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要实现财富自由….然后,想去环游世界….”**

这是许多年轻人挂在口中、埋在心底的梦想,他们渴望有一天通过自身的坚持奋斗,能够当上CEO,赢取白富美;期待有一天发现一个巨大的商机,然后投入其中大赚一笔;幻想有一天也能买中一个像腾讯一样的股票有数百倍的回报;又或是想哪天走运中了张彩票…..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可问题是….

凭什么是你最终当上了CEO?

告诉你一个有巨大市场的大机会,并给你启动的资本,你是否真能实现1个亿的小目标?

就算你曾经买到了腾讯的股票,你能一直拿在手里,等它涨几百倍不卖吗?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关于成功学的书,相信你也听过许多所谓的创业方法论,还有无数的创业想法和股票“内幕消息”在不断涌现…

听着都很有道理….

然而,普通散户真正能做到长年投资盈利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

如果粗略的拿上市公司的数量除以全部企业的数量,创业成功的概率,更是可怜的不到千分之一….

难道书上讲的内容都是错的吗?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讲的都是对的,错的很可能是你自己

如果把这些方法论,投资创业的机会比作是一个个能帮助你赚钱的APP的话,并不是这个APP错了,而是“你”这个系统根本运行不了这个APP,甚至“你”这台“手机”的硬件配置,还停留在功能机时代,连触摸屏和4G通讯都没有,安装都没办法安装…..

因此,再好的APP,对你这台“破手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在寻找这些“APP”之前,你首先应该要考虑的是自己是不是这个合适的“手机”?是不是应该更新换代了?是不是应该升级操作系统了?….

那么,如果把“你自己”比作是这台手机,为了能够运行这些APP,你应该如何升级自己呢?

你需要四个方面的升级

第一步

升级自己的“硬件”

补全自己缺少的零部件,少4G的装4G,没有显示屏的装显示屏…

什么是你的“硬件”?就是“概念”

你如果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概念”,你就无法理解一些事情,而且自己可能浑然不知

就好像你现在还生活在农耕文明,你的面前出现了一辆“汽车”,你会说这是一个会“移动的很快”的“箱子”,因为在你的大脑里,缺少“车子”这个概念,而你只能使用你所了解的某个概念,比如说“箱子”、“移动的很快”来描述它,甚至觉得自己讲的很有道理而全然不知这是错的

结果就可想而知,在缺少了这个概念的前提下,你怎么可能会使用车子?又或者,能有能力改进这辆车子?

比如,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不可能想到“我上火了”,因为在他们的大脑里,没有“上火”这个概念,所以,他们不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上火”,他们只能用“发炎”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

再比如,很多人对“财富自由”这个概念本身认知就是不精确的,大多数人对于财富自由的定义来源于一本书《穷爸爸,富爸爸》,书里对财富自由的定义是:“一个人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

这个定义有没有问题?它勉强可以算回答了什么是财富自由,但是并不精确,也没有指导意义。财富只是工具,我们真正想要的自由是对时间的自由,因此,更精确的定义应该是:“可以不用为了生活必须再去主动出售自己的时间”,是拥有时间的自主权

这两者会有什么不同?

一个会让你更关注投资带来的收益和具体的财富数字,而另一个则会让你关注自身的时间价值和出售时间的方式,一个只是告诉了你“什么是财富自由的状态”,而****另一个则可以指导你“实现财富自由的努力方向”

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打工”就是“零售自己的单位时间”来换取财富。那我们是否可以从“零售”时间变成“批发”时间?比如写书?演讲?做直播?我们是否可以从“批发”时间变成“买卖时间”,投资?创业?这些本质都是买卖别人的时间来获得收益…这些内容我们未来的课程里都会讲到。

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行动方式,结果自然就会不同,如果你连什么是“财富自由”的正确定义都没有,那么请问如何实现“财富自由”呢?

第二步

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如果你的“操作系统”版本很低,那么运行很多APP的时候,就会速度很慢,或者根本无法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什么是你的操作系统?就是你的“思维模式”

你学习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你发现了一个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创业机会,但是由于你的“思维模式”的限制,你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把这个“想法”落地成“产品”,就好比你的手机里下载了一大堆APP,但是由于系统版本不对,根本打不开,或者打开后闪退,或者运行十分卡顿…..

最终,你面对的这些“机会”就会像在你手机里的一个个图标,只能看而不能运行,就像一个个“好想法”,只能“有梦想”,而无法“万一就实现了呢”…..

第三步

升级“你自己”这个“操作员”

你有很好的硬件配置,以及很好的操作系统,但是唯独“你”不去使用它,或者压根“你”不想安装这个app,手机里全部装的全部都是游戏,或者“你”想到某个APP的时候才去用一下,想不到就不用了,或者打开后胡乱用一下…那么你依然无法用好这个APP。

那什么是“你自己”的这个“操作员”呢?

就是你的任务管理能力,你的时间管理能力,你做事情的效率,你与别人的协作效率,你为了某个任务,能同时调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在多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再说的直白点,就是你的执行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这个能力能有什么用?

一个“好想法”最终变成变成一门“能赚钱的生意”,有拖延症的人可能需要花1年的时间,甚至永远拖下去,而有效率的人,可能只需要1个月,这个就是区别。

第四步

才是安装这些能赚钱的APP

但是,你也要特别注意,**你安装的这个APP是否有可能是“盗版”的?**你有没有一个鉴别真伪的方式?一个正版的APP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它的正确使用方式又是什么?你应该如何开始第一步?

你发现了一个机会,如何判断是不是真的有前景?如何避免“自嗨式创新”?

你应该如何开始?如何把一个想法落地成具体的产品?

你应该如何打开市场?如何把你的产品卖出去?

你应该如何“设计你自己”这款终身产品,来让你自己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变得更加值钱?

这个“鉴别真伪”的方式,就是你需要了解的商业底层逻辑,从商业的底层出发,去判断一个机会的可行性,去掌握一个产品从一个想法开始,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伟大的产品的具体诞生过程。

到这里,你才算真正做好了财富自由的准备,才能开始真正上路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机会。

寒门再难出贵子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代,你再怎么努力和勤奋也比不过别人有个好爹妈。因为你努力,别人也可以努力,还比你多个好爸爸。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刘媛媛曾对“寒门贵子”话题,发表过自己的演说:“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

但这些话,毕竟是鸡汤,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别人为自己的财富自由,比你多准备了个“好爸妈”,你没有,那你拿什么去超车?

你除了比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外,你得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准备:

认知升级!

武装和升级自己的认知,把“你自己”变成和他们“不一样的人”,可能是唯一的超车途径!

就像当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有个“富爸爸”,但却在认知上和英帝国处在了“不同的时代”,才会被西方列强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毫无还手之力,究其根本上,是因为他们已经是“不同的物种”了。

你只有将自己升级为一个不同的物种,你才有机会,在这个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战争不是由竞争和流血换来的,而是等待与煎熬,慢慢把自己升级成一个不同的物种,静静等待那个生命中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到来,然后,把握住它!

全年课表

在未来的一整年,我将通过4个季度,48节课,全面升级你的财富认知,为你做足出发前的准备:

第一季度:概念重塑

帮助你补齐关于财富你可能缺失的必要“硬件”;

第二季度:脑力提升

帮助你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升级你的“操作系统”;

第三季度:效率升级

提升“你”这个“操作人”的作战效率,帮你从以一敌十,到三军主帅;

第四季度:财富创造

手把手教你如何从一个用户痛点开始,一步一步打造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具体产品,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开启你通向未来财富自由的道路。

最后,祝你在“富研社”未来的一年里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不光阅读学习,更希望我们每次课后能有更多的互动与实践,然后用一整年的时间,把自己进化成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 **

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如何才能财富自由?

我猜你在某个时候一定问过自己上面这个问题,也许就在此时此刻,它正萦绕在你的心头。

但我在回答你之前,想先问你另外一个问题:

你打算用什么来交换?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想如何发财,但很少想过用什么东西去交换…

而获得财富的基础,就是交换。

时光退回到5000年前

我们来看个例子,假如我们把时光倒退到5000年前的农耕文明时代…

**你是个村里有名的鞋匠,但是最近家里的粮食快吃完了,你打算去弄点粮食来,**这个时候在你面前有3个选择:

**第一:**自己种;

**第二:**去偷、去抢;

**第三:**做一双鞋子去和需要鞋子且有余粮的人交换;

自己种太慢了,现在播种,等种出来早就饿死了;

去偷、去抢的话风险太高,搞不好命都没了;

还好,你是个鞋匠,可以拿鞋子和别人换粮食啊!

于是,你就做了一双新鞋子,找到了一户有余量的人家,换来了粮食;

又过了两周

天气忽然转凉,眼看马上就要进入冬天了,你发现自己的衣服又破又旧,家里也没有其他厚衣服可穿,因此,你又想要一件新的厚棉衣,怎么办?

你的面前还是3个选择:

第一:自己做一件

但是自己不是裁缝,而且并不知道去哪里搞来布料;

第二:去偷、去抢

嗯,这个风险还是太高了,不敢去…

第三:继续做一双鞋子

然后找到需要鞋子且有多余新衣服的人去交换;

根据上一次的经验,你又如法炮制,很快便拥有了一件新衣服。

发财的机会来了

经过这两件事,聪明的你就发现,只要不断的做鞋子,并且把鞋子做的越来越好,然后交换给其他需要的人,就几乎可以换来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于是,你拼命的做了好多又耐磨、又好看的鞋子,然后不断的跟人去换这换那。

很快,你开始变得越来越“富有”…

所以,获得财富的基础是“交换”。

等等,你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

刚才你没选择的第一,第二个方案,不就是没有通过交换而得到这个想要的东西的吗?

如果我真的自己做出来了?或者去偷、去抢没有被抓到的话,那我获得财富的途径不就是没有通过交换吗?

选择第一个方案

看似是自己把需要的东西从无到有的制作出来的。

但其实,你是用了自己的【时间】+ 【劳动力】+ 【为了得到种稻谷的种子和做衣服的布料所付出的各种“时间”和“实物”成本】…

因此,同样是需要通过交换得来的。

而且这种效率太低,从原材料收集到加工制作等等都自己来,得用很多的时间去交换,才能得到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并且,还可能因为你的不专业而制作失败…

所以,农耕文明之后发展出来的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协作方式,是整体财富爆发式增长的最核心原因

那选择第二个方案呢?

看似是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只要不被抓住,就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但其实,你是用你自己【有可能被抓到的风险】+【常年锻炼出的武力】+【自己可能因此而受的伤】+【为此携带的道具、武器】+【作案的时间】+【去之前的准备、练习的时间】去交换的…

你去偷越多次,你交易出去的被抓到的风险就会越高。因此,一旦被抓到,你受到的刑罚也就会越重;

你交易出去的创伤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你可能会伤痕累累;

你为了作案效率能更高,你可能还会苦练偷盗技术、增强武力、购买兵器刀刃…..

如果,你在这条路上越来越专业,作案效率越来越高,从理论上讲,你也可以因此交换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让自己变得富有。

只不过,你为此交换出去的潜在风险越积越多。之后,你可能会需要组建一个团队来帮助自己了,一方面可以提高作案成功率,人多力量大嘛!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有效的抵御潜在风险。

不过,这又会增加一笔管理成本,还有作案成功后兄弟们的分赃,这些也是交换筹码

终于,你变成了一名恶名昭彰的“土匪帮老大”….

所以,就算是去偷,去抢,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换,而且成本并不比做鞋子低。

我们把目光拉回现在

现在你知道了财富的基础是交换,想要获得任何财富,其实都是交换的结果。没有付出,就不可能会有回报。

我们回到开篇的那个问题:

**你想要财富自由?**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来交换呢?

既然是交换,那你就得拿已有的东西去换,而且越宝贵的才能交换到越好的东西,对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你与生俱来便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呢?

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金钱?

金钱本身并不属于你,也是你通过交换得来的。金钱本质上是属于一种方便交换的中介物,比如你还是一个鞋匠,你会做鞋子,你想要吃苹果,然后你就去找需要鞋子的种苹果的人,结果拥有苹果的人都不需要鞋子,或者他觉得一个苹果需要10双鞋子来交换,你怎么办?

于是,货币便诞生了,大家都认同这个叫金钱的东西可以作为所有东西的兑换对象,并且让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所以,金钱并不是你的财富,而是你已经交换出去的那部分财富的数字存在形式而已。

时间?

时间其实也并不属于你,它就在你我身边自顾自的往前流走,你无法左右或者使用它,你只能和它做朋友;

身体?

嗯,身体确实可以算作是你与生俱来的财富,你也可以用你这个身体去交换一些东西,比如说提供劳动力或者是其他服务什么的,但是这并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身体会慢慢老去,能交换的价值也会越来越低,而且用身体交换得来的财富量很有限;

大脑?

不会思考和没有创造力的大脑是没有价值的,而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又是如何获得的呢?是不是也是通过某种交换形式获得的?交换出去的是什么呢?

那到底什么才是你拥有的

最宝贵的财富?

答案是:注意力

啥?为啥是注意力?注意力怎么会是我的财富呢?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比如说,你想赚钱

在当今这个社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工作,所谓的勤劳致富。但你只是在办公室里坐一天是没用的,你会因为没有任何产出而被开除,你得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完成的事情上,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学识去解决问题,再用你完成的工作去兑换工资收入。

那你的经验和学识又是怎么来的呢?

对了,就是你曾经用注意力在课堂上,在工作中兑换而来的。

再比如说,你想拥有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

那你就得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伴侣身上,关注ta,关心ta,而不是只把身体和金钱给对方,留下自己的灵魂在外面随风飘摇,那是换不来长久的幸福的。

最终,你的一切价值创造活动,都将是由你的注意力交换而换来的。

注意力,是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

注意力的财富价值有多大?

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且诡异的实验:“双缝干涉实验”,相信你在高中的物理课上一定有印象,这个实验排在了世界十大物理实验之首。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实验形式如上图,具体过程在这里就省略了,你可以自行百度,为了简化烧脑的数学证明部分,我直接说结果:在你不做任何观测的时候,光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但当你用任何的方式观测的时候,光又变成了粒子形态!

换句话说,你观测的这个行为本身,影响了客观事物!

而我们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那么是否也就意味着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注意力,观察事物的这个行为,同时也影响到了被看到的事物本身?

荒谬而又千真万确

确实是这样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把这种效应给数据化了。

比如,你阅读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的底部就会记录【阅读数+1】,而如果这篇文章获得了非常多的阅读量,那么他就可以把你们的这些注意力所产生的阅读量,打包一起卖给广告商。

现在一条10000左右阅读量的文章,大约价值8000元,换句话说,你只是看了文章一眼,其实就帮助到对方增加了0.8元收入!而如果大家都不看这家公众号发的文章,这个公众号也很快会走向衰亡……

所以,你看一眼,它生,你不看,它死,你的关注与否,切切实实影响到了对方的收入,乃至生死….

别人关注你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如果有一位美女,每天把她的大部分注意力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并可能因此而收获一段甜蜜的爱情;

而如果有几十万人在关注你的动态,那你可能已经成为了一名网红,会有大批商家排队给你送钱;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在不断发射能量的超人,当你的注意力关注到什么的时候,就是在给它输送能量,你就是在改变着它。

你是如何花费注意力的?

那么你现在回想一下,你平时把自己这个最宝贵的注意力发射到哪里了呢?

第一种情况:浪费掉

比如有些人喜欢八卦,某某明星出糗了!某某明星出轨了!某某明星出事了!…. 然后就开始疯狂百度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恨不得把和这件事情相关的,和这个人相关的所有细节全部收集齐全,然后到处和人透露你所知道的“幕后消息”….

还有些人,整天谈论国际局势,国家大事,一会儿伊拉克的战争局势,一会儿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最大症结,一会儿应该出台一个什么政策来抵御房地产的泡沫…各种诸葛亮在世,仿佛所有国际难题都能在他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

这些事,要么是离你太远,要么是你无法影响的事,你的注意力甚至根本触及不到他们,就像是把这份能量射向了天空,完全被浪费掉了。

第二种情况:被收割

既然你的注意力那么值钱,那么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个来赚取暴利。

有一本书就叫做《注意力商人》,非常赤裸裸的告诉你,对,我就是要把你的注意力以极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收割过来,然后高价卖出,赚取暴利!

书中列举了一系列的方法论,目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吸引过来,并且留住你,让你看上瘾!比如越低俗的内容,越反常的谣言,越可怕的消息….越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真不真不重要,对不对不重要,你看不看才重要!

你看的报纸、看的电视节目、综艺节目、浏览的网页、追各种剧、阅读公众号….这些看似免费的内容不断的围绕在你的周围,几乎无死角的对你进行轰炸,24小时全天候的争夺着你的“注意力”。

一旦吸引到了你的注意力,马上就被无情的收割掉,然后和其他一起被收割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商,谋取暴利!

为什么现在一个拥有100万粉丝的微信账号、微博账号那么值钱?

因为一旦你选择了关注某个公众账号、微博账号,就意味着对方已经锁定了你未来部分确定性的注意力

那么,既然可以几乎肯定你未来的某部分注意力会来到我这里,甚至多次来到我这里,那么我自然可以把这部分**未来确定的收益,**以更高的价格打包出售。

第三种情况:被利用

你在互联网上的任何注意力投放,几乎都会被完整的储存下来,并通过对你的大量注意力轨迹进行分析,这样我们就能够更了解你,知道你更愿意把注意力花费在什么内容上,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你投放更多这方面的内容给你看,继续收割你更多的注意力…

或者把这个分析结果直接卖给其他商家,告诉他们你爱看这些内容,他们就可以用这些定向内容去更高效的收割你的注意力….这个就是大数据分析。

既然你的注意力,会对被关注的事情产生客观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故意让你看到我们想让你看的东西,并达成我们的目的?

答案是:当然的。

比如,2016年的美国大选,特朗普就利用社交网络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于某些还处在摇摆阶段的选民刻意投放有倾向性的内容,导致选举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你不珍惜,自然有人会“替你珍惜”,你不管好自己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就就会随时被其他人收割,利用….

你每天的注意力固定就只有那么多,从这点望去,其实所有人都很公平。最终,你的一切价值产出,都将是由你的注意力交换得来的,所以,人和人财富的不同,究其根源,都是由每天如何分配注意力的去向所决定的。

无法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结果可能不仅限于是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拱手送出,让别人收割和利用,**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国内曾对1292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调查,发现其中有978名学龄期曾被诊断为多动症,患病率为75%。部分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缺陷,这就是注意力缺陷障碍(ADD)。

所以,如何管住自己的注意力,如何把你最宝贵的注意力投放到最有价值的去处,长期积累下来所导致的财富差距、生活品质差距可能有数百、数千甚至数万倍以上!

应该如何花费你的注意力?

那我们应该将我们的“注意力”花在哪里呢?

一、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可以提高自己调动资源的能力,现在的很多机会往往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抓住的,而是需要团队协作,需要资源支持的。

因此,你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去有意识的将你的注意力“投资”到这些人脉关系中,至于具体什么方法,这个我们以后会讲;

还有就是亲密关系,如果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花在对外的工作上,而很少放到家庭和亲密关系上,那么亲密关系的恶化几乎是必然的,而亲密关系的破坏,对你所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毁灭性的重创!

二、新趋势

趋势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这个以后我们详细讲到。

关注新趋势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而是不做井底之蛙。

避免自己有一天发现一个看似是“机会”的机会,然后舍生忘死的投入其中,殊不知这些别人早就做过,并且已经宣告失败了;

或者你看到的这个机会,其实它已经落后了;

又或者你看到的这个机会,其实已经有很多人都参与其中,你只是许多随大流中的渺小一员。你若对此有的只是一腔热血,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和资源支持(比如近期很火热的区块链),那么结局除了当个炮灰,几乎没有其他可能。

三、聚焦当下

聚焦你的工作或者能产生价值的这件事情上….这点不必我多说

四、自己的成长

这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你应该把剩下的所有注意力,都花在“自己的成长”上!

为什么最多的注意力要花在自己的成长上?不是应该是当下的工作和能产生收益的事情上吗?

人和人的注意力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是有能量密度高低的。

关注到“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上,和马云爸爸关注到“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上,对这个行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数量级的差别的。

经常听到有句话叫做:“隔行如隔山”,意思是说跨行是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却经常听到“跨行打劫”,“跨界创业”等的成功案例,为什么?现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鸿沟变小了吗?

并不是,你去查一下这些跨界打劫、跨界创业成功的人都有些什么共性?

**他们都是自身“能量很强大”的人。**他们在跨界之前就已经获得过成功,他们的经验、能力、学识,积累的资金、资源、人脉,都能为他的注意力附能。他一天也只有24小时,但同样是一分钟的注意力所产生的能量就要大很多。因此他们跨界成功率也变得比普通人要高出很多!

那你如何也能成为一个

能量很强大的人呢?

将注意力投射到自身成长上,就会提升自己的能量密度。

比如,每天看一小时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每天写一篇日记,总结一下今天的得失;

比如,每天写一篇分享,把自己的所学出来,帮助别人的同时,巩固自己的学识…

一开始这种方式,可能会效果很微小,不明显,甚至根本察觉不到变化:我只是今天多了1小时看书嘛,我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呀,我还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但是,注意力能量密度的提升是符合指数增长的特质的。你每次的投入,都会带来微小比例的增长,虽然比例很小,哪怕每次只增长1%,但如果坚持1年,你的能量密度会增长多少倍呢?

37.8倍!

对的,每天只是多看一小时书,每天只是进步一点点,哪怕只有1%,一年之后,你比你之前的自己厉害了38倍!

因此,最终人与人的差别不是我们通常感觉的只有数倍的差别,而实际上是数量级的差别,是数百倍乃至数万倍的差别!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将注意力尽量都花在自我成长上,你将会获得最高的投入产出比,这也许是你这一生听到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

而那些整天管不住自己的注意力,将它们随意浪费掉,被别人收割掉,被别人利用….而从不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的人,如果他们能获得成功,那么天理何在?

我们再次回到本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我如何才财富自由呢?”

答:用你的全部注意力来交换吧!

世界上只买卖一种产品:时间

努力的挫败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在一起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努力,是我们班的学霸。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他带着副金丝边的眼睛,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在角落里翻看着各种课本,看似好像不是特别合群。但每逢大小考试,他总是能闪闪发亮,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陆陆续续的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而他凭借的着在学校里优异的表现,毫无意外拿到了当时最高的5000元起薪,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拿到这个数额的是非常少数的。

他来自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县城,通过高考来到了上海,进而被大城市的繁华所吸引。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外,他也想在毕业后能在这儿安家落户,组建自己的家庭,等买了房子把父母也接到上海来居住。

可能是由于他的这个初心,无论是在读书的时代,还是参加工作,他的努力程度都比身边的人高出一大截。为了能够更快的攒齐买房子的钱,下班后也不少接一些“私活”,所有的时间几乎被工作沾满,很少有其他娱乐活动。

起初,这种拼命的方式效果很明显的,没过2年,他每月的工资收入加上兼职的收入就差不多达到了1万,而那个时候我们大多数的同学也就平均五六千的样子。

好多年过去了,近期我们在微信上有一次聊天,他突然说想回老家发展,这让我非常的吃惊。就问了他近来的情况:他确实在上海结了婚,但并没有买房,因为还买不起,目前收入也就1万5左右,扣除所得税、社保,减去生活的开支、交通、社交、房租,一个月其实没有剩下多少了,看着日益高涨的房价,只能感叹到“这座城市留得住我的青春却留不住我….”

聊天的最后,他甚至略带抱怨的说了一句:“凭什么现在一个啥都不会的小姑娘,弄个视频玩直播,唱唱歌、扭扭腰、斗斗嘴、喊喊麦就能一天抵我一个月的收入?我奋斗10年,还没有她半年的收入多!我那么拼命,还不如她天生长得漂亮!真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到底是谁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是啊,为什么?

为什么我这位勤奋到感天动地的同学,最终却“输”给了20岁出头的小网红?

· 真的是因为时代变了吗?

· 因为网红妹子长得漂亮吗?

· 还是这个社会不看努力看颜值了呢?

都不是,是因为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售卖自己的时间!

时间是一种不仅稀缺而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我们总是用宝贵去形容它。而我们一生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消耗只去不回的时间。如果你做的事能让你有所收获,那么你付出的时间可以视作“被出售”了。

如果以我们创造的“价值”做分子,以我们度过的“时间”做分母,就可以算出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我们产出的价值;如果把分母的时间标准化,比如说1小时,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数值称之为你的“时间单价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那么如何衡量你在一定期限内创造了多少价值呢?

就是拿你的“时间单价”去乘以“用于创造价值所花费的时间”,就可以得出你在这段期限内的“个人生产总值”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我们把两个公式合并一下,就得到以下这个完整的公式: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比如,你一天工作8小时,时间单价=100元,假设8小时你没有偷懒,全神贯注的都在用于创造价值,那么你这一天的个人生产总值就等于100×8=800元;

当然,如果你学习过上一课你就知道,如果你只是在公司消耗8小时,而没有把你的注意力投入到工作,是不会有价值产生的,所以这里特指的时间是“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

拥有时间并不等于能产生价值,看看你身边的人就知道了,他们甚至因为时间太多,而不得不想办法“杀”掉他们。你的“时间单价”可能很高,但是由于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少,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浪费掉了,那么你的个人生产总值就很低。

如果你吃过回转寿司,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时间就像是在你身边不断往前流走的一个个餐盘,而你作为厨师,站在边上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买空盘子,你得集中注意力烹饪出美食,然后把美食放在餐盘上,才能把这份“时间”卖出去,不同的厨师,放上去的菜品还都不太一样,所以价格也不一样。

640?wx_fmt=gif

640?wx_fmt=gif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偌大的回转寿司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产品将这些从自己身边流走的时间餐盘给装满食物,出售给其他需要的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购买其他人出售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这个世界只会交易一种产品:就是“时间”!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商人”

时间商人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方式:零售时间

我们回到上面的故事,如果我们用个人生产总值的公式来看,就能明白他们的收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了。

我同学的那种方式,本质是在通过自己的“勤奋”来增加“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

别人工作8小时,其中3小时偷懒,他全神贯注8小时;

别人下班后就去约会、休息,他要接私活,增加创造价值的时间3小时;

因此,时间一长,他就会获得和他付出的时间成正比的收入提升,别人一天实际创造价值的时间是5小时,他是11小时。所以,当单位价值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他的收入就能是一般人的2倍多。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他这种增加个人生产总值的方式是有极限的,就是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休息的必要时间,留给他还能填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正是由于他的“勤奋”,他花在“提高个人时间单价”上的时间太少了,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了生产而疏于学习。

长此以往,他只能让自己不断的做低水平的创造,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也无法再更进一步。

你的身边估计也不乏这样的朋友,从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书了,中国人年均读书量比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少得可怜,具体数据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小说。

这种把自己的时间出售给个人或者单个公司,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给“零售”出去了,无论是在公司打工,还是下班后接私活、做兼职,本质都还是零售自己的时间。

比如最近很火的一些“共享职业”:专车司机、兼职快递员、回家吃饭的家厨、上门服务的美甲师….这些工作本质就是帮助你把剩余的个人时间给利用起来,再零售出去。短期内看似可以增加你的收入,但是这种方式是有极限的,而且会占用你很多原本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

那在这种模式下,如何让自己的个人总产值得到质的提升呢?

答案当然是提高你的时间单价,因为时间单价的提升在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比如中国知名的打工皇帝“唐骏”,NBA中的很多球星,年薪可以达到上亿元。

方法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上节课也讲过,将你的注意力更多的花费在自身成长上,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垂直领域的职业水平….至于具体怎么做,我们之后会用一整个章节的时间来讲。

第二种方式:批发时间

我们再来说一下网红的“时间售卖”模式是什么?

回顾一下这个公式: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如果想要提高你的个人生产总值,除了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或者挤满自己的时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注意,这里使用的是“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你把你的个人时间出售给个人或者单个公司,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给“零售”出去了,那么这种出售时间的方式是有极限的,也就是一天顶多24小时。

但如果你把创造的价值,同时卖给很多人呢?

比如说你做一次2小时的演讲,你面对1个人的时候,需要花费2小时的时间,每小时收费100元,你的收入是200元;而如果你面对的是100人,你依然只需要花费2小时,但实际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就变成了每人2小时,总共是200小时,你所产生的价值就是20000元!

这个就相当于你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去了!而通过“批发”的方式来“横向”扩展自己能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是无限的!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网红的时间售卖模式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售了

虽然网红直播的内容,普遍来讲含金量并不高,我们姑且算你平均看一小时网红直播,可能会打赏0.1元给网红吧,也就是她的时间单价只有0.1元,但是同时可能会有20万人来看她的直播,因此她这1小时的个人总产值就是2万元!

如果你还记得上一课的内容的话,你还可以帮助网红小妹优化一下她的商业模式,既然她可以吸引20万人的注意力,那么是否可以一起打包卖给广告商呢?

当然是可以的,这样她的个人总产值可能又翻了一个倍!

所以,我这位同学真的别急眼,一个有20万粉丝的网红小妹,她的时间价值确实是你的几百倍!

看似你们比的是“价值”,其实你们比的是“模式”。

最近崛起的一批提供视频、音频类课程的知识付费讲师、网红主播、抖音快播类的短视频….大量百万年薪的网师、网红涌现,背后的原因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帮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时间更高效的“批发”出去。

这种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娱乐明星”,一线明星的广告代言费平均在一个品牌500万/年,出场费200万/场,片酬可达3000万,顶级明星比如说:成龙,片酬可高达8000万!

那么高的收入,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被买断的那个时间段内产生了这么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所创造产品,比如歌曲、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可以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被卖出无数多份!(甚至死了还能继续卖…)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所以在娱乐圈里,唱歌水准、颜值、表演技巧…这些所谓的硬实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是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人气。其他所有的都是来帮助你增加人气的,有多少人关注你,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意味着你的作品有多强的“批发能力”。

所以,她们除了提高自身的技艺之外,还得不断的创造热点话题,参加各种节目,让自己出现在各大媒体,吸引大批粉丝关注她们,因为这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畅销书作家也是该模式中的翘楚,英国著名小说家J·K罗琳,凭借一本《哈利波特》总共赚取11.5亿美金!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哇,太棒了!我也想做一个网红,或者开始自己写书,将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去!”

别急,我们还有另外2种更高级的时间售卖方式要告诉你。

第三种方式:买卖时间

我们要知道任何东西,只要有人卖就会有人买,而且通常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具买方和卖方的双重身份,放到这件事情上也如此——你在出售自己的时间,也免不了买他人的时间。

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购买他人的时间,你正在使用的手机;你家里的水、电、煤气;你住的房子;你身边的那张桌子…..都是别人用自己的时间制作出来的。

你看似是在购买产品,其实你购买的是为了让这个产品放到你面前,所有参与人员的时间。

为什么你需要买他们的时间,而不是自己做一个?

一来是自己做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嘛,比如一个IphoneX手机,8000多元一台,你感觉挺贵的,但如果真让你自己去造一台,可能给你8000万,再给你1年的时间,你都不一定能造的出来…..

二来是用同样的时间,你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你目前的收入是一个月1万元,那么按每个工作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你每小时的时间价值就是62.5元。如果一件事能够帮你节省1小时的时间,需要的费用又低于62.5元,你就应该花钱买,而不是自己动手,不是吗?

比如,你在工作时想要去买杯咖啡,可能一来一回需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而现在有个app叫做助理来也,你只需要支付5元,就能让一个小伙儿帮你去跑腿买一杯过来。这是多划算的事啊!但很多人依然会选择自己去跑一圈…

理解了这点,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件事,就是你的工作,企业为什么会花钱请你来做这件事,而不是老板自己去做,或者找公司里其他人来兼一下?有两种可能:

1. 你在某方面更专业。

你会的东西,他们不会;或者你能达到的高度他们达不到;你能提供的价值他们没有…因此,你的加入可以帮助团队提升价值,如果他们自己做会更贵、会更花时间,可能还没你做的好。

2. 你可以成为他的帮手。

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跑腿的活儿总得有人做,如果让老板亲自去做代价太大;还有些已经确定的重复性的工作,你也可以帮他完成,提高团队产出,省下他的宝贵时间,让他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或者你还可以帮助他管理团队,让每个人都去专注的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帮助大家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其实任何公司里主要就是这两大类员工:

1. 创造价值的员工

2. 提升效率的员工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如果你既不能帮助团队提高单位时间的价值,又不能帮助团队提升效率,节省时间,那么你对公司来说就是负资产,是需要被剔除的。

作为公司也一样,在招聘员工和管理团队的时候,得分清楚谁是创造价值的,谁是提升效率的,谁是在这两方面都给不了贡献的。你要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上,而不是让创造价值的人去做提升效率的事,让提升效率的人去做创造价值的事,那是灾难性的。比如让工程师去做管理,让管理者去设计产品….

所以,公司【买卖时间的模式】并不是说你公司花钱买了一堆人的时间,然后就可以把他们再卖出去赚取差价了。如果真那么简单,就不会99%的创业者都失败了。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更高级的模式。

买卖时间的本质是一个种放大器,你首先需要确认自己要什么,你能创造什么价值,如何零售或者批发出去,你团队的目标在哪,当公司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时间买卖的模式想清楚了。

然后在需要补齐团队能力、需要提高团队时间单价的时候,引入创造性人才;在需要提高效率、需要复制扩张的时候,引入效率型人才;以团队目标为轴线牵引,再不断增添适合的人手,放大团队总产值。

所以,你的团队不行本质是你不行,如果你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产生不了价值,那100个人的时候基本也不会有。相反,如果你一个人做这件事的时候,就能很有价值,你再找到适合的帮手帮助你提高效率、放大规模,那【买卖时间】的这个模式就是个核武器,能帮助你快速滚起雪球,迅速积累财富。

第四种方式:收时间税

最后一种方式,也是最高级的一种方式,用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来解释,那就是:平台。

你并不需要出售时间,而是创造出一个平台,让其他人可以到你的平台上自由交易他们的时间,而你只需要对在这个平台里的每一笔交易收税即可。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就像是我党创造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平台,而你在中国这个“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是要交税的道理是一样的。

还比如以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超级大公司,也都是采用了平台模式: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Facebook、google、Uber、苹果的AppStore、…..以及全世界的所有政府

可见这种方式一旦成型,就会演化出一个帝国,在保证平台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加入你这个平台,花更多的时间在你这个平台上,你就能源源不断的赚很多钱。

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的强大吸金能力,让许多创业者趋之若鹜,动不动就说要做个XX平台,可结果经常是:“平台”是做出来了,可没人来…..

随后,他们便问下了一个千古难题:做平台,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感叹道,平台难,难于上青天….

那平台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一点:平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创业者把这点给搞反了,他们喜欢上来就把什么都想好了,咔,做一个顶层设计,把平台这个“空壳子”搭出来了。然后就开始即找卖家又找买家,然后发现没有买家,卖家不愿意来;没有卖家,买家来了没东西买….如此往复,两边的人都找不到,找到了也留不住。

所有成功的平台,几乎都是从一个单点开始慢慢演化成平台的,比如腾讯是从QQ这个即时通讯软件开始、亚马逊从自营网上书店开始、Facebook从校园内部的一个女生比美的应用网站开始的…只有先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之后,把某一端的用户先养大,才能逐渐生长出另外一端….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有些人可能看到这里表示不服,我们可以烧钱啊,即补贴卖家,又也补贴买家,如果效果不明显,我就加大力度!你看打车软件不就是这样烧出来的吗?

我只能对你大写一个“服”字,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可惜,这个还是只看到了表层,平台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网络效应”,或者说**“网络效应”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能不能对平台上的人“赋能”**

什么意思?我们回到那个公式: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一个卖家,选择你的平台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帮助他的个人生产总值变的更高,而不是一样,或者更低。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提高一个人的生产总值的方法有两种:

1. 提高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比如说他是做知识付费的,你的平台能否帮助他在写内容、编辑内容、录制内容、声音优化、个人品牌塑造、专家指导…等等方面赋能?让他通过你的工具录制的课程质量更好,或者制作的效率更高?

2. 提高他时间的批发量。

就是让他的这份创作能更快、更多的触达到需要的人。网络效应确实能带来更多的人,但并不定能带来效率。假设你现在平台上有1万个做知识付费的讲师,现在来了10万个用户,请问用户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你又如何保证这1万个人在这里都有市场,让好的内容卖的更好,差的内容自然淘汰?你可能就需要引入数据智能来优化供需匹配…

如果只是做了一个平台的外壳,双方拥有可以彼此交易的功能,**而没给他赋能,**那么他为什么要依赖你?还心甘情愿的被你抽税?

抽税,抽的到底是什么?就是你为他赋能带来的额外价值所兑付的报酬。

所以,如果你想做平台,先别去做个顶层设计,也别迷信网络效应拿钱去烧,应该先想清楚你到底可以为他如何赋能?把这点做到极致,平台自然就会慢慢演化出来。

本章小结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商品那么多,归结到底其实我们都在交易一种产品: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商人。

人与人之间收入有如此大的差距,看似是价值之争,其实是模式之争。

时间商人的核心公式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得出时间商人的四种经营模式,从初级到高级依次是:

第一,零售时间:

把时间单份售出,核心是如何提高时间单价。

第二,批发时间:

把同一份时间卖给尽可能多的人,要学会善用互联网技术把边际成本降为零。

第三,买卖时间:

本质是个放大器,通过买入别人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效率、提升时间单价、扩大生产规模。

第四,收时间税:

建立一个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在上面出售自己的时间,通过收税来赚钱。平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从单点出发,先想清楚你能为谁赋能。

富人越富是世界发展的本质,普通人如何逆袭?

正文

最近有一个纪录片非常火,叫做《人生七年》,是英国BBC电视台历时50多年拍摄的,至今还没有完成。

纪录片拍摄于1964年,拍摄的内容是记录14个7岁的孩子每过7年的变化。这15个孩子出生在完全不同家庭环境,他们有的来自上流社会的精英家庭,有的来自普通的中产阶层家庭,也有的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甚至是孤儿院。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的初衷,是通过每隔七年就采访回顾一下他们的人生的方式,试图去回答一个问题:“你出身的阶层,能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 富人的孩子是否还是富人?

- 穷人的孩子是否依旧是穷人?

- 我们的社会阶级是否真的已经固化?

- “七岁看老”是否真实存在?

56up.jpg

56up.jpg

先留个悬念,你可以暂时带着这个问题和自己的猜想继续往下看另外一个案例。

财富分配模拟实验

这个也是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有人对“阶级固化”做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财富分配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出自:城市数据团)实验是这样的:

房间里有100个人,每人都有100元钱,他们在玩一个游戏。每轮游戏中,每个人都要拿出一元钱随机给另一个人,最后这100个人的财富分布是怎样的?

以下是三个不同的答案,猜猜会是哪个呢?

分布形态.jpg

分布形态.jpg

我们不妨把这场游戏视作社会财富分配的简化模型,从而模拟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我们假设:每个人在18岁带着100元的初始资金开始玩游戏,每天玩一次,一直玩到65岁退休。

“每天拿出一元钱”可理解为基本的日常消费,“获得财富的概率随机”是为了……简化模型。

以此计算,人一生要玩17000次游戏,即获得17000次财富分配的机会。

在上述规则下,游戏运行17000次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当某人的财富值降到0元时,他在该轮无需拿出1元钱给别人,但仍然有机会得到别人给出的钱。)

2.gif

图片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上图中横轴标签代表玩家排序,排序越高的财富越多。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随着游戏的进行,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允许负债,也就是可以找亲朋好友、银行、投资人等借钱的话,图表会成为下面的形态:

3.jpg

3.jpg

没错,无论是否允许负债,财富的分配都接近于幂律分布

- 最富有的人的财富值约为初始财富的4倍;

- top1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33%的财富;

- top2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56%的财富;

- 大约25%的人背负着债务,最高负债约为200元;

就这样,大部分人的钱跑进了少部分人的口袋里。即使在最公平的规则下,世界依然展现出了残酷的一面。借债虽然能让我们在走投无路时多一些周转余地,但最终会让穷人变得更穷。

富二代会比普通玩家占便宜吗

在真实社会中,总有一些富二代、富三代,在财富游戏的开始就占尽了便宜。这一点也应该被考虑到我们的模型中。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假设只有两类玩家:90个普通玩家+10个富二代玩家。

**富二代玩家的初始财富是500元。**游戏结果如下图所示(红色柱子为富二代玩家,绿色柱子为普通玩家):

4.jpg

4.jpg

虽然这个分布形态与全是普通玩家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仔细来看,前10名中有7名是富二代,Top5全是富二代。

虽然富二代玩家中也有“败家子”,但他们仍有很大概率将财富值维持在较高水平。富二代们和普通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偶有交集而已。

没错,普通人要有极好的运气,才能到达与败家富二代相同的高度。

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

回到我们开篇《人生七年》的话题,最终这14位小孩,经过50年后,他们各自变得怎么样了?

你猜的没错,和这个模拟游戏结果几乎一致:

- 那些来自上流社会精英家庭的孩子有条不紊地从贵族学校毕业并进入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的律师,过着上流社会的优越生活。

- 而中产阶层的孩子则更注重多样性的发展,他们有的也进入了一流的大学,但毕业后更多从事公益性或者教师的职业,延续着他们父辈简单、安静的平凡生活。

- 而来自底层的那些孩子无一例外地都过早辍学并开始工作赚钱,他们很早结婚,很早生孩子,是所有人中最早当上了爷爷奶奶的那批人,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很多,只是他们的子孙和他们一样,没有接受过过多的教育,并从事着低端的工作,例如修理工、保安或者清洁工。

5.jpg

5.jpg

6.jpg

6.jpg

但,其中有一位叫“尼克”的孩子,却意外的打破了壁垒,从偏远地区只有一间屋子的小学一路上了牛津,后来去美国当了物理教授。

似乎命运之手也有漏网之鱼?

他是如何做到屌丝逆袭的?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和尼克一样,没有腰缠万贯的亲爹,没有一飞冲天的运气,我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想要改变命运,我们能怎么办?

还是那个数学模型,现在我们假设每个玩家的初始财富仍然为100元,但有10人比别人加倍努力,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从而获得了1%的竞争优势,即赢得收益的概率比别人高出1%,模拟结果会如何呢?(红色柱子为更努力的玩家,绿色柱子为普通玩家。)

7.gif

7.gif

可以看到,社会财富的总体分布形态没有什么变化。但是,10位努力玩家中的9位都进入了富人top20!

只要你比别人多努力一些,也许,你就能拼搏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感谢这个残酷世界还给我们留下一条生路

所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答案是两个字:努力

好吧,写到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篇鸡汤文了。

但,你真的以为我今天想说的是“努力”吗?

其实不是,努力并不是重点,而且要做到努力也不难,谁没努力过呢?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离成功如此遥远呢?

因为,真正难做到的不是“努力”,而是“坚持”!

如何学会坚持?

刚才的模拟游戏,把“努力”的因素加入之后得到了“屌丝逆袭”的结果,但其中是有一个特别大的隐含前提的:

就是这个人从18岁开始到结束,必须每一天都比别人更努力,而不是1天、1个月、1年….是每一天!

这才是“屌丝逆袭”真正困难的地方!

从小我们看过很多励志的电影,剧情大多是一个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财富与荣耀故事:比如《当幸福来敲门》、《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有在中国曾经挺火的一部电视剧《奋斗》..

为什么屌丝逆袭的故事经常用来拍成电影?

因为太少了嘛。

为什么太少了?

因为这条路太难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

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我们并不是没有梦想,更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未曾坚持下去!

所有的成功学都在教导我们应该努力,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坚持”。

而今天,我真正想给你讲的,就是我们该如何学会“坚持”!

那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

持续“坚持”努力呢?

靠意志力硬抗吗?

还是去爬个雪山,走个戈壁?

或者是要天天打鸡血、日日喝鸡汤?

还是把坚持写上100遍,贴满整个屋子?

都不是…

答案是:

不坚持!

任何需要靠”坚持"的事,往往都坚持不了多久。

而你每天乐此不疲,废寝忘食在做的事,你的大脑里根本就不会跳出“坚持”两字…

比如喜欢玩游戏的人,他会说需要凭意志力坚持才能接着玩下去吗?不会!

只要开始了,就根本停不下来,反而是想停下来才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呢!玩上瘾了,你抢都抢不走!

**你正在坚持的,说明这件事你内心就根本不喜欢。**既然不喜欢,你又为什么要期待有一天你能在这条路上获得成功?

那些你不需要坚持的事,才是你正在“坚持”的事。

**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把不喜欢的事坚持做下去,而是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然后一生都为它乐此不疲!让自己“玩上瘾”!

你的人生密码

ok,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有机会让自己成功的事呢?

总不能天天玩游戏吧?(当然,这个时代,如果你发自内心的热爱玩游戏,并确实很有天赋,你一样也能获得成功,很多职业玩家收入不比大公司的CEO们少)

**第一:**找到自己的天赋

我们从小就一直被教导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你数学不错,但是英语太差,你要补习你的英语;你挺有自我主见的,想法也很独特,但是太自我,要收着点性子,多与人和睦相处….

因此,我们磨平棱角,补齐短板,收起天性….终于,我们变成了一位….普通人。

一个人只能从优秀走向更优秀!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

为了提高教授快速阅读的方法,美国一所大学曾做了一个为期3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对10000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进行了测试:

在没有培训之前,一般读者每分钟读90个字左右,而有些优秀的读者每分钟可以读350个字左右。

然后,对所有人都进行了快速阅读方法的培训之后,一般读者增加到了150字左右,增加了近2倍。但是你猜之前的那些每分钟可以读350字的人增加到了多少?

答案是:每分钟2900字左右,增加了近10倍!

这个结果让所有的研究人员都非常吃惊,因为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水平比较差的读者进步会更大。

所以,在你有天赋的领域持续投入,回报率才是最大的!

那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自己优秀的地方,或者说有天赋的地方呢?

我们一般认为的天赋是显性天赋,比如长得漂亮、身体协调、唱歌好听、智商高…

其实还有一种天赋,是隐性天赋。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我们都知道1万小时天才理论,可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件事上花一万小时呢?靠坚持吗?

有些人是不得已。但是多半人,是在深入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只有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感,才能让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上了瘾,“一不小心”就投入了一万小时,“一不小心”就成为了高手,而不是所谓的坚持。

别人以为他在艰苦奋斗,实际他是乐在其中。

为什么让你照着PPT练习2次,你就很痛苦;而乔布斯为了苹果大会练习100次,却依然乐此不疲?

为什么同一个点上,有人痛苦,有人愉悦?

你搜索一下自己的过去,看看有没有一些事,是你愿意不厌其烦的一起做下去的?有没有什么事你做不到完美,你就无法忍受的?比如一个图标改来改去改100遍?

这些让你不厌其烦的地方、追求完美的地方、无法忍受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赋所在,这就是上帝留给你的人生密码。

第二:重新设计你的人生

找到自己有天分的地方之后呢?

写个ppt,做份简历,然后告诉别人,你在这块有天赋,这是你的兴趣爱好吗?

不是,你需要开始围绕你自己的“天赋”和“优势”重新设计你的人生。

8a299ce9bca224cdd611b1f9b78a1d9f.jpg

8a299ce9bca224cdd611b1f9b78a1d9f.jpg

国内有个歌手叫:李健。

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霸级别的了吧?可他在班内真的算不上有学习天赋的,他的室友要不就是从小看黑格尔长大的,要不就是会六国语言的,要不就是获得各种奥林匹克金牌的…..

每次考试他都需要非常勤奋努力,才可以考到六七十分,而那些真正的学霸,轻轻松松98分、99分….

相反,只要校园内有歌唱比赛,李健几乎每次都能轻轻松松的拿到第一….

可毕业的时候,他做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去了对口的广电总局上班,还算不错的企业吧?可他却感觉,自己每天做着不喜欢的工作,用着自己不擅长的技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听人使唤。虽然非常努力,却还是没能把事情做好,完全没有存在感….只能在下班后去KTV唱歌发泄…

直到几年后卢庚戌点醒他,邀他共同组建“水木年华”,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熟知的中国著名歌手:李健!

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当你在有天赋的地方持续投入的话,回报效率是最高的。

所以,如果你发现了你的“天赋”,千万别再只把它当成“兴趣”,它可能就是你“人生的密码”,你需要围绕它,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

那如何设计呢?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 设定目标,并赋予伟大的意义

先设定“身份”,再赋予“使命”。

什么是身份?就是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比如你喜欢唱歌,你将来想成为“一名歌手”;

比如你喜欢画画,你将来想成为“一名画家”;

比如你从小是个孩子王,有领导天赋,你将来想成为“一名企业家”;

先定义好身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别拿目标当技能,比如你喜欢赚钱,你将来想成为“一名有钱人”…这个没有意义,赚钱不是你的天赋,而是你发挥天赋后可能带来的结果。

然后再为这个“身份”赋予一定的“使命”。

什么是“使命”?就是“利他”。

你成为这个身份之后,能够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歌手,那是一名怎么样的歌手?你在为谁发声?你在为谁歌唱?你的歌声能够给别人带来力量?治愈?还是愉悦?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画家,那是一名怎么样的画家?你打算主要画什么主题?为什么要画这个主题?你在传达一种什么精神?

没有这些意义,你如何打动人心?

没有这些意义,如何形成自己风格?

没有这些意义,你的用户为什么需要你?

用户不需要你,你如何商业化?

2. 思考商业化,把天赋变成事业

如果是想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那就不能只是把它当原来的兴趣一样玩玩就可以了,因为也许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没有了其他的经济来源,你必须要思考如何商业化。

至于如何商业化,本专栏最后一个季度的全部内容都会围绕这点展开,如何从你的使命出发,理解你的用户,如何把你的想法落地,变成一个产品,如何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搭建团队,如何赚钱…

这里就不详细讲了,讲了也没用,因为中间还有2道关卡你需要过,后面2个季度的课程我们都会讲到。

3. 刻意练习“套路”,完成一万小时的积累

有天赋当然不够,它只是告诉你,你在这里持续投入的话,会得到最高的回报率,但并没有说,你找到天赋,就不需要再投入了。

从一个有天赋的人进化到这个领域里的高手,你还差“套路”!

什么是“套路”?就是前人总结的经验。

还是比如你喜欢唱歌,不是天天去KTV吼两嗓子,就能直接发唱片了,你需要专业化的训练,比如如何用气唱歌,练习音准,学习乐理知识,学习舞台表演…..

你所擅长的技能,在这个领域里一定已经有人总结了非常多成熟的“套路”供你学习,这些套路能够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减少无用的练习,帮助你更加快速的达到专业水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刻意练习的是“套路”,而不是你的“兴趣”…

顶尖的高手,比如职业运动员,职业歌唱家,艺术家,企业家,都是在熟练掌握了套路之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再往前迈出自己的一步!

而这一步,是你的一小步,也许却能成为人类在这个领域里的一大步。

4. 设立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完成它们!

你要将这个新的人生目标,按时间和阶段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除了因为那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等烂大街的大道理之外,最主要的是,你得给自己在过程中,设立一个个“正反馈”。

什么叫“正反馈”,就是“经验值”。

如果玩过任何一款网络游戏的话,你就对这个概念很熟悉,你每杀掉一个怪,就会获得一些经验;你完成一个任务,也会获得一些经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会升级;升级了你就会变得更强大,获得一些新的技能和新的能力;然后展开一段新的旅程,过程中还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

这个“经验”和“升级”就是你的“正反馈”,他是在告诉你,你目前做的这件事是正确的事,是有意义的事,并且会给你带来一些奖赏,持续的激励你不断的朝这条路继续前进。

这些稳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不确定的意外惊喜叠加起来,就会让你“上瘾”。

而你在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就要为自己设置这些“上瘾”点,让自己乐在其中。

具体拆成多长的时间?多小的目标?

没有标准,越多越好,让自己不断的达到这些小目标,并记录下达成的那些时刻,让你自己看到自己成长的进度条,激励自己持续前进,并在过程中遇到那些命中注定的“意外之喜”…

你只要追求卓越

成功便会自动找上门来!

b4d02061290da842a2d85e7bf47e3772.jpg

b4d02061290da842a2d85e7bf47e3772.jpg

回到《人生七年》里那位逆袭的尼克

他真的是靠的“努力”完成的逆袭吗?

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他从小对物理的狂热和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他7岁那年,就梦想着要探索月亮的奥秘,进而推动着他更努力的学习物理;他在21岁那年考入牛津物理系;

后来,揣着推动核物理发展的梦想移民到美国…虽然他的天赋没有支撑他再更进一步,最终只成为了大学物理教授,但他已完成了阶级的穿越!

再回到那个模拟财富计算

那个能贯穿人生的,能让你始终比别人多的1%的竞争优势,是“努力”吗?

不是。

而是你在某个领域里的“天赋”!

只有天赋,才能贯穿一生,而你要做的事,就是发现他,保护他,并不断加强他!

用你的天赋,重新定义你的一生!

世界第八大奇迹,知者赚,不知者被赚!

世界第八大奇迹

下图中分别都是什么地方和什么建筑物?先别看下面的答案,你先猜一下:

七大神迹.jpg

七大神迹.jpg

猜到了吗?

答案是:

① 埃及的金字塔;

②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③ 土耳其的月亮神阿泰密斯女神庙;

④ 希腊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像;

⑤ 土耳其国王摩索拉斯陵墓;

⑥ 罗得岛太阳神铜像;

⑦ 埃及的亚历山大灯塔;

这就是2500年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写下的世界七大奇迹。不过可惜的是,除了金字塔幸存的保留了下来,其他的6个遗迹已经全部被损毁了。

那今天要说的

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什么?

中国万里长城?秦岭兵马俑?还是印度的泰姬陵?…

其实,到目前为止「第八大奇迹」在世界上并没有定论…

而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把这世界第八大奇迹颁给了**「复利」**

爱因斯坦.jpeg

图片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世界前七大奇迹是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为什么爱因斯坦把第八大奇迹给了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复利」?它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先给你看看「复利」在世界上都干了些什么好事…

世界人口.jpg

世界人口.jpg

世界GDP.jpg

图片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道琼斯.jpg

道琼斯.jpg

巴菲特.jpg

巴菲特.jpg

你有没有发现上面这些「趋势图」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曲线都是这样的:

复利曲线.jpg

复利曲线.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值会不断增大,时间越长,增长速度越快,到最后已经快突破天际了…

而造成这种曲线走势的幕后黑手,就是「复利效应」。

你还可以把能找到的任何伟大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Facebook…看看他们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为止的增长曲线,几乎都符合这样的增长方式。

复利,就像是一把能开启爆炸式增长的钥匙,无论是财富,还是其他什么,一旦拥有复利效应,它就像拥有魔力一般飞速上扬,直到冲破天际…

那究竟什么是复利?

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复利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古印度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使得当时的国王非常高兴,就问他想要什么奖励?

象棋.jpg

象棋.jpg

这位宰相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金银珠宝,您只要在我的棋盘上奖励一些麦子就可以了,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以此类推,后面一格是前一格麦子数量的2倍,然后一直这样放满64个格子就行。”

国王一听,感觉没多少吗,很简单啊,就愉快的答应了。

可没想到,当真的开始摆放这些麦粒的时候,国王才逐渐意识到,按这个数量摆放的话,即使把全国的麦子都拿过来也不够!

那到底有多少呢?

1粒 + 2粒 + 4粒+ 8粒 + ……,当放满64个棋盘后,总麦粒数等于2的64次方-1 ≈ 1844亿亿(粒),相当于5500多亿吨,相当于当时全国小麦产量的好几万倍!

这就是复利效应,是不是很神奇?

所谓复利效应,就是可以把原来一个极小的数,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运算,每一次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的增长,在执行若干次之后,整个结果就会形成爆发式的快速上扬,最终变成一个天文数字!

它一开始的增加幅度很小,甚至微小到你感觉不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次数的增多,它就会在某一个拐点,开始急速上扬,形成爆发式增长。

复利还有个数学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复利的增长趋势:

复利公式.jpg

复利公式.jpg

是不是感觉熟悉又陌生?

没错,这是我们高中课本里的一个数学概念,相信你一定学习过,还用它计算过许多应用题,甚至有些同学现在还能背得出这公式….

可自从你毕业后,它好想就从此和你没什么关系了。

偶尔间,听到有人说它能让你财富自由?

你便翻出课本,看着这个公式,两眼呆滞…

除了能想到去买个理财产品「利滚利」之外,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现值?

是指投资的本金吗?我现在钱很少啊,复利至少得先有钱投资吧…

增长比例?

我怎么知道增长比例会是多少,我买股票亏钱的多…

买理财产品?收益又低,还经常遇到风险,不敢买啊~

执行次数?

一说复利,就让我等30年,那请你告诉我,我这10年怎么办?

终值?

完全没头绪,还是放弃吧…..

明晃晃的一个公式写在那里,每个字母也都能看的懂,可为什么就是用不了?

然后,你合上书,想想还是算了吧,复利公式从此又将束之高阁,这个「奇迹」就此变成了你的「遗迹」…

难道「复利」真的只能作为一个用在投资上的数学模型吗?

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太小瞧爱因斯坦了!

那我们该如何使用复利?

我们之所以不会使用复利,通常情况下就是被那个复杂的数学公式给困住了。

保罗·洛克哈特,在他的一本著作《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中说:数学的本质是表达的艺术

什么意思?

数学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计算工具。

我们一看到这个数学公式,就会想到计算,然后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各种条件参数往公式里塞,但是发现竟然塞不进去,你就蒙圈了,然后就不知道这个公式该如何使用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数学公式,是一种理想情况下的完美表达,可现实世界常常是不完美的。当你眼里只有公式的时候,你的思维就会被死死的限制在这个等式的两端,出不来….

那我们应该如何使用

这个复利公式呢?

首先,就是不要将视线局限在公式的细节里「每一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我应该如何去套用….」你要理解公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弄明白它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逻辑关系?

其次,你接着想一想,如果你现在面对一个小孩子,你会怎么描述这个公式呢?这个大白话的描述,很可能就是这个公式背后的那个思考方式。

最后把「具体的公式」抽象成为「思考方式」之后,就能将这个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地方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这里暂停2分钟,再看一眼这个复利公式,你试着自己想一想,这个复利公式是想表达是什么逻辑关系?

复利公式.jpg

图片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 …

想到了吗?

复利其实就是当你做了事情A,就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如此不断循环,循环次数越多,A就越强大。其实就那么简单的一个逻辑。

加强.gif

加强.gif

基于这个逻辑,就能产生不断自我增强的复利效应。比如:

网站是复利增长:

流量越多,搜索权重越高;搜索权重越高,流量越多;如此往复….

淘宝店是复利增长:

销量越高,排名越高;排名越高,销量越高;如此往复….

电商平台是复利增长:

买家越多,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就能吸引越多的用户过来买东西;如此往复…

这样解释,是不是就特别简单了?

那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如何把这个模型应用到你的商业模式、个人成长、财富增值上来呢?

接下来,我就一步步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拥有复利效应的模式出来。

设计复利效应的步骤

第一步:找到必然关系

设计复利效应的第一步,一定要找到一个「支点」。

什么是支点?就是我做了A,是否能得到结果B?

就像是「鸡生蛋,蛋生鸡」是否有这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有的复利效应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支点上的,如果这个支点不成立,复利效应就会轰然倒塌。

支点怎么找?

答案是:看书!

除非特殊情况下,一般不要去重新发明轮子。什么意思?

就是不要自己去摸索着写个因果关系,然后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验证它是否正确,你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去相关领域中,找到那些已经被验证过的结论,或者是一些基本常识,甚至是数学定律,来用作「支点」。

很多大佬喜欢讲「第一性原理」为什么?

因为第一性原理就是那个必然为真的支点,从这个支点开始推演出的逻辑关系就必然为真。如果从这个点出发,设计出拥有复利效应的商业模式,就不会轰然倒塌。

比如你是做电商的,那必须熟记以下这个公式: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这样你就知道,如果你想提高销售额,无非就是从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这几个维度入手去提高。

支点必须是公式吗?

不一定,只要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可以,比如:

文章写的越好,转发量就越高;

价格越贵,销量就越低(凡勃仑效应除外);

销量越高,排名就越高…

因果关系不一定要特别严格,连牛顿的物理定理都被推翻了,世界上没有100%绝对正确的因果关系,只要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个因果关系是成立的就行。

第二步:设计增强循环

就是B如何反过来增强A?

第一种情况:他们之间天生就有增强循环

比如「鸡生蛋,蛋生鸡」这是自然规律,彼此天然有复利效应。

再比如,我们常见的「利滚利」,你投资了一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10%,你投入10万元,1年后获得1万元收益。然后把这1万元收益,再做为本金,就可以利滚利,产生复利效应了…

复利1.jpg

复利1.jpg

再比如:这两年非常火的网约车平台

打车.jpg

打车.jpg

打车的人越多,就会吸引越多的司机加入;更多的司机加入,打车的人就越容易打到车,也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如此往复,不断互相促进….

这种天生有复利效应的模型,你只需要找到,并按这个逻辑落地执行出来就行。

第二种情况:需要补充要素的增强闭环

天然有复利效应的模型并不是那么好找,大多数情况下是你找到了某个支点,做了动作A产生了结果B,但是B好像无法反过来增强A了,怎么办?

比如在淘宝上,流量越多,销量越高;销量越高排名就越高,因此获得的流量就会越多。

**可线下门店呢?**没有平台给他排名,销量好并不能直接带来流量,怎么办?

门店人流.jpg

门店人流.jpg

如何把销售额用来增强人流?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销售额」「门店人流」之间,增加一些环节,让他们之间连成一个「增强闭环」**:

比如,销售额越多,意味着利润越多;利润多的话,是否可以把这些超额利润转化成新的分店,开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呢?

再用赚到的钱,开更多的门店….如此往复,在不考虑经营情况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下,你开店的速度,理论上会越来越快,并产生复利效应。你就从一个单店变成了大型连锁店。

门店人流增强.jpg

门店人流增强.jpg

当然,你还可以设计其他的循环方式,比如你也可以把「超额利润」的部分折换成优惠券的形式,发放给老客户,两人同行8折优惠,通过优惠券带来新的人流。

门店人流2.jpg

门店人流2.jpg

第三步:重复与耐心

为什么很多人找到了复利效应,比如说花了10万元买了年化收益10%的理财,但是没坚持2、3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因为复利效应天然有个「缺陷」,就是在初期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段里,增效都非常低,低到你几乎感觉不到它在增长,甚至怀疑它的存在,因为几乎感觉不到有变化啊!

只有坚持走到某一个位置开始,可以称这个位置为「里程碑」,这个曲线才会急速上扬:

复利人生1.jpg

复利人生1.jpg

所以,你需要保持耐心,相信这条曲线一定会出现,相信复利的回报。然后不断重复做正确的事,做时间的朋友,静静等待那个里程碑的到来。

两个特殊的复利模型

现在你已经知道复利模型的基本设计步骤,接下来我会介绍两种特殊的复利模型:

**第一种:**加法运算→加幂运算

什么意思?就是这件事情原来你是做加法的:F=10+1+1…..;现在变成幂次运算了:F=10(1.1)n

是不是想起文章开头讲的复利公式了?

复利公式.jpg

图片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对的,这个就是标准的复利计算公式,可问题是,是什么导致它变成幂次运算的?我们讲2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

案例1:你的知识量是如何增长的?

假如你不断的看书学习,那么请问,随着你读书的数量越来越多,你的知识量是按「算数」增长的,即每多读一本书「知识量+1」?

还是按「指数」增长的,即每多读一本书「知识量增加1%」?

答案是:都有可能**,看你用哪种方式学习。**

如果你把每一本书作为孤立的一本书来学习,那么他就是以加法的方式增长的。比如你学习了:复利增长、比例偏见、SWOT分析…

加法.jpg

加法.jpg

那应该怎么学才能产生复利效应,让知识指数增长呢?

那你就要把新学到的知识,放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储量中去,然后和其他知识产生关联。

学习2.jpg

学习2.jpg

比如你今天学习了「复利」这个新概念,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点来学习的话,它就是一条公式,储存在你的脑中。

那么如何让它和你的原有知识产生关联呢?可以试着这样思考:

如何在设计产品时加入复利效应?

如何在团队激励中加入复利效应?

如何在商业模式里加入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和庞氏骗局是什么关系?

……

可以在白纸上画草图,或者用脑图工具,或者直接写文字笔记,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让这个复利概念,和你其他的各种知识做一次联结。(为什么我们每篇文章底部都会建议你做课后作业?就是想让你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你的知识存量发生一次联结)

这样,这个新学到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你知识存量里**「长」**出来了一个新概念。

新知识.jpg

新知识.jpg

你的知识存量就像是一个偌大的网络图,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结,而每新增一个知识,就像是在这个网络图中增加一个新节点,这个节点又和其他节点相连,联结的数量越多,这个网络的信息含量增加的也就越多,那么你的知识量就会按复利的方式指数增长。

案例2:乐高积木

再说说乐高积木,乐高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至今估值已达到2500亿元。

是什么缔造了这样的一个玩具帝国?

是什么让孩子们对他的玩具爱不释手?

他和其他玩具厂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有一种标志性的玩具产品:是各种一面有凸粒,一面有可嵌入凸粒的凹槽的塑料积木。

QJ6565119865.jpg

QJ6565119865.jpg

目前乐高总共生产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这种积木共有 9000多种,但是你猜由着9000多种不同积木可以组合成多少种玩法呢?

官方给出的数据是:超过9.15亿种拼法**,是积木数量的10万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每创新出1款新积木,并不是多了1款新积木,而是所有旧积木,多了一种新玩法,每一款新积木,都可以和原来所有的积木发生关系,这就产生了复利效应!

乐高积木.jpg

乐高积木.jpg

不仅是玩法的复利效应,也是销量的复利效应,因为拥有的套装越多,意味着你有更多的玩法和更多的创意,你就会越买越多,任何一款你都会想带回家,和原来的组合起来玩玩看…

乐高积木玩耍.jpg

乐高积木玩耍.jpg

第二种:量变→质变

就是原来这个模型是没有复利效应的,但是由于其中某个环节的数值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模型便拥有了复利效应。

比如说公众号文章的传播,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朋友圈分享率.jpg

朋友圈分享率.jpg

一篇文章从公众号发出,有一部分人打开了文章,成为了第一批「直接阅读者」

直接阅读者中,有一部分人觉得文章不错,便分享到了朋友圈(分享的人数 = 直接阅读人数 × 分享率)

发到朋友圈的文章,又会带来新的浏览量…

而新带来的读者中,又会有一部分人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又带来一批新的阅读量….

因此,从逻辑上看,不断的有人分享到朋友圈,不断的带来新的阅读量,看似是一个「复利效应」的循环,但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的指标:分享率

分享率的大小,决定了这个循环能循环多少次。

假设,公众号带来的直接阅读量=500,一个人转发到朋友圈带来的平均阅读量=7。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在不同分享率下,能分别带来的总阅读量是多少:

在分享率=5%的情况下,总共循环了3次,共计带来745的阅读量;

分享1.png

图片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在分享率10%的情况下,总共循环了9次,共计带来了1263的阅读量;

分享2.png

分享2.png

也就是说,分享率决定了循环次数,分享率越高,传播次数就越多,但整体上看,每次循环带来的新阅读量是越来越少的。因此,他并不是具有复利效应的模型。

那有没有一种情况,当阅读量提高到某一数值之后,每次循环带来的新流量变得越来越多了呢?

经过计算,我们得出这个数值=14.5%

分享3.png

分享3.png

当分享率≥14.5%的时候,每一次循环带来的新流量就比之前一轮带来的流量更多,因此会带来更多的人分享到朋友圈…如此往复,不断增强,从理论上来说,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就可以无限增长…

到了这个分享率之后,你就会听到“pong”的一声,朋友圈被刷屏了….

(当然,这个是理论测算,实际情况会遇到过夜等情况而再次衰减,这里暂时不做考虑)

因此,影响公众号阅读量高低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分享率**,而影响分享率的核心要素,就是你内容的质量**。

你是否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新的思考?你是否能够帮助用户说出心声、带出热点话题、成为他的社交货币?这才是经营一个公众号最核心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也邀请你帮忙分享到朋友圈,我们一起来做个复利实验**,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成为一篇复利增长的爆文**。

坚持努力=复利成长=财富自由

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一切都很美好,就准备设计个复利系统,然后坐等成为亿万富豪了?

先别激动,就像我刚才说过的,复利增长有个天然的「缺陷」,就是在初期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段里,增效都非常低,低到你几乎感觉不到它在增长,只有走到某一个位置开始,这个曲线才会急速上扬:

复利人生.jpg

复利人生.jpg

如果你未来的人生也是这样一条复利曲线的话,我们可以从「里程碑」处画一条横线,把这条横线称之为「地平线」,复利增长只有突破了地平线,才开始真正有意义,在那之前都是积累与等待…

竹子.jpg

竹子.jpg

就像是竹子,在地平线下的时候,它会将自己的根在土壤里延伸数百平米,不断的为未来做着准备和积累,这个过程需要用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它只长了「3厘米」。

终于,它来到了自己的「里程碑」,当它冲出地平线之后的那一刻,便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6周的时间,长到15米高。

**因此,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所感受到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经历的一切不开心,其实都是我尚处在地平线之下所致。**在地平线被突破之前的那段很长的时间里,你赚到的钱实际都是小钱,小到不值得节省的地步,关键还是你的积累与成长。

如果你相信复利增长,你笃信自己未来就是那样一条曲线,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进化自己,坚持做对的事,保持耐心与初心,做时间的朋友,那你就根本不用担心自己将来赚不到钱。

坚持努力=复利成长=财富自由

愿你用好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然后不断的重复,耐心的等待,总有一天,你会迎来那个里程碑,破土而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第一模块总结

到这里,我们专栏课程的第一季度·第一模块**「理解财富」**就结束了,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我们第一季度的课程都将围绕「概念」展开,你希望未来能够财富自由,但是缺少了某些概念,导致你根本无从入手,就像是手机缺少了很多零部件,是无法正常运转的。

因此,我们在第一模块中,**帮你补齐了关于财富的最重要的四个概念。**复习的时候,我们试着从后往前看:

财富增长的底层密码是什么?

答:复利

世界第八大奇迹,知者赚不知者被赚。我们懂得了这个概念,却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现在你已经学会了:第一,找到必然关系;第二,设计增强闭环;第三,重复与耐心;

什么最容易产生复利效应?

答:你的天赋

如何才能屌丝逆袭?在这个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代,光努力已经不够了,你需要牢牢把握住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那仅有的1%的优势,让它成为你逆袭的重要法宝,产生复利效应。

如何把你的天赋商业化?

答:做一个时间商人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经营一种产品,就是时间,人生财富的高低,就在于经营它的不同方式,你是在零售时间?批发时间?买卖时间?还是在抽时间税?

靠什么实现这一切呢?

答:注意力

所有的财富都是通过交换得来,而注意力是你唯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它决定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思考,决定你的成长,决定你未来的财富,你不珍惜它,自然会有人替你珍惜。

接下来,我们将开启第一季度的第二模块「理解自己」: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以为的自己真的是你自己吗?如果你以为你自己并不是真实的你自己,你又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你又如何能够围绕自己的优势,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呢?

脱了衣服你还是谁?

第一季度我们都将围绕「概念」进行打磨,帮助你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前,补齐必要的概念。

概念就好比是手机的硬件,缺少某些硬件,你就无法理解一些事情,而且自己可能浑然不知。就好像你生活在农耕文明,面前出现了一辆「汽车」,你会说这是一个「移动很快」的「箱子」…

我们在第一模块「理解财富」中,帮你打磨了4个核心概念:

\1. 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

\2. 世界上只买卖一种产品:时间

\3. 能让你脱颖而出的人生密码:你的天赋

\4. 财富快速增长的秘密:复利

缺少了这些概念,你对财富的理解可能就少了许多「维度」,因为你的大脑根本不会往这几个方向去思考,你不知道财富怎么来,不知道财富怎么增长,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多年后,结果自然就会天差地别。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二个模块「理解自己」

为什么要理解自己呢?因为你是一切事情的起点。但你真的理解你自己吗?是不是也会因为某些「概念」的缺失,你一直以为的你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你自己呢?

今天我们要打磨的第一个概念叫做「角色化」

角色化人生

最近这2年,有一部电视剧很火,我也追了一把,叫做「三生三世」,具体的情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有个演员我印象深刻,就是主演杨幂,她在剧中一个人演了好多个角色:

第一个:司音

为了拜师学艺,女扮男装,率真可爱

第二个:素素

白浅的第二世,夜华的妻子,隐忍善良,性格刚烈

第三个:白浅

四海八荒的上神,武功高强,妖娆不失尊贵大气

第四个:玄女变身

心狠手辣,阴险狠毒

第五个:人偶素素

由素锦幻化出来,一脸呆滞…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是不是你也感觉,杨幂同学在这部剧里的演技简直爆表了?竟然一人能够同时分饰五个角色,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气质,还没有任何违和感,穿梭自如。

其实比起杨幂同学 你的演技才更加爆表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点都不比杨幂少:

你可能是一位孩子的父亲;是你父母的孩子;是你妻子的老公;是公司里的领导;是大学里的同学;是你远房表哥的亲戚….

而且每个角色的性格、能力、行为还都不太一样。

作为父亲,你可能会比较严厉;

作为老公,你可能会比较温柔;

作为领导,你可能会很有威严;

作为同学,你可能又会很亲切…

而且,你可比杨幂厉害多了,她换个角色得拿个剧本先练习几遍,正式演出的时候还得换个衣服,而你只需要一个电话,1秒老子变儿子…

因此,别人认识的…到底是你?还是你所扮演的「角色」?

在别人口中,你可能是位李局长,王科长,杨总….但他们叫的到底是「你」?还是你扮演的「角色」?

等你有一天老了,退休了,可角色还在,他们会认识新的李局长,王科长,继续和他们交朋友,你那时又会是谁?

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 角色化的生存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基本角色」之外,你每天头顶上可能还有如下众多角色:

按职能划分的角色:码农、销售、民工、模特…

按地区划分的角色:中国人,上海人,北漂…

按比较得来的角色:聪明人、笨蛋、好人、坏人、穷人、富人…

这些角色,并不是一个「代号」,他们是有生命的,每一个角色都很鲜活,都想让自己「长大」

比如销售,会想把业绩做的更好,让自己变成更好的销售;

父亲,会想办法讨孩子欢心,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

各种角色都会奋力前行,拉扯你的内心,让你感觉好累。当你回到家,一个人躺在沙发上,脱去所有的「角色外衣」,顿时感觉轻松了一些,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会儿,不用再「演」角色了。

然而,突然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像刚演完戏,突然没有角色加身了,心理竟然感觉空唠唠的了,脑袋处在真空状态。为了填满这种「空虚」的状态,你拿起了手机,开始刷剧、刷抖音、玩网游…

有时候,角色和角色之间还会有戏份上的冲突:

比如老婆希望你多点时间陪陪自己、陪陪孩子;

而公司希望你多多加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就在这个时候,你接到个电话,老妈和你说,你得常回家看看…

你是想做老婆的好老公?还是老妈的好儿子?还是公司的好员工?父母、老婆同时落水了,你先救哪个?任何一个角色都很重要,你都想做好…随后,角色和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撕扯就开始了。

但神奇的是,你最终竟然全部搞定了,还能游刃有余的穿梭自如…不得不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下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得有你一份。

但,那些真的是你吗?

你以为你在做自己,其实你是在演戏,如果去掉这些角色,你到底是谁?

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角色?

不知道。

好像生来就这样了,好像这些角色是别人给你的。

人为什么会被角色化?

为了便于管理和协作。

2100年前,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新的统治政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

因为儒家定义了我们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它能够更好的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的稳定。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定义了我们每个人的角色说明书。

所以,角色是什么?

角色就意味着:规则

你是这个角色的人,你就应该符合这个角色应有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态度。

比如你是父亲,你就应该爱孩子和孩子他妈,你应该每天花时间陪伴孩子,你应该尊重孩子,你不应该只关注他学习….

比如你是一名护士,我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如下标准:

\1. 尽量避免在工作中和病人发生情感纠葛

\2. 护士站可不是扎堆聊家常的地方,让自己变得职业起来,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3. 爱自己的病人,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他们。他们虽然不是上帝,但他们毕竟是病人。病人需要爱,包括那些无理的病人。

\4. 理解你的护士长,她们夹在中间很不容易… 还有很多其他标准,就不一一列举。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像这样,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些明确的行为标准,就像是一个个角色的剧本,她在戏里扮演什么戏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已经帮你规定好了。

在封建时代,如果你不按你这个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行事,你可能就会被判有罪而入狱。

为什么角色需要有这些规则?

为了能够让你的行为可以被预期。

你从事某项工作,你扮演某个角色,我大致是知道你会如何行事的,你会遵守哪些标准;我和你说什么话,你可能会如何反馈给我…

当我知道你的角色之后,这些我是可以大致有个预判的,有了这个预判,我们的协作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有了各自的角色,大家就会各归其位,基于彼此的角色而互相协作,于是你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一个团队。因为角色,你们有了秩序和效率。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电影,里面的所有演员,都没有自己明确的「角色」,那会是什么情况?

相反,有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很得心应手,回到家就不行了,夫妻之间相处很成问题,为什么?

因为工作环境是高度角色化的,对方的反应你是可以预期的,而家里就不同,特别是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时候,你们两个人更多的时候是「去角色化」相处的,而你如果还要用「角色化」的要求去预判对方的行为,结果常常都会比较糟糕。

你的「应该如此」,就会变成对方的「凭什么要我这样」…

那么

如何能够让一个人被角色化呢?

我们来看我们是如何训练一只狗狗,成为「听话的狗狗」的:

如果你家的狗狗爱随地大小便,为了让它能够按你的意志,在规定的地方撒尿,你可能会做如下的行为:

\1. 在厕所放个垫子

\2. 狗狗在其他地方撒尿时,你就惩罚它

\3. 偶然有一次,狗狗在垫子上撒尿了,你就奖励它,给它好吃的,抚摸它

\4. 然后重复第二、第三步,直到狗狗形成路径依赖,每次都把尿撒在垫子上

这样,你就得到了一只「听话的狗狗」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对,就是:教育

角色化的过程,就是被教育的过程。

狗狗被教育之后,变得非常「有效率」,每一次都会按照「规则」,去垫子上撒尿。

可是狗狗它开心吗?它内心愿意这样做吗?

不开心…不愿意…

这个狗狗因为训练而变得「听话」,背后藏着的是什么?

是恐惧,是边界,是束缚。

它不敢跨越你给它划定的边界,因为离开这个边界会受到伤害;它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束缚自己,因为这样比较安全。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角色化?

为了去角色化。

角色化一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而另外一面,则带来了边界和束缚。

我们忘记了「真实」是什么。

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看不见真实的对方;在做产品的时候,也看不见真实的用户…

我们独处的时候,会感到人生迷茫;

亲密关系相处时,会感觉对方不可理喻;

做产品的时候,会感觉用户口是心非…

如何「去角色化」找到真实呢?

有一本书叫做《用户体验要素》,虽然它主要是讲如何从0到1设计一个网站的,但是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在她的得到课程《产品思维30讲》里,把这个分析框架做了一些改变,拿来分析一个人的话也非常适合,可以更加清楚的透视一个人的全貌。

这里,我们就借用这个框架把人分成5个层级来一层层剖析,层次越深越接近这个人的真实内核。

#注: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更多详情,欢迎关注梁宁老师在得到APP的专栏《产品思维30讲》。

第一层:感知层

就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感觉,是高矮胖瘦,还是漂亮难看?整体的气质如何?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为人处世是否礼貌?…

我们和一个陌生人接触,通常情况下是到这个层级,我们和他见过一次面,有过一次交谈,对他有了一个「第一印象」,这个就是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层

也就是我们今天文章主要讲的部分。他是在哪家公司上班?担任哪个职务?他是否结婚生孩子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角色里,并被这些角色所驯化。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公务员、程序猿…你和他在打交道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他身上这个角色的痕迹。

他与你交谈的内容,所做的动作,都是被这个角色所影响,甚至是被控制的。

还记得吗?角色就是边界,角色就是束缚。

当你们在办公室里,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是基于表面的「感知层」的了解,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那么交谈的内容就会被牢牢的设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因此,你们只能形成一种非常浅层的关系。

那什么是深层次关系?

那就必须再往下走一层,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第四层,我们一起讲: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第四层:能力圈

资源结构层是指你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等…

能力圈是指你的各种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我们每个人刚开始头顶上的角色都差不多,比如都是学生,毕业后都是小职员,但是每个人未来能去向哪,成为另一个什么角色,是由你的能力和资源结构所决定的。每个人家庭环境的不同,人脉资源的不同,财富资源的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支撑你成为了不同的角色。

角色会改变,而资源结构层和能力圈只是不断的进化和扩张。

如果你的的资源结构和能力不发生改变,你即便更换角色,也是在同层次的角色中跳来跳去,甚至还会变得更糟,因为你不进步别人会进步,而你的年龄会变大,相对而言价值也就变小了。

接下去就是最深的第五层,也是一个人的内核,也就是他「真实」的存在。

第五层:存在感知层

第五层,就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说的通俗一点,你通过什么方式「刷存在感」?

有些人吃顿美食,发个朋友圈,收获100个点赞,就感觉很有存在感;

有些人拥有一段幸福的爱情,被心爱的人时刻惦记,内心就充满了存在感;

有些人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他需要在职场里被领导关注,在事业上获得非凡成就,在行业里被人看见,被人重视…他才能获得存在感;

有些人则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很多人而改变世界,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大家永世铭记…

人与人是不同的,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存在」?

你到底在什么状态下才会感到满足?还没达到,你就百爪挠心?

还记得我们第三课讲的「你的人生密码」吗?你愿意为它乐此不疲的,做不好你就无法忍受的,这个就是你最内核的存在感知。

做到了,满足了,你也就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了。

还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才需要扩充自己的能力圈、资源结构层,每天上蹿下跳,找人找钱找事。

如果存在感被满足了,才不会那么费劲,扩充能力圈是一件很累事,就像很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很多男人成功了就不奋斗了一样。

所以,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就能驱动着你能走多远,你的边界就会被扩展到哪里。

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是不是感觉这几个问题都好大好陌生?脑袋里一片空白,从来没想过?偶然想过,也从未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角色之下,习惯用角色化的视角来思考,关注的是「角色」的长大与变迁,却从未关注过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个答案得你自己去找,不着急,慢慢来。

想「去角色化生存」你就得把这一层的问题想清楚,看到自己的存在。

到了这一层,就是每个人的内核。

只有了解到这一层,你才能和对方建立深度关系,你才能看见一个真实的自己。

存在感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痛苦。存在感的需求越高,没有被满足的落差越大,痛苦感也就越大。如果放弃了对存在感的追求,也许你超脱了,也许你也就此平庸了。

而你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并和他建立深度关系,就既要懂他真实的快乐,更要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支持他的存在感,互相依赖共存,才能成为灵魂互相交织的伙伴或者伴侣。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所以,你与人相处是看到了他的哪个层次?是与他的角色层相处?还是存在感知层?

你看自己看到了哪一层?看到的是自己的角色?还是角色下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知?

被动的人生是从外往内探寻的

很多人被困在角色层,在角色下生活,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主动的人生是从内往外拓展的

是去角色化的,一生都是在自我成长,没有边界的限制纵情向前;

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讲的内容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角色化?

第一,为了理解自己:

角色意味着规则、边界和束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你无法突破自己。你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实都被确定好了,你是没有自主权的。

你以为是你在思考,其实你是在替角色思考,你想做的事情,其实是角色想让你做的事情。

你想要突破这些限制,你就要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知层,从这里出发,扩展你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层,你才能突破角色的边界,纵情向前。

第二,为了理解对方:

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对方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基于角色层的交流都是浅层次的,你需要来到对方的存在感知层,了解他真实的快乐,更了解他真实的痛苦,交换彼此的能量,才能成为灵魂的伙伴。

第三,为了理解陌生用户:

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讲产品,但是今天的内容对你未来设计一款产品有巨大的影响,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使用绝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都是在去角色化的状态下使用的(有些职场类的app是基于角色化的产品,通常都很反人性)。

当一个用户「演」了一天的角色,回到家躺在沙发上,想「去角色化」的自己待会儿,脑袋放空的刷刷存在感,你凭什么要求她按你设定的人物角色,对你的app进行操作呢?

比如你设计了一款母婴产品,你觉得对方是一位母亲,就应该喜欢看这个,应该喜欢用那个…凭什么?

为什么她就不能玩一晚上的王者荣耀?刷刷五杀的存在感?和自己的萌宝刷个抖音短视频?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如何穿透角色,与用户的存在感相处,顺应人性的设计产品?这才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独特视角。具体的方法, 我们会在第四季度的课程里详细讲解。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接着讲关于「角色」的话题,不过是另外一套分析框架。这节课告诉你如何「去角色化」突破自己的边界;下节课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让自己「角色化」而变得更好。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这么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你是第几流人才?

一家零售店的困境

假设你是一个「某品牌运动鞋」的线下门店代理商,门店开在上海的闹市区有好几年了,你雇佣了几个伙计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店面,你每周来店里一次了解经营情况,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可是最近,你发现生意越来越差,销售额一直在下滑,而且你还发现,某几款鞋子的「进货价」竟然比淘宝上的「零售价」还要高,很多客人来店里试了一圈鞋子,结果都跑去网上下单了。

伙计们的士气也开始变的低落,客人进来了,都不太愿意主动去搭理,你刚要发火,一名员工却突然提出了辞职…

你非常苦恼,这个地段的房租开始变得越来越贵;库存也因为滞销越积越多;甚至本来热闹的地段,现在逛街的人都开始变少了…

店铺已经开始亏损,而你投入了大量的装修成本和库存,现在关门损失极大,你焦头烂额…

请在这里停顿30秒,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代理商,请问在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 …

有些人说可能会说:

“都是万恶的淘宝惹的祸,马云毁掉了实体经济!”

“线下房租越来越高,卖一月的鞋还不够付房租,线下店谁做谁赔钱…”

“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负责任了!生意有点波动,稍微有点压力,人就跑了…”

还是你会这样思考?

“员工不积极,我就提高员工的销售提成呗,有钱能使鬼推磨,冰箱都能卖给爱斯基摩人,就不相信卖不出去几双鞋子,明天开始我亲自来盯店…”

“我们上个月不是有几个企业定了一批鞋子吗?这个月我们多打点电话,联系更多的企业,做企业客户!”

“我也可以开个淘宝店啊,把我的生意也搬到网上…”

或者你选择另辟蹊径?

“时代变化太快,新时代一定有我不知道的新方法和技巧,我要去学习一下…像什么新零售啊,O2O,体验经济、短路经济、社群经济… 听说都是能解决目前这种困境的方法!”

“其他同行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同行的资源,我去交流学习一下…”

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困境,每个人的反应和解决方法会如此不同?

有些人抱怨环境,有些人变得勤奋,有些人却选择开始补习功课,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正确的?

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个新概念「NLP理解层次」来解释这个现象:

**#注释:**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1976年创办的一门学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微软领袖比尔盖茨、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等许多世界名人都接受过 NLP培训,世界500强企业中的 60%采用NLP培训员工,理解层次是NLP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与我们有关系的事,我们都会赋予其一些意义。比如前面的例子,你可能会觉得造成这一切都是马云的错!

由于每个人赋予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理解也会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解决办法当然就会不同。

「NLP理解层次」说,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我们可以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个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如果你用低维度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为了便于你理解,我们以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理解层次」,把人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理解层次越高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就越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线下门店的案例出发,看看这6类人,分别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是第几流人才?

第5流人才

**别名:**怨妇

**所处理解层次:**环境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们的错!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理解层次的最低层是「环境」

什么是环境?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环境:你身边的人;你的领导、同事;你的公司;你的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天气;大众舆论……等等诸如此类。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环境的不好」而产生的问题。

比如:

工作不顺利,是因为领导是个蠢蛋…

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的办公室政治严重,没有好的晋升机制…

房子太贵买不起,都是因为那些黑心炒房团、政府调控无能、没有一个富爸爸…

总之,发生了现在的这个困局,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是运气的问题,都是我命不好,生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遇到了这样一群人….

而他寻找解决办法的路径,也会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去思考。

比如:

这家公司不好,导致我没有晋升机会,那我就换个公司呗…

找了一个男朋友,他现在对我越来越差了,又是一个渣男,再换一个呗…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接触过这种人,只要一与他们接触,就会感受到这「满满的负能量」,感觉这人世间的不幸都被他们碰巧遇上了,命运多舛的不行,分分钟生活就无法继续了…

我们通常称这种行为叫做「抱怨」,但你是不是也曾劝说过这些人不要抱怨?她们似乎好像也知道抱怨不好?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在不断抱怨呢?

那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层次处在了最低的「环境层」,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这个层次,并不是他们想抱怨,而是在他眼里,除了看到环境之外,再也无法看到其他的了。因此,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就只能是换个更好的环境了。

如果是第五流的人才遇到了案例中的困境,他似乎除了抱怨房租、淘宝、员工,他是真找不到还有什么原因能解释这个问题…

第4流人才

**别名:**行动派

**所处理解层次:**行动

**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我们往上走一层,来到第二个层次「行为」

想要解决问题,那你就得开始行动啊!你不能改变环境,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不改变,环境如何改变?你不行动,环境如何改善?

是不是听着很鸡汤?有点像成功学?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在外人看来是一位非常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从不对环境妥协,他们相信上天不负有心人,只要我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是新时代的斜杠青年…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而产生的问题。

比如:

收入太低?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创业失败了?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总之,发生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偷懒了?是不是努力程度还不够?是不是要加大工作量?

如果你处在「行动」这个层次上,「环境」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

要解决问题,你就会从「行为」这个层面去寻找解决办法,看看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去做,去改变的?

比如:

都一年没涨工资了,今晚开始多加1个小时的班!

女朋友为什么最近对我变得冷淡了?我要多发些消息,多打些电话去关心她!

公司业绩变差了?一定是我睡觉睡的太多了,明天开始不睡觉!

回到最初的线下门店的案例,如果是这第4流的人才遇到了这个困境,他会怎么办呢?

我付24小时的房租,只营业8小时!那怎么行?明天开始24小时营业,我全天待在店里亲自销售!员工两班倒,空闲时间拼命打电话找企业,我就不信了!

员工偷懒?那我就加工资,加提成,每天请吃夜宵,只要你肯努力,有业绩,我就对你比亲儿子还好!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都能被解决了呢?

越努力的人,获得的成就也就会越大?

200年前,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是16个小时;5000年前,人们也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才息…

他们也许比你更加勤奋,可产生的价值却不足现代社会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鸡汤?反对成功学?就是因为它们只告诉了你要努力,却没有给你方法,它们只是帮助你脱离了最低的「环境」层,来到了第二低的「行为」层!以为给你打一针鸡血,你就开始奋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了!

问题的解决,时代的进步,并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背后推动,我们需要进入下一个理解层次…

第3流人才

**别名:**战术家

**所处理解层次:**能力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农业时代的人,比你更努力,但生产力不足现在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人更勤奋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他们不会使用机器,也不会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工作效率、协作效率。

机器和互联网是什么?看似是工具,本质是扩展了你的能力。

5000年前,你想要告诉一个人一件事情,你得策马奔腾三天三夜,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不需要1秒钟,互联网扩展了你的沟通能力。

什么是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有选择便是有能力。

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

所以,他们也会在「能力」这个层次里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

线下门店生意不好,是因为我的经营模式太陈旧,我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社群经济的方式来降低我的获客成本,提高客户复购率….

和男朋友关系处理不好,一定是我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要去学习能改善亲密关系的沟通技巧,比如《关键对话》、《幸福的婚姻》….

以前我是做业务的,现在刚成为部门经理,团队业绩下滑,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有问题,我以前根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管理的方法,我得去报个MBA,从「古狄逊定理」开始学起…

这类人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

他们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能走到这个层次,既有「行为层」的勤奋努力,又有「能力层」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为公司里的中高层了。普通的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了,你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

当然,这里说的每提高一个层次,并不是说就不要下一个层次了,比如有了方法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思考层次。不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这一点很重要,切记!

「能力」这个理解层次,是我们「意识」能想到的最高层次了。

再往上走,就要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区域,内容会变得比较模糊,之前你可能很少接触到这些层面,所以可能会比较难理解。

看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多读几遍,多思考一下,毕竟看完不是目的,真的理解了,能改善自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才是目的,才是这篇文章真正能带给你的价值。

那什么问题,是你有「能力」也解决不了的呢?

就是你选择错了问题!

什么意思?

你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开始的案例,导致现状的原因看上去有很多,哪个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是团队管理的问题?营销方式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是应该打折清库存减少损失,准备关门?还是战略转型,坚持到底?

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你那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

那如何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呢?我们就需要进入到下一个层次…

第2流人才

**别名:**战略家

**所处理解层次:**BVR(信念/价值观/规条)

**典型思考模式:**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如果说「能力层」是做解答题的能力,「BVR层」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

什么是BVR?

B(Belie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你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大了说可以是世界观,从小了说就是一个个概念。

为什么我们的专栏第一季度全是围绕概念来讲的?就是在帮你构筑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这是你的硬件,是你所有能力能够得以发挥的基石。

V(Value):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

人生的不同是因为一次次选择的不同,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做选择的呢?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内心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概念都会有一定的价值衡量。东西不同,价值就会有高低,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最终我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因此,当出现A/B选择的时候,选择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一项。

比如,你遭遇抢劫,别人问你「要钱还是要命?」通常你会选择要命,因为你的价值观是:命>钱

但是当你现在有1个小时空闲时间,你打算用来看书?还是刷朋友圈?还是睡觉?每个人的选择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对这3者的价值衡量是不同的。

为什么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

那是因为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也就无法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他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R(Rule):规条,做人做事的原则。

这就像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我的一条行为准则是「做时间的朋友」,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

就是来自于我的一个信念,因为我相信「复利效应」,我只做有积累的事,能彼此增益的事,然后耐心等待复利的出现。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条行为准则「我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背后其实是源于两条价值观:

「说道做到=诚信」而「诚信>一切」

规条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更高效的做出选择,不用每次都思考、讨论、互相权衡比较…

因此,「能力」层是让你把事情做对,而「BVR」层则是帮你选择做对的事情。

处在「BVR层」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先思考「哪个是最重要的问题?」、「除了我看到的这些问题,还有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没有看到的?」

回到开头的案例,第二流的人才可能会这样思考:

门店的出现业绩下滑,可能有以下多方面的因素对其造成影响:

**1. 成本:**房租越来越贵;库存积压;已投入的装修成本;进货成本高于淘宝售价;

**2. 团队:**员工士气低落,一个人提出辞职;

**3. 市场:**门店人流越来越少,客户们现在习惯在网上购物,网上购物更便宜;

**4. 营销:**目前营销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门店等客户。

**5. 渠道:**目前只有线下门店这单一渠道。

没有看到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1. 互联网时代的交易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淘宝之所以能那么便宜,因为短路掉了中间环节,工厂直接到消费者,不需要再经过总代、省代、区代…价值传递效率大大提升,所以价格才能如此便宜。

**2. 线下门店也有独特的优势:**我们的产品摸得到,能试穿,用户的体验感非常好,可信度高;

那其中到底哪个是最关键的问题呢?经过一番思考,你画出了如下关系图: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原来,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互联网的连接效率变高,导致交易结构发生了变化,淘宝店家「短路」掉了中间总代、省代、区代等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价格才能那么低。由此导致了后面的一连串反应…

好在我还有一个杀手锏,实体店的「体验感」你无法获得!

因此,你制定了2条核心战略:

**1. 短路经济:**既然淘宝店家能短路中间环节,我实体店为什么不可以?尽一切可能短路掉中间环节,把售价降下来!

**2. 体验经济:**提高线下门店体验感,让用户来了就不想走,让用户在逛的时候,体验到乐趣与快感,而不仅仅是来这里购物!

只要这2个问题得以解决,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已有成功案例,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再赘述具体方法,大家可以上网自己查找)

这就是理解层次在「BVR」的人给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而处在「能力」层的人很可能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像摊大饼一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看似有无穷的方法来应对,但问题却也变得越来越多,永远也解决不完。

BVR层的缺陷

细心的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心生疑问,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几个选项都有客观的价值标准,可有时候2个选择看似都是对,或者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怎么办?

比如你还是那个经销商,你是否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要当老板吗?还是回去打工?以我的能力至少也能百万年薪,还没有风险,何必那么辛苦?」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主观选择的问题,就需要再往上走一个层次。

第1流人才

**别名:**觉醒者

**所处理解层次:**身份

**典型思考模式:**因为我是XXX,所以我会XXX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理解层次的第五层「身份」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一般人很少能清楚的回答以下这个问题:

“你是谁?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为什么身份层次那么高,因为不同的身份层次,就意味着拥有着不同的BVR,它决定了你当下的每次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方向。

比如,你是想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还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赚很多钱?或者是想开创一个新的运动品牌,成为新品牌的创始人?

你把自己定义成不同的身份,案例中那个问题的选择就会完全不同。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你可能就会选择去打工,而把门店关掉;而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新品牌的创始人,你可能就会选择去找代工厂,直接生产自己品牌的鞋子,短路掉所有中间环节,全渠道销售;

你之所以有时候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除了对某些概念不清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为谁,你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无法做出选择,你无法做出选择,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通常身份定义清楚了,答案也就出来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上节课我们讲过的「角色」话题,「角色」和「身份」有什么不同?

角色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你的;身份是主动的,是你自己想成为的。

你可能有很多角色,但是你只有一个自己想成为的身份。每个角色或者身份,都对应着一套帮助他「能够更好的成为这个身份」的BVR体系。

由于「角色」是被动获得的,所以你会觉得这套BVR是一种「束缚」;而「身份」是你主动想成为的,因此它的这套BVR会成为一种助力。

「身份」这个层次,其实是对应着上节课里讲的「存在感知层」,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上节课之所以想让你「去角色化」,就是想让你突破角色的束缚,获得一个更「主动」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身份」层次。因为你身上的「角色」太多,会阻碍你看见自己真实的「身份」。

当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应该围绕它配套相应的BVR,再构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应的计划与行动,你就会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你能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设计出令人尖叫的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的领军人物。

而在他们之上,还存在一类人,他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屈指可数,他们创造着奇迹,他们改变着世界,他们引领着时代,他们可以为了理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再往上走一层,来观摩一下最顶级的人才是怎么样的…

顶级人才

**别名:**领袖/伟人

**所处理解层次:**精神/使命

**典型思考模式:**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理解层次的最高层次「精神」

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生使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能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带来什么?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层次,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2个字「利他」,我如何选择能够让更多的人获益?如何才能够推动时代的进步?如果能达成这些,我愿意用我的所有来交换,包括我的生命…

当然,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理解层次的逐级上升,不能脱离低层次而单独存在高层次,不然就是空中楼阁,变得不切实际,这里的「精神」就会变成一种「情怀」了。

「精神」层次一定要有「身份」层次的支撑,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身份层次,想不清楚自己要成为谁,可以试着来到「精神」层次,想想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可以不用那么大,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能帮助到为数不多的人,那一方面是什么?

也许,这个就能成为你的人生使命,然后再去思考,什么样的身份能够更好的帮你完成这个使命?

你就能想清楚身份层次的问题了。

一旦踏入「精神」这个层次,我已经不知道能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类伟大的人物,唯有崇拜与敬仰,他们的名字就如同人类上空的繁星点点,照耀着人类的前行。请允许我借用其中的一位时代领袖「乔布斯」在1997年发布的一则苹果广告语来送给他们: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发明,他们想象,他们治愈,他们探索,他们创造,他们启迪,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许,他们必需要疯狂。

你能盯着白纸,就看到美妙的画作么?你能静静坐着,就听见美妙的歌曲么?你能凝视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轮么?

我们为这些家伙制造良机。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你也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人,登上这片神圣的星空,引领着我们前进。

回到最初的那个案例,如果是一个已经处在「精神」层次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思考呢?

我也不知道,就把这个问题留给这个时代的伟人吧…

如何才能成为顶级人才?

以上对人才的分类只是为了让你更容易理解「理解层次」这个概念而做的极端化划分,现实情况中每个人其实6个层次都会涉及,只是会主要集中在某些层次中思考,而忽略其他层次,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层次的存在。

那我们应该如何从低层次,不断晋升到一流人才,甚至是顶级人才呢?

一级级往上打怪升级吗?

不是!

当你处在低层次的时候,你的思维会被限制住,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处在「环境」层的人,经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还有「行为层」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现状;更看不到「能力层」里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

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全都知道…

那应该怎么办呢?

答:直接让自己成为一流人才或者顶级人才!

对,你需要对你的人生做顶层设计,从精神层开始往下规划: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从自己理想的「精神层次 / 身份层次」发展出来的人生规划,可能会与你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将更具挑战性,但却能让你身心统一,因而能激发出你更强大的潜能!

img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愿你从今天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困难,不会一蹴而就,也许需要你花费1天、1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才能想清楚,然而你千万别放弃,努力去探寻,因为一旦想清楚,你的人生可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我自己用了3年,希望你能比我更快!

你思考过你的思考本身吗?

时间过的飞快

我们专栏开通至今已经更新了6个重要概念了:

从你意识到自己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到善用每一份时间去做一个「时间商人」…

从你学会围绕自己的「天赋」打造核心竞争力,到使用「复利的思维」让财富和自己快速成长…

在新的模块中,你又学习了如何通过「去角色化」看到那个陌生而又真实的自己;又从「理解层次」的概念里发现,原来问题还可以去一个更高的维度快速的被解决…

从大家的后台留言中,除了能够看到大家的收获与成长外,还看到了大家的一些反思,比如:

学习了注意力这个概念后,我产生了害怕和焦虑的感觉,我以前太浪费自己的注意力了!竟然天天在被别人收割…

复利效应原来是这么回事,以前我只知道钱生钱,其实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亚马逊的飞轮效应是不是也是复利效应?

对啊,我到底是谁?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去了角色化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吗?

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思考,我以前最多只能看到行为层,以为只要行动起来了,就是最高效的解决办法了….

角色化和理解层次有什么关系?看似矛盾,好像又是统一的,是不是能够组合在一起使用?……

你知道这一刻,你的什么能力被激活了吗?

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认知的认知”。

简单来说,元认知,就是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什么是元认知?

原来你的大脑运行方式是这样的:

发生了事件A …

→ 你有了反应B

但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了呢?你的大脑又是如何运行的?

发生了事件A …

→ 你有了反应B

→ 我为什么会有反应B?反应B是对的吗?

→ C 好像是更适合的反应

→ 于是,你有了反应C

你有没有发现区别?

你的大脑开始有了「纠错机制」,在你的大脑里竟然出现了2个甚至更多个声音,他们在互相辩论、彼此说服,而你自己就像是这场小型辩论赛的裁判,观看着这场争斗,最终选择获胜的那位「选手」,做出符合「他的结论」的反应。

你的「思维过程」被你「看」见了,并且你竟然还可以决定这场争斗的胜负,并让大脑按这个胜出的想法思考、行事。

你突然发现,大脑也是一个器官,是可以被控制的

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控制着电脑所有的行为,那谁控制着CPU呢?

是计算机的程序。

那是谁控制着程序呢?

对,是站在程序背后的「人」

看似CPU是计算机的大脑,但真正控制着电脑的是人。

那你的大脑背后站着是什么呢?

对,是你自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元认知。大脑只是你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和手和脚是一样的,你是可以使用「元认知」来控制的!

元认知,就是控制你大脑的那个真正的大脑。

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我们的大脑其实和计算机一样,简单来看它是通过听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输入设备」将外界的信号传输到大脑进行处理,然后大脑把处理完的结果交给嘴巴,手,脚,这些「输出设备」输出给外部世界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大脑具体怎么处理的我们不知道,就像一个黑盒子;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信息输入——黑盒子——输出结果

大脑黑盒子.jpg

大脑黑盒子.jpg

最终,你的任何想法、思考结果,都需要通过嘴巴、手脚等设备来输出,而外界也只会根据你的输出内容对你进行反馈。

因此,每个人输出的不同将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

但是,大脑是个黑盒子,我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运转的,所以输出的并不一定是当下最适合的内容,甚至有时会不受控制。

比如有些事的发生让我们很生气,情绪突如其来,霸占了这个黑盒子,控制着我们的手脚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我们会摔杯子、拍桌子;控制着我们的嘴巴,说出有攻击性的话语,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而可怕的是,事后我们竟然被自己刚才的行为给惊呆了!我为什么会做这些动作?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完全不知道,控制不住,太可怕了!就像是大脑的驾驶室,被人劫持了,在那一刻身体完全变成了「大脑」的奴隶。

因此,如果我们想改变之后的人生轨迹,我们就得先破译这个黑盒子,防止这种「劫持」情况的再次发生,甚至让大脑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运转。这样我们就能控制「输出」从而改变之后的人生走向了。

那如果有了元认知,会有什么不同呢?

元认知的作用

元认知,就是能让你清晰的看见这整个过程,并且由你自己来全权接管这三个环节:

第一,控制输入

还记得我们第一课讲的注意力吗?为什么注意力是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

因为注意力决定了你会接收到什么信息;接收到的信息会决定你的大脑会思考什么;你大脑的思考结果会影响你的输出,你说的话,你做的动作。最终,这些输出会导致你的人生天差地别!

注意力影响结果.jpg

注意力影响结果.jpg

为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信息」不同。

还记得我们第三课讲的那个《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吗?为什么会存在富人家的孩子越富有?

并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家里的财产而变成富人,而是因为他们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人脉资源」等都是不同的,这些「输入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思考,决定了他们的能力圈,决定了他们的资源结构层,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人生。

注释:什么叫能力圈,资源结构层等概念?请出门左转,看我们第五课的内容

有许多富豪曾说「我的钱不会留给下一代」,但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富豪说会放弃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控制注意力,就是控制了你大脑的「输入设备」。

如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内容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已大幅度降低,大量没用的、占你大脑内存的、有销售目的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具有欺骗性的谣言;没有营养的扒卦等信息随处可见,他们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在互联网,霸占着你的手机屏幕,期待着进入你的大脑,占领你的黑盒子,让你的思考变得浑浊,还很难被清理出去……

久而久之,你大脑里能思考的内容就全部都是这些信息,思考的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浮于表面的情绪宣泄……

所以,你必须启动「元认知」,让你的注意力像杀毒软件一样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信息实行零容忍,一定坚决不让他们进入你的大脑。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第一课已经讲过其重要性了,很多同学也被惊出一身冷汗,但是感觉自己依然无法做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的「元认知能力」还不强,甚至还没有被激活。

第二,控制大脑

进入大脑的信息,你怎么处理?

启动元认知,按信息的不同,选择以下3种处理方式:

1 对无用的信息:丢弃

万一有些信息,注意力没挡住,进入到大脑了怎么办?

很简单啊,把他们识别出来,然后丢弃掉!

可问题是,怎么识别?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就先得知道什么是对的。

我父亲很喜欢玩古玩,因此我从小经常会见到一些古董圈里的所谓「老法师」,在我眼里他们特别神奇,一个古董拿到手里,一般只需要5秒钟,就能在不借助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判断真假。而作为我们这种外行的人,一个东西往往在家里藏了好几年,竟然还不知道自己原来藏了一个赝品…

所以,有一次我就忍不住去问老法师,你是有什么特别秘诀吗?我为什么看了几年都看不出是赝品,而你只需要5秒钟?

老法师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知真识假,因为我真的看的太多了!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这种辨识能力,你就得先主动的学习大量的正确知识,累积到一定量之后,你便会自然拥有这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某个信息的好坏。

什么是正确的知识?

就是那些经历过风霜,经历过岁月,沉淀下来变成的教科书,变成的经典书籍,它们也许不像网络上那些标题党文章写的如此抓人眼球,也许不像10w+的文章写的生动好玩,但是他们却能帮你构建起牢固的知识大厦,帮助你拥有一双智慧的双眼。

2 对有益的信息:储存

如果是一条有用的信息或者是知识概念,那就把它储存起来吧。

你储存的这些有用的知识,就像是电脑里的数据,电脑的所有运算,都是要基于数据的,没有数据也就没有办法运算,而你大脑的思考也需要依赖于这些知识,不然就不知道该思考什么。

那有益的信息分为哪几类?

主要有4大类内容需要被储存下来:

A**. 概念:**

你对事物的理解,我们第一模块全部都在讲这个,这个是你理解世界,思考问题的砖瓦。

B. 价值观:

对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更好的。

C. 思维方式:

不同问题的思考方法。

D. 方法论:

专项问题的已知最优解法。

那具体存放在大脑的什么位置呢?

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理解层次」吗?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你大脑的「内部结构」,让这些内容按如下方式存放:

大脑理解层次1.jpg

大脑理解层次1.jpg

那知识太多,记不住怎么办?学过了就忘?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外接一个硬盘来给你的大脑扩容了,具体扩容和整理这些知识的方法,我们会在第二季度「重塑大脑」中详细介绍。

3 对问题或者任务:处理

如果把一部手机暂时比作是你的大脑,现在你遇到危险事件,你需要报警求救,因此你对手机输入了一个信息「报警」,请问手机会有什么反应?

答案是,什么反应都没有…

你要让手机理解你发出的「报警」是什么意思,你得先打开手机上的某个对应的App,不同的App你输入同样的信息,可能还会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你打开微信,输入「报警」也许会出来一个名字里含有「报警」的人或文章;你打开淘宝,输入「报警」会跳出来「防盗报警器」的购买链接…

只有当你打开电话App的时候,它才会识别出你是要打电话,然后调用通讯录,把「报警」这两个字,翻译成电话号码「110」并启动通讯功能….

手机.jpg

手机.jpg

这个App是什么?

就是之前你在「能力层」储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调用的通讯录是什么呢?就是你储存在BVR层里的「概念」。

你大脑里可能储存了很多套思考方式,当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问题进入大脑之后,你得先判断,它属于哪种问题?什么任务?目的是什么?然后启动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论」来处理这些信息。

比如:

你想创业,得先规划一个适合当下的战略吧,你可能就需要用到思考工具:SWOT分析

你有选择困难症?面对多个选项不知道如何选择?你可以使用思考工具:概率决策树

你准备写一篇文章,不知道如何提笔?你可以试试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

还有其他很多种「思考方式」能匹配不同的问题,比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考,博弈思考,MECE法则,5W,KT…..这些方法我们在第二季度「大脑升级」的课程里都会讲到。

你可能会说:思考一个问题而已,有必要那么复杂吗?

你确实可以买个手机,里面什么APP都不装,它也能解决基本问题,但是这个手机的功能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单一了,处理不了太复杂的任务。

就像你不知道这些思考方式,有些任务来了之后,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者用不适合的方式来思考,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这样,你这大脑的「能力」就比较差了。

因此,有了元认知之后,当一个任务或者问题来到你的大脑里,你会按如下的方式进行「流程控制」:

大脑理解层次2.jpg

大脑理解层次2.jpg

第三,输出控制

思考完之后,就要把思考的结果按计划执行了,也就是来到了与外部环境对接的「行为层」。然而如果没有「元认知」的话,你就算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你也可能会做不好。

比如:

明明结论已经思考的很清楚了,内心有很清晰的想法,但是就是表达不出来,讲不清楚…

明明行动计划已经列出来了,但是一下子那么多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时间又那么紧迫,所以你什么都做,顾此失彼,一团乱麻…

明明周末计划要完成3件事的,结果一会儿要陪狗狗去打针、一会儿老李又约我吃饭、周末还有个比赛不能错过、等我淘宝上买完一双鞋子就开始工作….一晃眼竟然已经到了周日的晚上,什么事都还没解决,最后,你怀着焦虑的心情,开始了挑灯夜战,把自己搞的好疲惫….

沟通能力,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一团糟…

也许,你学习过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你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无法调用你的「元认知」,你就无法控制你的大脑,因此,你也无法控制你的行为,那么你怎么管理时间呢?

想到却又无法做到,你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

电脑能不能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关键看背后的人如何使用,甚至改造;而你能否让自己的大脑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得看你是如何使用大脑的,你能多大程度上控制并优化这3个关键环节。

那我们该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呢?

如何提高元认知

刚才你学习了元认知能力,也许非常激动,发现原来大脑竟然是个器官,是可以被你控制的,然后兴奋的开始计划,从明天起就要夺回自己的大脑控制权,让它按你的方式去思考行事!

然而,很不幸的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你现在最多可以举起150斤的重物,然后你学习了一个如何举起300斤重物的方法,但是以你目前的肌肉力量,你依然只能举起150斤…

从150斤举到300斤,光知道方法是不行的,你需要不停的锻炼来增强你的肌肉,你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让身体素质不受食物的破坏…

大脑也像是一块肌肉,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变得很强壮,它需要你持续的练习才能加强。

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来锻炼?

1 刻意练习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万小时定理」?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不过,很多人对此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只要持续做某件事情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高手了。

可为什么有许多人踢了一辈子的足球,依然还是个业余爱好者?同样是花一万小时练习,他们和世界顶级职业运动员的差别在哪呢?

除去天赋的因素,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练习的时间,而在于是否掌握了背后的套路,没有套路的练习,非但不能让你成为高手,还会把你练废。

什么是套路?

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储存在能力层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们是已经被前人验证为做某件事更高效的方式方法,掌握了它们你就掌握了做某件事情的「诀窍」。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多种思维方式:正向、逆向、MECE、SCQA、决策树、KT、SWOT…..

但这些方法你仅仅知道是没用的,当新的问题出现时,你还是会习惯性的用原来的方式去思考。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练习调用「元认知」强迫自己用这个新的方式。

一开始会很慢、很困难,很别扭,还会习惯性的回到原来的思维,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再次调用「元认知」把自己拉回来…

只要你坚持用这种方式「刻意练习」,你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就会不断被强化,久而久之,你某方面的技能就会甩开普通人一条大街,元认知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强。

我是名乒乓球爱好者,小学6年级的时候被送去参加过2个月的专业训练,之后其实就很少再打了…目前的水平也因为不常练习退化了很多,但即便如此,也基本上可以秒杀很多业打了多年的业余爱好者,也能拿个业余比赛的冠亚军…

这就是有训练过「套路」和没训练过的区别。

2 经常反思

每天晚上你可以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今天遇到的事情,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行为进行一次复盘,看看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的不好?下一次应该如何提高?哪些行为是被大脑「绑架」了?

这是非常好的锻炼元认知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这些思考。

这个和回忆不同,重点不是在叙事,而是去思考当时之所以会有这些思考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更好?

除了这种「每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还有第二种方式就是「阅读」

读文字,也是一个锻炼元认知非常好的方法。有些人阅读的收益不高,那是因为太关注内容本身了。

文字是什么?

文字是作者大脑思考结果的「输出」,文字是结果,而思考的过程才是原因。学习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得出这些结果的,则更为重要。

因此,你应该阅读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为什么会这样写?他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样的?用到了哪些概念和价值观?有没有错误?

然后边读边调用你的「元认知」来对比自己:如果是自己来写这个内容的话会怎么写?他这种思维方式比自己好在哪里?

这样不断的和自己做对比,就像和一个人在对话一样,久而久之,你会慢慢发现你阅读的速度竟然变得更快了,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甚至读了一半,你就能猜到作者之后会写什么,如何写,甚至知道怎么样写才会更好,你不在是被文字牵着走,而是陪着作者一起思考…

这就是你的元认知在起作用了。

3 练习冥想

没有接触过的人,会觉得「冥想」这个词听着很有宗教的感觉,它也有很多其他叫法,比如禅修,打坐,内观….

那到底什么是冥想?它又是如何提高我们元认知的呢?

我直接说方法,你可以花15分钟跟着做一遍,这样你对下面我所描写的内容可能会更加有感受:

第一步: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不一定非要盘腿而坐,舒服的方式即可,挺直腰杆

第二步:

设定一个15分钟以上的闹铃(一开始15分钟为佳,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闭上眼睛

第三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大脑放空,努力停止自己的一切思考,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放慢呼吸速度,可以以5秒钟吸气,5秒钟呼气为节奏进行,感受每一次吸气和呼气的过程,感受空气流过你的鼻腔产生的温度差…

第四步:

过程中也许你会走神,也许你会睡着,没关系,当你意识到的时候,用「元认知」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呼吸上即可。如此往复,直到闹铃响起。

可当你第一次坐下来,努力的让自己保持平静,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到自己的呼吸上,准备开始冥想的时候,你竟然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其实是无比的混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各种思想奔涌而出,毫无剧本,毫无章法,根本无法平静下来,你好不容易把他们都拉回来,回到了自己的呼吸上,可没过几秒钟,内心又开始万马奔腾…

这个时候,你会突然联想到我刚才说的话,原来大脑真的不是自己的,你想让他安静一会儿,他偏偏胡思乱想,你想让他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它偏偏给你来段高山流水….

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自顾自的玩耍,你呵斥他,他便乖乖听话,你一不留神,他又开始大闹天宫…

总之,你和他之间会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会儿「元认知」胜出,把你拉回到呼吸上,一会儿「大脑」胜出,把你带入另一个万千世界…

没办法,第一次当父母的人,总是不知道该如何管教熊孩子。

但是,慢慢的,你通过每天不断的练习,不断的调用「元认知」,你逐渐的提高了管教的技术,你慢慢可以控制它了,从原来15分钟都在胡思乱想,变成可以有效控制它10分钟,再到后面完全平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你能每次持续保持10分钟以上的「冥想状态」之后,你能明显感受到做完后的大脑无比清澈,甚至有能体感到的凉爽感,思维开始慢慢变得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那个「熊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为了你的「乖儿子」。

有研究表明,长期冥想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感受上,还体现在某些大脑区域的实际体积的变化上。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和同事开展的一项初步研究显示,冥想者大脑中的脑岛和前额叶皮层的深色部分(即灰质)在体积上与对照组成员有所不同,会逐渐变大,尤其是布罗德曼9区和10区,这些区域在各类冥想活动中经常被激活,这或许反应了脑细胞之间建立的连接数量有所改变。

可见,冥想对你大脑的重新塑造帮助有多大。

开启元认知的一天…

当你不断的练习,你的「元认知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你开始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而不被劫持;

你可以自如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穿梭在任何问题之间而不被难倒;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感,成为社交的高手;

你可以轻松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建立大脑的屏障,保持高强度的专注;

你可以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并做好时间管理,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行事…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状态:觉醒!

期待你也能迎来自己「觉醒」的一天…

你到底能值多少钱?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从庙里的后花园搬了一块大石头,跑到菜场里准备卖掉

一个来买菜的大婶儿看到了,就问小和尚:“这个石头怎么卖呀?”

u=2679850877,2337306183&fm=27&gp=0.jpg

u=2679850877,2337306183&fm=27&gp=0.jpg

小和尚不说话,伸出两个手指。大婶说:“2元?”

小和尚摇摇头…

大神说:“好吧好吧,20就20,我买回去压咸菜…”

小和尚没有卖,背起石头就往庙里跑,告诉自己师傅这个好消息:“一分钱不值的大石头,竟然有人愿意出20元买!”

师傅告诉他,你先别卖,明天你用同样的方式到博物馆去试试。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去了博物馆…

一群人看见小和尚放了块大石头在博物馆门口,感觉很好奇,便围观起来窃窃私语:“这里怎么会有一块石头在博物馆门口?一定有不小来头,不会是陨石吧?”

这时,有一位艺术家窜出来问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

小和尚依然不说话,伸出两个手指。那个人说:“200元?”

小和尚摇了摇头…

艺术家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听到这里,睁大了眼睛,赶紧背起石头跑回庙里,又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师傅,师傅说,你明天再用同样的方式去古董店试试…

第三天,又上演了同样的一幕…

一群人围观并窃窃私语,突然窜出一个带着大金链子的土豪,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怎么卖啊?”

小和尚还是伸出2个手指,那人问:“2万?”

小和尚吓了一跳,张大了嘴巴,但是依然不说话,摇了摇头….

那人以为自己说低了,连忙改正说:“对不起我说错了,20万?这是哪个朝代的?”

小和尚已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慌张着背起石头跑回庙里….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我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价格?

换句话说

是什么决定了石头的价格?

这里有3个关键要素:

第一:得有人想买!

这个是个特别重要,但是被许多人忽略的小细节,就是每段故事都有一个人窜出来问小和尚怎么卖,如果没有这个人呢?

石头的价值可能就是0,因为无人问津,所以有价无市,故事也就无法继续了。

你的东西对别人来说是「有用」的才有价值,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这是一切的基础。

第二:场景决定需求

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不同的场景,用户对石头的需求是不同的

- 在寺庙里:完全没用

- 在菜市场:大婶儿要买回去压咸菜

- 在博物馆:艺术家要买回去雕刻神像

- 在古董店:土豪要买回去当古董收藏

**在不同的场景,人对同一件事物可能会触发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导致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同。

注意,这里说的是不同,并没有说高低,如果大家把它都当成「压咸菜的大石头」,那么去哪里价值都一样的。

一杯咖啡在你家是咖啡,在星巴克里就是社交方式;一杯水在你家里是饮用水,在沙漠里就是命!

所以,总结来说:

**「需求」**决定了这个石头有没有价值;

**「场景」**决定了它是什么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很有需求的东西,好像价值并不高,这是为什么?

比如水、空气、阳光的价值都很大,离开了它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所有人都需要,但它们几乎都是免费的,这是为什么?

钻石又不能吃又不能用,就长得好看,其实就是块石头,为什么钻石那么贵?

比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护士小姐…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巨大,当你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工作,当你已经在家里躺在沙发上刷韩剧的时候,他们还在熬夜加班、为人民服务…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们,我们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的,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普遍都不高?

这个就需要看「需求」的另外一面:「供给」

第三:供给决定价值的高低。

**供给越少,价值越高,供给越多,价值越低。**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

空气、水、阳光他们虽然价值极大,但是目前近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它们几乎是免费的;

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护士小姐,他们的工作伟大而辛苦,但是进入门槛并不高,只要你愿意,几乎谁都可以成为这些职业,可替代性很高,所以导致他们收入普遍偏低。

我们回到小和尚的案例…

刚才一直有个隐含的大前提,就是每个场景里都只有一个小和尚在卖石头,而如果出现多个小和尚,都背了一块大石头搁那卖,结果会怎么样?

对,价格就立马下来了。

或者小和尚把石头在古董店卖掉了,然后觉得这钱太好赚了,第二天又背了好几块大石头来到古董店继续卖,会有什么情况?

对,一定会被当成骗子,乱棒打出的..

因此,价值由什么决定?

1. 需求,需求决定有没有价值,场景决定是什么需求;

2. 供给,供给量决定价值的多少,越稀缺的东西越有价值。

中国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叫:猴票,总共发行量约为500万枚,目前存世量极少,由于其特殊的意义和限定的数量,面值8分钱的猴票,目前单枚的价格已经高达1.2万元,一整版(80枚)的售价可达到150万元左右。

5366d0160924ab182863f44035fae6cd7b890b4b.jpg

5366d0160924ab182863f44035fae6cd7b890b4b.jpg

按这个逻辑,如何让一件东西变得值钱就很简单了:

把「有价值」的东西变得「稀缺」

清朝有名的贪官和珅,当年有两件宋朝时期的汝窑三足笔洗,这两件是举世罕见的宝贝,全天下也找不到第三只,当时这一对就花了一万两银子。但是和珅得手后,却立马砸碎了一只,这样全天下就只剩下一只了,剩下的那只价值立刻翻了十倍!

u=2970829679,1560552039&fm=173&s=22B055CBD63393DC5478F53303009042&w=640&h=524&img.jpeg

u=2970829679,1560552039&fm=173&s=22B055CBD63393DC5478F53303009042&w=640&h=524&img.jpeg

再比如刚才说的空气、水是免费的,那是因为地球上太多了,几乎是用不完的,但如果将来有一天人类真的居住在火星上了,也许你家最贵的就是空气和水了。

很多艺术家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却暴涨到天价,比如梵高,就是因为再也不会有了。

timg-(3).jpg

timg-(3).jpg

这里还是需要注意一下,**需求是前提,稀缺是杠杆,没人要的东西,你再稀缺也没用。**比如你不会画画,你在白纸上随手画一幅画,然后说全世界仅此一幅,没用,它还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回到文章的标题:你值多少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第一,你有没有价值?你的能力是否是其他人需要的?

你至少要有一技之长,是别人需要的,你可以因此加入到社会分工中去。如果你什么都不会?那你就只能先去再学习了…

第二,更关键的是,你值多少钱是由你的能力是否是稀缺决定的!

v2-a2f064d7573c5de9fae5119f97948b2a_hd.jpg

v2-a2f064d7573c5de9fae5119f97948b2a_hd.jpg

可是,你可能会说:“我现在就是个普通职员啊,我就是个普通人,我目前还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能力怎么办?”

“要说能力也有点,但也只能让我有份温饱的工作,我该如何打造稀缺性,让我的价值变得更大呢?”

下半部分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打造自己稀缺性的具体办法。

打造稀缺性有两个方法

方法一:成为第一

成为第一,也就是追求极致,比如体育竞技比赛,大家都会记得第一名,而不会有人记得第二名是谁。

222.jpg

222.jpg

世界上最好的手机是哪个?

苹果!

那第二好的是哪个呢?

你可能就没办法一下子说出来了

为什么?

因为人们根本不关心,如果我能看到最好的,能用到最好的,我没必要选第二等的。

因此,走这条路不是不可以,就是比较难,遇到的挑战会非常大,这取决于你是否有足够的天赋?你是否能在有天赋的基础上,刻意练习1万小时,比别人更加努力?而且还要干掉所有其他竞争者!

比如我上节课说,我6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乒乓球的专业训练,因为我确实在这方面还是挺有天赋的,本来想看看能否往职业运动员方面去发展,但是为什么2个月后我就放弃了?

因为一起训练的还有许多6、7岁的小孩,比我水平还高了好多,天天起早贪黑的苦练,我想想自己的天赋比起他们来说就不值一提了;努力程度么,我还有学业要完成,所以,职业运动员这条路,还是算了吧…

许多选择这条路发展的人,因为要面对极大的竞争,所以一辈子都在比较,一辈子都在追赶,一辈子依然落后…

那我们是否有其他方式打造稀缺性呢?

方法二:成为唯一

如果某个需求,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能解决,那就直接不用比了,因为就你一个人,你就是第一名!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唯一呢?

刚才那句话听着好像开玩笑啊,全世界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某个需求,只有你一个人能解决呢?

其实,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成为过「唯一」的经历:

你曾经是某个人的「男(女)朋友」

世界再大,Ta的眼里也只有你!

在那一刻,你就是Ta的唯一!

就是Ta的命中注定!

就是Ta的70亿分之一!

可关键问题是,你是怎么成为对方的「唯一」的呢?

每个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都有一些条件标准,比如:

长得好看些

性格温柔些

嗯…得大学毕业

一个城市的,不想异地

她正好也喜欢我

这些条件,每一个看上去都很普通,但是每个条件其实都会筛选掉一大部分人,最后就几乎只能剩下一个了。

大龄单身青年是如何炼成的?

不是因为要求高,而是条件太多了!每一条都需要符合,筛完就没了…

比如说:高、富、帅、喜欢我….仅仅4个条件而已呢,怎么我就找不到呢?

我们来算一下概率..

**高:**多少算高?180cm?中国平均男生身高167cm,180cm以上的话占比20%?

**富:**这个按目前的贫富差距悬殊更大,100个人里面有2个人算有钱的就不错了,那就是2%?

**帅:**这个怎么界定?一个班级里至少有一个帅哥?那就假设1/20,也就是5%

**还得喜欢你:**20个男人里,会有一个喜欢你吗?嗯,那就算1/20,也就是5%

结果是多少呢?

20% * 2% * 5% * 5% = 十万分之一

恭喜你!如果你一天新认识一个男人,273年后,你一定能找到这样的一位满意的老公…

如果你还想考虑一下性格问题…呵呵

好,我们回到今天的话题上来,如何让你成为最稀缺的人才呢?

我们把择偶条件换成「能力」:

假设平面上有100个点,代表一百种个人能力

如果你会其中一种能力

那100个人里,就有一个和你会一样的;

1.jpg

1.jpg

如果你会其中的两种能力,概率是多少呢?

任意两点的组合数量=100*99/2=4950

也就是4950个人里,才会有一个和你一样,也同时也会这2个能力

2.jpg

2.jpg

如果你同时会其中的三个能力呢?

任意三点的组合数量=1009998/6=161700

也就是说在16万人里,才会有一个人和你一样,同时会这3个能力!这就非常稀缺了。

3.jpg

3.jpg

每多一个能力,你的不可替代性将会大幅度增加!

所以,让自己变得稀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拥有多维度能力!

不过,你可能要问了,能力越多就一定越稀缺,价值越高吗?

比如,我画画很好,踢足球也不错,王者荣耀打的也很好,是不是就很值钱呢?

同时会这三项的人确实很少,但貌似没什么用处,这是怎么回事?

多维能力要发挥价值

需要2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每个能力至少都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别人是需要的

这个我们在开篇的时候就有说过,稀缺性是杠杆,前提是你的这个能力,对别人来说是有需求的,没用的能力,再稀缺也没用。

因此,我们假设「能力值=1」是一个基础值,1以上才是有价值的能力,能提供别人价值;1以下就是不合格的,还需要继续学习。

那么,如果你有3个能力,能力值分别是0.8,0.7,0.6,那么综合能力=0.80.70.6=0.37,变得更小了!因为这样的能力结构,在别人眼里看来就是什么都不会,当然对你的评价会变得更低了,这就是平庸…

第二,每个能力之间要有关联

多才多艺和多维能力是2个概念,如果你的每个能力都是孤立的,那你还是只能在单维度上和别人一较高下,比如你下围棋下得好,而且会写程序,那没什么用啊!

你要么去参加围棋比赛,写程序的技能帮不了你啊!

要么你写程序做软件,围棋的能力有什么用呢?

那什么叫多维能力?

就是你能把这2个能力用在一个地方了!

比如你写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下围棋程序,并能打败真人选手,那就厉害了,值大价钱了!

因此,什么是多维能力?

就是能把多个能力结合在一起,能彼此互补借力,为同一个目标服务,这样就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比如乔布斯,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在了一起,创造了世界上最漂亮的计算机和手机。

5a719813c23567bf27d99fd9b1aeec63.jpg

5a719813c23567bf27d99fd9b1aeec63.jpg

这是乔布斯每一次苹果发布会都会用的一张PPT,意思是我们站在了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口,将这2股力量汇聚在了一起。

那如何才能把多个能力关联起来,产生合力呢?

如何把能力连接起来?

多个能力必须是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比如写书这件事,如果你有写作能力,那很棒,可以写出优美的文字,但仅仅是文字优美是没有用的,你得有内容。

因此,如果你除了文笔好,还拥有了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你就可以写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如果你学过心理学、营销学,就可以写出非常棒的广告文案;如果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懂科技技术,就能写一本科幻小说…

还记人的五个层次吗?

分析人的五个层次.jpg

分析人的五个层次.jpg

你的存在层是什么?

然后为了满足你的存在层,你应该如何构建你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围绕存在层而构建的,而不是任意的能力都对存在感有帮助。存在层就是目标,所有的能力为目标服务,才能形成合力。

如果用图示的方式来表示多维能力,就是我们平时看到过的雷达图,我们可以称之为「能力图谱」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以下是两类人的能力图谱:

足球1.jpg

足球1.jpg

蓝色部分表示「能力值」

如果你只会射门,那你的能力就是一条直线(左图),是单维度的能力,你能做的也只能个前锋,而且是个没有突破能力和传球能力的前锋,价值就比较低了。而且可替代性非常强,是个球员都会射门,一抓一大把,你想当主力?对不起,请下一位…

但如果你还有很强的传球能力和带球能力,那就厉害了,可以单刀突破,可以下底传中,可以和队友打配合…你的能力值就会呈指数上升,在能力图谱上会多出2个维度,连接成一个面,这个能力值就要大的多。

之所以这3个能力能形成一个能力图谱,就是因为这3个能力可以为同一个目标而服务:「赢球」, 因此他们能彼此形成合力,提高你的稀缺性和价值。

如果你还会做一手好菜,那和「赢球」这个目标就没什么关系,就不能加入到这个能力图谱中。

ok,那么回到你身上,你究竟应该如何结合目前的个人情况,打造属于自己的多维度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让自己更有价值,更不可被替代呢?

打造多维能力的步骤

第一步:先把一个能力打造成自己的长板

这个是基础, 你至少得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可以是我们第三课说的天赋,也可以是你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

比如说你现在是一名程序员,也没有发现自己什么天赋,就是比较会吹牛。那你要么就不断提升自己写程序的能力,从普通的程序员晋升到架构师;要么就锻炼自己吹牛的能力,让你的吹牛变得越来越有意思,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听你吹牛,能吸引到一批小粉丝。

第二步:让自己兴趣广泛

然后,你需要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只要你喜欢就去学,先别管有没有用,就像乔布斯在学艺术字的时候,并不知道未来可能会有什么用,但是,十年之后,他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计算机时,这个技能一下子浮现在乔布斯眼前。于是,乔布斯把这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计算机中。便成就了全世界第一台有这么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计算机。

比如你除了喜欢吹牛,还喜欢即兴表演,那就去学呗,现在造原子弹的能力不那么容易学会,一般的兴趣都是有培训班的,你别只是喜欢,要行动起来,去学习里面的专业套路。

第三步:确定一个目标,并把多维能力组合起来

乔布斯先有了做计算机的这个目标,才能想到将艺术和科技才能连接起来,没有这个目标,艺术字和计算机语言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融合在一起。

所以,试着为你的多维能力找一个目标,比如你会编程,会吹牛,会即兴表演,貌似三者毫无关系,但如果你定一个目标是做一个网红,那机会就来了,你编个会对话的吹牛软件,然后在镜头前和机器人互相吹牛,吵不过了再来段即兴表演,可能你就火了!而且这种方式还不可被替代…

万一找不到这样的一个目标可以把多个能力结合起来的怎么办?

没关系,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出现,就像当年的乔布斯,等来了计算机,才有机会将艺术融入其中,成就了现在的苹果!

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今天我们讲了多维能力,为什么要打造自己的多维能力?

因为多维产生稀缺,稀缺性决定价值的高低!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这是有前提的,就是你得先让自己有价值,再通过打造稀缺性放大你的价值。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呢?

你平时要多学点跨界的知识和技能,为打造多维能力做好基础,一旦目标出现后,你所学的哪些知识就会自动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让你成为稀缺型人才,让你变得不可替代,让你变得价值连城!

最后,再次强调人生目标与使命的重要性,没有这个,你的兴趣广泛最终也只会变成你的多才多艺…

第二模块总结

到这里,我们专栏课程的第一季度·第二模块「理解自己」就结束了,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学年-课表.jpg

第一学年-课表.jpg

我们第一季度的课程都将围绕「概念」展开,你希望未来能够财富自由,但是缺少了某些概念,导致你根本无从入手,就像是手机缺少了很多零部件,是无法正常运转的。

我们在第二模块中,帮你补齐了关于自己的最重要的四个概念:

1.角色化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角色化的壳里,你以为的你自己也许并不是你自己,只是穿上了一件角色的外衣,表演着角色需要你做的行为,需要你说的话,你只有通过「去角色化」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只有通过「去角色化」才能与别人产生深度关系;只有通过「去角色化」的看待用户,才能真正的理解用户,做好产品。

2.理解层次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我们把这个理解分成6个层次:环境、行为、能力、BVR、身份、精神,看问题每上升一个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你想要获得成功的人生,要做的并不是逐级上升打怪升级,而是直接从顶部设计,确定自己的精神层次,身份层次,然后围绕他们构建自己的BVR、能力、产生行动,改变环境。

3.元认知

大脑也是一个身体器官,是可以被你控制的,思考你思考的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元认知」,你可以像控制计算机一样,控制你大脑的运算,面对不同的问题,主动选择不同的解决办法。我们学习了3种提高元认知的方法,分别是:刻意练习、反思和冥想。

4.稀缺/打造多维能力

价值由供需关系决定,有需求是前提,稀缺性是杠杆,你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价值,就需要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你可以通过打造多维能力的方式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具体3个步骤:打造长板、广泛学习、确立目标并组合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开启第一季度的第三模块「理解环境」:

理解了财富,理解了自己,你终于要开始面对这个变幻莫测又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了,如果说理解自己的难度是10级,理解环境的难度就是1000级!

努力了一辈子,还不如别人买了一套上海的房子!为什么?

学了许多方法论,到了实战环境竟然全部没用!为什么?

同样是同学,他成绩比你差,现在却混的比你好那么多!为什么?

未来世界给你发来的信号

已经学会了成功的方法?

我们已经讲完了第一季度中的2大模块8个核心概念了,现在你已经重新理解了财富,重新理解了自己。

如果现在我再来问你这个问题:“你打算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你会如何回答呢?

还是靠努力,勤奋吗?

当然不是。

通过前面的学习,现在你也许能更系统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开启「元认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是一切的前提。

去掉自己的「角色化」外壳,设定一个「人生使命」想想你想成为谁?

找到自己愿意乐此不疲的「天赋」开始刻意练习,并把它打造成自己的长板。

围绕长板和目标打造「多维能力」让自己的价值由于稀缺而变得更加值钱。

然后,用更高级的方式「经营自己的时间」把你的能力商业化。

最后,构建一个「复利模式」让自己的财富指数级增长!

哇塞,太棒了!你已经击败了全国92%的同龄人!

你感觉已经从模糊的未来,找到了一条清晰可执行的道路,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璀璨人生…

但是,Emmmmmm…..

这个真的会有效吗?

感觉,似乎,还缺少了点什么?

有些人看着也特别优秀,能力、激情、使命感都不缺,但也总是说自己怀才不遇,这是为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我先给你做个思想实验

如果我们能把时光倒流,把你穿越回20年前,你会如何让自己财富自由呢?

你的第一反应是要让自己更加努力吗?

还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刻意练习,并打造多维能力?

……

不是,我猜你第一个想到的是:

买房子!

如果真能穿越回20年前,你要致富太简单了:

20年前上海房子均价不足3000,很多地段买房还是零首付的…想买几套买几套!没钱就去借!

fc.jpg

fc.jpg

06年上半年开始全仓买股票,等到07年6000点时候卖掉!

然后,把手上所有的钱买腾讯的股票和比特币!

……

20年后的今天,你的资产应该可以翻….

10000倍!

爽!

醒醒,醒醒,别做梦了,我们回到现在!

虽然刚才只是个思想实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是…

在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你寻找成功路径的角度变了?

你从关注自己,到开始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了!

而且你有一个切实的感觉,感觉这样做比什么努力奋斗要高效一万倍,而且确定一定能因此财富自由,这太简单了!

为什么?

因为你已经提前知道了「未来」

你知道这个时代会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了财富正在往哪里流动,这是什么?

趋势!

当你发现了趋势,你只需要跟随这个趋势就可以了,你会被这个趋势裹挟,一起往这个方向流动。

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都不是。

真正影响它的是:季节!

趋势像一股强大的能量,浩浩荡荡往前推移,就看你是否能够发现他,并抓住他,搭上这辆顺风车,赚取时代的红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欲善其功,必先顺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流的人物关注时代和趋势的变化,并顺势而为!

一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是在浩浩荡荡的趋势面前就显得很渺小,就像你在一条奔流的大河中拼命的游泳,你的努力挣扎,对你自己最终的去向其实影响很小。

你游泳姿势是否正确,你练习的时间是否足够长,确实对你的游泳成绩帮助很大,但如果你是要游去某个目的地,最好的方式是选择一条往那边流动的大河,然后随波逐流。而不是选择一条反方向的河流,然后拼了老命的游泳…

你忽然发现:

影响你人生走势的更大变量,是来自你所处的这个「环境」对你的影响!

但是,你并不能穿越…

也没有预知能力…

你该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趋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我们无法知道未来的腾讯在哪?上海的房价是否还会继续上涨?股票明年是牛是熊?

那怎么办?

去算命吗?

打开新浪、今日头条、知乎疯狂的寻找风口热点吗?

你该如何在这个混沌的现实中,抓住时代的风向标?

你该如何在无法看见未来的时候,接受到未来世界发来的微弱信号?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要发现未来的趋势,我们就得先来理解一下趋势是怎么产生的。

菩萨看因,凡人看果。我们没有穿越,所以我们无法看到趋势,现实生活中已经能够被我们看到的趋势,都是已经过去了的机会,看到了再杀入,你很可能就会变成接盘侠。

产生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趋势?

百度的解释: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

听着还是有点抽象。

我们把这个「事物」简化成一个平面上静止的小球,小球只要运动了,这个运动方向就是趋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小球产生运动呢?

让小球产生运动有2个方法:

1 由「外力」产生的运动

大家在中学都学过牛顿运动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要让平面上一个静止的小球运动,就需要对它施加一个外力,在外力的作用下,小球就会朝外力的方向产生一个加速度并开始沿直线运动,这就形成了运动趋势。

运动1.jpg

运动1.jpg

那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小球运动?

对了,把平面倾斜一下,小球就往低的地方滚动了,这就是让小球运动的第二种原因:势能差。

2 由「势能差」导致的运动

什么是势能?是一种储存在物体系统内部的能量。

势能有很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重力势能」,物体的「位置」越高,势能越大。而物体会自然的从「高势能」的地方往「低势能」的地方运动。

比如水往低处流;电子在静电场中由高势能处往低势能处运动等等…

因此,当倾斜平面的时候,小球就自然会从「高势能位」往「低势能位」滚动了。

运动2.jpg

运动2.jpg

所以,趋势是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要么收「外力」影响,要么存在「势能差」。

由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趋势的2大原因:

第一,外力:

某个「突发事件」会导致新的趋势,比如特朗普的意外当选改变了美国多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二,势能差:

只要存在势能差,那么就必然会有趋势。

比如,大家都去买股票导致「买方势能 > 卖方势能」,因此股票上涨了;

比如,大量人口流入一线城市导致「买房势能 > 卖房势能」,因此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

比如,腾讯做个游戏和你做个游戏,势能也是不同的,他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它赋能,能让他的游戏迅速流行起来。而你做完游戏的那一刻起,就面临三个天大的问题:1.推广怎么做?2.钱从哪来?3.腾讯做了怎么办?

那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呢?

第一 外力

哪些是外力?

比如热点、重大新闻、科技突破、黑天鹅事件等都是突发性的「外力」。

一旦这种重大意外事件发生,你就得去了解一下它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趋势,然后跟随进去,赚取趋势红利,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追热点。

不过这种方式存在2个问题:

一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这个很难预测,只能等;

二是即使来了,你也不知道它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往往重大事件之后还有重大事件,也许一开始看上去是好事,但是结果却越来越糟糕。

比如当年保时捷放言要收购大众汽车,由于《大众法》和德国《交易所法》的限制,让大量基金公司断定收购一定不能成功,就大肆做空大众的股票好趁机大赚一笔。

timg 下午9.12.01.jpeg

timg 下午9.12.01.jpeg

可保时捷却意料之外的通过期权的方式绕过了法案,让大量基金公司血本无归,甚至被逼上了天台,将大众汽车的半个身子已经放入了口中。

然而,更戏剧性的是,随后由于保时捷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自身债台高筑,最终竟然被大众公司给反收购了…..

正可谓是一波三折,黑天鹅之后还有黑天鹅…

所以,外力确实会产生趋势,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但由于这种外力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难以捉摸的特点,我并不推荐这种方式,它更像是一种投机。

当然,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比较激进,我也不拦着你…

第二 势能差

找到有趋势差的地方,然后站在高势能的这边,跟着他一起往低势能处流动。

寻找势能差,其实就是在主动寻找存在「不公平竞争」的地方,然后成为高势能的一方,顺势而为,用「不公平」的方式赢得胜利,就像站在山上和山下的人打仗一样,在万仞之巅推下千钧之石头。

但是山有四个面,四面八方相对于山顶来说都是低势能的地方,你该往哪边推下石头呢?

都可以!

只要相对于你来说是低势能的位置,都是进攻方向,对你来说都会势如破竹!

就比如腾讯这家公司,将海量的用户基础作为势能高地,他们就像一支常年驻扎在一座大山山顶的大军,俯视群雄。他们没有明确的进攻方向,但是只要想打哪边,就能打哪边,一旦发起进攻,都是碾压式的胜利,所以行内有句话叫做:腾讯之下寸草不生。

腾讯帝国.jpg

腾讯帝国.jpg

如果你能有幸成为腾讯军队中的一员,你的战斗力就自然比在平原上的人高出数百倍,并不是你的能力真的高出别人数百倍,而是腾讯这座大山给你赋了能,同样一款游戏出在腾讯和出在一个小公司手上是完全两种命运。

最近网上一个热议话题叫做《腾讯没有梦想》,因为他们看不清腾讯这家公司的「趋势」会去向哪里。在我看来,腾讯并不是没有发展趋势(梦想),而是他就是趋势本身,他的势能太高了,所以他流向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会成为趋势,你只要跟着他,你就走进了趋势。

所以,我更推荐这种策略,只要找到有势能差的地方,并加入到高势能的一边,你就能稳定的分得这份趋势红利。

势能差,就是未来世界向你发来的微弱信号!

该如何找到势能高地呢?

直接去投奔腾讯爸爸或者阿里爸爸吗?

山上面积有限,容不下你们那么多人啊…

那怎么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哪几类势能差,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如何让自己站上势能高地。

四类势能差

第一类 效率势能

效率越高,势能就越高。其中又分为3类可以提高效率的方法:优打劣;快打慢;廉打贵;

1.优打劣:

这里说的优并不是指你的东西比别人高级,而是同样的东西,你的品质更好。两双一样的鞋子放在你面前,你自然会选质量做工更好的一双,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就是因为好东西自然拥有更高的势能。

做企业就像是把千钧之势推上万仞之巅,然后在山顶通过营销和渠道一把把石头推下山去,将势能转化成巨大的动能。

这块石头就是你的产品,产品质量越好,推上的山就越高,就能获得越大的势能,营销只是减少你下行时候的摩擦力,渠道是拉长你的下行坡道,让你的石头能够滚得足够远….

产品能量模型.jpg

产品能量模型.jpg

《刘润·5分钟商学院》之“企业能量模型”

2.快打慢

也就是我们在互联网圈里长听说的「快鱼吃慢鱼」,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个我们从一个物理动能公式里就能明白

dngs.jpg

dngs.jpg

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你已经做完了,别人怎么和你玩?

比如去年开始有个外号叫「吃鸡」的游戏特别火,但是你们知道吗?首发这款游戏的是小米,上线后大火,随后网易、腾讯、英雄互娱连夜赶工,一周以内也全部上线了该类游戏跟进。

timg.jpg

timg.jpg

因为大家都知道,慢一步,就是生和死的区别

快一步就意味着抢先占领了市场,用户规模会成为新的势能高低,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然后优势不断累积,后来者就再无机会。

3.廉打贵

同样的东西,品质一样,价格更便宜的自然会收到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说在竞争中拥有更高的势能。

比如当年杀毒软件大战,都是靠卖软件赚钱的,结果来了个周鸿祎,直接免费,就把几乎大部分用户全部吸引过来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那些杀毒企业不也免费?

因为在一个一直靠卖软件为生的企业内部,你想做免费,你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会受到各种既有利益群体的压制,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你处在低势能位,你是在山脚下往山上攻。

这里说的便宜即是策略的选择,也是效率的结果。

什么意思?效率的提升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你成本5块,你卖10块;我通过优化我的供应链,提高我的运营效率,成本降到3块钱,我卖4块还有得赚,你就活不下去了。

第二类 规模势能

就是大打小,大鱼吃小鱼。

就是用规模去碾压对手,你一个人很厉害,不过抱歉,我有一百个人,还想跟我打吗?

很多人崇拜以弱胜强,喜欢用计谋,认为自己能够像很多电视剧里说的那样,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力挽狂澜,以少胜多,变成一个传奇!

但现实里这种案例很少。我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兵法奇书里讲的内容,其实都是教你如何以强胜弱,以大欺小,而不是以弱胜强。

里面有一句话是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意思是真正会打仗的人,他们的功绩都是看起来很平常的,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以大欺小,以强胜弱的方式去碾压对手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战争还没开始,胜负已定。

那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广为流传,那是因为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少了,而真正的大将是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不利的位置的。

前段时间的共享单车大战、打车软件大战其实都是上演了这样一个剧本,一开始都是诸侯割据,群雄涿鹿,大家彼此混战,打的不可开交,一旦其中某一方通过资本注入,平台为其打开流量,它就会迅速扩大规模,然后用规模优势碾压对手。通过这一点点优势,再将优势转化成更大的规模,进一步压榨市场…

最终形成721的市场格局:第一名拿走市场70%的份额;第二名拿走20%;剩下的所有参与者瓜分10%。后来者就几乎再无机会。

timg-(1).jpg

timg-(1).jpg

这是从势均力敌的状态开始能找到的竞争案例,那些一开始就1:100的不成比例的战斗,往往一开始战斗就结束了,甚至大公司抢了你的业务,都不知道你的存在,我灭了你,却与你无关…

第三类 认知势能

什么意思?就是高级文明打低级文明,我懂的你不懂,用新模式、新科技进行降维打击。

无论你是太极拳还是咏春拳,在机关枪面前都是一样的。

规模优势怎么破?就是用认知势能碾压。

柯达,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胶卷公司;诺基亚,曾经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厂商。同类产品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最终倒在了更为先进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上。

nokia.jpg

nokia.jpg

这种方式也称之为「颠覆式创新」。

你可能又要问了,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做?

还是那个答案,在企业内部,想在原有技术上改进那是可以的,你要干掉原有业务?想颠覆到原有技术?那你面对的就是具有规模势能的既有利益者的压力。革新者往往处于低势能处,仰面进攻山顶,要把自己的主力部队干掉,这等于是在企业内部改朝换代,这个难度难如登天。

所以,现在的大企业学会了2个新的方式来应对这种「创新者的窘境」:

1.要么从内部独立出去一个团队,脱离原公司,在创业环境下单独搞新业务;

2.要么看到好的公司直接买买买。

总之,不让他们在企业内部和老部队直面交战。

第四类 引力势能

就是某个事物,能够像拥有引力一样的吸引周围的事物,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能力,类似一个黑洞一样的存在。

比如,拥有网络效应的平台型公司。

拥有一个互相增益的双边市场,用户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商家来到平台,而更多的商家来到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平台购物。

比如,城市化。

城市越大,人们分工协作就会越细,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就会越健全,人口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商家愿意进入这个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进一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些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大城市发展。

比如,新的经济体。

经济体原来是指国家或者地区,但现在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的边界,在虚拟环境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体」,互联网经济体,现在又出现了一个移动互联经济体,人们在这个新的经济体里生活,交流,购物,娱乐,经商……「生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的人越多,就会吸引越多的人和商家也来到这个世界中生活。

那我们该如何站上这些势能高点呢?

这里我借用阿里巴巴的曾鸣教授和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都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叫做「点、线、面、体」战略分析框架来分析这个问题。

什么是「点、线、面、体」

**点:**可以指个人,或者某个单一产品;

**线:**一个小公司,也可以指大公司里的一条业务线;

**面:**指平台型公司,或者生态型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

**体:**指时代、行业、新的经济体;

有了这个分析框架,你看自己的位置和看市场的竞争,就能有更立体的视角了:

你这个「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

这「条」线附着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

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你面对的是什么竞争?是来自对手的竞争?还是对手+所附着的面一起对你的攻势?还是来自趋势的对抗?

点线面体.jpg

点线面体.jpg

」自身唯一能把握住的是「认知势能」,其他基本都不具备;

线」可以拥有「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势能比「面」小一个数量级,比「点」高一个数量级。

「规模势能」和「引力势能」是「」和「」独有的,而「体」的势能比「面」高出一个数量级;

有了这个分析框架之后,我们就有了寻找、并站上势能至高点的方法了。

站上势能高点的具体方法

方法一:成为

让自己成为高势能的一部分

从这张图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会选择以打工的方式加入一家公司,然后做一个勤奋「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富足的生活。

但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到了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希望公司钱多事少离家近,完全缺乏对线面体的关注,甚至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而忽略对“线、面、体”的关注,只是做一个勤奋的点,成功率其实是非常低的,比如2010年的时候,如果你选择加入纸媒行业并开始拼命工作,最后换来的,也许将是失业…为什么?

你选择的这家公司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它所附着的这个“体”正在快速下沉,甚至消失,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就像是你坐在电梯里,电梯在快速的下降,你不停的跳跃、跑步、呼喊,非常努力的往上爬,但结果却还是跟着电梯一起到了楼底。

所以,当你选择加入一家公司时,不能仅仅关注工资和待遇,而要开始关注这家公司所在的势能位,你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能否“顺势而为”,你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 这条“线”(公司)有没有效率势能或认知势能? - 这条“线”所附着的“面”是哪个?它在和谁竞争?有没有规模势能?是在不断扩大,而是逐渐缩小?

- 这个“面”又是附着在哪个“体”上?这个“体”有没有引力势能?它是在快速崛起,而是逐渐下沉?

如果忽略线面体的势能情况,糊里糊涂的加入一个正在下沉的公司,那就悲剧了…

个人可以选择加入一家有势能的公司,那公司怎么办?

小公司就是「线」,「线」如何与「面」竞争?

小公司靠好的战略,并发挥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来执行战略。

大公司有的规模势能你没有,你有的只有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直面竞争肯定死路一条。

所以你只能选择在大公司瞧不上的某条业务线上,通过集中的效率势能,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快速将效率势能转化成用户规模,建立起自己在单一业务上的势能高点,再以这个为根据点往外衍生。

这个方式的关键在于速度,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单点突破

或者你在某些业务上有核心技术优势,通过认知势能直接攻击,这个叫高维打击,但这种机会并不多。

所以,小公司想要战胜大公司,或者在市场中撕开一条口子,就得靠优秀的战略,选择一个细分市场,找到一个相对的势能高点,执行上把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发挥到极致,迅速形成自己的局部规模势能。

什么是好战略?

好战略就是将自己放在某个领域,某个维度上的相对势能高点,让自己与对手通过「不公平竞争」而获得胜利!

方法二:赋能

找到高势能的「线、面、体」来帮助自己提高势能,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赋能」

刚才有说过,作为一个点,你本身拥有的势能是很小的,单打独斗在这个时代成不了什么气候。

有些伙伴可能忍不住要跳出来了…

不对啊,现在很多个人单干的都财富自由了,比如一些自媒体,一些网红…

那是因为他们这个「点」在如今这个时代,可以脱离于「线」直接附着在「面」上,比如知乎、微信、淘宝、抖音;这个面又附着在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体」上,也就是移动互联网。

体和面一起给这个「点」赋能,给他提供海量的客户资源,给他提供数据支持、技术支持等,让这个「点」拥有了规模势能、效率势能,相当于是把「点」的能力给放大了成千上万倍。

两个记者,写一样的东西,一个放在今日头条上,一个做成大字报贴在电线杆上…一个可能一天就能获得上百万的流量,另一个可能连被别人看到都难。

我们再来看公司:

公司发展遇到瓶颈,员工事情没做好,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么办?

把员工骂一通,然后自己上?

在《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做“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一个员工,可能不够努力,可能不够能干,但你别忘了,他只是一个“点”而已,能发挥出的能量本来就很有限,你再鞭策,提升的空间也不大,你不能怪他们,这叫不责于人。

那你该怎么办呢?

你要去外面,找有势能的“线、面、体”回来给他们赋能。

比如你是一家小区门口的杂货铺,虽然有地理位置的优势,但由于自己的体量太小,供货商给的进货价很高,品类又不足,所以生意远不如更远处的大型超市和连锁便利店,怎么办?

骂员工不积极?这根本改变不了现状…

你可以试着去找阿里来给自己赋能。

2017年有一家位于杭州的“维军超市”突然火了起来,一家普通的杂货店被天猫“赋能”成为了一家“天猫小店”。

天猫不仅为小店提供信用贷款、门店及管理系统升级等服务,还借助其强大的溢价能力,在“零售通”平台上为小店提供了价格更低、品质更好的货源,线上一键订购线下统一配送,解决了小店原先供货杂、品控松、价格贵等一系列问题,店铺内的产品开始拥有了媲美大型超市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天猫还将其“大数据”能力也赋予了小店,通过对附近居民交易数据的分析,告诉小店该选什么商品才更加好卖,进一步促进了小店的生意。

被“赋能”后的维军超市,在人员结构没有任何变化下,销售额环比提升了45%,客流量环比提升了26%。

这就叫求之于势,拉入有势能的资源,让员工顺势而为,在万人之巅,推下千钧之石!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从这一课开始,你除了要关注自身的成长,还要开始关注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影响你人生走势的一个更大的变量,你绝对不能忽视它,有时候,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你要学会顺势而为。

那么你该如何找到未来的趋势呢?

产生趋势的原因有两个:1. 外力;2. 势能差。但是外力的发生不可预测,未来的趋势捉摸不定,因此我更推荐“寻找势能差”这个策略。

势能差一共分为四类:1.效率势能;2.规模势能;3. 认知势能;4.引力势能。

想要抓住由“势能差”带来的趋势,你可以通过“点、线、面、体”这个分析框架,立体的看待所处的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势能高点,或成为他们,或想办法让他们为你赋能。

站在势能高点,也许你还是不知道未来的趋势会去向哪里,但是你却和趋势站在了一起,抓住未来世界给你留下的信号,让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但可行吗?

我有一个想法

看了上一课内容的同学们,有很多人给我反馈,说头脑里突然出现了很多创业灵感,也发现市面上确实已经有很多可以为自己赋能的平台了,比如:他们有说要去抖音开短视频的,有说要去喜马拉雅录课程的,还有说自己有颠覆抖音的新创意,可以赶上这波市场趋势,现在只差个程序员了…

这些都特别棒,有想法是好事,但,这些想法真的靠谱吗?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玩知乎,也看到有类似的提问:

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

现在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 现在就差一个投资人了!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记得这是个很早就开始流行的“梗”,没想到如今依旧风靡网络…

每当看到这类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想起8年前的自己…

当初我其实和他们一样,也拥有着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怀揣着赤子之心,做着创业的梦想,然后到处寻找程序员,四处寻找投资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愿意和自己聊上几句的,我还不愿跟别人把想法都说明白,生怕别人盗走自己的创意…

现在想想,真是傻的可爱…

都认为自己的这个想法石破天惊,无比珍贵,是上天赐予的机会!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晚上想法千万万,明早起床都不算…

当然,也有一些「实干型」创业者

有一天也被灵感砸中了脑袋,把他们从梦中惊醒!

第二天一早,就迅速揭竿而起,辞职,拉兄弟,开干!

可没想到,好不容易把梦想照进现实,把想法变成产品,结果这个曾经自以为的天才创意,竟然没有用户愿意为此买单!

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固定投入越来越多,资金链面临断裂…

好不容易敲开投资人的大门,却直接被资本说这玩意儿根本没有未来…

迅速开始,又迅速沉沦…

融不到资;也没有用户;产品更新停滞;想把仅有的现金流补贴给用户,期待能够换来他的回眸一笑,结果他真的只是对我笑笑,没有带来一片云彩…

曾经以为的天才的创意,如今却成为了天大的笑话…

光有想法,却不做,这不行!

有了想法,就去做,也不行!

那该怎么办?

2017年中国日均新企业注册数量是1.6万家,平均每分钟就有11家新企业注册,也就是说,每分钟都可能至少产生了11个充满创意的新想法,这里还不包括大量没有注册的个人创业者,看来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想法。

可是,新企业平均寿命却不足6个月,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除了能力不够之外,大多数创业者,其实从「想法」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都是因为一个想法开始了创业,他们演讲着自己的梦想与情怀,激动的整晚无法入睡,你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躁动…

然而,当他们开始了才发现:用户不需要、投资人不买账、服务/产品不赚钱、市场容量很有限..

用3分钟想到了一个idea,却用了6个月去验证它不靠谱!

晚啦…

时间已经过去啦…

钱已经花光啦…

那什么样的idea才是靠谱的呢?

今天先不考虑落地的问题,这个是后话,比如具体战略如何定,产品如何做,人才如何找,团队如何管…等等,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后我们会慢慢说。

今天只分析想法本身的可行性,当你有天又被一个想法砸中了脑袋,那你该如何评判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呢?

接下来,我就来和你具体讲一讲…

为「想法」估值的四个维度

这个估值方式不仅可以用于对「想法」的估值,如果你的项目已经启动,甚至,已经有了一些实际的数据,你更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计算一下自己的项目价值,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提高…

估值维度一:客户终生价值

这是对项目「盈利能力」的估算。

客户终生价值越高,项目估值也就越高。

什么叫客户终生价值?

就是一个客户一辈子在你这里花多少钱?

计算客户终生价值有三个要素:

1. 客单价:

一个客户在你这里购买一次产品或者服务,平均需要花多少钱?

2. 边际成本:

每多增加一个客户,增加的总成本。

比如,你是卖拖把的,每多卖一把拖把,你就得多一笔拖把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到,边际成本越低越好,这样利润就会越高。

那边际成本有没有可能等于零呢?

腾讯开发了一款叫「微信」的产品,虽然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开发成本,但是现在每增加一个客户,几乎不需要再增加腾讯的额外成本,也就是说,微信这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

3. 购买次数:

一个客户一辈子在你这里,平均会消费几次?

客户终生价值的公式

凑齐这三个要素,我们就能写出计算客户终生价值的公式了:

客户终生价值=****(客单价-边际成本)× 购买次数

客单价越高,边际成本越低,购买次数越多的产品或者服务,说明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越好,它的项目估值就会越高。

比如房地产行业,虽然购买次数很低,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能买一套,但是客单价非常高,也许一次就花掉一辈子的积蓄…所以,房地产行业的平均估值就比许多行业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然后你可以估算一下你的想法,如果正式运行,客单价会在多少?边际成本是多少?客户可能会来购买几次?试着计算一下你未来客户的终生价值。

你可能会说,我还没开始做,怎么知道具体是多少?

一个字:

这不还是不靠谱吗?

对,如果对单一要素进行估算,确实得出的数据会不靠谱,但是对多个要素进行一起估算,通过彼此计算,误差就会被对冲掉,虽然最终的值依然不会那么精确,但离实际结果已经比纯粹对整个想法拍脑袋要靠谱多了。

估值维度二:获客成本

这是对项目「发展能力」的估算。

你的获客成本越低,就说明你发展能力越强,你这个项目的估值也就越高。

什么是获客成本?

就是你获得一个付费客户的成本是多少?

比如,你招了10个销售人员,每月付给他们1万元的工资,2个月下来,才新增一个客户,那你的获客成本就是20万。

比如,你开了一家线下门店,每月房租2万元,1个月下来,有100个客户付款购买了你的产品,你的获客成本=20000/100=200元。

为什么有些明星、网红出来创业,一开始就能有很高的估值?

那就是因为他们自带粉丝,可以用自己的存量粉丝导入到新业务中,在短时间内快速聚集海量的用户;又因为自己对这些用户有信任背书,用户自带高转化率,所以整体获客成本极低,项目估值自然也就高了。

那么你现在估算一下,你的获客成本是多少呢?

你有这方面的存量用户资源吗?

你有开发市场的独门秘籍吗?

没有资源,你就得花钱打广告…

想建个自媒体,是不是就不用花钱了?

那你得请个人来运营吧,多久才能获得1万粉丝?这1万粉丝里是否能有100个付费用户?这段时间你支付的给这个人的工资就是这100个付费用户的获客成本。

你也想变成网红、明星?

你也想拥有免费的获客成本?

抱歉,在变成明星之前,你得先投入时间和金钱,先把自己捧红,这些就是你的获客成本。

而且,投入了你也不一定能红…

所以,天下没有真正免费的获客方式。

是不是很头疼?

还没有开始做产品,你就得先想好怎么卖产品了;还没有想好怎么赚钱,就得先想好怎么烧钱了。

烧钱?

对,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创业公司最近在玩命的烧钱,非常不理解,他们是慈善家吗?还是脑子被驴踢了?还是真把投资人的钱当柴火烧?

并不是。

烧钱的逻辑是什么?

客户终生价值 - 获客成本 > 0

烧的是获客成本,拼客户终生价值,只要用户后续能一直能在我这里买买买,总收入大于我的获客成本,我就愿意在前期烧烧烧,用短期的补贴带来长期的收益,这非常值!越烧钱越多!

相反,只要是不符合这个逻辑的烧钱方式,都是真的在烧钱!

估值维度三:用户规模

**这是对项目「成长空间」*的*估算。

什么是用户规模?

就是你这个项目,最多可以获得多少用户。

你做任何产品,必定会进入某一个市场领域,比如你是做小学生的在线教育,你进入的就是K12市场。

确定好自己进入是哪个市场后,你就要估算,你最多可以在这个市场里获得多少用户?

这里你会面临2个问题:

1. 市场总容量:

每个市场容量都是有天花板的,你就算占有100%的市场,那是多少,你得知道,这个就是你的天花板,赛道越大,就意味着你上升的空间越大,你的估值就会越高,这叫有想象空间。

别问我该如何知道这些数据,这些数据你都没法搞到你也就不要创业了。

2. 市场竞争:

你的想法,有没有人在做了?

如果没有人在做,你就得小心了,你是在和用户竞争,因为你不能确定你认为的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假定真的存在,却没有人做,你就得做好教育市场的准备,教育市场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好不容易花了一年的时间,把用户从无到有的培养起来了,结果竞争对手蜂拥而至,你怎么办?

所以,你也是在和看不见的对手竞争。

比如「易到用车」是2011年开始的,算得上是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公司,比Uber都早。用创始人周航自己的话说:“干了一年,完全没有对手,心里都发毛了。”

整整教育了市场一年,来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一瞬间,各种移动APP爆炸,Uber、滴滴、快的及100多家各种各样的网约车公司同时出现,你过去1年做的事,别人用资源,用资金,几个月就赶上了,还因为有你的前车之鉴,他们做的更好了…

那如果你的想法已经有人在做了呢?

那你就得知道有多少人在做?他们做的情况如何?然后,你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能否战胜他们?能从他们手里抢来多少市场份额?

这些问题,你不问自己,将来遇到投资人也会问你,投资人不问你,市场也会找你要答案。

所以,根据你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对市场容量和竞争者的分析,给项目估算一个市场份额,估算一下最多自己可以抢到多少用户?

估值维度四:风险成本

这是对项目「风控能力」的估算。

什么是风险成本?

就是你的项目如果失败了,一分钱没挣到,最多会损失多少?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一个客户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要支付的费用是哪些?有多少?

比如你建厂投入的设备,购买的办公用品,你招募员工发放的基本工资,公司每个月的房租,店铺的装修费等等…

这些在你没有任何客户的时候,也必须要投入,这些就是你的风险成本。

你不能说我的项目有可能一年挣1个亿,但是得先投入20亿建厂搞研发,那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损失就太大了,这样的项目看似盈利能力很诱人,但是因为风险太大,也没有人愿意投。

所以,你的想法在瓜熟蒂落之前得先做个假设

假设你倒腾了半年,投资了一定数额的钱,结果啥都没搞出来,一个付费用户也没有,投入的钱全部赔光,你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个结果?

如果不能,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这种失败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

或者,你干脆找一些投入成本很低的项目进入?

并不一定每个想法都是要做大做强,都是要改变世界的。有些项目就是收益小,但是风险成本很低,就算失败了也亏不了什么钱,也花不了什么时间,那也可以做,做成了有个细水长流的收入,做不成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比如我有个朋友做了一款「白噪音」软件,就是里面有一些下雨声,流水声,风声,咖啡厅杂音等等,这对我这种需要一个专心环境的人来说很有用。

因为功能和界面都极其简单,所以花了3个晚上的时间就做出来了,后期几乎不需要怎么维护,现在每个月有几千块广告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几乎不需要花精力,也是很好的一份收入,这就是一个好项目。

所以,不用每次都想的都特别伟大,要考虑你的风险成本,在投资领域有个行话叫「风险偏好」,你是愿意搏一把?还是求安稳?要做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项目。

很多人创业,都看到了可能带来的收益,但是并不关注风险,更不知道该如何转移这些风险,这是很危险的。

如果你的风险控制能力很好,可以把项目的风险成本降到很低,你的想法就靠谱很多。

对想法全面估值

用这4个概念,你就可以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成长空间」、「风控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这个项目到底值多少钱,值不值得你投入,投资人看不看得上…

把这4点组合起来,你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估值模型: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盈利能力」是核心

它考验你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值,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用户持续的服务,供应链的管理,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等等,这些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客户终身价值。这是你的能力内核,是一切的核心与起点。

「发展能力」是看你能把你的盈利能力以多快速度、多大规模的放大

它包括了你的营销能力,渠道开发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内容运营能力…等等,这些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降低获客成本。

「市场空间」是你的发展极限,是你的天花板

你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想清楚,你想做多大的生意,规模和竞争是成正比的,你进入的赛道越宽,和你竞争的人就会越多,你的能力配得上多少市场份额?

并不是赛道越宽越好,有时候小赛道,没什么竞争,你只要做了,就能成为前几名,就能霸占赛道,甚至关闭赛道,让后来者觉得没必要进来了,你也能获得不错的项目回报。

最后一点是「风险」,它存在于你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

但很多创业者经常对它视而不见。而风险永远不可能真正消除,你无法预料到它会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来到你的身边,再大的公司都有倒闭的一天,比如诺基亚倒闭的时候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既然不可避免,那你就得先想好怎么将风险转移出去。

比如,找投资人融资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你的创业买了一份保险,当然,相应的你得拿出你未来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去交换;

或者你可以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转移风险。

比如,同时开启两项业务,一份是没有什么未来,但是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2B业务,一份是初期没有什么收入,但是有很好成长性的2C业务,然后用2B业务的现金流来养2C业务,这样公司不至于现金流很快枯竭而死掉,还能保有高成长的机会…

如果把这4项组合起来用公式表示,那就是: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公式,因为少了参数,还记得我们第三课讲的一个概念吗?

数学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计算工具。

我们应该要透过这个公式,来理解各个概念对你这个项目的影响关系,帮助你更客观的来评判自己的项目是否可行,如果沙盘上都没推演成功,实战中又怎么可能有奇迹发生?

来,试着用它为你还没落地的想法,或者为你已经开始的项目估个值吧!

等等,你是不是感觉这个模型里好像缺了什么?

对,这个模型里还缺3个超级大变量:

一个是上节课讲的趋势/势能;

一个是我们还没有讲到的团队;

还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如果把上面这个项目模型看成是一个球,那么你该如何撬动这个球呢?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是不是想到了阿基米德说过的话了?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这个支点是什么?

支点就是你自己,你的能力够不够强,能不能作为一个稳定的支点?你能不能扛起杠杆的两端?还是个空心鸡蛋,一压就碎了?

杠杆的另外一头站着什么?

就是你的团队,你有一个想法,光有你自己这个支点是不行的,你得学会借助团队的力量,让他们团结一致,朝同一方向使力。

团队靠人数多是没有用的,往下压的力量只有两个:创新效率

那趋势/势能是什么?

趋势/势能就是杠杆本身,你越是在趋势里,越站在高势能处,你的杠杆就越长,团队撬动你这个项目就会更容易。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现在,你终于可以面对自己那灵光一闪的想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了:

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如何?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我?客户的终生价值是多少?

这个项目的发展能力如何?我有没有存量的资源可以用?能否找到降低获客成本的方式?

这个项目的市场空间如何?是个没人竞争的小赛道?还是有想象力的大赛道?

这个项目如果赔钱了咋办?我能不能承受得起这个损失?是否可以融资来为风险买个保险?

你自己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商业知识够不够?

这个项目是否在目前的趋势里?有哪些高势能的平台能为我的团队附能?

你团队成员都有哪些人?他们的战斗力如何?是否能够齐心协力?是否拥有「创新」和「效率」这两把武器?

感觉把这些问题都能认真的回答一篇,都赶得上写一篇作文了…

对!

其实创业的过程就是:

把一个好想法,变成一道作文题;

再把一道作文题,变成一道解答题;

再把一道解答题,变成一道实验题;

再把实验项目公开,让大家一起为你添砖加瓦的过程…

你可能又要问了,那这些问题到底如何解?如何提高客户终生价值?如何降低获客成本?如何找到有市场空间的赛道?如何去融资?

很好,有问题,而且问题都已经变的非常具体了,这已经比盲目开始要强的多了。

至少,你不会只关注自己的想法了;

至少,你会抬头看看天,看看是否顺应趋势;

至少,你会低头看看地,看看能否站上势能高地;

至少,你会回头看看人,看看是否有一群人愿意跟着你一起干;

至少,你会静下心看看自己,看看是否能做一个支撑的起他们的稳定支点。

至少,你不会再说“我有一个想法,就缺一个程序员”了…

至于,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不着急,我们一步步来,一口气无法吃成一个胖子是不?

你这么努力,为何最后还是输了所有?

这个世界似乎有些不对劲

看完上一节课之后,你是不是感觉,这还没开始呢,怎么就已经那么复杂了?竟然有那么多问题需要考虑…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而且即便这样,过程中竟然还始终有个「风险」如影随形、阴魂不散的,感觉随时会要了你的命…

创业真的有那么难吗?

想想以前读书的时候多简单: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还是绿的,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出好成绩的。

可为什么毕业后慢慢发现,这个世界好像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努力学习」和「好成绩」不再划等号了

面对工作我已足够努力,可为什么还是没有获得应有的晋升和报酬?

学了很多创业方法论,我也足够勤奋,可为什么公司还是倒闭了?

认真研究了公司的基本面、技术面,每天盯盘努力交易,可为什么股票还是亏的血本无归?

所有的事情千算万算,之后还是失算了,难道这一切真的都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不是!

那是因为,你其实生活在一个「镜像世界」中!

什么是镜像世界

有些事情,你只要通过刻意练习,提高技能,就能完成预想的结果,比如说考试,跑步,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有收获,和运气没啥关系。

可是,有些事情,我们再怎么练习技巧,对结果的影响其实很小。

比如说你想要在老虎机上拉出3个7,几乎100%是靠运气的,你改变拉的动作、拉的力度、拉的角度…都完全没用!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所以成功=技能+运气

有些事情技能的占比多一点,有些事情运气的占比多一点。

我们把所有的事情,沿着条横轴一字排开,越是在左侧的,技能占比越高;越是在右侧的,运气占比越高。

由此,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完美对称的镜像世界: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一、左侧世界

越靠近左侧,因果必然关系越强。

也就是说,达成目标的方法,大部分靠技术,运气的空间很小。

什么是技术?

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因果之间的「确定性」,就是你做了A,能不能得到B?之间存不存在必然关系?

这里的规律有点像「牛顿力学」,要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或者目标,是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的,只要按照明确的动作行动,结果就会如约出现。

比如下棋,想要赢得比赛,几乎100%靠的是技术,没有运气什么事。

而踢足球,就可能有很多运气成分在里面了,你技术再好,也有可能把该进的球踢在了球门上;场上的裁判收受贿赂,该吹的点球没有吹;或者你不幸遇到了恶劣天气,限制了你球技的发挥;或者你的主力队友重感冒、突然腹泻不止无法上场等等…

因此,足球的技术占比可能只有70%,而运气成分有30%,所以足球的位置就是在左侧世界靠右一点。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2.右侧世界

越往右侧,因果关系就越弱。

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成分偏多。

你做了A,可能出现结果B,也可能出现结果C,也可能出现你不知道的结果,也可能什么都没出现….

比如说买股票,你永远不能预测到明天哪只股票会涨,涨多少。

伟大如牛顿,也曾经投身于过股市,结果亏了2万多英镑,相当于他十年的薪水。巨亏后的他说:“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但算不出人性的疯狂…”

所以,如果你在右侧世界里,左侧世界的运行法则就完全没用了

你无法通过一个固定的公式,推导出之后的世界会如何发展;

你无法通过努力,来达到你预期的结果;

你的计划总会源源不断的遭遇“意外”,逃都逃不掉,最后你只能感叹本次「运气欠佳」….

就像是牛顿力学,进入了微观世界就失效了,这里的世界有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运行法则,叫做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里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我们第一课的时候提到过,大家初中也应该都学过,我在这里就不描述实验过程了,不知道的同学可以去百度搜索一下。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光子通过缝隙打到后侧屏幕的具体位置是不可预测的,不能通过计算或者测量仪器提前计算出来,而是以一定的概率落在屏幕的某个特定区域上。

这里的运行法则就变成了「概率」,变成了「不确定」,变成了「不可预测」…

就像你想要掷骰子掷出一个「6」,你按「左侧世界」的运行法则去「刻意练习」掷的手法,掷的速度,掷的角度都没用,最好的方式是扔六次…

你就生活在这个镜像世界中

回到开头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感觉成功路径很简单,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会有好的成绩,可是来到社会后,我们的努力和结果却不能划等号了?

特别是以前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同学,来到社会后不适感反而更强,这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你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大多数理论,都在说左侧世界的运行法则,告诉你努力就会有回报,告诉你勤奋就会有收获,告诉你做了A就能得到B…

而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你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由「确定」和「不确定」互相交织着的「镜像世界」中的。

你那套左侧世界的生存法则,在这个镜像世界中部分失效了!

而且,正是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镜像世界中的,还以为仍然生活在左侧世界里,所以,一旦某件事做成功了,按计划如约达成了,你会觉得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特别努力,思考的特别周全,找到了特别有效的方法,事事如你所料…

这感觉太像是在学校里了,通过勤奋好学,考试获得了满分!感觉自己找到了必然的关系,找到了这件事的因果法则…

可如果失败了呢?

你就会怪自己「运气」不好,遇到了「不可预知」的事情,会觉得这是个「意外」。

其实潜台词就是:“这不是我的问题,我的方法没问题,只是运气太差了,这谁能料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殊不知,所谓的「运气」才是这个镜像世界真实的运行法则。

而更可怕的是…

你不仅生活在一个镜像世界中,还同时生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世界里…

什么是光明?

就是那些你已知的事情。

什么是黑暗?

就是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包括其他人已知,而你不知道,以及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更更可怕的是…

这个世界是不平均的,黑暗的部分要远远大于光明的部分,也就是你不知道的事物、规则远比你知道的要多的多…

更更更可怕的是…

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黑暗未知世界的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都知道,就像面对百度,却不知道应该搜索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迷信?特别是在古代?

因为我们感觉无法掌控这个世界,想要的结果,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我们用仅知的那些左侧世界法则,去面对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别无他法,我们只能求神问卜,我们只能烧香拜佛,我们只能期待好运…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确定/不确定」与「黑暗/光明」这两种世界相互叠加在了一起,把整个空间分成了4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不同的空间具备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法则,从小我们都是学习「已知/确定」环境中的生存方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另外三个空间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用错法则,后果就会很严重,比如你企图在右侧找到确定的规律,或者在左侧忽略因果的关系,结果都容易事与愿违,最后你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4个不同的域,各自都有什么特性,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存策略:

四域空间的生存法则

1. 掌控域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顾名思义,在这里,你对事物会比较有掌控力,你知道他们的内在运行规律,知道某个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因果关联性很强,你在这里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只要你不懒,心态足够积极,在这里你想要什么结果,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的。

在掌控域的生存策略:

****掌控域·********生存************策略 ***积极努力,*****刻意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在这个域内技能的占比很大,想要获得成功,你就得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而技能不是知识,学了就会的,提高技能得靠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刻意练习」。

比如说写书法,你知道什么样的字好看是没用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上面每个字的模样你都认得,但你就是写不出来。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得不断的去练习,从「横、竖、撇、捺、提、钩、折」开始练,从描红开始练,每天练5个小时,5年之后,你一定会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个因果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当然,在这个域内,有些事情也是有运气成分的,比如上面说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连王羲之本人,也无法写出第二次,因为当时的创作有运气的成分。

但是,在这个域内,绝大部分还是靠你的技能,运气成分占比很小,美国篮球梦之队,在世界的赛场上偶尔也有输球,但是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用实力碾压全世界的;王羲之虽然再也写不出《兰亭序》的高度,但是他依然凭借实力,成为了历史上公认的书法大家,被称为「书圣」。

2. 盲域

从名字你也能看出来,就是指这个地方是有东西的,只是你看不见。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比如说「演讲」这件事,你看到别人的演讲非常精彩,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风趣幽默,讲的你激情澎湃,你觉得这人的「口才」真好,真是天生的演说家。

但其实「演讲」这件事,也是左侧世界的技能,背后是有一套理论框架的:

开场怎么开?

结尾怎么收?

如何把结构化的知识,通过线性的讲述呈现出来?

如何将理性的认知和感性的了解结合起来?

如何设计演讲中的峰值与终值?

如何与观众互动?

如何应对挑事的观众?

案例库中有哪些案例可以用在这次演讲里?

….

你认为的「口才好」,背后有一大堆你看不见的「理论框架」,这就是你的「盲域」

这块区域非常大,从量子力学到天体物理,从生物化学到社会经济,从人文艺术到科学技术…

其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规律你不懂,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而他们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生活,改变着世界。

在盲域的生存策略:

***盲域·********生存*************策略 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学习与探索

在古代,有两类知识观念:

*1* 一类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主要代表的国家

他们的知识观念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全知道」**

从中国的《论语》,到犹太人的《圣经》,再到阿拉伯人的《古兰经》等等,都是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你了。

从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到未来是怎么样的,从人心当中应该遵循什么规律,到整个宇宙应该遵循什么规律,全部知识无一遗漏。

至于经典书籍上没有记载东西,那就是不重要的东西。

我们来看一张中国清朝时候的地图: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叫做天下全图,意为整个天下的山川河流,地理疆界,我们已经全部知道了,至于没有画的那些地方,要么是沙漠,要么是荒芜,要么是海洋,都是没有人的地方,我们没必要知道。

**2**** 还有一个套知识观念,是以古希腊文明和之后的欧洲文明为代表的

他们的知识观念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不知道」**

我承认我很多事情不知道,我只记录我知道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一张地图,是欧洲人1502年大航海时期的地图: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从这个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地图七零八落的:

我们只去过美洲东部沿海的部分地方,我就画出那些地方,至于里面是怎么样的?我没去过,我就写我不知道;

整个非洲的轮廓我们是基本都去过了,所以画的比较精确,但是非洲内部是什么?我没去过,我也写上不知道;

至于中国我们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画的也是歪七扭八的,大部分也都是空白区域,表示这些我们还都不知道…

正是因为这样的知识观念,催生了他们的强烈好奇心,去勇于探索这些未知的区域。

正是因为他们承认自己「不知道」,对未知充满了敬畏与向往,所以他们才有了工业革命,发展出了近代科学,让自己的文明得以进步。

所以,在盲域中的生存法则,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叫做「不忘初心」,这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但很多人现在都把这句话都给误读了。

不忘初心,不是指你别忘了你出发时候的那个愿,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而出发。

这样的理解对我们的伤害非常大,反而会束缚你的行动。很多成功的企业,刚开始做的事情和最后做成的事情,经常不是同一件事情,是跟着市场一起变化的,是慢慢演化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如果按这个「不忘初心」的解释,他们早就把这个「初心」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指一颗「初学者的心」

「不忘初心」就是指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保持初学者的心态,要充满好奇,要空杯心态,要戒掉自己以为已经全知道的瘾,承认自己不知道,怀着对未知的敬畏与向往,然后日拱一卒,这样你才能「方得始终」。

3. 概率域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现在,我们来到了右侧世界,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环境,从这个域开始,事物的不确定性占比就会更高,也就是「运气成分」会更多。

概率域有哪些特征?

在这里「不确定性 > 确定性」

也就是你的「行为」对「结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没有了。

比如掷骰子,你扔骰子的手势,对该次结果是1点还是6点,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虽然单次的结果你无法预测,但是会出现哪些「不确定」的结果?以及出现不同结果的概率是多少?

这些你是知道的,一个骰子丢出去,只能是1~6,不会出现7点,而且每个点数出现的概率都是1/6。

回到上文中提到的「双缝干涉实验」,虽然每一个光子穿过缝隙后,打在屏幕上的具体落点,我们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我们通过薛定谔方程,可以算出它「有可能」会落在哪些区域上,以及落在某个区域上的具体「概率」是多少。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那么,在概率域中,我们的生存策略又是什么呢?

****概率域·********生存************策略 不赌单次,赌整体,用数据决策

既然在这个域内,我们很难预测每一次的结果,但是次数多了之后,我们就知道不同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那么我们就不赌单点,而是赌整体概率。

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赌」

对,因为我还是不确定结果会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结果最有可能是什么,所以我就会调整我的行为,来迎合「大概率」事件。

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概率是70%,虽然我知道依然有30%的概率是不下雨的,但是我就会选择出门的时候带把伞,「赌」它会下雨,那么大概率上,我这把伞是能派上用场的。

再比如,最近比较火热的「知识付费」风口,很多人觉得自己口才不错,也想去网上录个课程什么的,那应该选择录制什么内容的课程呢?

看了以下的数据统计,我们就知道,如果你选择「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收入的知识/经验的课程」,有可能就可以获得更高的付费转化率: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虽然你录出来的课程还是可能卖不掉,但是以同样的水平,「赌」这类课程的胜算会更大。

很多VC的投资逻辑也是一样的,看好某个市场经常会投资这个赛道上的许多家公司,而不是只投1~2家,因为他们不赌单点,而是赌整体。

4. 风险域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终于来到这个最恐怖的「风险域」了

在这里不仅结果不确定,连结果会是什么都不知道!

就像置身在大海中的孤舟,你不知道前方会遭遇什么危险,是暴风雨还是巨浪?是海盗还是鲨鱼?什么时候会遇到?会不会遇到?不知道…

面对未知的风险,你感到非常的无助,却又无能为力,你合起双手,祈求上天能保佑你平安,老天似乎也不负你的重托,海面一直都风平浪静的。

你感觉自己的祈祷起作用了,你变得更加的虔诚,并不断重复着祈祷。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突然一个巨浪从你身后扑来,你还来不及反应,就直接被拍到了海底….

game over…

这就是「风险域」的真实写照,未来捉摸不定,风险如影随形,你企图去控制自己的境遇,然而虚幻的结果,仿佛让你感觉找到了因果关系,最终却等来了一个像巨浪这样的「意外事件」,把自己弄成个死因不详…

那我们在这变化无常的「风险域」里,生存策略又应该是什么呢?

**风险域·*******生存*********策略一 避免进入

第一个选择,当然是别进入这个领域了。

就像一个女孩子,孤身走在四周无人的黑夜里,虽然可能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但是万一遇到了就很致命啊,可能是5个彪形大汉,也可能是2条疯狗,也可能是行走在黑暗里的小偷…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不知道会不会遇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别去冒险,别走入这个风险域。

****风险域·生存策略二****** 增加冗余备份

如果风险无法避免,你只能置身其中,怎么办?

那你就得增加冗余备份。

增加冗余备份是什么意思?

就像我们的地球,未来的命运其实是非常不确定的,会不会有流星撞地球?地球表面的生存环境会不会发生极大的恶化?会不会变异出超级病毒?

虽然每一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都极小,但是在未来数百万年的时间长河里,可能就很大了,只要出现其中的任何一种,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灭顶之灾,我们这个物种都会从宇宙中消失。

那怎么办?

发展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变成星际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唯一选择。

将自己的生命繁衍到多个地方,你就拥有了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中一个地方被毁灭了,不至于整个物种消失,这个就叫增加冗余备份。

其实在我们地球上就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任何一个物种,个体都是很脆弱的,随时会在食物链中被消灭掉,比如说在海洋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物种能够得以延续,最好的方式就是遗传复制,把单个风险分散到整体中。个体的生存能力越差,抗风险能力越低,就越需要增加冗余备份来抵抗这种风险,鱼儿们提高冗余备份的方式就是多产卵…

比如,翻车鱼(一次产卵三亿粒)、鳗鱼(一次产卵一千万粒)、胖头鱼(一次产卵五十万粒)、黄花鱼(一次产卵三十万粒)…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又应该如何增加自己的冗余备份呢?

还记得我们讲过的「多维能力」吗?

多维能力不仅可以让你的「能力组合」变得稀缺,还能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比如你原来是做英语翻译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的这个职业可能都要消亡,如果你只会英语翻译这一个技能,你的生存能力就很弱,你就需要培养出其他的能力,来抵御这种风险。

那企业如何增加自己的冗余备份呢?

腾讯这家公司,他们使用的方式就是鱼儿「产卵」的方式,经常会让多个团队去做同一类别的事。

比如当初为了开发移动端的社交软件,就让三个团队同时去做,然后互相pk,最终由张小龙带领的qq邮箱团队获胜了,才有了微信。

当然,他也会使用买买买的方式,来提高冗余备份,下图为这些年腾讯的投资企业数量,其投资活跃度甚至秒杀了许多一线投资机构: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那你说,我不是腾讯,我没那么多钱,没那么多人,我没办法使用这种产卵策略,我就是个创业小公司,怎么办?

那就是我们常挂在创业人嘴边的心法:小步快跑,快速试错。

你就那么点钱,全部砸到一个项目上,花了一年的时间,把产品做出来,放到市场上接受用户的考验:赢就皆大欢喜,输就关门大吉…

这风险就太大了,跟赌博没什么区别!

那怎么办?

既然不能横向复制,那你就把项目纵向切分,分成很多个阶段,然后逐渐增大投入资金,每出来一个新版本,就投放市场,接受用户的反馈,小问题小改,大问题大改,用试错的方式,迭代前进,保证前一步至少是获得市场认可的,这样后一步才会走的比较扎实。步步为营,慢慢把产品演化出来。

******风险域·********生存****************策略三 买彩票

看名字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好像这种策略和我们一直倡导的价值观不符。

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右侧世界的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并不是让你真的去买彩票(赢得概率实在太低),而是要让你使用「买彩票的思维」去做右侧的世界的事情。

买彩票的思维是什么?

就是你用极小的代价,去博一个很大的收益,即便损失也无所谓,要是万一中了,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通常情况下,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有风险的地方,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要获得这个收益,你得需要冒不小的风险。

那我们是否可以把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而把收益的空间拉到无限高呢?

现在的风险投资,其实就是这个模式。

投资初创期的公司,其实风险是非常高的,因为那个阶段的公司商业模式可能还没确立,大部分情况下也没有盈利,只有梦想和一身的干劲。初创公司的死亡率超过95%,而一旦创业公司倒闭,投资人将血本无归。

你可能会说,那他们傻吗?95%以上的失败概率,一败还全部配光,这赔本买卖谁做啊,还不如去押大小,比这个概率还高得多。

而站在风险投资这边看却不是这样的,虽然一旦你倒闭了,他会血本无归,但是在他的资金体量上,这个损失是有限可控的,但是如果他一旦抓住了一只千里马,也许就能带来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可以弥补他所有亏本的投资,还能有得赚。

这其实就是「买彩票」的逻辑:

把资源切割成很小的一部分一部分,分别投在不同的有潜在高回报的项目上,然后期待「好运降临」,赚取不菲的收入。

这里的关键是要控制你在「风险域」的总投入,我的建议是不超过20%,然后要把你投入的金额切得足够小,投的得足够的多,这样每一部分投资损失了,你也不会心疼。

就像尼采曾经说过的那样:“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

四个域说完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便于你理解的模型,现实世界不可能那么象限分明,而是交织在一起的。

很多事情这四个域的特性都有,比如说创业,它好像是处在中间点的,既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既有已知的规律,也有未知的风险,那应该怎么办?

那有没有一条统一的生存法则,可以综合以上4种域的特点,让我们在所有域内都能穿梭自如的?

答案是:有的。

这条统一的生存法则叫做:守株待兔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这什么意思?

我们从小不就被教育说不要「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吗?

我们不是还嘲笑这种人愚笨吗?

这里的「株」指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

什么是不变的东西?

就是已知的正确概念、事物运行的规律,大数下的概率,也就是掌控域盲域以及概率域内的东西。

守株就是指:你要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里,你首先要牢牢抓住那些正确的概念不变的规律

**守株****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这些「株」,并牢牢的「守」住他们。

如何发现?

你得保持初心,尊重未知,通过不断学习,减少盲域的面积,提高「株」的数量。

如何守住?

严格按照这些概念、规律来行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你的确定性。

你拥有了确定性,你就不会饿死。

「兔」是什么?

这里的「兔」指的就是不确定的机会

兔子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

因此,你不能把你一天所有的口粮都寄托在这些不确定的兔子身上,那风险太大了,几天没抓到兔子,你可能会饿死。

你得花大部分的时间,先把确定的事做好,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如果能等来一个兔子,你就额外赚到了。

那怎么能赚到这些兔子呢?

你得撒一些小诱饵,来引诱兔子过来。

这里的关键是「」和「」:

撒的诱饵得足够多,总有一个能诱到兔子;

诱饵的成本得足够小,都损失了也无所谓,一旦抓到了就赚了。

就像我们在「风险域」内的生存方式一样,投入小部分资源,用「增加冗余备份+买彩票」的模式来提高「中奖概率」。

那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撒哪些「诱饵」呢?

1 发展有效人脉

所谓的人脉,不是能帮到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到他的人。你多帮助别人,就是往你们之间的「情感账户里存钱」

别把这些投入当成「交易」,而是当成买彩票式的投资,都「损失」了也无所谓,至少你获得了很好的人脉关系。而一旦有人的某次给你带来了「回报」,也许就能成为改变你命运走向的「好运气」。

这里的关键不是在你们之间要建立多深的情感,而是要建立足够多的有效人脉。

2 学习跨界知识

多学习一些跨界知识,除了能打造多维能力之外,还能让你在整个知识大厦中建立各种「线头」

什么意思?

就是你遇到的某个问题,也许会在其他领域里有找到一个线头,抽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而这个「好运」就来自于你曾经的广泛学习。

3 投资成长性资产

最后,就是如果你的资金有一定富余的时候,可以拿其中的一小部分,来投资股票、创业公司等…

这里的关键还是小而分散,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损失一个也不可惜,万一中了,就能有超额的收益。

胜可知而不可为

所谓的「守株待兔」其实就是不断扩大「掌控域」以及投资「风险域」的过程。

尽人事,做好可掌握的部分;

投资不确定,期待好运的眷顾。

然后保持耐心,稳步发展…

终有一天,「意外」的兔子会突然撞入你的屋子,给你带来跃进式的收获。

而这一天,你早有预料。

胜可知而不可为!

你的运气,为什么一直都不好?

运气可否被改变?

成功=技能+运气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是分成左右两侧的: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左侧确定性更高,结果可预期,成功主要靠技能

右侧不确定****性更高,风险更大,成功主要靠运气

因此,为了兼顾风险和机会,我提供了一种生存策略,叫做:守株待兔

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左侧,把握住确定的部分,然后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小而多的投入到右侧,等待好运的降临。

但,这里是有个前提假设的:

就是你在右侧会遇到风险还是运气,能遇到什么运气,你是不能改变的。

可如果外围世界,是可以被你改变的呢?

比如,你可以人为的赶走「霉运」?

或者,你可以人为的增加「好运」?

你肯定以为我在天方夜谭…

但从古至今,人们确实在这条路上不遗余力的做着各种探索…

各式各样的改运大法!

人类为了能够掌控对未来的不确定,改变自己的运势,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论与学说,比如:

西方的占星术、塔罗牌、星座运势、各种通灵大师…

中国的八字、六爻、紫微斗数、相学、各种风水大师…

宗教****仪式中的一些祈求好运的仪式,比如求签,拜佛,新年烧头香…

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开运宝物…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除了这些,还有具备特殊含义的数字符号,比如:

**带来好运的数字:**888(代表发财)、666(代表顺利)…

**带来霉运的数字:**4、13、14…很多大楼直接就没有这几个楼层…

还有一些民间习俗,也能“带来好运”,比如:

本命年要穿红内裤;

生日要许愿,然后迅速吹灭蜡烛;

大年三十要吃鱼,意为年年有余,代表每年都有富余的财富…

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好运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恨不得做的每一个动作,身边摆放的每一件物品,眼前出现的每一个符号数字,都能给自己未来带来好运。

那这些方式有没有用呢?

有用!

你会听到他们说,太神奇了,上次我许了一个愿,现在真的实现了,明天我要去还愿!

你还会听到他们说,有个大师说我三个月内有血光之灾,今天果然摔了一跤,幸好我之前请了一炷香,将伤害降到了最低,不然今天就不是摔跤那么简单了!

……

这些是什么?

这些叫做「幸存者偏见」

“注释:什么叫做幸存者偏见,它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并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而忽略了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 关于幸存者偏见的详细介绍

你眼里看到的是那些实现了愿望,去还愿的人;没看到的是那些许了愿,却没有实现的更多的人。

那是因为「许愿」才让愿望实现的吗?

很可惜,也不是!

那是因为另外一种逻辑谬误让你产生了幻觉,它叫做「后此谬误」:就是发生了某个「结果」,就会拿着这个「结果」去寻找支持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

比如:某人,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谈成了一笔大生意,他非常开心。可为什么这个朋友会突然出现,来帮助自己呢?

他使劲的回想,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在一年前,他在某某山上的一座小庙里,买了一串听说可以增加贵人缘的「碧玺手串」,实在太灵了!

这就像是有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人在原地跑步,一个人在做俯卧撑,一个在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有人问他们是如何到十楼的?

一个人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这就是拿着结果找原因…

所以,是「幸存者偏见」和「后此谬误」这两个逻辑谬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迷信」大行其道!

ok,现在迷信是破除了,可我还是希望有好运气啊,怎么办?

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提升运气呢?

接下来,我就试着和你一起探索一下…

运气的科学观

什么是运气

首先,要提升运气,我们得先给运气下一个定义:

什么是好运气?

就是:超预期的好结果

比如你掷骰子,希望掷一个「6」,那么出现「6」的概率是1/6,结果你第一次掷出去就是「6」,超出了原本要掷6次的预期,那就是运气好!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件事情,本来没有考虑到它会发生(预期发生概率为0%),结果却意外的发生了,帮助你更快的达成了目标,这也超出了你的预期,这就是运气好!

ok,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找到提升运气的思路了,那就是:

提升这个「好结果」出现的「概率」

那如何提升这个概率呢?

如果什么都不做,概率是不会自己发生变化的对吧,比如你掷骰子,什么都不做,出现6的概率永远是1/6。

那如何把出现6的概率提升呢?

你可能会在掷出去之前,先往手上吹一口热气…

你可能会在掷出去之前,心理先默念一段咒语…

你也可能在掷出去之前,双手合十,向天祈祷….

这些是什么?

这些是你企图「增加概率」而施加的**「外力」**

也就是说,必须在有「外力」的帮助下,客观的概率才会发生变化。

当然,前面说的这几个方式,和文章开头说的那些方式一样,像什么开运宝物、佛祖保佑、幸运数字、红色内裤等,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一个看似有用的「外力」,来帮助你提高好结果发生的概率。

只不过这些方式不可被证伪,因此就被归为了迷信。

那有没有真正有用的「外力」呢?

有的。

比如你在野外,要钻木取个火,你可能得搓个几百上千下,才能窜出火苗,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搓几个小时还点不燃…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怎么办?如何提高钻木取火的成功率?

念咒语吗?

显然是不行的…

你可以换到一个干燥的环境下,再加入一些火绒、枯树叶等易燃物,这样转出火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倍。

这个干燥的环境,加入的易燃物,就是有效的「外力」

这种加入能提高发生概率,缩短发生时间的「外力」,在初中化学的课本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催化剂

提升运气的方式,其实就是给过程加一些「催化剂」

那么,有哪些「催化剂」是可以为我们所用呢?

环顾四周,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无非就三类:

**人: **获得其他人的帮助。

**事: **有些事情的发生,增加了你目标事件的成功概率。

**物: **周围的物理环境,能使用的物品道具,天时地利的变化。比如刚才钻木取火里那个干燥的环境。

接下来,我就基于这3个方向,来和你说一下提升运气的具体办法。

提升运气的具体办法

催化剂一:人

什么是「人」这种催化剂?

就是指,当我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意外获得了某些人的帮助,渡过了难关,跨越了屏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贵人相助

韩信生命中的贵人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而他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人生中遇到的4位贵人:

贵人1:漂母

出生平民的韩信,早年穷困潦倒,在快要饿死的时候,一位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不图回报的将粮食分给他。

贵人2:夏侯婴

韩信投奔刘邦后不被重用,犯了法要被杀头,前面的犯友都被处斩了,到韩信要挨刀到时候,遇到了另一位贵人「夏侯婴」。夏侯婴因为欣赏韩信,不但放了他,还进言刘邦,为他升职加薪…

贵人3:萧何

这就不用说了,成也萧何败萧何,没有他的欣赏与极力推荐,韩信的一生可能就是位默默无闻的小粮官…

贵人4:刘邦

接受萧何的推荐,登坛拜将,终于让韩信乌鸦变凤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代兵仙将神,汉朝的开国功臣。

可以说,如果韩信没有这4位贵人的相助,他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虽然结局比较悲惨,但这之前的开挂人生,让人羡慕不已。

你是否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像韩信一样,遇到几位贵人、伯乐,帮助自己逢凶化吉,一飞冲天?

那怎么遇到呢?

我们可以尝试着逆向思考:就是先分析,我们会主动去帮助哪些人?

知道这个原因后,我们再反过来推导,那些被帮助的人身上,有哪些特质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获得贵人的帮助了。

我们为什么会去帮助一个人?

原因一:投资

萧何与刘邦为什么要帮助韩信?

因为韩信也是他们眼中的贵人,他能力出众,气宇非凡,有盖世之才,能够帮助他们夺得天下。

所以,他们在帮助韩信的同时,也是希望韩信未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梦想。

原因二:扶弱

就是你目前处于危难期,或者处于弱势一方,那么我就有可能会伸出援手帮助你。

就像当年漂母分食给韩信一样,只是看到韩信感觉可怜,想帮他一把,是不图回报的。

但是这种方式的帮助,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当年遇到韩信的漂母有十几位,真正出手援助的也就是那一位,并不是每一个路过乞丐面前的人,都会丢下一枚硬币的。

原因三:还债

就是对方曾经帮助过自己,现在你投桃报李,报答曾经的恩情。

或者,对方经常请自己吃饭,送自己礼物,让自己更多利…

感觉自己占了便宜,有点亏欠对方,想找机会弥补这份亏欠。

就像韩信功成名就后,找到了当年的漂母,为了感谢当年的恩情,赏金千两。

韩信也成为了漂母命中的贵人。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因为「义务」不得不帮的人,比如亲人、合作伙伴等,不作为今天的主要原因讨论…

从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出发,我们就可以反推出,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1 才华出众

你本身能力就得很强,只是目前可能被市场低估,或者遇到了暂时的困难。

我们看到夏侯婴、萧何、刘邦,甚至漂母,都是因为欣赏韩信的才华,才愿意帮助他的。

**你在寻找伯乐的同时,伯乐也在寻找千里马。**所以,你如果想遇到伯乐,你就得先把自己变成千里马才行。贵人愿意投资你,是因为看好你的潜力。

如果离开了这点,你就会变成扶不起的阿斗,就算有诸葛亮的辅助也没用。

2 低调、谦逊、知恩图报

人们喜欢帮助弱者,其实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存在感的满足。就是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帮助,而变的更好,内心会有一种开心的满足感。

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的这个行为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对方是傲慢自大的,是会恩将仇报的,那这份「意义感」就荡然无存了。

因为你会觉得,自己的帮助很「多余」,你既不需要我,你也不懂感恩,那我干嘛帮你…

所以,你要把这份「意义感」给到对方,要保持谦逊、低调,要懂得知恩图报。

*3* 广结善缘、吃亏是福

就是看到身边的人有困难,要不图回报的身处援手,要多去帮助他人。

漂母除了帮助过韩信外,她应该也帮助过许多其他人。

她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并不图对方未来对自己会有什么回报,可是被帮助的人心里会有一份「亏欠感」,会觉得这份「人情债得还」

久而久之,帮助的人多了,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中的某些人,也许就会跳出来,成为你的贵人,反过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这就叫:广结善缘

与别人交往、合作,也要想办法让对方多赚一点,占自己一点便宜,要懂得进四出六…

这样,他们都会带着一些「亏欠你」的心态与你交往,会更愿意帮助你,愿意介绍自己的朋友给你认识,介绍更多的生意与你合作…

你获得的收获,也许远比你之前吃亏的部分多得多。

这就叫:吃亏是福

小结:什么样的人会更容易遇到贵人?

一句话总结,就是大智若愚乐善好施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这些,那你在人方面的运气就不会差,很多人都会给你带来「好运」,都愿意帮助你这样的人。

催化剂二:事

什么是「事」这个催化剂?

就是某件事情发生,帮助了你目标的达成。

但是我们知道,未来能发什么事,别人会做什么事,我们是无法预测的,偶然性非常大,那怎么办呢?

你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就是你自己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你做的事情之间是否能有关联?是否能够彼此促进?

稻盛和夫的好运气

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圣。在他刚进入京瓷一年左右的时候,为了研发「镁橄榄石」,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原材料粉末如何成型?

过去都是用黏土做粘合剂的,但是黏土里有大量的杂质。

稻盛百思不得其解,尝试了无数方法都失败了…

直到有一天,他被实验室里某个容器绊了一下,鞋上沾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

当他刚喊出来:“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

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就是它!”

对,最后,他用松香替代黏土作为粘合剂,这个重大的技术难题,就这样被突破了。

事后,稻盛和夫戏说这是「神的启示」

但这哪是神的启示…

要不是他脑海里一直在思索;

要不是他吃住都在实验室里;

要不是他已有无数失败经验…

他又怎么可能遇到这次「神的启示」呢?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过去的经验和思考,共同谋划了这次「好运气」的到来!

所谓的灵感,不过是经验和学识的产物,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突发奇想!

所以,如何让「事」变成你的催化剂?

就是要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产生「积累」的效果,前一件事是后一件事的预动作,过去的经验是今天的铺路石,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产生复利效应。

就像把一壶水烧开的过程,你必须持续对水加热,水温每升高一度,都让下一秒钟的加热,有了更高的起点,这样温度就能持续升高,直到某一刻的到来,量变到质变。

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积少成多

催化剂三:物

什么是「物」这个催化剂?

平时我们说的「物」是指物品,这里我拓展一下含义,就是指,你所处的这整个物理环境,可用的物品、天时地利等。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钻木取火的案例,那个干燥的环境、易燃的火绒就是「物」这个催化剂。

关于如何找到天时地利,如何找到势能高地,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这些我们在《第九课:未来世界给你发来的信号》里已经讲了很多了,如果你没有看过,或有些忘记了,可以出门左转复习一下。

在这里我就补充一点:就是,如果找不到势能高地怎么办?

那就得想办法自己造势!

埃隆马斯克的造势

在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汽车市场里,传统的汽油车处于势能高地,新型的电动车虽然更先进,更清洁,甚至性能也更好,但是在传统车企里根本不可能出现,原因我们第九课里已经讲过。在企业内部,相当于是在山下正面仰攻自己的主力部队,几乎不可能有胜算的。

而新兴车企的特斯拉,当时,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认知势能和效率势能,打开了市场缺口,迅速占领了一块根据地,但毕竟面对的是一些比自己规模势能大的多传统车企的围剿,怎么办?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选择开源自己的电动车技术!

这个消息刚公布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他疯了!这个相当于把自己吃饭的家伙免费送人了…

而马斯克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特斯拉虽然技术还不错,产品也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但毕竟当时做电动车的厂家太少,市场还没起来,整个产业链还不成熟。

上下游供应链、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配套都不完善,导致产量、市场都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光靠特斯拉一家也是孤掌难鸣。

那怎么办?

将所有相关技术开源,大幅度降低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一起加速这个行业的发展。

用马斯克的原话称这种方式叫做:借助「人类巨灵」的力量,推动行业的变革。

供应链、技术瓶颈、配套基础设施等,都会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而被解决,整个行业将会往更健全的方向快速发展,而特斯拉身在其中,也就能享受这个趋势发展带来的红利,产量问题、技术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马斯克自己创造了一个环境,并让这个环境给自己带来好运。

所以,如何用「物」这个催化剂来给你带来好运?

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顺势而为

从厄运看好运

知道了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带来「好运」,我们也就知道了做什么事能够带来「厄运」…

选择错误的环境,比如在冰天雪地中钻木取火;在狂风暴雨里扬帆起航;

做离散的事情,比如赌博,不断换职业,不断换男女朋友….

性格惹人讨厌,自大傲慢,不懂感恩;能力拙劣,还抠门、占别人便宜…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这些,恭喜你,你会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积累,连老天也与你做对,你终于能让厄运如影随形了~

你说这样的人为什么运气那么差?

活该…

这个世界是活的

说到这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慢慢浮上了水面:

既然你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人品,积累事情的成果,优化所处的环境,反过来改变自己的运势,那你和世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是世界塑造了你?还是你塑造了世界?

我们来看一张图: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的行为影响着身边的人,而他们会给你相应的反馈;你推动着事情的发展进程,而事情反过来又会成就你自己;你选择适合的环境去生活,而环境又会反过来塑造你本身;

人、事、物这三者彼此也互相影响:

人们推动着事情的发展;许许多多的事情汇聚起来,形成了环境;环境又塑造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你、人、事、物,四者不断交互,互相影响,彼此塑造…

所以,身处在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人,你们的世界真的一样吗?

你们用不同的方式,交了不同的朋友…

朋友用不同的态度与你们互动;

你们用不同的态度,做了不同的事情…

事情给你们带来了不同的成就;

你们用不同的眼光,选了不同的环境…

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你们;

你们哪怕并排坐在一起,却生活在了截然不同的世界之中…

而你,是一切的原因

你改变了,你自己的世界就会跟着改变。

你改变你社交的方式,你就能左右逢源;

你改变你做事的态度,你就能积少成多;

你改变你选择的环境,你就能顺势而为!

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起心动念,其实都是在构建你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会反过来塑造你自己。

这一切,便注定了你的命运…

这个世界是活的!

模块总结

第一季度·第三模块「理解环境」的课程就全部结束了,我们来简单复习一下: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除了要关注自身的成长,还要开始关注所处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你人生走势的一个更大的变量,你绝对不能忽视它,你是顺势而下,还是逆水行舟?是鸿运当头,还是霉气冲天?是一切尽在掌握,还是事事变幻无常?

想要获得好的结果,你就必须理解这个纷乱的世界。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学习了4个概念:

1 势能差:

时势造英雄,一流的人关注时代和趋势的变化,如果能发现趋势,并顺势而为,就能事半功倍。那如何寻找趋势呢?「外力」造成的趋势难以预测,我们需要找到「势能差」。根据「点线面体」的分析框架,找到并站上势能高地,我们便成为了趋势本身。

2 估值模型:

你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很好!但有一个想法远远不够改变世界,你需要把你的想法代入到这个真实世界中做更详尽的评估,用户需求,客户终生价值,获客成本,市场规模,风险成本;还有时代趋势,团队效率;当然,还有你自己。

3 镜像世界:

这个世界是分左右两侧的,左侧的世界确定性更高,右侧的世界不确定性更高,如果你用错了策略,结果就是死因不详;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两个世界内都畅通无阻的方法呢?你需要学会「守株待兔」,抓住不变的东西,然后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投资不确定的机会。

4 运气催化剂:

既然运气对成功的影响那么大,那有没有什么科学的方式可以增加你我的运气呢?破除迷信,我们有3大催化剂可用: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人品,积累事情的成果,优化所处的环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运势,让你的世界围着你转。

《我不是药神》里的商业逻辑

这段时间,电影《我不是药神》大火,连续创了多项电影记录,票房爆棚,好评如潮!除了演员们都演技爆表之外,主要是因为电影的题材,涉及了社会的敏感话题:

售卖天价药,药厂到底有没有错?

走私有效果的仿药,到底该不该判罪?

救了人却犯了法,警察该不该追捕?

… …

在这部电影里,充满了这些社会矛盾,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共鸣与反思。

不过,除了这些之外,这部电影里还有一条副线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那就是主人公程勇,是如何从无到有,通过走私贩卖仿药「创业成功」的?

这里有大量的商业知识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今天,我就试着从5个角度,来带你详细分析一下《我不是药神》这部神片里的商业智慧:

第一:用户痛点

商业的本质,是用户获益。创业的起点,应该是围绕用户痛点开始的,而不是从自己已有的产品出发去找客户。

程勇一开始是卖印度神油的,生意一直不好,拖欠了多个月房租,正面临关门。这种方式和现在很多创业者是一样的,就是自己有个独特资源,能进到一些比较不错的产品,然后就拿着产品去找客户,结果做的很累。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那创业应该是以什么为出发点呢?

答案是:用户痛点

什么是痛点?

所谓痛点,并不是用户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而是恐惧、是害怕

程勇面对的用户“害怕”什么?

白血病是绝症,死亡率极高,怕死!

能治病的药4万一瓶,太贵,怕买不起!

因为痛,所以产生了需求…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注意,买「印度仿药」并不是用户一开始就有的需求。

刚开始的时候,用户只有「痛点」和想要「消除痛点的欲望」,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具体需求是什么。

所以当时,用户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去药厂抗议,要求他们降价!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那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渴了想喝水,「喝水」是明确的需求,「渴」是痛点,但是渴了也可以通过喝可乐来解决。

只有当某一个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痛点,有了这层「因果关系」,这个产品才会变成用户的「明确需求」

吕受益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需求:印度仿药

而这个明确的需求,促成了程勇的创业正式开启!

给创业者的启示:

在现实创业环境里,你不要拿着自己的想法,和自以为很好的产品去找用户,那样的效率很低,难度很大,你眼里的好产品,可能只是用户眼里的“这是什么东西?我为什么要买它?”

创业的第一步,你应该去发现身边用户有什么「痛点」,然后围绕用户的痛点去设计产品或服务,或者帮助用户去寻找产品,成为价值的传递者,成功率就会提高很多。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第二:产品稀缺性

知道了用户的痛点之后,我们就应该围绕用户的痛点来设计,或者寻找产品了。

由于电影中已经有成型的产品,我们就不讨论具体的产品设计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当一款产品问世后,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可以让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1. 需求是否被满足

你的产品必须能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个是前提,在电影中,有2个产品可以解决用户的痛点:正牌格列宁;印度仿药格列卫。两者药效完全一样。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正牌格列宁,研发了数十年,研究经费数十亿美金,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药品上市后采用「撇脂定价法」,定了一个超高的价格,希望在短期内可以赚回研发成本。

而仿药格列卫,没有这笔研发经费,所以价格可以极其低廉。

给创业者的启示:

第一,是否是好产品,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否解决用户的痛点,只要有用,哪怕是假的,都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并不是什么项目都要去抢先发优势,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做市场上没有的东西, 前期投入巨大成本不说,还有可能研发失败,或者好不容易研发出来了,又做了大量教育市场的工作,最后还被别人仿制,抢占掉自己的市场,成为前浪,死在了沙滩上…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你去仿制,而是要明白有时候「后发也能制人」,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的原型已经被先发的人验证,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产品,提高效率,抢占市场!(虽然,这样口碑可能不太好,但是风险确实更低,谁让这是残酷的商业战场呢…)

2. 产品稀缺性

产品的价值由供需关系决定,越稀缺的产品越值钱。

我们经常听到投资人会问创业者这样的问题:

你们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你们公司有没有护城河?

其实,核心竞争力也好,护城河也罢,都是一个目的的不同说法,指的都是,你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否在市场上成为「稀缺品」?

电影中的两款产品,他们分别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稀缺性的呢?

A. 正品格列宁:

通过「专利保护」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来保证自己在市场的「稀缺性」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印度除外…原因比较复杂,大家自行百度)

B. 印度仿品格列卫

程勇通过「独家代理权」获得仿药的独家走私渠道,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成为市场上的唯一仿药供货商。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给创业者的启示:

你的产品,想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甚至拥有自己的定价权,你就必须提高产品的「稀缺性」,稀缺性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护城河。

你除了可以通过专利保护,独家代理权等方式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打造产品的稀缺性。关于稀缺性的问题可以出门左转, 看我的专栏文章第八课《你值多少钱?》

3. 用户的购买力

我相信所有的患者,第一选择一定是买正牌格列宁的,但是4万一瓶的天价,实在太贵。

影片中的一位老太太说,吃了三年,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实在是买不起了!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这才有了仿药格列卫的机会,以1/10的价格,杀入市场。(张天林之后将价格涨到2万,最后被患者点了,就是没有考虑到购买力这层的问题)

给创业者的启示:

除了要考虑供需外,购买力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再好的东西,买不起也是白搭…

那应该如何降低售价,提高用户的购买力呢?

第一种方法:砍掉中间环节!

很多产品的价格高昂,是因为中间的流通环节太过复杂,代理商们层层剥削,最终让用户花100元买到出厂价只有2元的商品。

如果你有办法拿起砍刀,砍掉中间环节,帮助产品提高流通效率,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项目。电商的出现,就是拿出了砍刀,砍向了实体经济的中间环节,去掉了多层代理商,让厂家直接面对用户,厂家赚的多,用户花的少!

第二种方法:通过金融的方式,放大用户的购买力

如果你的商品,价格实在降不下来了,用户也实在买不起,怎么办?

你可以试试通过金融工具来提高用户的购买力,比如:分期付款、信用贷款、购买保险等…

影片中最后给出的提高购买力的方案是:将格列宁列入医保,由国家来补贴患者。

第三:营销

找到了痛点,拿到了产品,下一步就是,该如何卖?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特别有意思,就是程勇刚刚进了第一批印度仿药,然后和吕受益两个人,直接找到病患者进行销售,结果一天下来,一瓶药都没有卖掉!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明明是有同样疗效的药,患者也都急需,而且才5000元,已经解决了贵的问题,可为什么会没有人买?

因为,他们缺少一个东西,叫做:信任!

如果没有信任,就没有买卖。

什么是营销?

简单来说,营销就是让用户相信你!

比如,片中的总共出现了三种营销方式,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用户的信任,分别是:

A. 格列宁厂家:

**营销方式:**直营。医院唯一指定用药。

**获取信任的方法:**品牌知名度,政府背书

什么是品牌?

品牌是一个容器,一个装载消费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从了解,到信任,到偏好,这个容器的价值越来越大。不能被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不叫品牌,叫商标。

B. 程勇:

**营销方式:**社群营销。通过几十个患者QQ群,直接形成销售

**获取信任的方法:**信任转移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什么是信任转移?

就是你不相信我,但是你相信群主吧,群主一声吼,大家钞票跟着走。明星代言、网红经济的本质都是用过KOL的个人影响力,快速将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信任。

C. 张长林:

**营销方式:**会议营销。把患者拉到一个密闭的环境里,通过强大的说服能力,让用户在现场直接购买

**获取信任的方法:**说服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什么是说服?

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排除你的所有“抗拒点”,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总之一句话,你得信我的!你得掏钱!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营销方式。

给创业者的启示:

很多人对营销都误解了,以为写个软文,打个广告,招几个销售,再学习一些销售心理学就是营销了。

比如:比例偏见、沉没成本、心理账户…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营销技巧,但他们都是外在形式,很多人只看到了形式,有样学样,却忘了这些技巧,都是建立在「信任」这个基础之上的。离开了信任,什么招都没用,本末倒置,最终炼成了一身的花拳绣腿。

**那怎么建立与用户的信任呢?**简单来说就三步:

1. 动机:真心对他好。

就是你的发心一定是为了让用户获益。

比如程勇虽然是药贩子,但是真的是想帮助患者,而不是像张长林,为了赚钱而骗人,别人就不会相信他。

2. 能力:有能力对他好。

就是卖的这个东西,做的这个服务得真的有用,而不是说的很好,买回去之后没什么用。

程勇卖了那么久,从来没有出现过药有问题,不然也会失去信任。

3. 稳定:持续对他好。

就是你是的产品是质量一致的,不会时好时不好,一会儿有货一会儿没货的,整个产品品质非常稳定。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只有满足了这3点,信任才会被慢慢积累起来。

产品如此,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想想你的男朋友,如果能真心爱你,有能力给你好生活,还能一辈子不变心、始终如一。你是不是就会特别信赖他,特别有安全感呢?

第四:渠道

建立了信任,接下来就是铺开自己的销售网络,接触到更多的用户,然后开始疯狂的卖卖卖!

药厂的渠道是什么?

医院、药店。

程勇用的销售渠道是什么?

就是由KOL思慧带领的几十个患友QQ群。

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社群经济」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什么是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是基于这个共同点,构建一个高频交互的人群,然后向这个人群销售高度吻合这个共同点的商品,以获得极高销售转化率的一种渠道模式。

这些QQ群,成员属性高度一致,都是白血病患者;需求高度一致,要活命,要便宜;所以只要有恰当的产品进入,还能有KOL背书,就会引爆整个社群。

给创业者的启示:

很多创业者上来就找渠道卖货,然后发现流量很贵,转化率很低,本质并不是渠道不好,而是前面的功夫没做好:产品上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产品有没有一定的稀缺性?用户是否信任自己?是靠品牌建立的信任,还是有KOL给你背书?

这些都没弄明白,就直接找渠道去卖货,在这个产量过剩、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效果自然就非常差。

所以,产品不给力,靠营销补,营销不给力,靠渠道烧,你陪客户喝下去的那些酒,就是做产品时没有流过的那些汗!

如果需求、产品、信任这些都做好了,那么,有哪些渠道可以供我们使用呢?

A. 付费媒体

花钱就能买得到,比如淘宝直通车,门店租金,微信广点通等。这类渠道的核心是计算获客成本,找性价比高的,直接用钱砸。

比如正牌格列宁,就会通过电视媒体、报刊媒体、医院广告位等打广告,这些付钱就能上的地方,叫做付费媒体。

B. 自有媒体

自己能控制的渠道,比如片子里的QQ群,因为群主已经加入团队,这些群就能算是自己的自有媒体了。

自有媒体的核心是影响力,你有多大的影响力,这个自有媒体建立的速度就有多快,范围就有多大。


C. 赢得媒体

用户觉得你的产品真的不错,就会主动、免费的帮你转介绍。你这个时候的获客成本,就会变成零。

这里的关键是产品,产品得足够好,用户就会「忍不住」分享。而不是送个小礼物什么的「要求」用户分享,这又是学了型没学心…

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渠道:

你比较有钱? 那就找付费媒体,找到便宜的渠道,集中资源用钱砸;

你有影响力? 那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快速建立起自媒体,并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维护你们之间的关系。

还是你的产品体验做的足够好? 那就在产品上、交付的环节上设置一些传播点(比如激发话题性、让用户装B、让用户有机会以此帮助别人等等..)

基于以下这个模型,你就能很方便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了…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第五:团队管理

1 真正驱动企业前进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

在影片中,有一幕非常感染我,就是当程勇复出后,印度那边的渠道出了问题,只能从零售拿货转批发,成本变成了2000元一瓶,但是当思慧问程勇,现在我们卖多少的时候,程勇回答:500元!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那一刻,我没控制住我的眼泪,因为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一个道理,千做万做赔本买卖不做,当一个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还能继续前进的,靠的只能是「使命」

什么是使命?

就是利他的行为,就是你这个企业为什么而存在?

就像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有了使命,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了意义和方向。

什么是愿景?

就是你想成为谁?在实现使命的过程中,你希望获得什么?

在影片中,因为程勇的团队做的生意,属于违法范畴,所以他们没有愿景,他们对自己只有2个目标:

不要被抓;

赚点钱(复出后这第二个愿景也没有了)

什么是价值观?

做人做事的标准。

在影片中,程勇的团队有没有明确的价值观?

有的,我发现了2条,就是他们拉刘牧师入伙时候说的两句话:

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意思是说,我们做的事是在救人,不能害人,不能为了钱而骗人。

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团队的人都知道,这样做触犯了法律,但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哪怕最终我因为犯法而进入监狱,那我也毫无怨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所以,明知一定会被抓,继续大量的走私…

所以,明知几十上百万的巨亏,继续大量的出货…

没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引领,根本做不到!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给创业者的启示:

你们公司有使命、愿景、价值观吗?

还是他们只是贴在墙上的那些字呢?

靠钱,是无法打造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的,因为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团队的力是分散的。能够让他们力往一处使的,只有使命、愿景、价值观。

你花钱,他们会为你流汗;让他们认同使命,他们会为此流血!

2 激励方式要因人而异

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看影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就是团队卖货赚了大钱,程勇给团队伙伴发奖金的时候,只包了一个小小的信封,而随后在迪厅里让男经理跳舞,却大把大把的甩钱!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很多人在这里没看明白,为什么给团队的人奖励那么少,而给陌生人大笔大笔的挥霍?团队成员看了会有什么感受?

团队的感受是…

很开心!

为啥?

程勇给他们发奖金的时候,并不是只给了钱,还有一人2瓶药!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这些团队成员最需要的是钱吗?

不是,而是「命」

现在有药就等于有命,没有程勇,他们有再多钱,也不够花。

给创业者的启示:

激励方式,要因人而异,而不是一味地给钱,要认真的去了解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才会有激励作用。(需求的分类可以看考马斯洛需求理论)

3 要学会知人善用

程勇的团队可谓是「豪华班底」,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HR:吕受益

你想找任何人,任何资源我都能帮你找到!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渠道:思慧

患友群群主,KOL,产品的销售网络一个人全部搞定!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助理:彭浩

苦活脏活总得有人干吧,团队里需要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事靠谱的人来当后期,保证团队的运转效率。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特殊才能:刘牧师

英语翻译,牧师,帮助程勇对印沟通,拿下代理权;帮助团队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背书,以神的名义保佑他们。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领袖:程勇

提供核心竞争力;引领着团队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奖罚分明,管理有序;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给创业者的启示:

团队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人善用,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5个人的小团队,也能做成大生意!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我不是药神》真的是一部神作,除了在社会敏感问题上带给了我们深思,还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商业电影,可以带给创业者们许多的启发!

就在影片的结尾,还不忘给我们深深的上了一课:

再好的项目,也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

哪怕你已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