动力,以及时间的加入,比如如果没有橡胶厂的协作,有钢铁也造不出拖拉机。而橡胶厂也需要土地、劳动力和时间。

这是当代农民采取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称其生产方式更加“迂回”了——不是直接生产粮食,而是先生产机械设备,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粮食。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劳动分工下,农民也不用自己去生产机械设备,而是通过积累储蓄,用储蓄来购买这些机械设备。

如果一个农民根本没有任何储蓄,那么他就必须采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来生产,生产结构就很短,这意味着他的产出会直线下降。

较大生产力的生产方式,必须延长生产结构,经过更长的时间,因为较短的生产过程,早已经被采用了。而要想延长生产结构,其条件是你必须有储蓄,如果产出只够消费,没有储蓄,那就没有延长生产结构的可能。

我们可以用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哈耶克的纯经济学著作,都很好,不像他的政治哲学著作充斥胡言乱语)中的两张图,来表示上述生产结构的变化:

图片

这是图1,是当代农民生产粮食的生产结构,它是极度简化的,它经历了7个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生产出了粮食。粮食是消费品,是低阶财货,我们可以称之为低阶生产阶段;越是远离低阶财货的阶段,生产的是资本品,我们称之为高阶生产阶段。

现代社会,全球劳动分工,《铅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支简单的铅笔,可能经过了几十个生产阶段,才作为消费品——铅笔——来到了你的书桌上。

那古代的农民是怎么生产的呢?他们的生产结构是怎样的呢?见图2:

图片

原来的几十个生产阶段,现在变成了四个,甚至还更少。按照哈耶克的术语,叫生产结构的“扁平化”。生产结构扁平化的结果,就像鲁滨逊徒手抓鱼一样,产出直线降低,也就是贫困化。

要把这个生产结构延长,追求更大产出,其必须的条件就是储蓄,即节制消费,不能把所有产出全部吃干喝净了。只有节制消费,增加储蓄,才能投资到更加高阶的生产阶段中,实现未来的更大产出,即富裕化。

图1比图2,变窄了,但是结构延长了;图2比图1,变宽了,但是结构缩短了。而且注意,图1比图2的阶梯之间,差距要小得多。我们随后会解释这意味着什么。

现在我们假设,原来消费者在低阶生产中支出为100元,这时候低阶阶段的生意是很红火的。而由于时间偏好的变化,或者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现在缩减消费,变成了80元,从另一面说,就是增加储蓄20元,会发生什么?

低阶阶段的阴影柱形图会缩短,即它的生产会蒙受巨大损失——“饭店关门了”。

这就是凯恩斯所谓的“节俭悖论”:从你个人来看,节俭是对的,是有利于长远的,但是从经济来看,节俭就不对,它会导致商业萧条。

然而并没有什么悖论。凯恩斯他并没有从“经济”的角度看节俭,而是站在了“饭店”的角度看节俭。

凯恩斯认为,节省出来的这20元,从经济中“漏出”了。必须想办法把它刺激出来,增加货币流通。

可是,货币并不是“流通”的,货币在任何情况下,必定是由某个人持有的。我持有20元,是我持有,我把它花出去,从你那里买了一块面包,那么现在是你持有,根本没有“流通”的任何余地。

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即便是握存,凯恩斯主义认为这是囤积,仍然在发挥货币的效用。增加货币握存,带来的结果是:物价下降。大家增加货币需求,都不把钱往出花了,不买东西了,商品需求下降了,当然物价就下降了。

物价下降对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它意味着即便你的名义收入不变,但是实际收入增加了。这就是资本主义造福大众的过程,即良性的价格通缩。它是19世纪的美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金本位下,美国经历了长期的价格通缩,然而经济大幅度扩张,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过程。

它在现在,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使用的家用电器以及一切商品,都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价,由此造福了普罗大众。而且,这一过程是在法币纸币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完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通胀,我们将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准。

然而这在凯恩斯看来就非常可怕了,阶段1的价格下降了,会传导到阶段234,价格都会下降,这就是百业萧条。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20元储蓄,难道就从经济中漏出了,从宇宙中消失了吗?

并没有。

它必定在某人的持有中,这些持有人握存这些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他们在寻求用这些货币进行投资,来获得最大的利息回报。还有一大批企业家,希望借到资金展开他们的投资行动。也就是说,这些资金一直还在经济中,为投资提供了“基金池”。

它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储蓄会转化为投资,把生产结构拉长,并且变得更窄。即从图2向图1的转变。

20元的储蓄,现在不会出现在较低生产阶段中了,但是他们转移到了较高的生产阶段中。比如,从过去的直接买粮食这种消费品,变成了投资拖拉机的生产。

由此带来两个结果:

1、对消费品的需求下降,由此消费品价格下降了;而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了,资本品价格上升,因为这20元现在增加了对资本品的需求。

2、每一个生产阶段之间的价差变小了,价格曲线比起过去更加平滑了(回看前面,阶梯差距缩小了),这是因为可贷资金余额增加了20元,利率下降了。而利率下降是时间偏好变低的结果,它意味着储蓄的增加,能够投资于较远的未来,也即,通过当下节制,让未来生活变好。

这就是说,通过缩减消费,生产结构延长了,过去可能只有7个阶段,现在变成了8个9个。而我们要记住,生产结构的延长,意味着较大的产出,导致价格下降,每个人从中受益;同样要记住,每一次生产结构的延长,都意味着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配合,这又意味着,对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原来从较低生产阶段失业的土地和劳动力,会在较高生产阶段中重新被配置,并且,由于需求增加,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上升。

顺便说一句,这已经驳倒了“技术性失业”的谬论。

综上,消费下降,对于经济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在增加储蓄和投资,延长生产结构,它将带来未来更大的产出,以及物价的下降,也就是让未来变得富裕。而消费的上升,就是减少储蓄和投资,让生产结构扁平化,从迂回生产变成“直接徒手生产",由此降低未来产出,启动贫困化进程。

储蓄和投资增加,最有利于的是谁呢?

是土地(即一切自然赋予之物)和劳动者。因为每一个生产阶段都需要土地和劳动力的协作才能完成,必然增加对它们的需求,由此提升它们的收入水平。如果企业家判断错误,错误地对土地和劳动力进行过度资本化,那么企业家将承受未来的亏损,但是不论如何,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支付已经完成,他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

同时,由于投资增加带来的劳动生产力提升,物价下降,那么即便名义收入不变,却享受了更低的物价,这就是真实收入在增加,生活水平提升了。

这就回答了另一个质疑:明明缩减消费后,低阶生产阶段对高阶生产财货的需求下降,由此原始要素的收入是降低的啊。这是因为,人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即名义收入和真实收入,以及货币收入和财货收入。

一个进步的经济——即资本积累节节攀升——中,名义收入下降与实际收入上升,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货币收入下降,而财货收入上升,是可以相容的。凯恩斯只看名义收入而不顾实际收入,沉迷于“货币幻觉”,这是一种拙劣的骗术。

我们要知道,经济中的任何变化,不论是行动人个人时间偏好的变化还是政策的变化,总是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哪怕是一项正确的改革举措,也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像米莱,撤销了一半的阿根廷中央部委,它当然会伤害那些部委中的官员和公务员的利益,但是这种改革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要谨防的是,那些利益受到直接伤害的人,总是容易结成利益联盟,在社会舆论上发出更大的声音,而广大消费者,由于受到的并不是直接的影响,而且力量分散,由此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由此形成一个舆论氛围,那些既得利益者人少声音大,呼吁权力的干预。实际上,他们不过是想维持自己既得利益、压榨和掠夺别人的一种哀嚎,并不像自己口头宣称的那么正义。

假如有一天,人类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都对毒品恨之入骨,然后开始节制对毒品的消费了,难道我们应该支持刺激毒品消费吗?同样,假如有一天,人们把偏好从坐火车转向了坐飞机,由此铁路运输发生萧条,这并不是刺激铁路消费的理由。

谁要是在这个时候还不断地生产铁路交通服务,进而产能过剩了,由此不断鼓吹人们的铁路消费下降,需要刺激,我们只能说,你生产错了,这是一桩愚行;如果补贴你,就是在毁灭资本,即导致生产结构扁平化,让所有人变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