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判断一个人的认知在你之上还是在你之下?

谢作诗老师刚转了一个鸡汤视频,一个常传播鸡汤的女的说道:“奉劝大家一件事,千万不要轻易渡人!我告诉大家一个残忍的真相:当你的认知超出了对方,他就会本能地防卫,而且抵抗。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尊严不可被侵犯。”

看来,谢老师对这段话深有感触啊。谢老师转的这个鸡汤女主播,我是非常讨厌她的。但是这句话倒是如实描述了一个现象。

我完全理解谢老师的苦恼。有时候,特别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无论你怎么说,对方就是理解不了。而且,对方可能学历还很高,还名牌大学毕业,也还是理解不了。

当然了,如果我仅仅也转一下鸡汤女主播的话,那我是对不起我的读者的。看鸡汤,还需要来我这里吗?对吧?我得给点有用的观点。

首先,要知道,你觉得你的认知高于对方,对方固执己见,但在对方心里,他觉得他的认知高于你,而你固执己见。

就在我这个号的评论区,有很多精彩的评论,有不少朋友的认知高于我。但我也看到,有的人明明认知很低,但他们却觉得他们的认知特别高。他们还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邓新华竟然不懂,他的认知太低了!”

我在的一个知识分子群里,许多人明明认知很低,却觉得自己认知特别高。当然了,他们心里肯定也是这么想我的:“邓新华明明认知很低,却觉得自己认知很高,这不是太莫名其妙了吗?不知道谁给他的自信!”

所以,必须得解决一个问题:怎样判断对方的认知是高于你,还是低于你?

这个话题其实我之前已经谈过好几次,最近几天感触颇深,再谈一次。

最近刷到一个短视频,一个叫郭春林的人说的。他说: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认知在你之上还是在你之下?我们会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人比我强。不是在权力上财富上,甚至不是在学历上履历上,而是在一种更隐秘的结构里。那么这里就有四种标准。

第一种,基础标准。你能听懂,但说不出来,这是判断认知比你高的重要信号。真正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懂得多,而在于能说清楚复杂的东西,并且反复说清楚。清晰是成熟的外显,而清晰无法伪装。

第二种,中层标准。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方法论。拥有体系感的人不依赖具体的情境。他不靠热情维持认知,也不靠直觉随意判断。他拥有一套稳定的坐标系,可以把眼前的一切归位,并将他人思维中的断裂缝隙照亮出来。

第三种,进一步判断。他有没有让你改变原有看法的能力。

第四种,终极判断。他能不能让你自主成长。最厉害的人不是说得多,而是让你产生方法性的启发,而非只是被说服。”

郭春林的话有删减。

应该说,他说得非常有道理。

但还是没有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指标。

当然了,这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指标,并不需要谁来原创了,因为已经有现成的科学方法论:逻辑对、可证伪、一般性。以后或许有更好的技术指标,目前先用着这些就行。

在一个群里,我曾问一个群友:“你觉得你的认知高,那么,你想过没有,究竟是哪个技术指标让你有这种自信呢?”他没想过。

可以说,太多太多人,对自己的认知很有自信,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这种自信背后的支撑是什么。他们甚至都没有技术指标这个概念。他们只是凭感觉而万分自信。

今天我也不说太多理论了,我就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二十多年前,在一个论坛,我认识了一个网友,我感觉他水平不错。有一次,网友们讨论到一个问题: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学习老板语录,这是不是强迫?

实话说,那时候我对这些问题没有仔细思考过,就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哪个员工愿意学习老板语录呢?员工为了工资才不得不学习老板语录,这显然是对员工的强迫。”

但是这个网友说:“只要公司是在你入职前事先告诉你,本公司要学习老板语录,就不是对你的强迫。你不愿意学习老板语录,你可以去其他公司。”

我那时候也是很愣的。我就说:“你这不是胡说吗?明明员工是不情愿的,你却说这不是强迫!你这是什么狗屁认知?”

他说:“那你想想,公司给你开的工资,你不是很满意,但你还是同意入职了,因为你找不到工资更高的工作,这是不是强迫你工作?”

“这不是强迫。”

“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吗?你知道要学习老板语录,你还同意入职,这说明你找不到同样工资、同时不需要学习老板语录的工作,不是吗?既然前者不是强迫,后者自然也不是强迫。”

“那能一样吗?强迫学习老板语录,那可是强行PUA,有辱人格。”

“你不要用‘有辱人格’这样的词来影响你自己的思考,你就想想,这两件事,在结构上是不是一样的?”

这不是当时对话的原话,是我记忆中的大致内容。

说实话,那时候,我心里是极其不愿意接受自己错了的。但,另一个声音在也告诉我自己:“且慢,没准,人家才是对的呢?”毕竟,他的观点,好像一致性非常好。我可以不接受他的观点,但我就失去了一致性。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的认知高于我。我被情绪、成见影响认知了。特殊年代集体学语录的事,让我反感,这种情绪让我没有意识到,企业学老板语录和特殊年代学语录,不是一回事。

这些都是发生在论坛里的公开对话。

我发私信向他要联系方式,但他没给。后来那个论坛衰落了,我再也没去过那个论坛。只记得那个网友是四川的。我心里一直是感谢他的。

所以今天我看到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和自己情绪、成见不符的观点,我是非常理解的。我自己也有过那样的经历。承认别人的认知高于自己,这真的很不容易做到。

再说一个经历。

有一次,听一个学者的讲座,他说了自然法思想。他说:“法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定的。”

这句话让台下的我轻蔑地一笑:“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明明法就是被制定的,你怎么胡说它们不是被制定的?”

可一阵不安也随之涌上我的心头:“他可是一位严肃学者,为什么会说出如此没常识的话呢?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接下来我又想:“是不是他对法的定义,和通常的定义不一样?如果换成他的定义,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好处?”

我于是按照“法是被发现的”这个角度深入、反复思考,终于发现,自然法理论比起人定法理论,解释力确实大大增强了。想通这点,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那个学者的认知是高于我的,我对他的嘲笑才是很low的。后来的岁月中,我继续反复思考“法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定的”这句话,对自然法的理解越来越深。

后来每每看到那些人赋权利论者自信地说“明明权利是人赋的,是博弈的结果,你们连这个基本事实都否认,这认知也太low 了”,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他们不能明白,自然权利理论并没有否认人的博弈,只是改变了看博弈的角度。但他们自己不理解这点啊,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认知高,而自然权利的认知太low。

你看这两个例子,明明对方的认知是高过我的,但我却误以为他们的认知很low。当然,后来通过技术指标的对比,我认识到,对方的认知确实是高过我的。刚开始,每一次不得不承认对方的认知高过我,我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不适,但后来习惯了做技术指标分析,这种心理不适就很淡了。

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

有自信是好事,但别忘了,很多时候明明是你自己的认知low ,但你却误以为你的认知高于对方。

所以,不要相信感觉,一定要从技术指标上做客观分析。

要知道,你的观点在你自己心里的感觉,是经过你的成见、情绪化过妆的,让你误以为你的认知很高。一定要用技术指标给观点卸妆,你才知道究竟是谁的认知更高。

图片

如果对方的理论、观点,一般性、一致性好过你,那他的认知其实是比你高的。也许承认这一点会让你痛苦,但如果你是个对知识真诚的人,你就应该克服这种痛苦。

再重复一次:信技术指标,不要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