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调查失业率20.4%,形势如此严峻,我们何去何从?
一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调查失业率数据:
调查失业率,即失业人口/全部劳动力×100%,方式是抽样调查。计算口径是: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近3个月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2周内开始工作的人。
只要你在调查时点前一周,工作了1小时以上并取得报酬;或者企业停工了,报酬没有了,但是你仍然在职,这都不算失业,而算作就业。
没有“工作意愿”的人,属于“非劳动力”,不计算入分母。
这个指标比起过去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要准确一些。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只计算城镇本地人口,不算外来常住人口;只统计主动前往就业登记机构登记的失业者,没登记的就不算。
但是,任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得出的统计数据,都不可能是准确的。一是它必然受制于统计抽样样本的限制,无法反映全貌;二是统计总是历史的静态的数据,但人的行动面向未来且变动不居;三是人们的真实偏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展示出来,问卷是不可能问出什么结果的。你要是问爱国青年,愿意为国捐躯吗?他回答愿意。然而挂掉电话他吓得浑身哆嗦跑得比谁都快。
关键还要看,你到底怎么计算、怎么理解。
比方说一周内工作了1个小时就算就业,工厂都停产了发不出工资了但是劳动合同还没有解除,也算就业。但我明明就是在失业啊。
而所谓“没有工作意愿”,就更搞笑了。
你一个月只给我2000块,我就没有工作意愿,你要是给我1万,我马上就有工作意愿了。所以就业并不是问题,以什么样的工资率就业才是问题。
市场上工资率高的好工作少了,所以没有工作意愿。好工作,是靠好企业创造出来的。企业少了,或者规模缩小了,劳动力就相对过剩了,工资率就降低了。
若是去工作,一个月赚2000,不工作处于失业状态,可以领1500元失业救济金,那工作的机会成本就太高了,还不如不工作,所以也就没有工作意愿。你能发放多少失业救济,就能创造出多少失业。失业保障制度就是在系统性地打击勤奋,奖励懒惰,就是将财富从工作的人转移到不工作的人的再分配。
我劳动技能差,一个月只能创造出2000块边际价值,然而法定最低工资是2500,那就没有企业会要我,我还是待在家里吃救济比较好,也失去了工作意愿。最低工资法剥夺了愿意以较低工资率就业的低技能劳动者工作的权利,制造了更多失业。
所以,真实的失业率,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但即便是年轻人20.4%的失业率,也已经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这意味着在5个年轻人中,就有1个没有工作。要知道,美国大萧条期间,罗斯福四处乱搞,最严重的时候也莫过于此,1933-1940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了18%,最高时达到28%。
那些把罗斯福视为救世主的人,难道他们不看经济数据吗?
二
这些年,反资本、反民营经济、反大企业的公众舆论甚嚣尘上,狼烟四起,导致了一系列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干预政策出台;疫情几年,资本迅速消耗,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信贷扩张政策扭曲生产结构,导致资源配置错乱。这是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直接原因。
蜜雪冰城使用几个童工,底下的道德标兵和正义人士一片喊打喊杀,现在蜜雪冰城连暑期大学生打零工都不敢要了。好了,没有童工了,至于那些童工们到底处境好了还是坏了,标兵们不关心,反正眼不见为净。
外卖员比较辛苦,一众专家出来说话,说派单太多了,公司扣钱太严了,影响交通安全和外卖员身心健康;要签订劳动合同交社保;要强制休假。底下又是欢呼雀跃。经这么一呼吁,劳动法的大帽子就把企业拿捏得死死的。唯独没见哪个外卖员出来说话,嫌自己太忙和赚得太多。
为了鼓励生育,要增加女性生育假,男的还有陪产假,但是都不能降工资,自己请客企业买单,谁还敢雇佣年轻女性?不敢雇佣了,又是企业的错,说他们歧视女性。反正企业怎么做都不对,都是他们有理。
企业解雇员工了,发生劳动争议了,要拿起劳动法的武器保护自己,一告一个准,我就没见过一个案例是判企业赢的,劳动者都是住在“有理村”的。这时候底下又是喜形于色掌声雷动,咱们工人有力量。那成文的法条就像魔法一样让他们崇拜有加,就差说一句“强权即公理”了,至于财产权、自由契约、诚实信用的原则,这时候都得让路。企业主心里会怎么想呢?既然我的财产我说了不算,我没有解雇的自由,那就减少雇佣呗,不然呢,请个爷回来伺候着?
至于说资本、资本家,简直就是过街老鼠。阿里腾讯抖音拼多多,站整齐了挨锤,民众兴高采烈嫌罚得太少,似乎那些罚款可以装进自己的口袋。年轻人发出了“整顿职场”的豪迈宣言,甚至有一套怎么摸鱼还能搞企业的攻略。“996是福报”?开什么玩笑,不可能的。坚决拒绝加班,下班了谁要是还打电话发微信,那就是剥削我,必须把这些资本家吊路灯,生活就一定会更好的。
还有,禁止使用60岁以上的超龄农民工,谁用收拾谁。原因很感人,你看你这么大年龄了,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了,怎么还出来赚钱不注意身体啊,禁止了你就幸福了,都是为你好啊!所以一天300块的工钱赚不到了,只剩下晒太阳打麻将了。这一点对统计数据不影响,因为反正失业率不统计不公布60岁以上的,他们属于退休人员。千百年来,农民首次可以退休拿养老金了,恭喜!
各位,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大家一定会如愿以偿的。绝对不用996了,一周七天,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休息了,你值得拥有。
各位,如果你对资本和企业那么仇视,对剥削如此反感,他们现在跑了不投资了,你失业了,那就应该感到高兴,你现在终于可以免受剥削,成为一个“自由人”了。你可以自己创业试试看了,到那时但愿你能逻辑一致,继续支持这些管制法规。
各位,对上面列出的问题,对照检查一下,谁要是觉得这些做法对,那失业就是活该。社会经济政策就是由人的观念和公众舆论主导的,每个人都不能逃脱自己的责任,你支持还是反对它,就决定了你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能领多少钱工资。
现在人们的观念和心态,基本上都是拜国家教的。人们自己不断呼吁管一管,管出问题了,不是去反思管一管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而是期望更多的管一管。当经济疲软,就业压力大,就期望政府多做事。人们居然就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
经济是每个人发展起来的,就业是企业安排的,工资是老板发的。即便你要考公考编,你的工资也是资本家和企业家给你发的,没有他们,财政哪里来的钱?所以要想有更好的经济,更多的就业,必须依靠市场,而不是凡事都依靠政府。里根不是说了嘛:
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三
国家会怎么管失业问题呢?
用货币政策管。
这一点倒也不全是凯恩斯主义的过错,许多古典经济学家,例如著名的大卫·休谟等人,就相信如果没有充分就业,那么增加货币供应量是有利于安排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
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有两个重要着力点,一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减少失业率。经济停滞和失业率上升,是需求不足引起的,采取的办法是信贷扩张,增加流动性。菲利普斯还画了一条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总之,他们认为通胀与失业率上升,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所以,当失业率上升,那就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但是货币增加得多了,物价总水平又要上升,因此要收缩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在他们眼中,央行就是一个救世主般的存在,货币简直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可以将石头变成黄金。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发现这个政策根本就行不通,货币政策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高通胀、物价高企,然而经济停滞,失业率高,居然同时在发生。
滞胀了!
任何了解真正的经济学和商业周期理论的人,都可以看出其中明显的谬误。
信贷扩张、人为压低利率,导致企业家以为有更多的资本品和储蓄可供调用,由此纷纷投资于较长周期的生产过程之中,资本品生产领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获取信贷资金比较容易,竞相购买生产要素扩大产能,要素价格上涨,雇佣工人人数增加,工资率上升。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信贷资金是银行系统凭空创造出来的,真实的储蓄和资本品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它必然扭曲生产结构、改变相对价格结构,即将用来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要素,用较高的价格吸引到了较长周期的资本品生产之中,这意味着消费品的产出会出现延迟,供给不足。
当消费品价格上涨,就是消费者向生产者发出的指令,你们的生产结构太长了,需要被缩短,满足我们的紧迫需求。因此这时候要素被转移到消费品生产领域中。加之银行系统不可能无限增发信贷,那会导致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于是收缩信贷。这时候那些资本品生产领域才发现,楼盖到中途,原材料没有了,他们的投资都是错误的投资。
于是清算就开始了。股市崩溃,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财富一夜归零,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就此发生。
清算对于经济是必须的,这就是把那些被错误的投资绑定的资源释放出来,用于满足消费者的迫切需求,让生产结构回归正常、服从于消费者愿望的一个必经过程。释放生产要素,当然包括劳动力这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就意味着工人从过去资本品生产阶段大量失业,重新回到市场,这时候必须允许价格、即工资率的自由波动,他们才能被重新配置进入生产过程,也就是重新找到工作。
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却是必须为过去的错误付出的代价。只要允许市场重新配置资源,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经济就能很快恢复正常。
但是这时候凯恩斯主义者采取的措施,却恰恰与经济学揭示的原理背道而驰。他们会采取:
1、继续实行信贷扩张。因为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呈反向变动啊,失业率高了,还是因为信贷刺激得不够。只要毒品还没有把经济毒死,那就继续加大剂量。
2、通胀了,价格上涨了,人们实际收入少了,工人有意见,那就一方面实行价格管制,不准涨价;另一方面干预劳动力市场,规定不准解雇工人,实行最低工资法,等等。
3、通胀率已经很高了,但是经济还是疲软,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就是货币政策失灵了,所以要采取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开支,搞大型工程项目,财政拿钱刺激消费,搞以工代赈安排就业,等等。
这种政策就是在阻挠经济自行调整恢复的进程,不但不会消除风险隐患,反而会使萧条进一步加剧和延长,这就是滞胀和所谓“流动性陷阱”。其造成的巨大危害,我们将在后文中揭示。
四
不幸的是,全世界都被凯恩斯主义主导,我们采取的同样是这样的政策。
去年4月到今年4月,M2增加了多少呢?31万亿元。今年以来的M2,月均增长速度基本都保持在两位数。
这是一个可怕的增速,想想看,经济产出并没有增加,水却放了这么多,结果是什么?就是你的收入和储蓄被稀释,物价上涨,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扭曲,而任何被扭曲了的生产结构,都必然降低产出。
然而刺激效果并不明显,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按照专家算的价格指数,好像还并不高。
也就是说,央行“已经很努力放水了”,但是股市、房地产、债券、期货等最早能够拿到信贷资金的领域,却表现不佳。
那些新钱跑到哪儿去了呢?
跑到银行同业间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分别增长了23%和32%。也就是说,这些新钱,并没有太多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进行“金融空转”。
但是说“空转”,也是极不准确的,它不会没事干在那里左手倒右手地白白空转的,而是通过金融操作,实现了银行系统的持续做大,让它们赚得盆满钵满。信贷扩张是有“坎蒂隆效应”的,谁先拿到钱谁受益。银行,当然是首先拿到新增货币并且最受益的行业,因为“新钱”就是从它那里出来的。
这当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聚集了高比例的准备金,只要有机会,就有非常大的余地按照货币乘数扩张信贷。
但为什么白花花的银子,居然就没人敢要,放不出去呢?
因为占据企业数量达到92%的民营企业在观望,他们信心不足,看不到利润机会,看不到经济前景,没有贷款的意愿。供给多少信贷,是央行的可控因素,然而企业会不会需要,却取决于企业的意愿,对央行来讲,属于不可控因素。
不贷款的原因正是因为,生产结构在信贷扩张的影响下发生了系统性扭曲,资源配置出现的错乱,价格极不合理,预期没有利润;加上头顶总有一记重锤在悬着,一张A4纸和蓝底白字的通报,说不定就要将它灭掉,本来疫情三年资本和储蓄就在大量消耗,谁还敢再去贷款扩张生产,难道是要倾家荡产吗?
银行不是不想放贷,一方面是企业不敢要,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形势它也不敢放,你经营状况不佳,没有什么东西作抵押,放了风险太大,会导致自己破产。
再加上,本来就经营困难,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却无处不在,那就只能减少雇佣。
注意,这些新增信贷资金民营经济不愿意贷,因为它有市场盈亏机制的约束,还有一大部分跑到哪儿去了呢?
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国有企业。反正他们没有盈亏机制的约束,也都是“自己人”。万一不行了,再扩张信贷,债务货币化即可。
这个过程会引发“国进民退”,进一步将稀缺资源拿走,蚕食民营经济的份额,让民企生存更加艰难。
然而90%以上的就业,是民营企业安排的。所以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五
那现在要解决就业问题,应该怎么办,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
首先,绝对不能再增加信贷规模。
扭曲的生产结构必须回归正常,服从消费者的指令。明明是信贷政策导致的错误投资,就需要被清算,将要素释放出来,重新被配置到正确的用途之中。这时候如果吸毒上瘾,继续增加信贷,那些本来应当被清算的项目就又得以存续,这就将要素继续绑定在错误的结构之中,越陷越深。明明消费品行业需要更多的要素,但是这些要素却被继续错误地占用,生产企业就无法获取要素,难以组织生产。当企业不行了,就业当然就不行了。
第二,放弃价格管制,减少劳动力市场干预。
在要素市场被扭曲价格畸高的时候,实行物价管制,只会使边际生产者无利可图退出竞争,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同时造成更大规模失业。
错误的投资被清算后,成为“闲置”资源,必须有其他互补的要素加入,由企业家将其调整为新的资本结构,重新配置到新的生产过程。那就必须允许价格的自由浮动。也就是,必须降价到相当程度,才会有人接手。如果不允许价格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浮动,企业成本太高,看不到利润机会,就不会购买,那么这些要素就成为一堆废物。
这其中,当然包括劳动力市场。它必须是灵活的,即尊重劳资双方的自由契约,允许工资的自由波动。企业变少、规模缩减,从高阶生产阶段失业的劳工,导致劳动力市场相对过剩,必须降低工资率,才能被重新雇佣。如果实行刚性的工资制度,只会导致长久的大规模失业。
第三,减税减支。
税收就是将生产领域的稀缺资源拿走,导致生产萎缩,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因此必须进一步减税降费,将稀缺要素留在生产领域,释放生产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社保也是税收,是企业的雇佣成本,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措施,必须大幅缩减,减轻企业和劳动者负担。
开支代表了对资源的实际占用。财政开支越大,就代表了将稀缺要素进一步配置到了国家的目的之中,这会造成要素市场的进一步紊乱,民营企业要想获得这些要素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这也违背了消费者主权,因为财政支持项目不接受消费者金钱投票的检验。
如果这时候再实施所谓财政政策,用财政资金“投资”大型项目,就会进一步挤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导致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加剧就业压力。假若像罗斯福那样,用财政资金搞以工代赈,那就是让所有人趴在已经十分羸弱的经济肌体上吸血,进一步扭曲生产结构。
更不能举债搞建设,其危害比税收更大。因为税收是针对收入的征敛,而发行债券则是直接诱惑民间储蓄。减少储蓄的结果就是投资进一步减少,企业进一步萎缩,工作岗位缩减。当然,举债本身,也是税收,就是对未来的征税;当债务通过新增货币的方式化解,又会引发通胀,通胀稀释民众储蓄,同样是一种隐秘的税收。
综上,唯一正确的“财政政策”,就是减税减支。
第四,归根结底,要保障财产权。
要想提高就业率,并有更高的工资率,必须依靠资本积累。当劳动力数量不变,资本越多,就意味着安排的就业越多,工资率越高。资本积累依赖财产权有保障的市场经济环境,有稳定的预期,人们才会积累资本;预期不稳定,今天锤这个明天锤那个,那就没法积累资本,人们就更倾向于吃干喝净,消耗资本,这样就会减少就业、降低工资率。
因此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一切形式的干预主义措施,让财产权尽可能地回归完整,提升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只要上述措施在任何程度上的边际改善,就能够降低失业率;任何与上述原则不符的行为,都是在饮鸩止渴。