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穿过价值的迷雾?
这里所说的价值,不能等同于通常所说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一物品为什么值得你付出代价,是因为它有价值。
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有用,一是稀缺。一个物品对你没有用,或者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它如何起作用,那么它也是无用的,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例如石油很有价值,但对于古人来说,可能毫无价值,这种有用取决于我们对其物理性与相关因果知识的理解。
稀缺是价值的另一个原因,阳光与空气都是有作用的,离开了它们,人类将无法生存,但是它不具有稀缺性,所以一般也没有价值。
但是,某个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它的阳光与空气却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如何。
水对于我们是有用的,但一般情况下却价值很小,因为它并不稀缺。稀缺与否取决于个人,快渴死的人与快溺毙的人,他们对水的价值评判当然是完全相反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谈到某物是否有用,是纯叙述性的,而某物是否稀缺,是否具有价值,却完全是唯意志的,是每个具体的个人才能做出的断言。
某物起某种作用,这里面有对错可言,当然这种因果知识是一个不断扩展与修正的过程。
而价值却不存在对错,一个人在叙述他的价值判断时,如果他表达的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可以说他的表达是正确的。
这个正确只是说他如实地表达了他心中的价值判断,而不是说价值本身有对错可言。
价值论可以说是经济学的基础,它经历了由客观价值论到主观价值论的变革,这就是发生在1871年的边际革命,对于人类的思想观念来说,这场革命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它成功的解决了亚当斯密的“水钻悖论”,让人们的头脑从客观价值论的迷雾中走出来。
价值是主观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物品主观的评值,而非物品本身有什么内在凝结的价值。
它否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这让同情那些在土地上挥汗如雨的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大为恼怒,但是只要想一想,同样是挥汗如雨,在健身房里运动的人却要为此付费,就不难发现劳动与价值是毫无关系的。
现实中的一根针,无论它是机器生产的,还是一个人花费了巨量的劳动用铁杵磨成的,它们的价值有什么差别吗?
当然,诉诸于经验是无法说服劳动价值论者的,但只要他们的头脑还具有罗辑思维的能力,他们就应该接受主观价值论。
因为,如果价值是客观的,它在逻辑上将是无法成立的。
假设价值是客观的,那么任何两个物品之间,将出现两种情况,它们要么价值相等,要么价值不等。
两个东西价值相等,那就无需交换,两个东西价值不等,谁又会拿价值大的去交换价值小的呢?
如果逻辑都不能说服客观价值论者,那么经验事实也一定无法说服他,因为逻辑比事实更可信。
我们对于某物是否有用的知识,可能暂时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完全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它是有价值的。
穿山甲善于打洞,所以中医认为它的甲片有疏通的功效,可以给孕妇催奶。
实际上穿山甲的甲片和人的手指甲是同样的东西,如果前者可以催奶,那么咬手指甲一样可以。
但这个错误认识并不妨碍,那些相信这一套的傻瓜去花大价钱购买穿山甲,因为就在那个当下,对于他来说这是有价值的。
自然科学的进步减少了这种情况,但它并不能改变价值是主观的这一点,每个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能够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
手段是稀缺的,目的是无限的,所以目的以其重要性不同,而形成一个排序。
在这个序列中,如果不得已要进行放弃,当然是那个边际上重要性最小的,只有在这个边际上考量,我们才能理解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为何没有一颗无关生存的钻石值钱。
主观的价值是不能相互比较的,它不能通约,更不能加总,那些以社会最大价值为理由侵犯个人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
所以,主流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有其蛊惑人心的一面,在奥派看来,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改成边际价值递减是更加合适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